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质性——天体(1)类型:________________、星云、____________________、卫星、流星体、彗星等。(2)最基本的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星云。2.宇宙的运动性和层次性——天体系统(1)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2)层次性:目前所知的天体系统分为四级,具体如下图所示:可观测宇宙二、地球——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1)八颗行星分类(2)运动特征(3)地球的结构特征与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同之处。2.特殊性——存在生命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1)和谐的外部条件——“稳定”和“安全”(2)适宜的自身条件——“三个适中”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_层,B________层,C________层。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____________,B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C层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三看法判断天体2.四看法判断天体系统 图解八颗行星的特征 “四看法”判断行星是否存在生命 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作用(1)厚厚的大气层可以减少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大。(3)氧气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太阳辐射波长范围为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图示法记忆太阳大气层结构 太阳活动的周期太阳活动的周期指太阳活动极大(极小)年到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大(极小)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1年,而不是从太阳活动极大年到极小年的时间间隔。太阳活动的周期下图所示:考点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1)空间分布(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典例] (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1)~(2)题。(1)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尝试解答 图形专项突破1 太阳辐射图的判读类型1 太阳辐射统计图的判读第一步:看坐标。太阳辐射统计图的横坐标一般是时间;纵坐标是相关地理要素,如太阳辐射总量、日照时数等。第二步:看数值。主要说明不同季节(月份)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的差异,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最多、最少的时间。第三步:析题目。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关的计算与判断,分析其成因。[典例1] (北京卷)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INCLUDEPICTURE"J164.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转word\\2026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人教版)学生用书(鲁京琼闽……)\\J164.TIF" \* MERGEFORMATINET(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2)该地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 D.钓鱼岛尝试解答 类型2 太阳辐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典例2] (海南卷)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B.植被少C.地势高 D.云雨少尝试解答 热点关注2 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1.太阳能利用形式太阳能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为太阳光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和逆变器组成。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广泛用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便携式系统、太阳能移动电源、太阳能应用产品、通信电源、太阳能灯具、太阳能建筑等领域,下图所示:2.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缺点(1)优点:清洁、可再生;分布广;可就近供电;建设周期短;操作维护简单。(2)缺点: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大;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广;储能难;系统建设成本高;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过程中不环保。3.光伏发电的区位因素4.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玉门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范例。1957年建成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开始转型,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煤炭,发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五大产业。下图为“河西走廊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简述河西走廊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的制约条件。(6分)答: 考向一 存在生命的条件比邻星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南门二系统中的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比邻星b是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离最近的位于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完成1~2题。1.比邻星b及其所在天体系统( )A.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B.太阳为其提供光热资源C.各行星相互吸引绕转D.天体运行轨道相互独立2.比邻星b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A.与红矮星距离适中 B.表层由岩石组成C.自转周期适中 D.有较厚的大气层考向二 太阳辐射状况分析(2025·八省联考陕、宁、青、晋卷)为研究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我国某地典型民居朝南土墙外表面(无遮挡)进行了观测。图1为某晴天墙体温度日变化,图2为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3~4题。3.该民居最可能位于( )A.拉萨(29°36′N,91°06′E)B.吐鲁番(42°50′N,89°12′E)C.丹东(40°07′N,124°23′E)D.张家口(40°48′N,114°52′E)4.7月,该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时数短 B.大气削弱作用强C.日地距离远 D.正午太阳高度大考向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025·福建龙岩模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可以提供实时的空间环境数据和未来一定时段的空间环境预报,被比作我国的“太空气象站”。下图为该中心2022年9月14日发布的过去24小时空间环境综述。据此完成5~6题。5.下列不属于我国“太空气象站”监测内容的是( )A.太阳黑子数量与位置B.太阳耀斑的大小与级别C.太阳风的速度与影响D.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6.太阳活动强烈爆发时,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A.短波通信中断 B.信鸽丢失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第4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图表自主填绘]一、1.(1)恒星 行星 (2)恒星2.(1)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2)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二、1.(1)金星 火星 海王星 (2)自西向东 近圆 共面(3)类地行星2.(1)宇宙环境 (2)温度 液态水 质量 大气三、1.电磁波 核聚变 大气运动 能量2.(1)①光球 色球 日冕 ②太阳黑子 太阳耀斑 日珥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黑子[核心考点突破][典例] (1)A (2)C图形专项突破1[典例1] (1)C (2)B[典例2] (1)D (2)D热点关注2应用提升特征: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高值区地处甘肃西北部,低值区地处甘肃东南部;中部、东部太阳辐射空间变率更大。制约条件:远离市场,输电距离远;经济落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技术水平低;交通和基础设施滞后。[考向题组精练]1.D [由材料可知,比邻星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南门二系统中的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天体运行轨道相互独立,D正确;无法判断比邻星b公转方向,A错误;太阳为太阳系中的天体提供光热资源,不能为比邻星b提供光热资源,B错误;行星都是围绕恒星做运动,不是行星之间相互吸引绕转,C错误。]2.A [由材料可知,比邻星b位于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说明其与红矮星距离适中,A正确;比邻星b是否存在生命与其表层由岩石组成无关,B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自转周期适中、有较厚的大气层的相关信息,C、D错误。]3.B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晴天墙体最高温度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前后,而一天中温度最高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前后,因此,该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两个小时,经度相差30°,且该地位于北京以西,该地应位于90°E附近,C、D错误。同时,结合该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年变化可知,该地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与吐鲁番相比,拉萨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因此该地应位于吐鲁番,B正确,A错误。]4.D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可能位于吐鲁番,此时为吐鲁番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吐鲁番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照射在墙体的太阳辐射面积较小,墙体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D正确;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日照时间较长,A错误;吐鲁番地处内陆地区,全年降水较少,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B错误;7月份时,太阳位于远日点附近,日地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太阳辐射,但不是影响的主要原因,C错误。]5.D [我国“太空气象站”监测内容主要是实时的空间环境数据和未来一定时段的空间环境预报,包括太阳活动状况,如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及太阳风变化特征,A、B、C不符合题意;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行与“太空气象站”监测内容无关,D符合题意。]6.D [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A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信鸽丢失,B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失灵,C不符合题意;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无关,D符合题意。](共46张PPT)第4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大单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核心考点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地球的宇 宙环境 2023·江苏卷,4题,2分 2020·江苏卷,1题,2分 1.本章知识虽然属于主干知识,但因为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思维量的试题,所以考查频率较低。2.与太阳辐射相关的内容在高考中多次出现,多考查太阳辐射分布特点及原因。今后仍然会从新能源开发的角度考查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2023·广东卷,9题,3分 2023·湖南卷,8题,3分 2021·全国甲卷,4~6题,12分 2021·福建卷,4题,3分 2020·北京卷,5~6题,6分地球的演化 历史和圈层 2024·广西卷,8题,3分 2024·北京卷,10题,3分 2019·海南卷,14~15题,6分目 录CONTENTS图表自主填绘01核心考点突破02图形专项突破03热点关注04考向题组精练05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图表自主填绘1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质性——天体(1)类型:______、星云、______、卫星、流星体、彗星等。(2)最基本的天体:______和星云。【解题通法】1.三看法判断天体恒星行星恒星2.宇宙的运动性和层次性——天体系统(1)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2)层次性:目前所知的天体系统分为四级,具体下图所示:2.四看法判断天体系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方法技巧】图解八颗行星的特征二、地球——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解题通法】“四看法”判断行星是否存在生命【知识链接】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金星火星海王星自西向东近圆共面(3)地球的结构特征与其他__________ (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同之处。类地行星(1)厚厚的大气层可以减少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大。(3)氧气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2.特殊性——存在生命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1)和谐的外部条件——“稳定”和“安全”【知识延伸】太阳辐射波长范围为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太阳辐射波长分布(2)适宜的自身条件——“三个适中”宇宙环境温度液态水质量大气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电磁波大气运动能量【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太阳大气层结构聚集变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层,B______层,C______层。光球色球日冕【名师解惑】太阳活动的周期太阳活动的周期指太阳活动极大(极小)年到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大(极小)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1年,而不是从太阳活动极大年到极小年的时间间隔。太阳活动的周期下图所示: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__________,B层的__________、______,C层的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黑子核心考点突破2精讲点拨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下图所示:典题感悟[典例] (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1)~(2)题。(1)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答案 (1)A (2)C图形专项突破3类型1 太阳辐射统计图的判读读图流程第一步:看坐标。太阳辐射统计图的横坐标一般是时间;纵坐标是相关地理要素,如太阳辐射总量、日照时数等。第二步:看数值。主要说明不同季节(月份)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的差异,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最多、最少的时间。第三步:析题目。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关的计算与判断,分析其成因。[典例1] (北京卷)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典题感悟(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2)该地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 D.钓鱼岛答案 (1)C (2)B类型2 太阳辐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读图流程[典例2] (海南卷)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典题感悟(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B.植被少C.地势高 D.云雨少答案 (1)D (2)D热点关注41.太阳能利用形式精讲点拨太阳能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为太阳光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和逆变器组成。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广泛用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便携式系统、太阳能移动电源、太阳能应用产品、通信电源、太阳能灯具、太阳能建筑等领域,右图所示:2.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缺点(1)优点:清洁、可再生;分布广;可就近供电;建设周期短;操作维护简单。(2)缺点: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大;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广;储能难;系统建设成本高;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过程中不环保。3.光伏发电的区位因素4.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应用提升玉门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范例。1957年建成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开始转型,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煤炭,发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五大产业。右图为“河西走廊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简述河西走廊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的制约条件。(6分)答案 特征: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高值区地处甘肃西北部,低值区地处甘肃东南部;中部、东部太阳辐射空间变率更大。制约条件:远离市场,输电距离远;经济落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技术水平低;交通和基础设施滞后。考向题组精练5考向一 存在生命的条件比邻星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南门二系统中的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比邻星b是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离最近的位于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完成1~2题。1.比邻星b及其所在天体系统( )A.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B.太阳为其提供光热资源C.各行星相互吸引绕转D.天体运行轨道相互独立D解析 由材料可知,比邻星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南门二系统中的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天体运行轨道相互独立,D正确;无法判断比邻星b公转方向,A错误;太阳为太阳系中的天体提供光热资源,不能为比邻星b提供光热资源,B错误;行星都是围绕恒星做运动,不是行星之间相互吸引绕转,C错误。2.比邻星b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A.与红矮星距离适中 B.表层由岩石组成C.自转周期适中 D.有较厚的大气层A解析 由材料可知,比邻星b位于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说明其与红矮星距离适中,A正确;比邻星b是否存在生命与其表层由岩石组成无关,B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自转周期适中、有较厚的大气层的相关信息,C、D错误。考向二 太阳辐射状况分析(2025·八省联考陕、宁、青、晋卷)为研究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我国某地典型民居朝南土墙外表面(无遮挡)进行了观测。图1为某晴天墙体温度日变化,图2为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3~4题。3.该民居最可能位于( )A.拉萨(29°36′N,91°06′E)B.吐鲁番(42°50′N,89°12′E)C.丹东(40°07′N,124°23′E)D.张家口(40°48′N,114°52′E)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晴天墙体最高温度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前后,而一天中温度最高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前后,因此,该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两个小时,经度相差30°,且该地位于北京以西,该地应位于90°E附近,C、D错误。同时,结合该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年变化可知,该地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与吐鲁番相比,拉萨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因此该地应位于吐鲁番,B正确,A错误。B4.7月,该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时数短B.大气削弱作用强C.日地距离远D.正午太阳高度大D解析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可能位于吐鲁番,此时为吐鲁番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吐鲁番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照射在墙体的太阳辐射面积较小,墙体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D正确;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日照时间较长,A错误;吐鲁番地处内陆地区,全年降水较少,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B错误;7月份时,太阳位于远日点附近,日地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太阳辐射,但不是影响的主要原因,C错误。考向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025·福建龙岩模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可以提供实时的空间环境数据和未来一定时段的空间环境预报,被比作我国的“太空气象站”。下图为该中心2022年9月14日发布的过去24小时空间环境综述。据此完成5~6题。5.下列不属于我国“太空气象站”监测内容的是( )A.太阳黑子数量与位置B.太阳耀斑的大小与级别C.太阳风的速度与影响D.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D解析 我国“太空气象站”监测内容主要是实时的空间环境数据和未来一定时段的空间环境预报,包括太阳活动状况,如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及太阳风变化特征,A、B、C不符合题意;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行与“太空气象站”监测内容无关,D符合题意。6.太阳活动强烈爆发时,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A.短波通信中断B.信鸽丢失C.指南针失灵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D解析 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A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信鸽丢失,B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失灵,C不符合题意;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无关,D符合题意。第5课时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课程标准: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2.地质年代表3.地球的演化历程宙 代 纪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动物 植物 其他宙 新生代 纪 人类出现 _____植物高度繁盛 人类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新近纪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古近纪中生代 白垩纪 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________极度兴盛 末期,物种大灭绝 主要的成煤期纪三叠纪古生代 二叠纪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 晚古生代, 植物繁盛;后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末期,物种大灭绝 重要的成煤期纪泥盆纪志留纪 后期爬行动物出现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 — —奥陶纪纪元古宙 前寒武纪 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重要的成矿期,形成 、金、镍、铬等金属矿产太古宙 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类型 传播特点 用途方向 速度 介质纵波(P波) 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 较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运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其两侧物质的差异横波(S波) 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 较 只能通过 传播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的变化,图中A为________,B为纵波。(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标注名称。(3)各圈层特征(4)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________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________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2)B__________________: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3)C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1.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2.生物的演化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海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具有不可逆性。生物的生长过程还深受当时地理环境的影响,凸显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1.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地震预警主要是利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到地面做出预警,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到来之前的数秒、甚至十几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2.地震波的应用(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所含油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3)工程探测。在工程实施当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波CT对土木工程进行探测。考点一 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1.岩石(地层)及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1)岩石(地层)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岩石(地层) 古地理环境含煤(石油)地层 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卵砾岩 河流发育,河流落差较大石灰岩 温暖的浅海环境页岩 静水环境玄武岩 有火山活动有色金属矿产 岩浆活动频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环境三叶虫、鱼、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环境珊瑚化石 温暖清澈的浅海环境恐龙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气候温暖、植被茂密鸟类或哺乳类动物化石 陆生环境2.地球演化的关键要点演化要点 主要内容物种大灭绝事件 地球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物种从地球上消失重要成矿、成煤期 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矿期,以矿种多、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著称;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生物进化特点 植物:海生藻类时代→陆上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典例1] 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2)如果在地层⑥发现了侏罗纪的化石,那么,下列对其他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层形成于白垩纪B.③地层形成于三叠纪C.④地层形成于二叠纪D.⑤地层形成于寒武纪尝试解答 考点二 地球的圈层结构[典例2] (北京卷)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INCLUDEPICTURE"J178.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转word\\2026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人教版)学生用书(鲁京琼闽……)\\J178.TIF" \* MERGEFORMATINET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尝试解答 考向一 地层与化石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见图1),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早古生代晚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图2为“地质年代表简图”。INCLUDEPICTURE"54x.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转word\\2026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人教版)学生用书(鲁京琼闽……)\\54x.TIF" \* MERGEFORMATINET图1图2(1)简述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岩石的特征。(4分)答: (2)说出滨海涌洞鱼生活的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特征。(4分)答: (3)推测志留纪时期滨海涌洞鱼灭绝的原因。(4分)答: 考向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2025·广东模拟预测)众所周知,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的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下图)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2~4题。2.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A.寒武纪 B.白垩纪C.古近纪 D.第四纪3.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A.温暖湿润,草原广布B.温暖湿润,风沙肆虐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D.温暖湿润,植被稀疏4.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转冷、人类过度捕猎B.外来天敌、生态系统失衡C.地动山摇、火山地震爆发D.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考向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4分)答: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________,D+E为________,F+G为________。(3分)(3)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2分)(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4分)答: 第5课时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图表自主填绘]一、1.时间 层理构造 化石 低级 简单2.古生 中生 新生3.显生 第四 被子 侏罗 裸子植物 石炭 泥盆 寒武 蕨类 铁二、1.快 慢 固体2.(1)传播速度 横波(2)INCLUDEPICTURE"X68.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转word\\2026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人教版)学生用书(鲁京琼闽……)\\X68.TIF" \* MERGEFORMATINET(3)地壳 厚薄不一 软流层 岩浆 铁 镍 液态 (4)地壳3.(1)大气圈 氮气和氧气 (2)水圈 (3)生物圈[核心考点突破][典例1] (1)C (2)B[典例2] B[考向题组精练]1.(1)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位置越偏下,岩层年龄越古老;岩层越古老,含有的化石越简单。(2)低等的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3)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海水性质发生变化等。2.D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类遗址中发现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类与圣水牛同时出现,而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应为第四纪,D正确;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中没有人类遗址,排除A、B、C。]3.C [根据材料信息“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可知,圣水牛生存环境为暖湿的环境,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C正确;黄河流域温暖湿润,当地应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风沙较少,A、B、D错误。]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圣水牛的灭绝,一可能是人类过度捕杀的结果,二是因为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5.(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地壳 地幔 地核(3)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共35张PPT)第5课时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大单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课程标准: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目 录CONTENTS图表自主填绘01核心考点突破0203考向题组精练图表自主填绘1一、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思维拓展】1.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化石层理结构时间低级简单2.地质年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由海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具有不可逆性。生物的生长过程还深受当时地理环境的影响,凸显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特征。古生中生新生2.生物的演化规律3.地球的演化历程宙 代 纪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动物 植物 其他_____ 宙 新生代 _____纪 人类出现 _____植物高度繁盛 人类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新近纪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古近纪显生第四被子【知识链接】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宙 代 纪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动物 植物 其他_____宙 中生代 白垩纪 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_______极度兴盛 末期,物种大灭绝 主要的成煤期_____纪三叠纪显生侏罗裸子植物【思维拓展】1.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地震预警主要是利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到地面做出预警,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到来之前的数秒、甚至十几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2.地震波的应用(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宙 代 纪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动物 植物 其他____宙 古生代 二叠纪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晚期爬行动物出现 晚古生代,______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末期,物种大灭绝 重要的成煤期______纪______纪志留纪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 ——奥陶纪______纪显生石炭泥盆蕨类寒武(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所含油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宙 代 纪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动物 植物 其他元古宙 前寒武纪 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重要的成矿期,形成____、金、镍、铬等金属矿产太古宙 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铁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3)工程探测。在工程实施当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波CT对土木工程进行探测。类型 传播特点 用途方向 速度 介质纵波(P波) 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 较____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运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其两侧物质的差异横波(S波) 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 较____ 只能通过______传播快慢固体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的变化,图中A为______,B为纵波。传播速度横波(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标注名称。答案 (3)各圈层特征地壳厚薄不一软流层岩浆铁镍液态(4)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______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壳(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2)B______: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3)C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氮气和氧气水圈生物圈核心考点突破2精讲点拨1.岩石(地层)及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1)岩石(地层)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岩石(地层) 古地理环境含煤(石油)地层 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卵砾岩 河流发育,河流落差较大石灰岩 温暖的浅海环境页岩 静水环境玄武岩 有火山活动有色金属矿产 岩浆活动频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环境三叶虫、鱼、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环境珊瑚化石 温暖清澈的浅海环境恐龙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气候温暖、植被茂密鸟类或哺乳类动物化石 陆生环境2.地球演化的关键要点演化要点 主要内容物种大灭绝事件 地球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物种从地球上消失重要成矿、成煤期 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矿期,以矿种多、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著称;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演化要点 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特点 植物:海生藻类时代→陆上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典题感悟[典例1] 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2)如果在地层⑥发现了侏罗纪的化石,那么,下列对其他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层形成于白垩纪 B.③地层形成于三叠纪C.④地层形成于二叠纪 D.⑤地层形成于寒武纪答案 (1)C (2)B精讲点拨[典例2] (北京卷)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典题感悟答案 B考向题组精练3考向一 地层与化石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见图1),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早古生代晚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图2为“地质年代表简图”。图1图2(1)简述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岩石的特征。(4分)(2)说出滨海涌洞鱼生活的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特征。(4分)图1图2答案 (1)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位置越偏下,岩层年龄越古老;岩层越古老,含有的化石越简单。(2)低等的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3)推测志留纪时期滨海涌洞鱼灭绝的原因。(4分)图1图2答案 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海水性质发生变化等。考向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2025·广东模拟预测)众所周知,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的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下图)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2~4题。2.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A.寒武纪 B.白垩纪C.古近纪 D.第四纪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类遗址中发现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类与圣水牛同时出现,而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应为第四纪,D正确;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中没有人类遗址,排除A、B、C。D3.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A.温暖湿润,草原广布B.温暖湿润,风沙肆虐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D.温暖湿润,植被稀疏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可知,圣水牛生存环境为暖湿的环境,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C正确;黄河流域温暖湿润,当地应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A、B、D错误。4.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转冷、人类过度捕猎B.外来天敌、生态系统失衡C.地动山摇、火山地震爆发D.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圣水牛的灭绝,一可能是人类过度捕杀的结果,二是因为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考向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4分)答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________,D+E为________,F+G为________。(3分)(3)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2分)(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4分)答案 (2)地壳 地幔 地核(3)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强化练4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值:48分)选择题每题3分。【A好题精选】(2025·陕西渭南调研)木星,古称岁星,西汉时期,《史记·天宫书》作者司马迁将实际观测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被称为太阳系的“卫星之王”,其中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它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完成1~2题。1.在太阳系中,木星卫星数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 )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C.温度最低 D.质量最大2.有专家称,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据最可能是( )A.温度 B.大气层厚度C.液态水 D.宇宙环境(2025·辽宁铁岭模拟)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等。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INCLUDEPICTURE"X63.TIF"3.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4.四城市中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5.城市③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2025·湖北三校联考)下图中黑色区域示意某类太阳活动。据此完成6~8题。6.图中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分布位置分别是( )A.耀斑 色球层 B.太阳黑子 光球层C.日珥 日冕层 D.太阳黑子 色球层7.图中该类太阳活动( )A.周期一定为11年B.为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C.与耀斑活动常常同步D.区域温度高于周围地区8.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地球上( )A.无线电短波通信畅通B.低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C.山脉雪线明显下移D.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扰【B真题演练】 (2023·江苏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时分,某地出现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现象。此时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与“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壮美景观。下图为“某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上方俯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1.“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 )A.自转周期不同 B.体积大小不同C.自转方向不同 D.公转周期不同(2023·6月浙江卷)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题。2.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福建卷)1997年以来,宁夏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逐步发展为“金沙滩”。2012年闽宁镇开始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未来将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题。3.光伏应用产业为闽宁镇提供绿色能源的同时,还能( )A.增加年降水量 B.减少风沙威胁C.增大昼夜温差 D.降低地下水位(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5题。4.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5.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A.火力发电技术B.光伏发电技术C.特高压输电技术D.电能储存技术(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读图,完成6~7题。6.图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7.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8.(2022·上海卷)我国发射的“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A.日珥和耀斑B.太阳黑子和耀斑C.日珥和太阳风D.太阳黑子和太阳风强化练4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A好题精选1.D [木星属于行星,本身不发光,A错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距日越远,温度越低,太阳系中温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错误。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引力最强,吸引众多的卫星绕其运转,D正确。]2.C [由材料可知,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C正确。木卫二由冰冻外壳构成,说明其温度较低,A错误。大气层厚度受天体体积质量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给出木卫二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木卫二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宇宙环境相同,均处在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D错误。]3.D [由材料可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等。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多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在四个城市中太阳辐射强度应该是最小的,所以曲线④最可能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D正确。]4.A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一般是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小。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城市①冬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小,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规律差异最大,故A正确。]5.B [城市③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应是上海。上海在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在四个城市中最大,故B正确。]6.B [图示黑色区域示意的太阳活动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中的太阳黑子,它是太阳光球层表面突然变暗的部分,B正确。]7.C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不是一定为11年;太阳黑子发生时,在色球层相应处爆发耀斑,耀斑与太阳黑子活动常常同步;太阳内部是核聚变反应;太阳黑子出现的区域较周边地区温度低。]8.D [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太阳会向外抛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若闯入地球大气层,会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中断;高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扰;山脉雪线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太阳活动关系较小。]B真题演练1.D [“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都有自己的轨道,公转到一定的位置才能被同时观测到,而各行星公转周期不同,难得被同时观测到,D正确。]2.A [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广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光热发电场的土地广阔,地价低,①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②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劳动力少、素质低,③错误;青海电网分布稀疏,不利于电力输出,④错误。故答案选A。]3.B [光伏大棚、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减弱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而减小风力,减少风沙威胁,B正确。]4.C [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和坐标图信息可知,光伏发电量受阳光影响,白天有阳光照射时光伏发电会增加,此时电力净需求量会减少,即电力净需求量会在白天呈现时段性减少,C正确。]5.D [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应该设法将部分白天的光伏电能储存到夜间使用,所以关键是发展电能储存技术,D正确。]6.B [图中M日北半球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日期,即夏至日,故选B。]7.A [图中a、b两点以M日期(夏至日前后)为中心对称,则a、b分别对应春分日、秋分日前后,此日昼长相差不大,排除B项。而b比a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故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应选A。该图反映的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变化,因此海陆位置和天气状况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排除C、D项。]8.B [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的太阳活动是光球层的太阳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故“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太阳黑子和耀斑,B正确;日珥和耀斑都发生在色球层,A错误;日珥和太阳风分别位于色球层、日冕层,C错误;太阳黑子和太阳风分别位于光球层、日冕层,D错误。](共20张PPT)强化练4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单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A好题精选B真题演练(2025·陕西渭南调研)木星,古称岁星,西汉时期,《史记·天宫书》作者司马迁将实际观测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被称为太阳系的“卫星之王”,其中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它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完成1~2题。1.在太阳系中,木星卫星数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 )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 C.温度最低 D.质量最大D解析 木星属于行星,本身不发光,A错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距日越远,温度越低,太阳系中温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错误。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引力最强,吸引众多的卫星绕其运转,D正确。2.有专家称,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据最可能是( )A.温度 B.大气层厚度C.液态水 D.宇宙环境解析 由材料可知,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C正确。木卫二由冰冻外壳构成,说明其温度较低,A错误。大气层厚度受天体体积质量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给出木卫二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木卫二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宇宙环境相同,均处在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D错误。C(2025·辽宁铁岭模拟)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等。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D3.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由材料可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等。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多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在四个城市中太阳辐射强度应该是最小的,所以曲线④最可能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D正确。4.四城市中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A解析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一般是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小。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城市①冬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小,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规律差异最大,A正确。5.城市③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B解析 城市③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应是上海。上海在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在四个城市中最大,B正确。(2025·湖北三校联考)下图中黑色区域示意某类太阳活动。据此完成6~8题。B6.图中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分布位置分别是( )A.耀斑 色球层 B.太阳黑子 光球层C.日珥 日冕层 D.太阳黑子 色球层解析 图示黑色区域示意的太阳活动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中的太阳黑子,它是太阳光球层表面突然变暗的部分,B正确。7.图中该类太阳活动( )A.周期一定为11年B.为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C.与耀斑活动常常同步D.区域温度高于周围地区C解析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不是一定为11年;太阳黑子发生时,在色球层相应处爆发耀斑,耀斑与太阳黑子活动常常同步;太阳内部是核聚变反应;太阳黑子出现的区域较周边地区温度低,C正确。8.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地球上( )A.无线电短波通信畅通B.低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C.山脉雪线明显下移D.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扰解析 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太阳会向外抛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若闯入地球大气层,会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中断;高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扰;山脉雪线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太阳活动关系较小,D正确。D(2023·江苏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时分,某地出现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现象。此时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与“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壮美景观。下图为“某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上方俯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D1.“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 )A.自转周期不同 B.体积大小不同C.自转方向不同 D.公转周期不同解析 “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都有自己的轨道,公转到一定的位置才能被同时观测到,而各行星公转周期不同,难得被同时观测到,D正确。(2023·6月浙江卷)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题。A2.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 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广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光热发电场的土地广阔,地价低,①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②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劳动力少、素质低,③错误;青海电网分布稀疏,不利于电力输出,④错误。故答案选A。(福建卷)1997年以来,宁夏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逐步发展为“金沙滩”。2012年闽宁镇开始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未来将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题。3.光伏应用产业为闽宁镇提供绿色能源的同时,还能( )A.增加年降水量 B.减少风沙威胁C.增大昼夜温差 D.降低地下水位B解析 光伏大棚、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减弱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而减小风力,减少风沙威胁,B正确。(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5题。4.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C解析 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和坐标图信息可知,光伏发电量受阳光影响,白天有阳光照射时光伏发电会增加,此时电力净需求量会减少,即电力净需求量会在白天呈现时段性减少,C正确。5.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应该设法将部分白天的光伏电能储存到夜间使用,所以关键是发展电能储存技术,D正确。(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读图,完成6~7题。B6.图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解析 图中M日北半球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日期,即夏至日,故选B。7.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A解析 图中a、b两点以M日期(夏至日前后)为中心对称,则a、b分别对应春分日、秋分日前后,昼长相差不大,排除B项。而b比a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故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应选A。该图反映的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变化,因此海陆位置和天气状况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排除C、D项。8.(2022·上海卷)我国发射的“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A.日珥和耀斑B.太阳黑子和耀斑C.日珥和太阳风D.太阳黑子和太阳风B解析 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的太阳活动是光球层的太阳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故“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太阳黑子和耀斑,B正确;日珥和耀斑都发生在色球层,A错误;日珥和太阳风分别位于色球层、日冕层,C错误;太阳黑子和太阳风分别位于光球层、日冕层,D错误。强化练5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分值:42分)选择题每题3分。【A好题精选】观察发现甲、乙两地中①②③④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下图为“甲、乙两地地质剖面略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B.爬行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C.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D.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2025·湖南郴州质检)H山是兀立于广袤原野上的一座孤立的土质山丘,地层连续,极具科考价值。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为主,还有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3~4题。3.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是( )A.泥盆纪 B.白垩纪C.第四纪 D.二叠纪4.与②地层上部形成时期相比,下部形成时期的气候较( )A.冷湿 B.干冷C.暖湿 D.干暖(2025·湖南衡阳模拟)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甲为( )A.地表 B.软流层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B.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2025·浙江宁波调研)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日开始,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持续喷发,熔岩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喷出的有毒气体严重威胁着附近村庄居民的安全。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7~9题。7.火山喷发对当地大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改变大气成分 B.改变大气垂直分层C.降低大气密度 D.增加大气层厚度8.该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主要来自( )A.甲层 B.乙层C.丙层 D.丁层9.乙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 )A.地核 B.地幔C.地壳 D.岩石圈【B真题演练】(2024·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2.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2022·北京卷)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3.图中(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4~5题。4.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界面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5.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 B.喷出岩C.变质岩 D.沉积岩强化练5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A好题精选1.C [恐龙化石和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2.D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3.C [由②地层中含有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可知,该时期有大量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由此推测是第四纪。故选C。]4.A [由材料“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为主”可知,下部地层形成时期气候相对于②地层上部地层更加冷湿,故选A。]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大陆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大致呈正相关,曲线甲表示地壳厚度,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为莫霍界面,C正确。]6.D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大陆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体可以判断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7.A [根据材料,此次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有毒气体,所以改变了大气成分,A正确;大气层的厚度和大气垂直分层不易改变,B、D错误;火山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可能增加大气密度,C错误。]8.B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也就是乙层,B正确;甲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丙层为下地幔,C错误;丁层为内核,D错误。]9.D [根据上题分析,乙层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D正确,A、B、C错误。]B真题演练1.C [由材料“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可知,原始岩石是砂岩,砂岩由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形成;而后岩浆侵入砂岩,砂岩经历了变质作用。故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C正确,A、B、D错误。]2.D [材料“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该沉积岩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环境,现在为陆地,再结合题中的地质年代示意图推测,上溪群地层区应是在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故D正确。]3.C [从生物多样性来看,奥陶纪比寒武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是大型爬行类动物恐龙所在的时代,并非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大幅度上升,故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C正确;影响生物演化的因素较多,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D错误。]4.A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势较高,地壳较厚。钻井深8 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5.D [依据关键信息“顺北油气田”可知,该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共17张PPT)强化练5 地球的演化与圈层结构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A好题精选B真题演练大单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观察发现甲、乙两地中①②③④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下图为“甲、乙两地地质剖面略图”。读图,完成1~2题。C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恐龙化石和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B.爬行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C.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D.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2025·湖南郴州质检)H山是兀立于广袤原野上的一座孤立的土质山丘,地层连续,极具科考价值。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为主,还有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3~4题。C3.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是( )A.泥盆纪 B.白垩纪C.第四纪 D.二叠纪解析 由②地层中含有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可知,该时期有大量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由此推测是第四纪。故选C。4.与②地层上部形成时期相比,下部形成时期的气候较( )A.冷湿 B.干冷C.暖湿 D.干暖解析 由材料“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为主”可知,下部地层形成时期气候相对于②地层上部地层更加冷湿,故选A。A(2025·湖南衡阳模拟)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C5.图中甲为( )A.地表 B.软流层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大陆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大致呈正相关,曲线甲表示地壳厚度,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为莫霍界面,C正确。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B.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解析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大陆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体可以判断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2025·浙江宁波调研)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日开始,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持续喷发,熔岩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喷出的有毒气体严重威胁着附近村庄居民的安全。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7~9题。A7.火山喷发对当地大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改变大气成分 B.改变大气垂直分层C.降低大气密度 D.增加大气层厚度解析 根据材料,此次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有毒气体,所以改变了大气成分,A正确;大气层的厚度和大气垂直分层不易改变,B、D错误;火山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可能增加大气密度,C错误。8.该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主要来自( )A.甲层 B.乙层C.丙层 D.丁层解析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也就是乙层,B正确;甲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丙层为下地幔,C错误;丁层为内核,D错误。B9.乙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 )A.地核 B.地幔C.地壳 D.岩石圈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乙层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球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D正确,A、B、C错误。D(2024·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C1.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解析 由材料“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可知,原始岩石是砂岩,砂岩由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形成;而后岩浆侵入砂岩,砂岩经历了变质作用。故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C正确,A、B、D错误。2.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D解析 材料“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该沉积岩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环境,现在为陆地,再结合题中的地质年代示意图推测,上溪群地层区应是在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故D正确。(2022·北京卷)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C3.图中(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解析 从生物多样性来看,奥陶纪比寒武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是大型爬行类动物恐龙所在的时代,并非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大幅度上升,故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C正确;影响生物演化的因素较多,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D错误。(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4~5题。4.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界面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A解析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势较高,地壳较厚。钻井深8 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5.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 B.喷出岩C.变质岩 D.沉积岩解析 依据关键信息“顺北油气田”可知,该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强化练4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 强化练4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ptx 强化练5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doc 强化练5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pptx 第4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 第4课时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ptx 第5课时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doc 第5课时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