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22. 梦回繁华第二课时1.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说明对象的?由北宋时期“空前的繁荣局面”“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写到“绘画的题材”“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引出《清明上河图》。课文细读品味2.文章第③段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 厘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尺寸,让读者对这幅画的尺幅有了直观的了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以简驭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比较专业的内容。课文细读品味3.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 略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样安排 ①详写了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作等基本信息。介绍画作的内容时详写了漕船准备驶过拱桥这一幕,略写了其他部分的内容。②详写画作内容,是为了突出“梦回繁华”的主题,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深层意义;详写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是为了突出其价值;详写漕船准备驶过拱桥这一幕是因为这是全画的一个高潮。③这样安排详略,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更加突出。课文细读品味4.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你对这种“繁华”有怎样的理解?①从创作背景上看,北宋时期,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商业繁盛,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②从画作整体上看,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③从具体细节看,画面开卷处,赶集的乡人、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长途跋涉的行旅已初显繁华景象;课文细读品味画面中段,汴河中繁忙的漕船、拱桥上的各色人等、桥两端热闹非凡的街市,反映了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画面后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各类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尽显生活的繁华。理解:这些“繁华”景象是北宋繁盛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所以也就成了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怀念昔日辉煌的精神寄托,但另一方面,这一“繁华”只是表象,它掩盖了当时十分严重的内忧外患。课文细读品味5.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② 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写“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写“后段”描绘的是汴京市区的街道。课文细读品味1.说明顺序合理,层次清晰。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尽管《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文章虽相对短小,但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内容,而且连画作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特色总结2.善用说明方法,准确多样。本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引用、打比方、摹状貌等。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列举约数“五百多个”,说明画面中的人数。引用,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文献,既清楚,也有权威性。特色总结打比方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明白的内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一句以“乐章”比喻长卷的画面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特色总结3.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本文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专业色彩,在向读者介绍时,适当使用了一些易理解的术语。同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繁华热闹的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特色总结一课一德一行古人言——文化自信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小窗幽记》一课一德一行古人行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 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课一德一行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 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鉴真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 次东渡,终于在754 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课一德一行今人行【传统文化】2024 年12 月4 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节日在全球舞台上“C 位出道”,彰显了华夏儿女独有的文化自信。2025 年蛇年春晚,作为申遗成功后首届盛会,它以非凡创意诠释了这一精神内核。开场节目展现10 余项非遗技艺的绝美风采;武术《笔走龙蛇》将书法艺术与太极武术巧妙结合,展现阴阳平衡与黑白之美;《借伞》节目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汇聚一堂;一课一德一行创意融合舞蹈《秧BOT》,让机器人扭起了秧歌,非遗文化也可以与科技共舞;建筑创演秀《栋梁》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在戏曲节目《声动梨园》中,名家新秀共同演绎出戏曲艺术的恒久魅力。春晚通过这些深情而多元的表达,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勃勃生机,向世界递上了一张绚丽多彩的文化名片,文化自信之光,在此熠熠生辉。一课一德一行一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观看一些有关中国发展史的纪录片,多去博物馆参观,多关注时事热点,感受我国文化的灿烂。(共20张PPT)导入导入《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历来为后人所景仰。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看看大家眼中的宋朝东京汴梁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点击播放歌曲 清明上河图22. 梦回繁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2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中考占2—3 分)(1 2段)阅读方法打比方作用分析法(中考占2—3 分)( 3 段)3摹状貌作用分析法(中考占2—3 分)( 4 段)学习目标45引用作用分析法(中考占2—3 分)( 5 段)说明顺序判断法(中考占2—3 分)(全篇)学习目标12选材立意:取材于艺术作品。写作方法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4 段)学习目标34说明方法:列数字( 3 段) 打比方( 3 段) 摹状貌( 4 段) 引用( 5 段) 举例子( 5 段)遣词造句:描写( 4 段)毛宁,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等。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1. 绢( ):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2. 驮:用背部承载人或物体。3. 檀( ):青檀、紫檀等的统称。4. 冗( ):多余的。5. 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juàn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tánrǒng字音易错,注意声调。字音易错,注意声调。6. 题跋( ):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7.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8. 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借指城市。9. 考订:考据订正。10. 田畴( ):田地;田野。bá字词知识速查字形易错,注意部首。chóu11. 岔道:分岔的道路。12.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13. 踏青: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14. 行旅:走远路的人;旅行。15. 宏敞:高大宽敞。16. 摄取:拍摄。17.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字词知识速查18. 遒劲( ):雄健有力。19. 长途跋涉:远距离地爬山过水,形容旅途遥远,十分艰苦。20. 摩肩接踵(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21. 络绎( )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字词知识速查qiú jìng字音易错。zhǒng字音易错,注意声母。luò yì注释中的生难字词字词知识速查1. 汴( )京:北宋定都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因唐时为汴州,故称“汴京”。2. 舳舻( )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biànzhú lú字词知识速查多音字形近字( )(停泊)泊( )(湖泊)暇( )(闲暇)瑕( )(瑕疵)遐( )(遐想)络( )(络绎不绝)洛( )(洛阳)( )(遒劲)( )(劲头)劲jìnjìngbópōluòluòxiáxiáxiá词 络绎不绝 车水马龙同 两个词都有“往来不断,连续不断”的意思。异 多形容人多,人来人往,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多形容车马很多,来往不绝。例 ①参观博物馆的人络绎不绝。②最近天气忽冷忽热,人容易生病,医院门前车水马龙,看病的人真多。近义词辨析字词知识速查《清明上河图》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社会背景说明方法画卷内容《清明上河图》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预习问题引导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基本情况?2导思1导思3导思4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繁华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细讲点拨文章脉络第一部分(①):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②):交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背景《清明上河图》意义社会繁荣题材拓展回首故土梦回繁华课文细讲点拨第三部分(③—⑤):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内容绘图技法历史价值、重要形象资料手卷的形式移动的视点兼工带写的手法《清明上河图》课文整体点拨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画作中展示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重大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情感。课文结构创作背景梦回繁华作者及创作动机具体介绍非凡智慧杰出成就概括介绍基本信息主体内容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 梦回繁华 第1课时.ppt 22. 梦回繁华 第2课时.ppt 22.梦回繁华 朗读.mp3 李玉刚 - 清明上河图.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