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练习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言向往寄身江海。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
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②“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当表退
隐之志时,常与“魏阙”“蓬莱阁”相对,诗人自称“江海人”。如高适《酬岑二十主薄秋夜
见赠之作》:“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同时为显高洁不俗,常
与“鸥盟”典故结合,如刘长卿《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言:“平生江海意,惟
共白鸥同。”
p
③当江海表隐逸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如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烟波中更重洒脱之意。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便非常典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而苏轼《临
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
寄身江海后的超脱。
④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越语下》)。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中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
客行》)的理想。王安石《世上》言:“范螽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
⑤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
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正是“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
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⑥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
世俗和权力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但江海余生中,
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以苏轼为例,他多次
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送竹几与谢秀才》言“老去归田只此身”,《除夜病中赠
A0s02S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5026A
C③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满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