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理纲要记要点1.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内部稳定。2.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其统治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3.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一、两宋的统治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背景结束分裂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 历史教训 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2)措施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政上削实权 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上制钱谷 设诸路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上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中央 由 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地方 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③实行 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积极影响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影响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 的政治风气 2.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1)边防危机①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宋朝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在处理边疆问题时处于弱势地位。②概况战争 和议宋辽 关系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 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 宋夏 关系 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③影响积极影响 战争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和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消极影响 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与灾难,和议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财政危机背景 ①冗兵:北宋为了社会稳定,实行养兵制度,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表现 冗费: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影响 北宋出现的“三冗”“两积”局面,逐渐发展成北宋的严重社会问题,导致内忧外患局面3.挽救危机的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 ”,很快归于失败 目的 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 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干预与控制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评价 积极 达到了 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局限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4.南宋的偏安背景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 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 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 ,史称南宋 表现 ①绍兴和议:宋高宗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 ,南宋对金称臣,缴纳“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②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5.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P31、32】选官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监察 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6.法律与教化 【选择性必修1·P48、103】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教化 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 》成为范本 社会 救济 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设立义田、义学等族产,在各种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二、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西夏和金朝的兴起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原居地 辽河上游一带 陕北、宁夏一带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社会生活 游牧、渔猎 游牧 农业、狩猎、畜牧杰出首领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建国 916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1038年,党项首领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1115年,金朝建立,定都会宁府重要制度 “蕃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 仿宋朝建立政治制度,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 制 2.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灭亡建立政权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领土扩张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 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重心转移 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元朝建立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四大汗国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统一实现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元朝灭亡 14世纪中叶,民族矛盾和 尖锐,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3.元朝的国家治理驿站制度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行省制度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吐蕃地区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 进行管理 西域地区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经略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4.元朝的民族关系新民族 蒙古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后来同汉族杂居相处回族 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四等人制 目的 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措施 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民族交融 原因 元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增强表现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5.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选择性必修3·P64、65】西征 13世纪初期到中叶,蒙古汗国对中亚、西亚、东欧广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概|念|阐|释|1.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承担的实际职务。2.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度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3.南、北面官制:辽太宗耶律德光建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多以契丹贵族担任,管理契丹族的相关事务,而南面官指模拟唐朝设置的官制,多为汉人担任,管理汉族相关事务。|辩|证|看|待|“岁币”的客观进步性因为宋朝要交纳大量岁币,必然设法增加税收,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岁币维持了宋辽双方长期的和平,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周边少数民族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以和议的形式结束战争、恢复和平有利于双方政治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宋辽双方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和休养生息。|史|学|前|沿|对“稳定”的沉思:宋朝中央集权的绝对强化与其恶果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势力坐大,纷纷依靠武力夺取和扩张政权。北宋初年,统治者对这种局面深以为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谋求政治上的稳定,采取了以崇文抑武为基本方针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力地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稳定”。但是这些措施矫枉过正,造成“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是北宋统治者通过绝对强化中央集权追求绝对“稳定”的代价,也日益威胁着这种“稳定”。为了维护这种“稳定”,北宋中后期先后实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使得北宋日益衰弱,最终被金朝灭亡。新建立的南宋政权依旧继承北宋绝对强化中央集权以求政治“稳定”的政策,偏安一隅,无力北伐。两宋政权虽然得到了“稳定”,但其政治上的屈辱和领土的不完整却是对这种“稳定”的绝妙讽刺,证明了中央集权的绝对强化是一种偏颇的政策导向,只有在加强中央集权和保持地方活力之间谋求合适的平衡点,国家才能既繁荣昌盛又长治久安。对这种“稳定”的反思也促进了后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群|英|图|谱|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元朝第一位皇帝。忽必烈最大的贡献是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对元朝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主题(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史料探究]1.从宋代国家治理的特点看 材料一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摘编自田况《儒林公议》帝(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2.从辽朝的制度创新看 材料二 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据《辽史》整理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3.从元朝行省制的优越性看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探究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变化的认识。[史论形成](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特点和影响特点 影响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2.认识宋代的制度与前代相比,更为开放,更富理性,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更加严密,解决问题和平、务实、理性,充满智慧。制度建设为宋代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宽松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两宋时期人才得以涵养蕴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了长足发展的可能,但专制集权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解决。务实性 针对五代弊病进行调整,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适应了时代需要政治 理性 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学理念等),避免了绝对专制时代性 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影响深远;手段和平,政治开放,彰显智慧本质未变 君主专制的本质没有改变(二)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经济上 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政策上 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 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教育上 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三)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权力结构二元性: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2)“大而不专”: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3)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4)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2.作用积极 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了地方能动性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消极 打破山川形便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了文化认同(四)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以范仲淹、包拯、李纲、宗泽、文天祥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最熠熠夺目的存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理想至今还为后人颂扬,集中体现着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魅力。说到士大夫的精神,宋时对于“士”的理解,已经不同于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士之精神了。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而宋代赋予士的除了守护精神领域和价值世界,还有一种天下情怀。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广为流传。无独有偶,南宋宰相杜范说“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都是宋代士大夫兼济天下心理的见证。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精神诉求,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格言来概括。他们坚定地把天下事当自家事,忠心于君、于国、于民,甚至不顾自己的利害得失,如宋末文天祥的那句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之后,明代的士大夫延续了这一精神内核,骨气凛然。主题(二) 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料探究]1.从蒙古西征的评价看 材料一 对于自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西征,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是这样概括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但是,法国学者麦撒却这样说道:“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探究1 简述材料一中关于蒙古西征的评价有何不同。2.从各族对多民族国家的贡献看材料二 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以契丹的崛起为标志,从唐末五代开始,少数民族逐渐强势起来,开始主要以征服者的角色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作用,这种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中国从“小中国”变为了“大中国”,具体来说,就是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扩展。首先是疆域方面的扩展,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的疆域,元朝更是将中国版图扩张到历史最大;其次,是中央权威的扩展,过去中原汉族王朝对边疆游牧、渔猎经济区不重视,仅仅采用羁縻统治,实际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当地,但对辽、金、蒙古来说,汉族不重视的游牧、渔猎经济区却是他们的“祖宗根本之地”,他们在这些地区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将中央权威扩展到当地;领土扩展,中央权威在边疆地区的增强,使得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增强,使得民族交融大大加强,这也是辽夏金元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扩展作出的第三方面的贡献,就是民族交融的扩展。探究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3.从华夏认同看 材料三 下面是史书中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认同的记载内容 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北史》“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探究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史论形成]1.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妥协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给予钱物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2.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民族迁徙与交错居住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交流与创新。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将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主题(三)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治理[史料探究]1.从宋代社会风气看 材料一 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其社会管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人们为了利益的争夺,都慢慢撕去了“温情的面纱”。士大夫整夜宴饮,丝竹歌舞不断,富商大贾穿戴奢靡,僭越成风,连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相互攀比。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2.从宋代的法律看 材料二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探究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民事诉讼的特点并分析其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史论形成]1.宋代乡约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特点 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 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④自愿加入,自觉遵守。 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1)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使政府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实质性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③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题组(一) 两宋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1.(2024·广东高考)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2.(2024·重庆高考)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3.(2024·江苏高考)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题组(二) 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与历史贡献4.(2024·广东高考)《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价值发掘]1.拓展发掘:由第1题史料可以推知以下结论:(1)由“巨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2)由“贩夫”可以看出当时重农抑商观念流行。(3)由“贩夫”一词的主观删除可以体现一手史料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不一定真实可靠。2.命题分析:第2、3题没有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而是另辟蹊径,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让考生认识王安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政府的经济手段,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题目从侧面体现出新高考“无情境不成题”“反规律化、套路化”的命题特点。3.易错提醒:第4题的史料与正确答案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隐蔽”。根据材料信息“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分析,这是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成果”,体现出“传承性”。与此同时,汲取了西域和阿拉伯等地的地图制图法,体现出“创新性”,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2024·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审答指导]一、审题要“准”二、表达要“范”(请在答题区内答题,拍照上传答案,课堂互动批阅)第一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融通教材一、1.(1)五代十国 (2)①文官 转运司 ②枢密院 通判③崇文抑武 (3)因循保守 2.(1)②岁币 (2)岁币3.庆历新政 富国强兵 富国 4.金朝 临安 绍兴和议6.吕氏乡约二、1.猛安谋克 2.吐蕃 阶级矛盾 3.宣政院 巡检司主题探究主题(一)探究1 提示:特点:治理政策上奉行崇文抑武;治理制度上推崇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治理理念上贯彻谨守祖法、因循守旧。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擅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无法有效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探究2 提示:对本族保留巡狩制,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实行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管理不同区域;官职沿袭唐制,参照五代和宋朝官制。探究3 提示:认识:元朝时期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山川形便(自然地理界线)为主的行政区划原则,实行犬牙交错为主的原则。这种划分原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区域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行省制下中央对行省官员的权力及其行使进行了严格制约与监督,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有利于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元代社会和后世影响深远。主题(二)探究1 提示: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对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加强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为欧洲走出中世纪提供了契机。探究2 提示:使疆域得到扩展;使中央权威得到扩展;使民族融合得到加强。总之,各少数民族政权创新制度、加强管理,与中原政权一起使中国从“小中国”变成“大中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扩展。探究3 提示: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题(三)探究1 提示: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崇文抑武,士大夫地位突出;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问题复杂;理学深入到族规、家训、乡约之中。探究2 提示:特点:田讼最为突出。关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交易频繁;北民南迁,南方人口增加,人口与资源矛盾凸显;商品经济发展,财富观念和权利意识增强;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对“标”训练1.D 2.C 3.B 4.A大题增分示例1(美中不足待优化)论题:从田子茂的个人生平看北宋制度阐释:首先,宋朝大力发展科举,积极提倡文治。田子茂出生于普通农家仍能赴京应试,充分反映了宋朝科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科举向全社会开放的史实,凸显出当时个人奋斗的价值,形成“取士不问家世”。其次,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长则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选择赴京应试,这说明科举才被认为是正途。后来科举“中第一”,以文官的身份担任武将职位,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观念。总结:田子茂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定格大历史。阅卷评点:本答案从北宋统治危机视角进行选题和阐释,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素养,且选择的视角是大多数考生不曾关注到的,容易引起阅卷人的关注,赢得一定的“印象分”。缺点是由于本题赋分12分,但从统治危机的视角阐释,史料和知识依据相对较少,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容易出现“分高点少”的情况而失分。示例2(高分范例多品悟)论题:从田子茂个人经历窥见北宋的统治危机阐释:首先,田子茂受改革派牵连,一度入狱,后被释放。这反映出北宋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内部局势,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危机。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依然激烈,从侧面反映出北宋统治危机严重。其次,1105年,田子茂与西夏作战,并立有军功,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争战,从“收复”一词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动出兵,北宋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外部危机严重。总结:田子茂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定格大历史。阅卷评点:本答案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构完整,中规中矩,从制度视角进行选题和阐释,符合绝大多数考生的基本思路,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佳作。2 / 16(共121张PPT)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五单元|历|史|时|空|定|位||整|体|印|象|感|知|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还是中国一个长期分裂、终归一统的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细|化|阶|段|特|征|政治上 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确立起绝对的优势。社会治理进一步完善,乡约制度成为两宋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经济上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思想 文化上 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出现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续表民族 关系上 一方面,宋政权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战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对外 关系上 海上丝绸之路持续繁荣,三大发明外传。蒙古西征,中国与中亚、西亚的联系更为密切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第一讲理纲要记要点1.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内部稳定。2.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其统治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3.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CONTENTS目录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课时跟踪检测0304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01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一、两宋的统治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背景结束分裂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历史教训 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五代十国(2)措施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政上削实权 中央派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上制钱谷 设诸路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上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文官转运司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中央 由________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地方 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③实行__________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枢密院通判崇文抑武(3)影响积极影响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影响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__________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2.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1)边防危机①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宋朝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在处理边疆问题时处于弱势地位。 战争 和议宋辽 关系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 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_______”宋夏 关系 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②概况岁币积极影响 战争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和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消极影响 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与灾难,和议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③影响背景 ①冗兵:北宋为了社会稳定,实行养兵制度,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②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表现 冗费:_____、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影响 北宋出现的“三冗”“两积”局面,逐渐发展成北宋的严重社会问题,导致内忧外患局面(2)财政危机岁币3.挽救危机的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__________”,很快归于失败目的 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__________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干预与控制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庆历新政富国强兵评价 积极 达到了______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局限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续表富国4.南宋的偏安背景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______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史称南宋表现 ①绍兴和议:宋高宗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_,南宋对金称臣,缴纳“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②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朝临安绍兴和议选官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监察 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5.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P31、32】说明:凡铺灰底( )的教材相关链接,可一键链接教材原始语段(呈现教材原始语段,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粗疏和理解障碍问题)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教化 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_________》成为范本社会救济 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设立义田、义学等族产,在各种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吕氏乡约二、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西夏和金朝的兴起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原居地 辽河上游一带 陕北、宁夏一带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社会生活 游牧、渔猎 游牧 农业、狩猎、畜牧杰出首领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建国 916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1038年,党项首领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1115年,金朝建立,定都会宁府重要 制度 “蕃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 仿宋朝建立政治制度,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_________制续表猛安谋克建立政权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领土扩张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______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重心转移 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2.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灭亡吐蕃续表元朝建立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四大汗国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统一实现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元朝灭亡 14世纪中叶,民族矛盾和__________尖锐,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阶级矛盾驿站制度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行省制度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吐蕃地区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进行管理西域地区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经略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3.元朝的国家治理宣政院巡检司4.元朝的民族关系新民族 蒙古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后来同汉族杂居相处回族 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四等 人制 目的 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措施 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民族 交融 原因 元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增强表现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续表西征 13世纪初期到中叶,蒙古汗国对中亚、西亚、东欧广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5.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选择性必修3·P64、65】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概|念|阐|释|1.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承担的实际职务。2.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度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3.南、北面官制:辽太宗耶律德光建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多以契丹贵族担任,管理契丹族的相关事务,而南面官指模拟唐朝设置的官制,多为汉人担任,管理汉族相关事务。“岁币”的客观进步性因为宋朝要交纳大量岁币,必然设法增加税收,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岁币维持了宋辽双方长期的和平,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周边少数民族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以和议的形式结束战争、恢复和平有利于双方政治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宋辽双方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和休养生息。|辩|证|看|待||史|学|前|沿|对“稳定”的沉思:宋朝中央集权的绝对强化与其恶果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势力坐大,纷纷依靠武力夺取和扩张政权。北宋初年,统治者对这种局面深以为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谋求政治上的稳定,采取了以崇文抑武为基本方针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力地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稳定”。但是这些措施矫枉过正,造成“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是北宋统治者通过绝对强化中央集权追求绝对“稳定”的代价,也日益威胁着这种“稳定”。为了维护这种“稳定”,北宋中后期先后实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使得北宋日益衰弱,最终被金朝灭亡。新建立的南宋政权依旧继承北宋绝对强化中央集权以求政治“稳定”的政策,偏安一隅,无力北伐。两宋政权虽然得到了“稳定”,但其政治上的屈辱和领土的不完整却是对这种“稳定”的绝妙讽刺,证明了中央集权的绝对强化是一种偏颇的政策导向,只有在加强中央集权和保持地方活力之间谋求合适的平衡点,国家才能既繁荣昌盛又长治久安。对这种“稳定”的反思也促进了后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群|英|图|谱|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元朝第一位皇帝。忽必烈最大的贡献是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对元朝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数智赋能:课前主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随机性抽查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02史料探究主题(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1.从宋代国家治理的特点看材料一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摘编自田况《儒林公议》帝(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提示:特点:治理政策上奉行崇文抑武;治理制度上推崇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治理理念上贯彻谨守祖法、因循守旧。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擅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无法有效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2.从辽朝的制度创新看材料二 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据《辽史》整理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提示:对本族保留巡狩制,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实行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管理不同区域;官职沿袭唐制,参照五代和宋朝官制。3.从元朝行省制的优越性看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探究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变化的认识。提示:认识:元朝时期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山川形便(自然地理界线)为主的行政区划原则,实行犬牙交错为主的原则。这种划分原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区域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行省制下中央对行省官员的权力及其行使进行了严格制约与监督,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有利于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元代社会和后世影响深远。史论形成(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特点和影响特点 影响崇文抑武、 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 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2.认识宋代的制度与前代相比,更为开放,更富理性,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更加严密,解决问题和平、务实、理性,充满智慧。制度建设为宋代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宽松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两宋时期人才得以涵养蕴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了长足发展的可能,但专制集权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解决。务实性 针对五代弊病进行调整,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适应了时代需要政治理性 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学理念等),避免了绝对专制时代性 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影响深远;手段和平,政治开放,彰显智慧本质未变 君主专制的本质没有改变 (二)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经济上 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政策上 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 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教育上 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三)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权力结构二元性: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2)“大而不专”: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3)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4)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2.作用积极 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了地方能动性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消极 打破山川形便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了文化认同(四)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以范仲淹、包拯、李纲、宗泽、文天祥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最熠熠夺目的存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理想至今还为后人颂扬,集中体现着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魅力。说到士大夫的精神,宋时对于“士”的理解,已经不同于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士之精神了。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而宋代赋予士的除了守护精神领域和价值世界,还有一种天下情怀。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广为流传。无独有偶,南宋宰相杜范说“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都是宋代士大夫兼济天下心理的见证。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精神诉求,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格言来概括。他们坚定地把天下事当自家事,忠心于君、于国、于民,甚至不顾自己的利害得失,如宋末文天祥的那句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之后,明代的士大夫延续了这一精神内核,骨气凛然。史料探究主题(二)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从蒙古西征的评价看材料一 对于自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西征,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是这样概括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但是,法国学者麦撒却这样说道:“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探究1 简述材料一中关于蒙古西征的评价有何不同。提示: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对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种评价认为蒙古西征加强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为欧洲走出中世纪提供了契机。2.从各族对多民族国家的贡献看材料二 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以契丹的崛起为标志,从唐末五代开始,少数民族逐渐强势起来,开始主要以征服者的角色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作用,这种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中国从“小中国”变为了“大中国”,具体来说,就是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扩展。首先是疆域方面的扩展,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的疆域,元朝更是将中国版图扩张到历史最大;其次,是中央权威的扩展,过去中原汉族王朝对边疆游牧、渔猎经济区不重视,仅仅采用羁縻统治,实际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当地,但对辽、金、蒙古来说,汉族不重视的游牧、渔猎经济区却是他们的“祖宗根本之地”,他们在这些地区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将中央权威扩展到当地;领土扩展,中央权威在边疆地区的增强,使得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增强,使得民族交融大大加强,这也是辽夏金元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扩展作出的第三方面的贡献,就是民族交融的扩展。探究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提示:使疆域得到扩展;使中央权威得到扩展;使民族融合得到加强。总之,各少数民族政权创新制度、加强管理,与中原政权一起使中国从“小中国”变成“大中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扩展。3.从华夏认同看 材料三 下面是史书中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认同的记载内容 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北史》“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探究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提示: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论形成1.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妥协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给予钱物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2.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民族迁徙与交错居住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交流与创新。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将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史料探究主题(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治理1.从宋代社会风气看材料一 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其社会管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地方社会管理主体。……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官僚贵族和富商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人们为了利益的争夺,都慢慢撕去了“温情的面纱”。士大夫整夜宴饮,丝竹歌舞不断,富商大贾穿戴奢靡,僭越成风,连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相互攀比。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辅之以朝廷律法诏令,最终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社会管理氛围。——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独具特色的原因。提示: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崇文抑武,士大夫地位突出;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问题复杂;理学深入到族规、家训、乡约之中。2.从宋代的法律看材料二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探究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民事诉讼的特点并分析其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提示:特点:田讼最为突出。关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交易频繁;北民南迁,南方人口增加,人口与资源矛盾凸显;商品经济发展,财富观念和权利意识增强;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史论形成1.宋代乡约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特点 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④自愿加入,自觉遵守。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1)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使政府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实质性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③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03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标要求√题组(一) 两宋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1.(2024·广东高考)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1.拓展发掘:由第1题史料可以推知以下结论:(1)由“巨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2)由“贩夫”可以看出当时重农抑商观念流行。(3)由“贩夫”一词的主观删除可以体现一手史料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不一定真实可靠。价值发掘√2.(2024·重庆高考)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3.(2024·江苏高考)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2.命题分析:第2、3题没有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而是另辟蹊径,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让考生认识王安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政府的经济手段,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题目从侧面体现出新高考“无情境不成题”“反规律化、套路化”的命题特点。价值发掘√题组(二) 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与历史贡献4.(2024·广东高考)《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易错提醒:第4题的史料与正确答案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隐蔽”。根据材料信息“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分析,这是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成果”,体现出“传承性”。与此同时,汲取了西域和阿拉伯等地的地图制图法,体现出“创新性”,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价值发掘数智赋能:真题分类汇编,2025各地市高考题持续跟进推送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04(2024·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审答指导一、审题要“准”二、表达要“范”示例1(美中不足待优化)论题:从田子茂的个人生平看北宋制度阐释:首先,宋朝大力发展科举,积极提倡文治。田子茂出生于普通农家仍能赴京应试,充分反映了宋朝科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科举向全社会开放的史实,凸显出当时个人奋斗的价值,形成“取士不问家世”。其次,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长则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选择赴京应试,这说明科举才被认为是正途。后来科举“中第一”,以文官的身份担任武将职位,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观念。总结:田子茂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定格大历史。阅卷评点:本答案从北宋统治危机视角进行选题和阐释,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素养,且选择的视角是大多数考生不曾关注到的,容易引起阅卷人的关注,赢得一定的“印象分”。缺点是由于本题赋分12分,但从统治危机的视角阐释,史料和知识依据相对较少,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容易出现“分高点少”的情况而失分。示例2(高分范例多品悟)论题:从田子茂个人经历窥见北宋的统治危机阐释:首先,田子茂受改革派牵连,一度入狱,后被释放。这反映出北宋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内部局势,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危机。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依然激烈,从侧面反映出北宋统治危机严重。其次,1105年,田子茂与西夏作战,并立有军功,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争战,从“收复”一词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动出兵,北宋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外部危机严重。数智赋能:随堂阅读,提升史学素养总结:田子茂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定格大历史。阅卷评点:本答案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构完整,中规中矩,从制度视角进行选题和阐释,符合绝大多数考生的基本思路,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佳作。课时跟踪检测05(说明:标 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助力老师讲评)123456789101112131415一、选择题1.(2024·盐城模拟)隋唐以来,历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都围绕儒家经典,但在科目设置上多有调整。一般认为,儒学更多的是强调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艺,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将考试内容与行政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见下图)。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注:负值代表考试内容与行政能力无直接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学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解析:据材料曲线图可知,在宋朝时期,官员的行政专业化水准出现负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的方针,致使其科举考试内容逐渐偏离行政专业能力,故选C项;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宋朝重视思想教化,与“官员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于儒”出现在隋朝,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2.下表是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记载来源 作者经历重大事件 故事演变情况丁谓(966—1037年) 《丁晋公谈录》 赵光义北伐失败 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王曾(978—1038年) 《王文正公笔录》 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司马光 (1019—1086年) 《涑水记闻》 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 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156789101112234131415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解析: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三则材料对于被罢免兵权的将领、赵普的作用以及细节描述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缺乏正史记载,虽然杯酒释兵权其真实性存疑,但宋太祖加强皇权、削弱兵权的政策是历史事实,这一政策对于宋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事件看法的演变反映了宋朝人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故选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从史料的类型上看,《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涑水记闻》都属于私人谈话集,虽然记载受作者立场、学识、时代等多种因素影响带有主观色彩,但也能传达历史真相、保留历史信息,有一定参考价值,排除A项;历史事件经过口耳相传和书写传承,易受到文字加工和修辞的影响,文字的加工和修辞可能导致细节的改变,使得历史事件的真相更加难以辨识,排除B项;三则史料皆为私人谈话集,需与正史互证,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3.(2024·邯郸模拟)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可能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没有最高的行政长官,这是通过分化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故选A项;宋初通过调整地方行政体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解决宰相专权问题以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可知,其分工较为明确,管理职责清晰,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4.(2024·淄博三模)“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C.商品经济繁荣 D.崇文抑武国策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信息“学书者……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强调“趋时贵书”书法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强调书法艺术本身的成熟,排除A项;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贵族政治衰弱,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受当时的政治氛围与治国政策影响,与经济原因无关,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5.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B.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D.司法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宋代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门加强了对法律的干预力度,故选D项;据材料“‘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司法领域的变化,而非立法方面,排除A项;据材料“‘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可知,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排除B项;宋朝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尚未进入到社会转型时期,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6.(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针对王安石的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认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财富并非是因为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而是由他们自身才智决定的,体现了其反对对大商人和大地主征收重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一些措施,如募役法,对不服劳役的官僚和商人征税,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反映了王安石的经济政策引发朝政争议,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体现了其富国政策得到了有效实行,排除A项;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改变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因此这些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排除B项;司马光强调王安石变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元顺帝时,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设立站户,负责供应驿站的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故选A项;“创新”一词表述有误,排除B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站户的设立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8.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致使官僚队伍的不断膨胀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规定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说明宋朝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求监察官员对基层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防止地方官员滥用职权,排除A项;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B项;宋初地方割据势力已被有效控制,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9.下表为元代乡试、会试对策试题的关键词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元代 ( ) 政治 经济 文化学术 社会重点关注 36 10 11 13一般关注 37 26 0 17合计 73 36 11 30A.社会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B.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取士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 D.科举的实用主义倾向突出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元代乡试、会试对策试题的关键词多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等,而文化学术方面则较少,说明元代科举注重为国家选拔实用性人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试题关键词统计情况,无法体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A项;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项;元朝科举制度时断时续,但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取士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0.(2024·济宁三模)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宋代有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按照诏书的规定,对家贫而将家中的孩子卖给有钱人家当奴婢的情况,政府会代为赎回,这就导致民间不敢买卖人口,结果是贫穷的人有的都难以生存,所以希望皇帝能允许人口买卖继续存在,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上述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中注重通过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肯定了贫富分化的现实,但并非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未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而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作出了政策调整,排除C项;材料所述并未遏制贫富分化,而是承认了贫富分化的现实,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1.(2024·河池二模)明道二年(1033年),欧阳修在《上范司谏书》中写道:“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由此可见,欧阳修主张 ( )A.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B.精简机构提高效率C.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推行分权制衡原则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可知,欧阳修认为可以允许宰相和谏官同时并存,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故选A项;据材料“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可知,欧阳修认为宰相和谏官都很重要,都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是强调宰相与谏官共同维护皇权统治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谏官与宰相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而是要充分发挥二者对皇帝统治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2.(2024·烟台二模)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马是用于战争与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与营帐,马和羊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较,无法得出交通工具落后的结论,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宋朝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画家对当时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3.宋史专家邓小南谈道:我们能举出唐代一些重要的政治家,比如房玄龄、杜如晦,但我们看不到他们在文章、诗作上有什么成就。宋代一流的人物,如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他们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不仅需要熟读、解释儒家经典,还兼具道德表率与教化的职责。这表明宋代 ( )A.士人阶层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B.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了德才兼备的政治家C.知识分子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D.以文治国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与唐代相比,宋代政治家在取得较高政治成就和地位的同时,在文学上也卓有成就,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以文治国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故选D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宋代几位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未涉及其在文学创作的总群体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项;“知识分子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只是材料其中一方面的表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4.(2024·海口二模)元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大明一统志·图叙》则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时人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质B.行省本质上是中央机构C.中书省有效统治范围小D.元朝官僚机构设置混乱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既是中书省派出的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说明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质,故选A项;行省本质上是地方机构,不是中央机构,排除B项;中书省直接有效统治范围为“腹里”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行省的双重性质,不能说明元朝官僚机构设置的混乱,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南宋择都之议(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最终,高宗于绍兴八年下诏定都临安。)(建炎三年)吕颐浩:“虏人以骑兵取胜……兼金人既渡浙江,必分遣轻骑追袭。今若车驾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虏骑必不能袭我。”156789101112234131415(建炎三年)卫肤敏:“余杭地狭人稠,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其地深远狭隘,欲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难矣。”(绍兴六年)李纲:“臣愿先定驻跸之所……临安、平江皆泽国褊迫,偏霸所据,非用武之地。莫如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运漕财谷无不便利。然淮南有藩篱形势之固,然后建康为可都。”——摘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道临安志》156789101112234131415材料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南宋选择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的利弊。(不得照抄原文)。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择临安(今杭州)为都城的利弊,需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回答。(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答案:利:政治:政治相对安定;经济:经济繁荣,提供较充足的财税(经济重心南移);地理: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军事:临近海洋,便于转移(战略回旋空间较大)。弊:政治:此前没有强盛的王朝定都临安;偏居一隅,不利于收复中原;经济:耕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军事: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难守。课时跟踪检测(十)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一、选择题1.(2024·盐城模拟)隋唐以来,历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都围绕儒家经典,但在科目设置上多有调整。一般认为,儒学更多的是强调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艺,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将考试内容与行政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见下图)。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注:负值代表考试内容与行政能力无直接关系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学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2.下表是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记载来源 作者经历重大事件 故事演变情况丁谓(966—1037年) 《丁晋公谈录》 赵光义北伐失败 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王曾(978—1038年) 《王文正公笔录》 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司马光(1019—1086年) 《涑水记闻》 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 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3.(2024·邯郸模拟)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可能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4.(2024·淄博三模)“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C.商品经济繁荣 D.崇文抑武国策5.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B.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D.司法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6.(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针对王安石的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8.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致使官僚队伍的不断膨胀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9.下表为元代乡试、会试对策试题的关键词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元代 ( )政治 经济 文化学术 社会重点关注 36 10 11 13一般关注 37 26 0 17合计 73 36 11 30A.社会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B.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取士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D.科举的实用主义倾向突出10.(2024·济宁三模)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11.(2024·河池二模)明道二年(1033年),欧阳修在《上范司谏书》中写道:“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由此可见,欧阳修主张 ( )A.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B.精简机构提高效率C.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推行分权制衡原则12.(2024·烟台二模)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13.宋史专家邓小南谈道:我们能举出唐代一些重要的政治家,比如房玄龄、杜如晦,但我们看不到他们在文章、诗作上有什么成就。宋代一流的人物,如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他们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不仅需要熟读、解释儒家经典,还兼具道德表率与教化的职责。这表明宋代 ( )A.士人阶层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B.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了德才兼备的政治家C.知识分子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D.以文治国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14.(2024·海口二模)元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大明一统志·图叙》则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时人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质B.行省本质上是中央机构C.中书省有效统治范围小D.元朝官僚机构设置混乱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南宋择都之议(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最终,高宗于绍兴八年下诏定都临安。)(建炎三年)吕颐浩:“虏人以骑兵取胜……兼金人既渡浙江,必分遣轻骑追袭。今若车驾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虏骑必不能袭我。”(建炎三年)卫肤敏:“余杭地狭人稠,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其地深远狭隘,欲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难矣。”(绍兴六年)李纲:“臣愿先定驻跸之所……临安、平江皆泽国褊迫,偏霸所据,非用武之地。莫如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运漕财谷无不便利。然淮南有藩篱形势之固,然后建康为可都。”——摘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道临安志》材料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南宋选择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的利弊。(不得照抄原文)课时跟踪检测(十)1.选C 据材料曲线图可知,在宋朝时期,官员的行政专业化水准出现负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的方针,致使其科举考试内容逐渐偏离行政专业能力,故选C项;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宋朝重视思想教化,与“官员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于儒”出现在隋朝,排除D项。2.选D 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三则材料对于被罢免兵权的将领、赵普的作用以及细节描述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缺乏正史记载,虽然杯酒释兵权其真实性存疑,但宋太祖加强皇权、削弱兵权的政策是历史事实,这一政策对于宋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事件看法的演变反映了宋朝人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故选D项;从史料的类型上看,《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涑水记闻》都属于私人谈话集,虽然记载受作者立场、学识、时代等多种因素影响带有主观色彩,但也能传达历史真相、保留历史信息,有一定参考价值,排除A项;历史事件经过口耳相传和书写传承,易受到文字加工和修辞的影响,文字的加工和修辞可能导致细节的改变,使得历史事件的真相更加难以辨识,排除B项;三则史料皆为私人谈话集,需与正史互证,排除C项。3.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没有最高的行政长官,这是通过分化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故选A项;宋初通过调整地方行政体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解决宰相专权问题以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可知,其分工较为明确,管理职责清晰,排除D项。4.选D 据材料信息“学书者……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强调“趋时贵书”书法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强调书法艺术本身的成熟,排除A项;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贵族政治衰弱,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受当时的政治氛围与治国政策影响,与经济原因无关,排除C项。5.选D 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宋代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门加强了对法律的干预力度,故选D项;据材料“‘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司法领域的变化,而非立法方面,排除A项;据材料“‘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可知,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排除B项;宋朝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尚未进入到社会转型时期,排除C项。6.选D 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认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财富并非是因为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而是由他们自身才智决定的,体现了其反对对大商人和大地主征收重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一些措施,如募役法,对不服劳役的官僚和商人征税,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反映了王安石的经济政策引发朝政争议,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体现了其富国政策得到了有效实行,排除A项;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改变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因此这些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排除B项;司马光强调王安石变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项。7.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顺帝时,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设立站户,负责供应驿站的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故选A项;“创新”一词表述有误,排除B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站户的设立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排除D项。8.选D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规定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说明宋朝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求监察官员对基层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防止地方官员滥用职权,排除A项;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B项;宋初地方割据势力已被有效控制,排除C项。9.选D 据图表数据可知,元代乡试、会试对策试题的关键词多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等,而文化学术方面则较少,说明元代科举注重为国家选拔实用性人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试题关键词统计情况,无法体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A项;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项;元朝科举制度时断时续,但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取士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排除C项。10.选A 宋代有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按照诏书的规定,对家贫而将家中的孩子卖给有钱人家当奴婢的情况,政府会代为赎回,这就导致民间不敢买卖人口,结果是贫穷的人有的都难以生存,所以希望皇帝能允许人口买卖继续存在,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上述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中注重通过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肯定了贫富分化的现实,但并非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未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而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作出了政策调整,排除C项;材料所述并未遏制贫富分化,而是承认了贫富分化的现实,排除D项。11.选A 据材料可知,欧阳修认为可以允许宰相和谏官同时并存,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故选A项;据材料“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可知,欧阳修认为宰相和谏官都很重要,都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是强调宰相与谏官共同维护皇权统治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谏官与宰相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而是要充分发挥二者对皇帝统治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12.选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马是用于战争与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与营帐,马和羊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较,无法得出交通工具落后的结论,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宋朝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画家对当时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排除C项。13.选D 与唐代相比,宋代政治家在取得较高政治成就和地位的同时,在文学上也卓有成就,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以文治国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故选D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宋代几位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未涉及其在文学创作的总群体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项;“知识分子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只是材料其中一方面的表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14.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既是中书省派出的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说明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质,故选A项;行省本质上是地方机构,不是中央机构,排除B项;中书省直接有效统治范围为“腹里”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行省的双重性质,不能说明元朝官僚机构设置的混乱,排除D项。15.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择临安(今杭州)为都城的利弊,需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回答。(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答案:利:政治:政治相对安定;经济:经济繁荣,提供较充足的财税(经济重心南移);地理: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军事:临近海洋,便于转移(战略回旋空间较大)。弊:政治:此前没有强盛的王朝定都临安;偏居一隅,不利于收复中原;经济:耕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军事: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难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单元 第一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docx 第五单元 第一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pptx 课时跟踪检测(十)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