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同步练习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同步练习题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1.屈原在《天问》中写道:“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意思是,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天问》中这一描述(  )
①表明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具有形而上学性 ③体现了屈原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积极探索 ④认为人类不能认识宇宙的变迁,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
A.世界是可知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老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这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A.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B.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4.[2024·广西桂林期末测试]下列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天不变,道亦不变”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只要我闭上眼睛,前面就没有悬崖”与“一切天注定”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气者,理之依也”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5.某学者认为世界最初的起源是一整块“无定型”,经过不断地分离,产生了“定型”的存在。当实在之物到了终点,又会化作“无定型”,所以“世界源于无定”。这一观点(  )
A.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B.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
C.科学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6.某哲学家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长辈,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这一观点(  )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体现了世界的不可知性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明朝胡直曾经静坐六月而忽然有所悟:“一日,心思忽开悟,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喟然叹曰:予乃知天地万物非外也。”据此可知,胡直认为(  )
①万事万物依赖于外在固有精神 ②天地万物早就存在于他的心中 ③人对客体的认知源于人的心灵
④人心的变化引起了事物的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某学者对“绝对理念”的定义是:“就理念之为主观的和客观的理念的统一而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既是一个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学者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②该学者看到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该学者的“绝对理念”理论具有辩证法的特点 ④该学者把绝对理念看作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是一种精神实体。由于它的聚集及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而形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等级的具体事物。最高的单子是上帝,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下列能与莱布尼茨的观点构成哲学史上的“对子”的是(  )
①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③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单子的运动形成各种不同等级的具体事物——刻舟求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
10.[2024·浙江宁波检测]纳赫兹引力波的存在最初是由爱因斯坦在1916年所预言的。一般的射电望远镜很难观测到它的存在,2023年6月,“中国天眼”成功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该研究(  )
①佐证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表明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更重要 ③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进一步证实了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坚持唯物主义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虽然人们都懂得这一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有人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如“一点论”、从愿望出发等。下列能说明一些人犯唯心主义错误的原因有(  )
①行动中犯形而上学错误,滑入唯心主义 ②主观主义思想严重,实际就是唯心主义 ③唯心主义的影响导致一些人世界观错误 ④一些人没有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4·江苏无锡期中检测]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观点可以体现它们的演进顺序的是(  )
①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①→④ B.③→①→②
C.③→②→④ D.④→②→③
13.[2024·安徽六安一中期末测试]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王夫之则认为,气者,理之依也。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 (  )
①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③反映了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之间的对垒 ④反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去,A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基础薄弱。几年前,村民邀请在外打工多年的“致富能人”张某回村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在党的退耕还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政策指引下,张某带领A村村民立足本村实际,一边加强生态治理,一边发展苹果种植这一特色产业。如今,一个个小苹果,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幸福果”,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A村脱贫致富的原因。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A 依据题意,《天问》中的描述认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体现了屈原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积极探索,也体现了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①③符合题意。这一描述不具有形而上学性,也并未否认宇宙不可认识,②④说法错误。
2.C 信或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思维,有或无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属于存在,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者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D 材料中学生和老师要面对和处理的不同关系问题,指向的是人们的生活与实践,D项正确切题。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天不变,道亦不变”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分歧,A项与题意不符。“只要我闭上眼睛,前面就没有悬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切天注定”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项与题意不符。“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气者,理之依也”均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项与题意不符。“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D项符合题意。
5.A 认为世界最初的起源是一整块“无定型”,这是在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的统一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朴素性和直观性,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只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并没有科学回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无定型”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没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本原,D项说法错误。
6.D “宇宙是由气构成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①排除,②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观点不涉及世界的不可知性,且世界是可知的,③排除。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长辈,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这说明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④正确切题。
7.C 胡直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的“天地万物非外也”强调的是万事万物存在于他自己的心中,源于人的心灵,①错误,②③正确。题干旨在说明胡直观点属于唯心主义,没有直接涉及事物的变化,④不符合题意。
8.D 该学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即一种客观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他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客观精神世界,①排除,④正确。该学者的“理念之为主观的和客观的理念的统一”的观点具有辩证法的特点,③正确。该学者不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②排除。
9.D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体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构成了哲学史上的“对子”,符合题意。“单子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而形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等级的具体事物”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刻舟求剑”体现了形而上学,这两个观点能构成哲学史上的“对子”,④符合题意。莱布尼茨认为客观世界由单子这一精神实体决定,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①中两个观点不构成哲学史上的“对子”。“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中两个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构不成哲学史上的“对子”。
10.B “中国天眼”成功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唯物主义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和积极作用,不能认为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更重要,②错误。纳赫兹引力波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天眼”成功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正确。存在不依赖于思维,“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表述错误,④排除。
11.A “唯心主义的影响导致一些人世界观错误”是犯唯心主义错误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③排除。④说法错误,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排除。①②是犯唯心主义错误的原因。
12.A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排在第一位。“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排在第二位。“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属于辩证唯物主义,④排在第三位。“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②排除。故正确的演进顺序是③→①→④。
13.C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两者反映了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之间的对垒,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没有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①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是根本对立的,没有共性,②说法错误。
14.答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村人正是正确处理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才准确认识了本地优势,立足本村实际,发展苹果种植这一特色产业,使一个个小苹果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幸福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