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分析课件(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分析课件(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依标用本,建构教学
——读懂课标 读通教材 读透栏目
读懂课标,明确立意
核心素养 总目标
道德修养 学生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
健全人格 学生能够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责任意识 学生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的责任。
核心素养 学段目标
道德修养 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
团结同学,宽容友爱。
健全人格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同学间的友谊; 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
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责任意识 自觉分担家庭责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培,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学习主题 课程内容
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
能准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
尚人格。
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如何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议题,理解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学业质量描述”
能够尝试化解青春期烦恼,采取正确方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自我管理,具有亲社会行为,热爱生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单元间联系:我——他人——集体——社会
◎承前:本单元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延伸,在第一单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按照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启后:本单元学习有助于更好地度过初中生活,丰富美好生活体验,同时也为七下展开青春期男女交往、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逻辑线索:不断扩展的生活圈
话题
交往
初中生
亲子
师生
同学、朋友
个人与集体
◎建立和谐关系:
1、对象:父母或长辈、师长、同学、朋友
2、内容:正确认识与处理关系
基本立意
学会交往,见证成长
引导学生了解积极交往的意义,树立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健康成长。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会交往:
认识关系是前提
处理关系是关键
◎建设美好集体: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2、主动承担起建设美好集体的责任。
育人逻辑:
怎么和身边的人、集体相处
读通教材,梳理逻辑
原七上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七下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整合
认识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实践
介绍重点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单元导语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问题
课导语
(1)本课的学习主题及其重要性
(2)问题导向:学习任务、学习要求
帮助学生总体把握
本课的核心观点
从认识层面,围绕家的内涵、家对个人成长和
社会发展的意义展开。
提炼核心概念,明确主要内容
1.家的内涵: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作用:
①生命居所、心灵港湾;是第一所学校,是修身之所;
②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③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从实践层面,围绕建设美好的家庭展开。
如何建设美好家庭?
①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
②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
③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④需要家庭成员共担责任
从认识层面,围绕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责任使命展开,引导学生了解教师职业,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
提炼核心概念,明确主要内容
1.认识教师职业。
①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
②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
2.老师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3.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四有”好老师
从实践层面,围绕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展开。
1.师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状态: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携手共进。
2.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①真诚接受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③尊重并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
从认识层面,围绕什么是友谊展开,认识、体悟友谊的真谛
提炼核心概念,明确主要内容
1.友谊的产生:共同的学习和生活
2.友谊的特质:亲密的关系;心灵相遇;平等的双向的
3.友谊的意义:友谊伴随我们成长
从实践层面,围绕友谊的相关问题展开,如何建立、呵护友谊。
1.交友的标准
2.如何建立和呵护友谊?
①交友需要真诚和热情
②交友需要慎重选择
③交友需要学会关心和尊重对方
④交友需要学会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⑤交友需要讲原则
3.学会以诚待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从认识层面,围绕集体生活对个人的影响展开,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集体生活,认同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提炼核心概念,明确主要内容
1.集体的内涵: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2.集体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①带给我们温暖;
②有助于我们学会与人交往、
③培养责任感;
④发展个性;
⑤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园地。
从实践层面,围绕建设美好集体展开
1.美好集体的意义
2.如何建设美好集体?
①要确定共同的愿景;
②要树立主人翁意识;
③要营造和谐有序的集体环境;
④要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
⑤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设在每个单元的最后,是对本单元重要内容和核心观点的深化与拓展。
通过创设思考情境、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内容,促透学生在学中思、思申行,力求实现学思用结合、知行合一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单元思考与行动
聚焦主题“成长的时空”
“爸爸和我谈心”
“妈妈送雨伞”
体谅家人,发现家人的爱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
启发学生在接受家人的爱的同时,也要由能力给予爱、回馈爱,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实际行动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宣传简报设计活动
组件社团
澄清社会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学会更好与他人交往。
真实、深刻体验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懂得建设美好集体需要付出的努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学评价:
品德很难精确测量,品德发展的相关因素无法明确区分、品德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要重视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
关于教学方法:
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不能靠机械灌输,要通过生活体验,对话感悟,充实过程教学,丰富道德情感以情理促践行。
关于知识教学:
既依托知识,又超越知识,
将最终目标指向价值认同和行为践行。
重知识传输,轻情感体验;
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
重学生成绩,轻学生成长
……
7种栏目
生活观察
探究与分享
启思导行
感悟与观察阅读感悟
相关链接
方法与技能
主要栏目
辅助栏目
1、理解栏目设计意图和功能
2、用好栏目:
适度取舍;有效整合;恰当改编
读透栏目,把握侧重
服务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生活观察
设在每一框的开始,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
生活观察
设在每一框的开始,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
家庭是
亲属生活组织
家中有亲人、
家中有亲情、
家中有温暖
激发学生爱家爱家人的情感
生活观察
设在每一框的开始,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
回顾各阶段心目中的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概括共性,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初步认识。
生活观察
设在每一框的开始,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
感受理解友谊的特质
生活观察
设在每一框的开始,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
集体生活片段,
感知集体生活带给人的影响,初步体会个人离不开集体
启思导行
解决思与行的关系,引导学生付诸实践
设在每一课的结尾,通过具体的案例、材料设置情境,
启迪思维,引导行动,对每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运用。
思,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
行,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付诸行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庭的爱,又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达对亲人的爱,去传递爱。
思:阅读材料;
教师问题引导:
你有不喜欢的老师吗?
他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不喜欢的老师?
行:表达对老师的情感
思:结合学生的交友经验,就某一种建立友谊、呵护友谊的方法,说明其在自己的友谊中发挥的作用。
行:可以“让我们友谊的小船远航”为主题,制作板报等
重视实践,丰富形式,关注实效
组织社会调查,撰写报告观看影视作品,撰写影评创作绘本、情景剧编写行为指南手册……
差异化应用同类栏目
以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例,它有思维拓展、体验反思、情境讨论、行为导向等不同类型风格,教师需要读懂活动的指向性,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结合材料,说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在集体生活中,你是如何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的
用真实案例替换虚构材料,如改用奥运会上陈梦和孙颖莎共同经历女单和女团决赛的案例。
活动1具有思辨性,栏目内容设计关注冲突、矛盾、困境,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活动,鼓励学生真实对话,重在澄清误区,提升认知。
活动2具有开放性,内容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反思和行为导向。可引导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深度对话,激发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指导行为实践。
搜集丰富教学备用素材
素材优选原则:
时空近体
典型意义
生发空间
1.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课中,增加了“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内容。
增加了“优良家风”(课本p28探究与分享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
背景介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7日)
◆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
教材主要变化
背景介绍: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家的意味不仅体现在家对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增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内容。引导学生自觉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而努力,培育高尚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国一体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成真。
2.增加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P29第一自然段和阅读感悟)
3.增加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p32探究与分享以及正文部分)
背景介绍:
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8日)
4.以“亲情之爱”为主线,串联起“让家更美好”的教育主题。
新修订教材弱化了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再详细阐释亲子冲突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亲情之爱,学会以实际行动表达爱、传递爱,在相互关爱、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处理好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培育共建共享的家庭理念,为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5.原教材“不同风格的老师”内容不再单独作为一目呈现,而是整合在“珍惜师生情谊”框题中,作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进行呈现。原有教材“方法与技能”修改为“探究与分享”(第40页探究与分享),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这样更符合生活逻辑和学生的思维逻辑。
6.按照认识友谊、建立友谊的逻辑进行构建第六课,让“友谊之树常青”
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融入、删减和转换。如“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融入到了友谊的真谛中;对“友谊不能没有原则”进行了转换,作为交友的方式方法在交友的智慧中进行呈现,对于学生来说,交友讲原则不应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更应该落实到交友的实际行动中。将原有教材如何建立友谊和呵护友谊整合为交友的智慧,按照生活中交友的逻辑进行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对于网上交友内容,为避免和八年级网络部分重复交叉,不再单独呈现,只是在交友需要慎重选择中简单一提,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
7.整合、删减、转换让“集体”主题更简洁、更清晰。
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原有三课的内容整合为—课,按照集体的作用和建设美好集体的逻辑进行呈现,设置了“集体生活成就我”“共建美好集体”两个框题。
将原有教材中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同集体的关系等内容的核心观点进行整合、融入,删除了与其他册次教材有交叉的内容,如改进规则、不同集体中的角色冲突等,将美好集体的特点进行了转换,作为建设美好集体的重要措施进行呈现,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建设美好集体。
8.在“共建美好集体”主题中增加了“自觉抵制并机智应对欺凌行为”内容。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集体生活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推己及人”,多些宽容与理解,共同建设美好集体。但不可否认,学生间的欺凌行为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欺凌行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学生学会寻求帮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自觉抵制并机智应对欺凌行为,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引领学生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