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同步练习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同步练习题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1.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自然界中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要利用自然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当前收入、城乡、区域等三大差距决定了共同富裕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告诉我们(  )
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们无法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24·山东聊城期中检测]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组建了以轧制为核心的攻关团队,进行超薄“手撕钢”的专项攻关。随后,0.015毫米的“手撕钢”成功面世。宽幅超薄“手撕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高端电子、汽车、计算机等支柱行业和关键领域。该公司研发出的“手撕钢”(  )
①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具有可知性 ③是从万事万物的共有属性中概括出来的 ④其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周易》提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利用自然首先要改造自然 ②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 ④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某学者指出:“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材料说明(  )
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人类具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观能动性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中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表现在 (  )
①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③人的意识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离不开社会劳动 ④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甘肃武威期末测试]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机器人不仅可以模仿人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甚至拥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但是机器人是没有意识的,这是因为 (  )
A.人工智能结构不够复杂
B.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C.人类科学技术不够发达
D.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
8.下图漫画表明意识(  )
A.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
B.对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
C.是对生活实践的反映
D.对改造事物具有一定的作用
9.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提供科学参考。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之磷”的发现说明 (  )
①意识本质上是人脑对事物加工改造的产物 ②现实事物的内在属性是由人的意识赋予的 ③客观实在性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④意识内容的多样性根源于意识形式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
10.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交融着天文与人文、时间与空间、节气与节日,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可见,二十四节气(  )
①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改造性利用 ②证实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超越生活经验的层次,探究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④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装有“驾驶脑”的智能汽车会比人驾驶的汽车更安全。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我们不但要解决“车”的问题,将汽车做成软件定义的机器;还要解决“人”的问题,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的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汽车自身成为驾驶员。材料表明(  )
①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 ②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驾驶脑”可以替代人脑 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它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 ④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2024·山东淄博期末测试]2024年4月,我国科研团队绘制的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图集以我国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为基础,创造性建立了“三宙六纪”的月球地质年代划分方案,更加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由此可见(  )
①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意识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刷新了月球的地质演化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湖北宜昌阶段练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在你幼小心灵中也是一条大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无论将来你到哪里,只要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一切如在眼前。基于此,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了《我的祖国》。作者用“一条大河”激荡爱国深情,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②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的结果 ④意识是曾经的记忆在人脑中的直观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恩格斯认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所学知识,对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界定作比较。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B “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这说明自然界中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强调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问题,也没有涉及意识的产生,②④与题意无关。
2.A 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①②符合题意。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③不选。材料未体现人类社会的产生,④不选。
3.A 该公司研发出的“手撕钢”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①正确。0.015毫米“手撕钢”成功面世,说明该公司研发出的“手撕钢”具有可知性,②正确。物质是从万事万物的共有属性中概括出来的,“手撕钢”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③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错误。
4.D “天人合一”意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方法论上看,启示我们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切题。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①错误。改造自然不是要保持自然的原貌,③错误。
5.C 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能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①说法错误。人是有意识的,人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是其具有主观能动性,②正确。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说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中起决定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6.D 人的意识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离不开社会劳动,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③符合题意。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说明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体现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④符合题意。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与题意不符。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与题意不符。
7.B 机器人没有意识是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人工智能结构不够复杂、人类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无关,A、C两项不符合题意。机器人没有意识是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项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项表述错误。
8.C “面条能有什么故事,你煮的面条才有故事”,说明故事来自“你煮的面条”这一生活实践,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脑与意识的关系,也未体现意识对改造事物具有一定的作用,A、D两项与题意不符。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B项说法不准确。
9.B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之磷”,并断言这个发现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提供科学参考,这说明客观实在性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也说明意识本质上是人脑对事物加工改造的产物,①③符合题意。现实事物的内在属性是其自身固有的,②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决定主观,④说法错误。
10.D 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交融着天文与人文、时间与空间、节气与节日,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这说明二十四节气超越生活经验的层次,探究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有益借鉴,③④符合题意。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证实的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②不符合题意。
11.C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以使用自动驾驶技术,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的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汽车自身成为驾驶员,说明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它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驾驶脑”不能替代人脑,③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不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①说法错误。
12.B 我国科研团队绘制的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更加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表明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①③正确。意识能够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②排除。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刷新了对月球的地质演化规律的认识,但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刷新月球的地质演化规律,④排除。
13.B 每个人的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大河,基于此,作者创作了《我的祖国》,用“一条大河”激荡爱国深情,这体现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的结果,①③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相互依赖说法错误,②排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个反映是能动的,不能说是曾经的记忆在人脑中的直观反映,④说法错误。
14.答案 (1)相同点: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2)不同点:①恩格斯的物质概念是从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来概括的。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反映的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列宁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的。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更多地揭示了物质的内涵和唯一特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