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中考二模历史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中考二模历史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 12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D C D C A C D C D D
1.C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
代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国的原始农业生活”。根据材料中的“黄河中游地区”“早期国家”即可知道正确
答案是 C。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处在氏族公社阶段,还没有到国家。而良渚古城遗址虽处于早期国家
阶段,但它是长江下游的文明。故选 C。
2.A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知识图谱示例”的要求了解“长城”“农
牧交错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统一多民族国家”。解答本题需要抓住材料关键短语“农耕文化和游
牧文化矛盾的产物”“华夏民族的力量和坚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及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
过程中“血肉筑长城”,即可知道是长城。故选 A。
3.D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通
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解答本题,需要依据材料中的“西夏党项人与鲜卑吐谷浑、隋唐以来的中原王
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往密切”,“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杂糅了中原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
回鹘文化,也与契丹文化及女真文化关系密切”。可见,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交融,其余都明显不符合题意。故选 D。
4. C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
关系”“通过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
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解答
本题,抓住这两位人物都是航海家这一点,再结合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壮举,并非是殖民扩张,也没有刺激
资本的原始积累,更没有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这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 C。
5.D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
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材料中关键词句“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以及
中英的比较,即可知道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的落后。故选 D。
6.C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关键词“1922 年、1923 年、
1925 年”,军费开支居高不下可知,正好是袁世凯死后到北伐战争之前这一段时间军阀混战导致军费开支不断上
升的局面。故选择 C。
7.A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知道 “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等史事。结合所学知识,珠海
是经济特区,不是沿海开放城市,从 1979 年到 2019 年各项数据均上升;“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不是材料的意旨;我国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与材料无关;我国尚未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排除 D。
故选择 A。
8. C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解答本题需要细细阅读材
料,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如“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设立亚投行、中国促成伊朗、
沙特和解和致力于和平解决巴以冲突。这说明中国外交活动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努力建设市场经
济体制,是内政,不是外交。中国并没有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材料主旨也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
世界发展。故选择 C。
9.D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知道《查士丁尼
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解答时需要把握材料“西罗马的崩溃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也就是说选项必须是这一节的相关内容,“查理曼帝国”“封君与封臣”“庄园法庭”属于西欧封建社会
内容,《查士丁尼法典》属于东罗马帝国内容,属于第五章的拜占庭帝国内容。故选择 D。
10.C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
键词句“1791-1860 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范畴,文艺复兴运动是 14-17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是 1775
年-1783 年;经济大危机是 1929-1933 年。故选择 C。
11. D
【简析】本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新变化”。解答本题需要准确阅
读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美国与苏联两个大国的崛起”“欧洲大国均
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摧毁”,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是“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
对比”。“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是华约成立;“极大地削弱了美国和苏联力量” 和“彻底瓦
解了帝国主义国家阵营”材料并无此意;故选择 D。
12.D
【简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了 2022 版新课标的要求 “知道人口、资源、环境、传染病、
社会治理等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知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解答本题需要观察图,
知道人口不断增长成为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并无必然关系;同样人口增长
也和“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同理也和“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关系不大。按照常识结合中国
的现实状况,不难得出,应是“带来了教育、就业等新挑战”。 故选择 D。
二、非选择题(13 题 10 分,14 题 14 分,15 题 12 分,共 36 分)
13.(10 分)
(1)秦:设置郡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唐: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赐姓联姻;元:设置行省和宣政院。
(4 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每点 1 分,共 4 分。
(2)平定地方叛乱;设置管理机构;反击外国侵略,签署边界条约;对边疆的控制加强;边疆治理法治
化。(4 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
(3)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交融;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2 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给分,每点 1 分,共 2 分。
14.(14 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2 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 分)
(2)材料二:救亡图存,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材料三:团结抗战,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材料
四: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6 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每点 2 分,共 6 分。
(3)评价很高(对其高度认可或充分肯定其历史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价逐渐深入。(4 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
15.(12 分)
(1)序幕:九一八事变。(2 分)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2 分)
(2)示例一:改革促进日本社会变革与发展。(2 分)
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有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日本效法隋唐,学习隋唐的先进制度,促
进了自身发展,使日本由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转变为封建国家。明治维新,日本全面向西方学习,实行
全方位的改革,如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经济和社会
发展,使国家强大起来,并对外侵略扩张。(6 分)
示例二:日本近代多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2 分)
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便把侵略的目标瞄准中国。1894 年发
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等地。1931 年日
本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7 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
在中国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还有臭名昭著的“七
三一”细菌战部队、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三光”政策等。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共
伤亡 3500 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0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 5000 亿美元以上。(6 分)
评分标准: 观点 2 分。论述 6 分,参照以下等级标准评分,共 8 分。
拟定的观点(2 分) 材料运用、论述与水平等级(6 分)
明确且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2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结合所学并运用材料中相关的史实,能
分) 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6 分)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 基本明确(1 分)
条理基本清楚(3-4 分)
不够明确(0-1 分)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1-2 分)
没有凝练出观点(0 分)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0 分)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4、右面两幅图片所示人物,其壮举的共
A.中国努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
B.中国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历史试卷
同彩响是都
A.制激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外交活动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注意事项:
B.加快了殖民扩张的速度
D.全而建成小康社会高及世界发展
1.本试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9。下图是专著《欧捌史》的部分目录,其中第四章的相关内容不应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
D.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相应位置。
写人的是
郑和像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5。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
麦哲伦雕像
目录
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服“注意事
和(美洲)阿兹特克人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16至17世纪
第一幸爱琴海一欧剂文明的摇芟
项”的规定答题。
期间,欧洲的军舰和大炮已得到巨大发及,而中国人的军事技术
第二章文明真正的起源—古希册
4.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仍停留在比阿兹特克人的技术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1842年,北
第三章世界帝国一古罗马
黑;答非进择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城内
京政府宜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中国失
第四幸
西罗马的蜥清与西欧时定社会的发展
答题。
5.历史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作答,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败的主要原因是
第五章拜占庭之光一东欧时建社会的发辰
第六章人类的斯纪元
一资本主义四重奏
6.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B.统治者手所无能
C.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
D.武器装备的落后
A.封君与封臣
B.庄园法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
6.1922年,四川省军费支出占本省总支出的88%:1923年,湖北军
C.在理曼帝国
D.〔在士丁尼法典】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费支出占到总支出的94%:1925年,河南财政支出是收人的2.1
10.小王同学在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如下数据图,该图所示内
1.有考古学者指出:无论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大
倍、察哈尔是29倍,四川是2.4倍。查成这种局而的主要原因应是
容可以纳人到的学习主题应是
型土木工程的兴建,还是代表社会等级分化的官殿、大型燕葬和
随葬礼器的出现等,都证明
已具有以王权为核心的
A.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北伐战争的进行
1791-1860年美国、世界的棉花产量统计图(单位:百万包)
3000
早期国家的特征,是目前在黄河中游地区能够确认的最早进人初
C.北洋军阀的混战
D.国民苹命的失败
250
2500
级文明阶段的都色性城址。“
”处应是
7.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
200
1482
A.河姆渡遭址
B.半坡遗址
亿元,人均GDP从579元提高到17550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
1500
1044一
1000
1536
C.陶寺古城遗址
D.良褚古城遗址
支配收入从开始调查的1986年1484元提高到2019年的55219元,
不120
500
4 0566302
2.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
增长36.2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
240包15052259
化矛盾的产物。它既是古老的中国文明的象征,也是炎黄子孙的
17911801181118211831184118511860(年)
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划变化。这些史事表明我国
美国棉花产量一一世界棉花产量
智赴和勤劳所创造的人间奇迹。今天仍以它宏伟劲健的雄姿,吸
引着无数探寻中国古文明的来客.它又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力量和坚
A.经济特区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A,美国与文艺复兴运动
B.美国独立战争的历程
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特别是在道受外来侵略的争年代里,它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工业革命时代的关国
D.经济大危机下的美国
更成为中华各族团络侮敌、坚强不屈的象征。“它”指的是
C.已全面建成了小康杜会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
A长城B.兵马俑C.大运河
D.故宫
D.实现了中国梦宏伟蓝图
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两个大国的蜗起,完成了自20
3.有学者认为,西夏党项人与鲜单吐谷浑、陷唐以来的中原王朝在
8.2】世纪,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侣议吸引了亚非众多国家参与,积
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
政治经济文化上交往密切,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
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但议设立亚投行(A1B),最初57
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摧毁.这说明二战
神文化,进而形成了西夏文化,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杂糅了中原
个创始成员发展到如今六大洲110个最员,成立十年来亚投行不仅
A,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回的文化,也与塑丹文
化及女真文化关系密切、可见,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持续深化了与亚洲各园之间的合作,还极大地推动了亚洲乃至全隙
B.极大地削弱了关国和苏联力量
A,朱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B.中国吉代经济重心南移
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促成伊朗、沙特和解,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燥
C.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国家阵营
C,元朝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D.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发以来,中方致力于和平解决而积极弃走斡旋。这说明
D.改变了世界范国内的力量对比
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福Ap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