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4辽宁沈阳期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列有关法治体系对应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②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体系 ③某市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治保障体系》——法治监督体系 ④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为各行业数据安全提供监管依据——健全法律规范体系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2024山西太原期末)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的决策部署,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等都应当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旨在( )①促进立法质量的提升,更好保障人民利益 ②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避免违宪违法行为 ③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保证依法履职 ④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统一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3.(2024北京西城区期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列表述符合法治精神的是( )①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②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③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④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4.(2024重庆永川区期末)2024年春节档贺岁片《第二十条》火爆银幕,电影内容是关于刑法中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判定。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都呼吁司法改革、公正司法。电影的播出,让普通百姓对这一法律条款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还会让人们在遇到事情后能更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法律武器。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示是( )①民主立法,扩大公民立法权 ②严格执法,违者承担刑事责任 ③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④普法宣传,提升公民法治观念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2024河南洛阳期末)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载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要内容。该法修订的意义在于( )①顺应时代变迁,更好发挥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②总结实践经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加强政府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化法治化水平 ④回应社会变革,扩大国家机关在法律实施中的权力自由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2024山西太原期末)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行政复议成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经过公开征求意见,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行政复议法施行二十多年来的首次“大修”。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看,行政复议法“大修”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尊重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③制定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之一 ④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2024重庆长寿区期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妇女是重要力量。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 )A.意在扩大妇女群体的权利B.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有助于健全法治实施体系D.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8.(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为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价值共识,涵养家国情怀,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这一法律的出台( )①有利于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道德对社会秩序的强制约束力 ②是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③形成了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推进全民守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④通过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9.(2024江苏镇江期末)建设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A.依法执政 B.依法行政C.依宪治国 D.良法之治10.(2024湖南模拟)依法治国就要加强立法,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达到良法善治。这是因为,良法 ( )①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③体现人民的意志 ④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4天津河北区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该法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12.(2024浙江宁波期末)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完善备案审查制度,依法纠正、撤销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此举有利于( )①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③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完善立法程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13.2024年6月1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其中,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范,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这说明我国( )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立法 ④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4.(2024河南洛阳期末)2024年4月1日至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座谈会暨备案审查工作培训班举行。对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和重要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备案审查相关制度机制,构建全面覆盖、有效监督的制度体系。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①是我国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必然要求 ②说明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 ③使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 ④有利于以备案审查推动监督全覆盖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5.(2024四川眉山东坡区期末)2024年3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香港行政与立法良性互动,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凝聚起维护国安、爱国爱港的强大合力,依法高效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堵塞了漏洞、补齐了短板,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更加牢固。可见(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②香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在不断提高 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决策权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6.建设法治中国,不仅要体现法律的威严和公平,还要体现法治的阳光和温暖。司法人员在用法释法的过程中,若能融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传统理念,也就能更好地以文化人。材料表明( )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更能发挥法律的作用 ②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能够促进法治进步 ③法律与道德在社会规范中的强制力不同 ④法治中国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7.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得古今之平”著称于世。《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唐律疏议·名例律》开宗明义,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展现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律文明。材料表明( )A.规范社会秩序需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B.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道德的规范作用强于法律的教化作用D.法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8.(2024浙江慈溪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针对手段翻新、花样百出的电信网络诈骗,为全力守住人民群众的“钱袋子”,W市公安机关通过“准”“堵”“宣”多种举措,筑牢反诈“防护网”;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紧密配合、及时依法处理诈骗分子;民警与乡镇街道社区干部、村网格员等工作人员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反诈宣传,并指导群众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反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结合材料,阐述W市的反诈工作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何启示。(2)为了更好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请你拟两条宣传标语。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B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为各行业数据安全提供监管依据,是健全法律规范体系的体现,①④正确。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制,应对应法治监督体系,②错误。某市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治保障体系》,应对应法治保障体系,③错误。2.B 根据决定,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等都应当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这说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旨在促进立法质量的提升,更好保障人民利益,旨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统一,①④符合题意;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无法避免违宪违法行为,②错误;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无法保证国家机关依法履职,③错误。3.D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要尊重权威,不符合法治精神,①不符合题意;“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体现人治,而不是法治精神,②不符合题意;“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体现法治精神,③④符合题意。4.D 公民没有立法权,“扩大公民立法权”说法错误,①排除;违者承担法律责任,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②错误;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示是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普法宣传,提升公民法治观念,③④正确。5.C 顺应时代变迁,更好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①错误;该法修订的意义在于总结实践经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政府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化法治化水平,②③符合题意;国家机关的职权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④错误。6.D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①不符合题意;经过公开征求意见,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②正确;③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不符合题意;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进行的行政复议法“大修”,表明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④正确。7.B 该法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体现出尊重和保障妇女权利,并非扩大权利,A项错误;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有利于保障妇女的合法权利,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强调立法,不是法治实施,C项错误;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体现依法治国,未体现以德治国,D项不符合题意。8.D 强化法律对社会秩序的强制约束力,①错误;这一法律的出台是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通过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②④符合题意;“形成了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夸大了其作用,③错误。9.C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10.C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①错误。依法治国就要加强立法,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达到良法善治。这是因为,良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体现人民的意志,②③正确。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④错误。11.答案 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各界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根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的部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该法制定过程中广泛采纳民意,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2.A 此举有利于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法治统一,也有利于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①②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有利于加强法律监督,不是深化监察体制改革,③错误;材料强调加强法律监督,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没有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④不符合题意。13.B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不是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②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④排除;材料说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立法,①③正确。14.B 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我国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以备案审查推动监督全覆盖,①④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②错误;“使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此说法夸大了其作用,③错误。15.A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堵塞了漏洞、补齐了短板,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更加牢固,表明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②不符合题意;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没有决策权,④错误。16.C 材料表明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能够促进法治进步,法治中国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④正确;材料未体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①排除;材料未体现法律与道德在社会规范中的强制力不同,③排除。17.A 材料表明规范社会秩序需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应是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且二者作用不能说谁强谁弱,C项排除;“自古以来”说法错误,D项排除。18.答案 (1)①W市公安机关通过“准”“堵”“宣”多种举措,筑牢反诈“防护网”,启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②W市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紧密配合、及时依法处理诈骗分子,启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司法机关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法律权威。③W市民警与乡镇街道社区干部、村网格员等工作人员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反诈宣传,并指导群众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启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加强全民法治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并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为守住人民的“钱袋子”,W市开展了一系列反诈工作并取得成效,启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法治建设要为人民、靠人民、保护人民。(2)①陌生来电需警惕,核实清楚莫大意。②遇事不慌,见财不贪;如有万急,还需核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