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升华与凝华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4 升华与凝华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4节 升华与凝华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课程讲授
新课导入
本课小结
我们一起来闯关
知道升华与凝华,会辨析生化与冰花现象。
01
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升华和凝华过程的吸、放热规律。
02
03
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及应用。
素养目标
新课导入
先播放一段演出视频,演出中看到舞台上“白烟滚滚”,以渲染气氛。
你知道这些白雾是怎么产生的吗?
一、升华及其特点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1)你注意过下列现象吗?
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②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变小,甚至消失。
③用久了的灯泡灯丝会变细。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 。
升华
1.升华现象
2.碘的升华实验: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1)老师拿出碘锤,介绍:这是一个装有碘的密闭容器。
(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注意观察现象,解释过程。
(3)学回答看到的现象:
结论:固态碘发生升华变为碘蒸气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3.反思刚才的实验:
为什么要把碘锤放入热水中才发生升华呢?把它放入冷水中它就不升华。(老师顺手将一个碘锤放入冷水中)
4.回顾导入环节:
(1)视频导入环节问题,舞台产生的白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2)情景导入环节,芳香剂哪儿去了?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5.实际上舞台上的雾气范围再大就有可能形成降雨。
(1)老师播放人工降雨视频。
(2)指导学生尝试解释人工降雨的原理。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3℃.为了观察碘升华现象,如图甲、乙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凤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 形成的,白气是形成的 。
熔化
升华
液化

6.对点训练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二、凝华及其特点
1.情境设置
老师拿起放在冷水中的碘锤,发现碘的蒸气又不见了。碘蒸气哪儿去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凝华
放出
碘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发生了 。
2.看书自学
阅读课本P21“凝华及其特点”栏目下对应内容。
(1)请列举生活或自然中还有哪些凝华的事例,并尝试解释其形成过程。
(2)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凝华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3.老师拿出一个发黑的灯泡,如下图:
启发提问: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是生升华现象,那用久了的灯泡壁发黑又是什么现象?
因为使用的灯泡通电发热,钨丝吸热后升华;升华的钨蒸气遇到冷的外壳放热凝华,附着在玻璃壁上发黑。
4.课外实践指导(选做1):
课外查阅资料,结合生物、地理知识,完成一篇关于霜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预防霜冻内容的科普小论文。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该过程需要 热量;下雪后,由于雪 成水,而该过程需要
热量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凝华
放出
熔化
吸收
5.对点训练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看书交流:
阅读课本P22—2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栏目下对应内容。从温度变化、吸热放热、分子结构等角度讨论图13-37中晶体温度变化曲线的物理意义,看谁表述的准确、完整。
2.完成下图填空:横线上填物态变化名称,括号内填吸热或放热情况: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应用
(1)指出下列过程中的道理:
①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原理:
②用干冰给运输贮藏食物。原理:
③超市常利用冰块保鲜海鲜。原理:
④冬天菜窖内放几桶水防止菜冻坏。原理:
⑤蒸熟馒头。原理: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2)观看电冰箱工作视频:
观看完成后,完成表格填空:
汽化
所在位置 发生变化名称 吸热放热情况
制冷剂作为搬运工,它: 冷冻室
冷凝器
吸热
液化
放热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新课推进
(跨学科)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A
4.对点训练
课堂小结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凝华
升华
碘的升华
吸热及应用
凝华现象
放热
我们一起来闯关
1.“北国好风光,看尽长安花”,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A.甲图:冰雪消融 B.乙图:薄雾消散
C.丙图:朝露晶莹 D.丁图:雪人变小
2.随着科技的发展,“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时机用飞机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实现降雨的。则(  )
A.播撒的干冰在空气中吸热迅速汽化
B.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放热凝固成小冰粒
C.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吸热液化成小水滴
D.小冰粒在下降的过程中吸热熔化成水
D
D
我们一起来闯关
3.(多选)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常温下液态氮会发生沸腾
C.“白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BC
我们一起来闯关
4.2024年9月25日,河南省实验中学在运动场举行“欢度国庆”青春歌会,如图所示是歌会时的场景。小明认为舞台上的白雾是通过喷洒干冰制造的,因为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白雾。自然现象中的 (选填“雪”或“露”)的形成与该白雾的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相同。
升华
吸收

我们一起来闯关
5.冬奥会使用的雪是人造雪,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水滴,小水滴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 成小冰晶。在自然界中,雪是水蒸气 (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 热量。
6.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凝固
凝华
放出
我们一起来闯关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小明观察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白霜是 (选填“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蒸气”、“容器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熔化
容器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放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