湖南省岳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考情信息卷(一)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岳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考情信息卷(一)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考情信息卷(一)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经过几代化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化学工业科技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谢和平院士团队完成的“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开创了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该技术实现了不消耗能源制取氢气
B.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我国本土科学家,她发现的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烃的衍生物
C.“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提出“串级萃取理论”打破了国际垄断,彻底改写了我国的稀土行业的产业结构,稀土全部是金属元素
D.我国化学家发明了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新工艺,实现了按需现场合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极性分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第Ⅲ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应用广泛。硼酸(H3BO3) 是一种一元弱酸。硼酸三甲酯与氯气反应可制取BCl3: 。B(OCH3)3和 BCl3均易水解,沸点分别为68℃和12.5℃。氮化镓是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熔点约为1500℃,可通过Ga(CH3)3与 NH3高温反应制得。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a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Ar]4s24p1 B.NH3BH3的结构式:
C.氮化镓属于分子晶体 D.BCl3分子中键角为
3.下列制取 BCl3 的部分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干燥Cl2 B.用装置乙制取BCl3
C.用装置丙收集BCl3 D.用装置丁吸收所有尾气
4.下列化学反应表示不正确的是
A.H3BO3和足量NaOH 溶液反应:H3BO3+3OH-=BO+3H2O
B.B(OCH3)3和 NaH反应制备NaBH4:
C.Al2O3 溶于NaOH 溶液:Al2O3 +2OH﹣+3H2O=2[Al(OH)4]﹣
D.Ga(CH3)3 与NH3反应制GaN:
5.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生物工程师采用多次盐析和溶解来提纯蛋白质 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
B 化工工程师利用苯酚与甲醛的反应制备酚醛树脂 苯酚与甲醛可发生缩聚反应
C 冶金工程师对模具充分干燥后,再注入熔融钢水
D 净水工程师向水中加入铝盐以实现净水 水解可产生胶体
A.A B.B C.C D.D
6.塑料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研究人员利用小分子单体Y合成聚合物P,该聚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解聚为原来的小分子单体Y,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的反应是加聚反应
B.聚合物P存在顺式异构体
C.P解聚为Y时,P中的碳碳双键未发生断裂
D.Y利用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可以形成环状结构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1LpH=13的Ba(OH)2溶液中OH-数目为0.2NA
B.30gHCHO和CH3COOH的混合物含有C原子数目为NA
C.0.1mol环氧乙烷()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0.3NA
D.常温下,将5.6gFe块放入足量浓硝酸中,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3NA
8.部分含碳或含硫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向h溶液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B.将足量的b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不一定能够观察到溶液褪色
C.将少量的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D.通过一步反应可以分别实现b→c→d→e的转化
9.以酸泥(主要含无定形Se、HgSe和少量Ag2Se)为原料制备灰硒(Se)的流程如下:已知:Ka1(H2SeO3)=3×10-3,Ka2(H2SeO3)=5×10-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碱浸”中无定形Se被氧化为的离子方程式为Se+2OH-+2H2O2=3H2O+
B.“除银”时向滤渣中加入NaClO溶液和盐酸,Ag2Se、HgSe被氧化为H2SeO3,其中Ag2Se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Ag2Se+3NaClO+2HCl=H2SeO3+2AgCl↓+3NaCl
C.“除银”时向滤渣中加入试剂顺序是先加入盐酸再加NaClO溶液
D.“沉汞”过程中,溶液pH=7时存在的主要阴离子有、、Cl-
10.M、W、X、Y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W、X、Y在处于同一周期,W基态原子各能级电子数相同,Z元素的基态原子3d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且价层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6种,由该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配位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沸点:X>Y
B.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大于X的元素有3种
C.M3Y+、XM3两种微粒的空间构型相同
D.该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
11.混合卤化物有理想的光电性能,可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其两种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晶胞a中M原子的分数坐标为(0,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晶胞a和b的混合卤化物的化学式均为CsPbI2Br
B.晶胞b的俯视图为
C.晶胞a中N原子的分数坐标为(,0,)
D.晶胞a中距I最近的Pb有4个
12.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证明溶液是否含NH 向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 试纸未变蓝,说明不含NH
B 探究浓硫酸的性质 取少量蔗糖于烧杯,向其中加入浓硫酸 蔗糖变黑,同时发生膨胀变大,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 探究KI与FeCl3反应的限度 取1mL0.lmol/L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mL0.1mol/L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KSCN溶液 若溶液变血红色,则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D 比较HClO、H2S的Ka大小 用pH计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O和Na2S的pH Na2S的pH更大,所以Ka(HClO)>Ka(H2S)
A.A B.B C.C D.D
13.NH3的还原性可用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其中除去NO的主要反应如下:4NH3(g)+6NO(g)5N2(g)+6H2O(l) ΔH<0。某研究小组将2molNH3、3molNO和一定量的O2充入2L密闭加热反应器中,在Ag2O催化剂表面发生上述反应。随着反应器温度的不断升高,测得升温过程中不同温度下NO的转化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5min内,从420K升温到580K,此时段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342mol·L-1·min-1
B.加入O2后NO的转化率升高,可能是O2活化了Ag2O催化剂
C.低温条件有利于提高NO的平衡转化率
D.在有氧条件下,温度580K之后NO生成N2的转化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平衡逆向移动
14.可用于含镉废水的处理。
已知:常温下,i.溶液中各含硫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ii.溶液pH约为12.8。
iii.。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
B.溶液中:
C.含镉废水中加入FeS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向含的废水中加入足量FeS,废水可达排放标准
二、解答题
15.某实验小组探究银氨溶液与醛基反应的相关反应机理。
银氨溶液的制备: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生成灰黑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直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得到Ag(NH3)浓度为0.1mol/L的银氨溶液(后续实验中“银氨溶液”均为该溶液)。
(1)配离子[Ag(NH3)2]+中不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填标号)。
a.极性共价键 b.非极性共价键 c.配位键
第一部分:反应条件初探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 往20mL0.1mol/LAgNO3溶液中滴加3滴乙醛,水浴加热 无明显现象
II 往20mL银氨溶液中滴加3滴乙醛,水浴加热 试管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针对实验I无银镜生成,实验II有银镜生成,甲同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乙醛在碱性条件下还原性增强。
假设2:Ag(NH3)氧化性强于Ag+。
第二部分:影响因素研究
为验证以上假设,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并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每组实验中,溶液A和溶液B体积均为20mL,浓度均为0.1mol/L,向溶液B中滴加3滴乙醛后,测得电压表读数如表所示。
已知:参与原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检测到的电压越大。
实验编号 溶液A 溶液B 电压表读数
① AgNO3溶液 NaCl溶液 U1
② AgNO3溶液 NaOH溶液 U2
③ 银氨溶液 NaCl溶液 U3
④ 银氨溶液 NaOH溶液 U4
实验测得电压表读数:U2>U4>U1>U3。
(2)实验①和实验③中,溶液B选用NaCl溶液,而不使用蒸馏水的原因是 。
(3)由U2>U1,U4>U3可知假设1成立。碱性条件下,乙醛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 ,c(OH-)增大,乙醛还原性增强。
(4)由 可知假设2不成立。查阅资料得知:银镜反应中,Ag单质由溶液中的得电子生成,银氨溶液中发生反应Ag++2NH3Ag(NH3),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
第三部分:严谨性讨论
(5)根据实验结果U4>U1,甲同学认为“第一部分中实验I无银镜生成,实验II有银镜生成”的原因为:改用银氨溶液后,“Ag+氧化性减小的影响”小于“乙醛还原性增强的影响”,乙同学认为该实验结果无法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
(6)乙同学使用pH计测得0.1mol/LAgNO3溶液的pH=6,并指出:在酸性条件下,NO也可能氧化乙醛;电压表读数U3针对该质疑,甲同学增设了一组实验,将实验③中的溶液A改用 溶液,测得电压表读数远小于U1,因此实验中NO的影响可忽略。
(7)乙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假设:随c(OH-)增大,银氨溶液中还原性会增强,可能会还原,并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II 往20mL银氨溶液中滴入浓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试管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根据实验现象,假设成立。但是甲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证明实验II中的银镜也是由还原生成。
请设计实验,验证实验II中生成银镜的还原剂为乙醛;该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
实验结论:银氨溶液与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NH3与NO均不直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单质Ag由Ag+与乙醛反应生成。
1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以黄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生产的过程如下。
资料:i.生成,开始沉淀时,沉淀完全时
ii.生成,开始沉淀时,沉淀完全时
(1)碱浸
①烧渣在碱浸前需粉碎,其作用是 。
②溶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酸浸
取相同质量铁精粉,酸浸相同时间,测得铁浸出率随硫酸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浓度低于,随浓度增大,铁浸出率增大的原因是 。
②浓度高于,随浓度增大,铁浸出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
(3)还原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作用: 。
(4)用溶液制备
保持反应温度不变,将溶液加入到溶液(略过量)中,产生白色沉淀,并很快变为灰绿色。缓缓通入空气并记录变化(如下图)。经检测时段产生。
①白色沉淀是 。时段,减小,有红褐色物质产生。
②减小,促进正向移动,应增大,但时段体系基本不变。结合有关反应,从反应速率的角度解释原因 。
17.工业合成氨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其反应历程如下(*表示吸附态):
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
脱附;
(1)298K时各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
kJ/mol 436 946 391
已知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则逆反应活化能 。
(2)一定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和发生上述反应,下列选项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和的速率之比:
C.单位时间内断开1mol的同时断开3mol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3)在反应历程中,的“吸附分解”决定了合成氨的整体反应速率,从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4)由Arrhenius经验公式得,式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为活化能,单位为kJ/mol;T为热力学温度;R、C为常数。根据的反应热、图1和图2,升高温度,的变化曲线为 (为压力平衡常数),的变化曲线为 (写字母标号)。
(5)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若、起始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平衡产率为(),则 (用、p列出表达式即可)。
(6)以浓差电池(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同造成电势差)为电源,用石墨作电极将转化为高纯的装置如图,电解前Cu(1)和Cu(2)电极质量相同。
①M极电极反应式为 。
②电解停止时,理论上Cu(1)和Cu(2)电极的质量差为 g。
18.药物洛索洛芬钠具有较高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中间体Ⅰ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受酯基吸电子作用影响,酯基碳所连的碳原子上的C-H键极性增强,易断裂,在碱作用下,与另一酯分子发生酯缩合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
(2)B与SOCl2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则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有机物E的结构简式为 。
(4)由已知①和②可推出,有机物I结构简式为 。
(5)P是F的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的P有 种。
Ⅰ.能发生银镜反应 Ⅱ.1molP最多消耗4molNaOH Ⅲ.环上连有5个取代基
在Q的苯环上进行一溴取代后形成了P,Q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峰面积之比为6:3:2:1,Q的结构简式为 (写出一种即可)。
(6)有机物H的部分合成路线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与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K和L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和 。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A
6.C
7.B
8.A
9.C
10.C
11.D
12.B
13.A
14.B
15.(1)b
(2)NaCl溶液的导电性强于蒸馏水
(3)CH3CHO—2e—+3OH—=CH3COO—+2H2O
(4)U2>U4
(5)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可能影响乙醛的还原性
(6)pH=6的硝酸溶液
(7)往20mL银氨溶液中滴入浓氨水溶液,振荡,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
16.(1) 增大烧渣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2) 浓度增大,铁精粉与酸反应的速率加快 硫酸浓度增大,铁的硫酸盐析出,覆盖在铁精粉的表面,阻碍反应进行
(3)
(4) 产生的速率与产生的速率基本相同,基本不变
17.(1)600kJ/mol
(2)D
(3)键能大,断键耗能高,活化能高,反应速率慢
(4) A D
(5)
(6) 64
18.(1)酮(羰)基
(2)
(3)
(4)
(5) 10 (或)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