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第一框 法治国家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的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②建设法治国家,首先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然后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④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浙江慈溪期末)借助无人机、低空通航等领域的产学研和市场应用的先发优势,深圳正加大力度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于2024年2月1日起实施,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圳市( )①通过立法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活动 ②以自身的努力推进了法治国家建设 ③通过法治使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④致力于提高治理经济的现代化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浙江宁波期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2024年贺岁电影《第二十条》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该片以现实题材唤醒了“沉睡条款”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彰显了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 )①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②要教育引导法律工作者坚守法治初心,做法治理念的践行者 ③公正的判决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 ④推进良法之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良法才能得到社会遵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浙江杭州临安区期末)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体现了( )①建设法治国家需通过严格执法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 ②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③法治建设以保障人们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4江苏江阴期中)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因为宪法法律( )A.具有强制性,能够杜绝社会不法行为的发生B.作为社会治理的准绳,能够维护公民的一切权益C.具有平等性,体现着全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D.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6.(2024江西九江模拟)北京人民法院聚焦重点民生问题,通过“法护创新”巡回审判、“一体双链”多层过滤解纷机制,化解批量矛盾纠纷。这些“微创新”的积极作用是( )①夯实良法善治之基,健全国家法律体系 ②推进司法公正,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③创新法律实施机制,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④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为民服务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江苏徐州沛县月考)王安石在《周公》中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是因为善法( )①能最大限度得到民众的认同 ②可以更好维护公民根本利益 ③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的效力 ④能解决社会生活的一切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4天津和平区期末)某中学举行主题为“依法治国”的知识竞赛,竞赛题目之一是“你知道什么是法治国家吗 ”作为一名参赛者,你认为符合题意的回答是( )①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 ②能给予公民无限权利的国家 ③坚持事事都有法可依的国家 ④坚持法律和道德至上的国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4山东潍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承载着民生的重托与期待。进入2024年,我国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也正式实施……这些法律法规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深化社会基层治理】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要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W市积极开展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探索,推行“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议事协调机制,搭建小区议事厅、网格议事点等平台,通过议事会、恳谈会、调处会等方式开展共商共议,及时回应居民关切;动员执业律师、公证人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积极参与“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法律宣传和服务全覆盖。社区举行理论宣讲、书法绘画、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评选等特色活动,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优质志愿服务品牌。(1)有观点认为,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全面促进了法治国家建设。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法治国家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述W市基层探索实践的治理经验。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10.(2024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期中)我国不断加强网络空间法治保障:及时制定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交易、电信网络诈骗等领域的民事和刑事司法解释;通过审理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数据权属交易等互联网特性突出的司法案件,细化法律适用标准,促进裁判标准统一;制定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规则,细化电子数据证据规则,规范网络犯罪案件办理程序。这表明,我国( )A.网络司法规则的体系化、系统化得到加强,让网络司法有章可循B.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得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网民法治观念全面提升C.网络法律法规普及与网络立法有机联系,公众配合司法能力增强D.网络法治研究和网络法治教育与时俱进,网络执法队伍不断壮大11.(2024甘肃模拟)2024年1月1日起甘肃省正式施行新修订的《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主要涉及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服务与保障等方面。条例明确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该条例不但把完善保障公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作为重点,还从制度上解决了老百姓“健身去哪儿”的难题。甘肃省对该条例进行修订是因为法治国家( )①坚持宪法至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 ②坚持良法之治,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③保护合法权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④科学行使职能,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4浙江台州期中)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曾说过,“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即法律政令具有劝善止暴、确定权利义务归属、维护统治秩序等作用。该观点体现了( )①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②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法律维护的是人民根本利益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3.我国在社会治安防控中正在建立起以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为主要载体的“人防网”,配合公安机关随时发现违法犯罪的新线索。近年来,“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教导队”“网警志愿者”等公共群体在首都公共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举( )①是政府从“我治理”转变为全民共治的“我们治理”的根本标志 ②表明我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取得重要进展 ③彰显了公共群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的回归 ④动员群众力量参与公共安全治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14.(2024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创新开展工作,推动全民普法走深走实。江苏某地积极推进领导干部“清单式”学法用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述法体系,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河南某地借助云端线上直播平台,打造“沉浸式”培训课堂,对当地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开展线上法律知识培训。黑龙江某地致力于在各乡村、街道培养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的“法律明白人”,通过他们开展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带动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推动法治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各地普法实践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第一框 法治国家1.B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的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①③符合题意;建设法治国家,首先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然后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②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错误。2.D 深圳市通过立法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而不是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活动,①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深圳市以自身的努力推进了法治国家建设,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通过法治使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③不符合题意。借助无人机、低空通航等领域的产学研和市场应用的先发优势,深圳正加大力度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表明深圳市致力于提高治理经济的现代化水平,④符合题意。3.C 材料未涉及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①错误;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要教育引导法律工作者坚守法治初心,做法治理念的践行者,公正的判决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良法才能得到社会遵从,④不符合题意。4.C 材料没有强调严格执法,①不符合题意;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建设以保障人们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③符合题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④错误。5.D “能够杜绝社会不法行为的发生”表述绝对,A项错误;能够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B项错误;宪法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C项错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因为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D项正确。6.C 夯实良法善治之基,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调的是立法,这不是人民法院的职责,①错误;通过这些“微创新”有利于推进司法公正,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创新法律实施机制,推进法治国家建设,②③正确;材料中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属于司法机关,与建设法治政府无关,④不符合题意。7.B 善法能最大限度得到民众的认同,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的效力,①③符合题意;善法可以更好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公民的根本利益,②错误;④夸大了善法的作用,错误。8.B 法治国家是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是坚持事事都有法可依的国家,①③符合题意;公民权利是法定的,②错误;法治国家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国家,④错误。9.答案 (1)①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②建设法治国家更需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部门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要严格公正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2)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②完善基层自治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建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构建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③坚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共同解决矛盾和纠纷,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0.A 我国及时制定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交易、电信网络诈骗等领域的民事和刑事司法解释,细化法律适用标准,促进裁判标准统一,有利于网络司法规则的体系化、系统化得到加强,让网络司法有章可循,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网民法治观念的提升,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网络空间法治保障的不断完善,主要是从司法解释的完善,法律适用标准以及在线诉讼、调解规则细化等角度阐述的,没有体现网络法律法规普及,也没有体现网络立法,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网络法治教育与时俱进,也没有体现网络执法队伍建设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11.C 材料不涉及坚持宪法至上,①不是设问的原因,错误;甘肃省对《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进行修订是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体现,是因为我国作为法治国家坚持良法之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保护人民合法权益,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体育产业,而是强调体育事业的发展,④错误。12.A 法律政令具有劝善止暴、确定权利义务归属的作用,说明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①正确;题干中说明法律具有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体现了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②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法律的作用,没有体现法律的概念,③不符合题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维护的是人民根本利益,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法律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④错误。13.A 我国还没有达到全民共治的“我们治理”的状态,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普通群众在首都公共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我国公民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高,表明我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取得重要进展,彰显了公共群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的回归,②③正确;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材料无关,④不符合题意。14.答案 ①通过普法实践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普法氛围,让公民更好地了解、认同和遵守法律法规。②通过普法实践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动政府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防止权力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通过普法实践夯实法治社会基础,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撑。④通过普法实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