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第1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第1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
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平衡、凝聚、吸引等事物现象,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呈现的面貌。下列对量变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量变是事物发展渐进性过程的中断
B.在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C.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在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事物性质没有出现改变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实现同时富裕的社会主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发展将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G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2G手机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3G手机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有所提升,4G手机的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目前,5G手机正逐步占领市场。这表明(  )
A.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B.新事物是在对旧事物的全面继承中得以发展的
C.事物的发展是飞跃性的曲折发展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等名言和成语,共同启示我们(  )
A.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不断前进,循环往复
C.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D.要脚踏实地,注重积累
5.唐代诗人元稹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鲸。”与该诗句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6.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下列关于“质与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②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③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量的增减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④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3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目标任务。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分析该目标的合理性。
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
8.在中学阶段,科学地运用“错题本”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错题整理的目的并非把错题收集存档,而是在一道一道错题整理中,不断地分析出错的原因,总结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解答准确性的目标。这说明(  )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重视量变的积极作用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持之以恒坚持量的积累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把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统一起来 ④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它推动事物的发展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山西大同期中]从质量互变规律角度看,下图揭示的哲理是(  )
①量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②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 ③量的规定性与质的规定性相同 ④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这一思想告诉我们(  )
①事物的质变是对“边”的突破和超越 ②要遵循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③要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④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去推进,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有苦干实干的冲劲,有稳中求进的务实,有水滴石穿的韧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以上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描述反映了(  )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始于量变而终于质变 ③事物的质变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在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中事物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该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
①客观物质世界发展是动态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 ③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积累过程之中 ④质变发生离不开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安徽芜湖一中模拟]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说明(  )
①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②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更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一个年度的发展目标,实际上是由多个具体目标集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既追求“质”,也追求“量”的整体目标。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上论断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①做好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事物的质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排斥局部的独立性 ③综合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综合的先导,制定发展目标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④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统筹发展需树立全面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某班同学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搜集到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荀子·劝学》。原文节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材料二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
从思维角度看,这两则材料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你有何启发
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D 质变是事物发展渐进性过程的中断,A项错误;在质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B项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项错误;D项正确。
2.D 本题考查事物质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①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发展将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②错误,③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④正确。
3.A 5G手机是在以前手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功能比以前的手机更多、更先进,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新事物对旧事物有继承也有批判,有肯定也有否定,不是笼统地全面继承,而是要批判继承,B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的前进性,未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C、D两项不符合题意。
4.D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D项正确,A、B、C三项排除。
5.B 本题考查量变。“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鲸。”这首诗通过描写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B项正确。A、C两项强调联系,D项强调实践,均不符合题意。
6.C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②正确。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④正确。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①排除。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③排除。
7.答案 ①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领域每个阶段目标任务的达成都是量的积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是建成人才高地的前提和准备。②每一阶段目标的完成,都体现了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的进步,是一个质变体现,并保存着前一阶段量变的成果,并为后一阶段目标的实现开辟新的道路,最终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③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人才高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通过渐进性的积累,一个个目标的达成,才能产生飞跃,实现质变。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为背景,考查质量互变规律有关知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信息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3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目标任务→可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信息②: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可联系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8.C 本题考查质量互变规律。在一道一道错题整理中,不断地分析出错的原因,总结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解答准确性的目标,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持之以恒坚持量的积累,②③符合题意。量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而且既有积极的量变,也有不好的量变,①排除。质变不一定推动事物发展,质变也有下降、倒退的变化,④排除。
9.D 本题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该图反映当水温大于0 ℃小于100 ℃时水不会沸腾,而当水温达到或超过100 ℃时,水就会沸腾、蒸发,变成水蒸气,因此,从质量互变规律角度看,图中揭示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②④符合题意。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①排除。量的规定性与质的规定性不同,③排除。
10.A “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强调实现质变,不是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遵循适度原则,②不符合题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与量变同样重要,④错误;①③正确。
11.B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终于质变”说法错误,②排除。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排除。①④符合题意,正确。
12.D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①错误。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一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②正确。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并不是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③错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说明质变发生离不开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符合题意。
13.B 本题考查质量互变规律。材料中指出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正是有了失败后所得出的经验,有了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说明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①③正确。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一定能”说法错误,②排除。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④排除。
14.B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了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符合题意;“一个年度的发展目标,实际上是由多个具体目标集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经济社会是由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统筹发展需树立全面观点,④符合题意;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②错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③错误。
15.答案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始于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质变。要想达到学习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实现质变,就必须重视量的积累。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要不断学习成长,超越自我。③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青年人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之努力。
解析 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体现的思维原理。关键信息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可联系量变的作用和方法论。关键信息②: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可联系质变的作用和方法论。关键信息③:共同告诉我们→可联系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