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测评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些“思维”是( )①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 ②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具体理性认识 ③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国际武术联合会发布第十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的会徽和主题。会徽的上部分以丝带的样式绘出武者的形象,底部勾勒出得克萨斯长角牛,显示举办地的文化特色。从思维角度看,该设计( )①通过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②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③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④发挥聚合思维的作用,有效融通了不同元素的文化资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抽象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间接、能动的反映 ③前者具有局限性,后者具有无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表明(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不同风格的思维体现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③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④科学的思维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5.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思维形态上看,这首诗( )①运用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②体现了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③在思维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④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4·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工作中的思维与艺术工作中的思维具有互补性。比如:数学家拉格朗日在教堂聆听音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物理学家海森堡受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的频率是基音振动的整倍数的启发,做出了原子跃迁的基频与次频的实验。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其功能和作用 ②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③科学家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触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④形象思维可以脱离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逻辑有多种含义。下面的“逻辑”一词,与“规律”同义的是( )A.写文章要讲逻辑B.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C.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D.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8.有观点认为,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多么粗浅的知识,抑或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其实质都只是一种判断。逻辑是一种判断工具,它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判断。作为判断工具的形式逻辑( )①强调有效的判断是指形式结构没有问题 ②是从真前提中推出一般的规律 ③应遵循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④推导出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汪伦遵循同一律,迎来李白B.汪伦遵循矛盾律,迎来李白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无须保持自身同一性D.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思想不能同真10.“出席会议的人都是大学毕业的”与“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这两个判断( )①可同真 ②可同假 ③不可同真 ④不可同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一个有钱人在路边摊吃饭,甲说:“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饭。”乙回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下列选项与材料所犯逻辑错误一致的是 ( )①甲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乙问:“拿什么盛放它呢 ” ②顾客问:“你这有好酒吗 ”卖家答:“我这里都是好酒,没有变质的酒。” ③小明对小红说:“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 ④丙说:“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丁说:“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张三问李四:“你常看《读者》吗 ”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读者》 ”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读者》了 ”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读者》。”从形式逻辑规律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B.违反了排中律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主观臆想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和结论性14.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以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推断病情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这一事例主要体现的科学思维的特征是(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④结果具有预见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B.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严谨性16.近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这说明科学思维( )①是我们处理新问题的客观依据 ②有利于正确认识国情、世情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有助于我们避免曲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2024·安徽宿州联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论断看到了( )①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②思维是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 ③正确的思维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 ④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8.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在这种关键时刻,尤其需要党的各级干部增强科学思维,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思考和谋划、推动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科学思维( )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情、世情 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创造事物的规律 ④有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20世纪60年代初,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早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稻粒数有230余粒,远超普通稻株。第二年,他把这些种子适时地播种到试验田里,结果变异现象严重,袁隆平困惑不解。后来,他想到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理论,认识到那株特殊的稻子是天然杂交水稻。受此启发,袁隆平决心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艰难的攻关,他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一事例表明科学思维( )①确保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②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必须尊重和服从权威 ④必须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臆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异想天开”往往能为科学探索提供鲜活的命题和无限的遐想空间,把“异想天开”与严谨的科学求证结合起来,可能会取得更多原始创新的突破。这说明( )①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比科学求证更为重要 ②科学思维是对现在的肯定和对过去的否定 ③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④“异想天开”要求我们努力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2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学家不可能回到过去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古代医生不能透视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诊断。材料二 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于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针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的木本植物统称为“树”。材料三 《两小儿辩日》中记载,一小孩说早晨冷、中午热,所以太阳早上远而中午近。另一小孩说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所以太阳早上近而中午远。其实,根据感觉判断太阳的远近并不准确。科学家发现,一天内我们能观察到的太阳的大小、能感觉到的气温的高低,是受到了大气层折射角、太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地面对流等因素的影响,与太阳距离我们的远近无关。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主要体现了思维的哪一特征 该如何理解思维的这一特征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个情境情境一 某人说:“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打听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情境二 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大家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校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材料二 原始人的抽象的数量概念极为贫乏,他们不像现代人一样能自由地运用抽象的数字来表达数目的多少,在计数时总是不脱离具体事物。要是家里来了四个人,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说“四个人”,而只会说“来了老人、妇女、瘦瘦的男人、带棍子的人”,他们要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数字,还不能将数字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再比如罗马数字,Ⅰ的原意是一根手指,Ⅱ的原意是两根手指,Ⅴ的原意是一只手,Ⅹ的原意是两只交叉的手。只是到了后来,Ⅰ、Ⅱ、Ⅴ、Ⅹ等符号才不再和手指联系在一起,而是抽象地代表1、2、5、10等数字。(1)请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情境所体现的逻辑错误。(4分)(2)从思维基本形态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思维形态的不同。(8分)2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落实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给本地生态带来了严重破坏;有的村干部和村民把改变农村“脏乱差”、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等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标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靓丽、外观上的整齐,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这个首要任务抛到了脑后;有的地方把撤村并屯、搬迁上楼当成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搞大拆大建,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造成新的矛盾冲突。材料二 某地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针对本地土地资源状况,提出了“一产壮链、二产补链、三产延链”发展思路,旨在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该地根据地形、土壤、水源等基础条件,合理规划布局,发展不同的种植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在一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村,推动土豆、花生等传统农作物提质增收。在另一些村落,因地制宜发展甜红子山楂、蟠桃等特色林果产业。目前,该地土豆种植面积10 000余亩、特色林果种植面积7 000余亩,发展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1)结合材料一,运用把握逻辑要义的知识,谈谈这些地方的发展思路存在的逻辑错误。(4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科学思维的知识,说明该地发展思路的正确性。(6分)2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 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团队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从1969年承担抗疟中药研发的任务,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进行世界范围的推广,屠呦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第一单元测评卷1.B 理性认识抽象,感性认识具体,因此②中“具体理性认识”的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分析法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③排除;①④正确。2.B “会徽的上部分以丝带的样式绘出武者的形象,底部勾勒出得克萨斯长角牛,显示举办地的文化特色”,表明该设计通过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①正确;从思维基本形态角度看,该设计体现了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其思维运行方式具有想象性、思维表达具有情感性,②③错误;“显示举办地的文化特色”表明该设计发挥聚合思维的作用,既体现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宗旨,又体现举办地的文化特色,有效融通了不同元素的文化资源,④正确。3.D 看竹、画竹是以美学知识去欣赏竹、感知竹,获取美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就是“画意”,也就是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属于形象思维,①错误;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无限性,③错误;②④正确。4.C 材料未涉及不同风格的思维,②不符合题意;正确的思维才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③表述错误;①④正确。5.B 材料体现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运用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①④正确;②③是抽象思维的特征,排除。6.A 科学家的思维属于抽象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错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④错误;①②正确。7.B A项中的“逻辑”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排除;B项中的“逻辑”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C、D两项中的“逻辑”都是指“逻辑学”这门学问,排除。8.A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不是推出一般的规律,②错误;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④错误;①③正确。9.A 本题考查同一律。材料中汪伦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迎来李白,并遵循同一律,用“‘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巧解“十里桃花”;用“‘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巧解“万家酒店”,A项正确,B项排除。同一律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C项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思想不能同真”强调的是矛盾律,D项排除。10.D “出席会议的人都是大学毕业的”与“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是“A”与“非A”的关系。矛盾律表明,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表明,“A”与“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③④符合题意,①②排除。11.D 材料观点属于“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的说法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符合题意。“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丙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丁说的是哲学中的矛盾,两人所说矛盾的含义不同,丁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④符合题意。12.C “常看《读者》”与“不常看《读者》”属于矛盾论断,根据矛盾律,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互相矛盾的论断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由此可知,李四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13.A 科学思维不是主观臆想的思维,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C项不符合题意;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不具有权威性和结论性,D项错误;材料表明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A项正确。14.B 材料中医术高明的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①④符合题意;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特征,不是科学思维的特征,②与题意不符;材料并未涉及对医生治疗方案的检验,③与题意不符。15.B 材料体现了专家对人类破坏环境恶果的预见,这表明科学思维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它的结果具有预见性,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意不符;严谨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D项与题意不符。16.C 客观实际是处理新问题的客观依据,①错误;材料说明科学思维有利于正确认识国情、世情,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③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避免曲折”说法错误,④排除。17.D 这一论断看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科学理论的作用,①④表述正确;正确的思维是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②错误;正确的思维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是物质基础,③错误。18.C 材料不涉及纠正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①观点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事物的规律,③说法错误;②④正确。19.C 材料中,袁隆平面对天然高产稻种在试种中出现的问题,利用遗传理论,全面地、动态地把握水稻杂交遗传变异规律,取得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由此可见,科学思维必须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臆想,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②④符合题意。“确保”的说法夸大了科学思维的作用,①排除。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③说法错误。20.D 材料强调了“想象力”“异想天开”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想象力”“异想天开”要与严谨的科学求证结合起来,③④符合题意;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和科学求证都非常重要,①说法错误;科学思维是对新事物中合理、积极的因素的肯定和对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因素的否定,②说法错误。21.答案 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3分)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3分)材料三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3分)解析 本题需要调用思维间接性、思维概括性、思维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审材料,信息①:科学家不可能回到过去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古代医生不能透视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诊断→可联系思维的间接性。信息②:“枣树”“树”的归类→可联系思维的概括性。信息③:《两小儿辩日》重在“辩”,由感性的“冷”“热”“大”“小”得出太阳远或近的结论→可联系思维的能动性。22.答案 (1)情境一中,这个人一方面说“没有过问”,一方面又说“侧面打听了一下情况”,前后矛盾,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2分)情境二中,这位校长认为不能判定该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也不能判定该教师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在同一事实上模棱两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2分)(2)材料一中的两种情境体现的都是抽象思维。(1分)材料二体现的是形象思维。(1分)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分)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2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2分)解析 第(1)问要求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情境所体现的逻辑错误,需要调用矛盾律、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分别对情境进行判断与分析。第(2)问要求说明材料所体现的思维形态的不同,需要调用思维基本形态及其特征的有关知识,先明确材料一属于抽象思维,材料二属于形象思维,据此分析二者的不同即可。23.答案 (1)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转移论题。(2分)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地方将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片面解读,或理解为增加收入,或理解为治理环境,或理解为撤村并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分)(2)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该地根据各村不同的基础条件,立足实际,发展不同的种植业,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2分)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该地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布局,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分)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该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实践,因地制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2分)24.答案 ①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屠呦呦潜心攻关,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3分)②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屠呦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全面、动态地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经过艰难的攻关,最终获得了成功。(3分)③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屠呦呦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经过艰难的攻关,取得了青蒿素研究的成功。(3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