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同步练习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同步练习题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与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的来源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④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并称“一芯一屏”,在高端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和发展显示产业,经过20多年“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液晶显示技术的引领者。我国显示产业的崛起表明(  )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是变革社会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分析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这一超强磁场新天体的发现,得益于高灵敏度的SKA低频先导望远镜,以及根据SKA数据特点定制的SKA计算集群。上述材料佐证了(  )
①先进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②科学探索的发现源于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某研究团队经过无数次实验研究,突破了困扰我国超分辨显微领域核心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的瓶颈,完成了FSED超分辨显微系统样机制造。由此可见 (  )
①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创造事物发展规律不断造福人类 ③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中发展认识 ④世界是可知性与不可知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某研究机构通过对果蝇的研究表明,过多的蓝光或加速衰老过程。由于果蝇和人类细胞中的信号化学物质是相同的,所以蓝光对人类有潜在的负面影响。这表明(  )
①获得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②科学实验活动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主体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促进认识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而言,芯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半导体设备行业被视作芯片制造的基石,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深圳市某公司研发的半导体固晶焊线自动化检测设备,成功打破国外成熟厂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半导体封测领域高端检测设备的技术空白。这表明(  )
①基于客观实际获得的认识一定会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②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会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③实践给主观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④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国内外发展环境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实践的知识,阐释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因。
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
9.[2024·安徽芜湖模拟]毛主席曾经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生活中有些人所谓的“明白”,其实只是“感觉到了”,而并没有真正“理解”。材料旨在强调(  )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阶段的两种反映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是因为(  )
①实践能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重庆阶段练习]一直以来,因为火锅油粘在白衣服上难以清洗,“吃火锅不能穿白衣服”就成为了一个“民间魔咒”。如今,该“魔咒”有望被我国科学家研发的一种抗油蛋白质打破。未来,我们只需要用一张含有这种蛋白质的纸轻轻擦拭一下,白衣服上的油渍就会消失。这说明(  )
①只要刻苦学习、不断实践,就没有人类破不了的“魔咒” ②“民间魔咒”实质是民间需求,是材料研发的重要动力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破解各种“魔咒”的最佳方式 ④“民间魔咒”的最终破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某科研团队在常压下通过简单的反应条件,创制出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C60。这种新型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这说明(  )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新的物质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认识产生于人们的需要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真正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面对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开展实地调研,听真话、察实情,认真研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然后结合实际,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以调研成果推动工作落实。
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层次,如果只是表面化、简单化、直线化看待和处理,就会被表象牵着鼻子走,甚至被假象所迷惑。因此要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认识与实践的知识,说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合理性。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C 材料体现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②④符合题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①错误;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③错误。
2.B “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和发展显示产业,经过20多年‘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液晶显示技术的引领者”,这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也体现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排除。材料未涉及变革社会,③与题意不符。
3.A 题干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说明没能弄清“钟声”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没有涉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A “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符合题意。“这一超强磁场新天体的发现,得益于高灵敏度的SKA低频先导望远镜,以及根据SKA数据特点定制的SKA计算集群”表明先进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科学探索的发现源于实践,②不选。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5.B 材料表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中发展认识,①③正确切题。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世界是可知的,④说法错误。
6.C 材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实验活动能推动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深化,②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说法错误。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③说法错误。
7.C 材料表明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会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也说明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②④符合题意。只有正确的认识才会促进实践的发展,①说法不准确。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③错误。
8.答案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我国经济发展受内外部环境、要素禀赋变化的制约,国际大循环和国内大循环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旨在激发国内外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同时世界经济低迷,客观上要求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9.B 材料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说明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①③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未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共同点,②不符合题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④错误。
10.A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强调了实践的重大意义,即实践能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③正确切题。②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说法错误。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④排除。
11.D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要刻苦学习、不断实践,就没有人类破不了的“魔咒”,该判断过于绝对,①错误。“因为火锅油粘在白衣服上难以清洗,‘吃火锅不能穿白衣服’就成为了一个‘民间魔咒’。如今,该‘魔咒’有望被我国科学家研发的一种抗油蛋白质打破。”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民间魔咒”实质是民间需求,是材料研发的重要动力,②正确。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破解各种“魔咒”的有效方式,但不一定是最佳方式,③错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未来,我们只需要用一张含有这种蛋白质的纸轻轻擦拭一下,白衣服上的油渍就会消失,说明“民间魔咒”的最终破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④正确。
12.C 科学家创制出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这种新型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真正的意义,②④符合题意。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①说法错误。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③说法错误。
13.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在调查中获得感性认识,在研究中获得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解决遇到的问题,推进工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