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AI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新型城市”概念也随之产生,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以及目前的最新的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城市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对城市中的人文信息、环境资源、地理信息等各类城市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构建城市数字虚拟服务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等。数字城市的实质是将现实城市进行数字化存储,主要用于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是由国际商业公司巨头IBM在2008年提出的新理念,并在2009年美国总统与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正式提出,其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技术较为广泛和综合,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数字城市:物联网将城市连接互通,实时采集并传输城市信息到云端信息平台,云端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所接收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并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控制以及反馈;同时AI智能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规则分析和知识挖掘,形象化现实城市的运行情况,并可在各个领域形成特殊的应用场景,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服务等。“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最早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其概念的详细描述则是在2018年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上首次出现。数字孪生又称数字“双胞胎”,其中一“胎”是指真实世界中的物理实体,而另外一“胎”则是虚拟世界中映射的数字模型。如真实世界中的车辆驾驶模拟器与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孪生驾驶器就是数字孪生关系。同理,城市数字孪生就是将实际世界中的一座城市在虚拟时间中使用数字模型表现出来。李德仁院士指出,数字孪生城市是将实际世界中的人、实物、各类事件以及城市的水、电、气、暖等生活要素进行相应数字化,结合建筑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构建数字化网络,在网络中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城市”,两者之间可以交互与反馈,实现共融共生。各类新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进阶的过程。李德仁院士高度总结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孪生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数字城市是基础,智慧城市是中间过渡类型,而数字孪生城市是目标。(摘编自孙飞龙、常屹冉《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研究》)材料二:数字孪生,是通过技术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中将物理世界的人、物、事件等所有要素克隆出来,然后借助从克隆的虚拟孪生体中获得的仿真数据来服务于物理世界的实体运行,从而降低试错成本,并使实体运行更为准确、安全、高效。该项技术最早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有关“孪生体”飞行器研究的实验项目。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迈克尔·格里夫斯将其运用到数字领域,并正式提出“数字孪生体”的概念模型。此后,数字孪生从抽象的概念模型逐渐转变为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颠覆性技术,开始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应用。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孪生技术以其在模拟、预演、优化等领域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引入城市治理技术升级和集成创新过程之中。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革命)的到来,智能信息技术日益成为人们把握和治理城市复杂性的关键手段。但是,当前基于ICT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城市项目大多仍没有摆脱对传统城市条块分割、线性治理模式的机械模仿,并未实现对城市治理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因此,智慧城市的技术升级在冠以“智慧”标签之时,往往产生出诸多“不智慧”的治理效应,难以真正实现预期中的智慧式发展。而数字孪生城市则重新定义了城市治理的核心逻辑,即摆脱从条块到网格治理的线性逻辑,通过对物理城市的虚拟仿真,实现城市运行的极致可视化,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顶层视角。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算法、提前预演、迭代升级城市运行方案,形成虚实交互、协同治理的良性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智慧城市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痼疾,进而探索出更合适的资源分配和城市治理模式。可以说,数字孪生城市的到来不会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智能升级,而是借助技术变革在城市治理思维层面上掀起一场本质性变革。数字孪生城市区别于以往智慧城市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以统一的技术支撑在数字世界中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映射,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系统的设计潜力,即在极大算力的支持下对复杂体系变量进行学习、模拟乃至于预测。通常,数字孪生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现状孪生、学习孪生、模拟孪生和自主孪生。不难看出,数字孪生城市的未来指向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城市智能化治理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孪生城市在整体上仍介于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距离数字孪生城市的理想化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对数字孪生城市的探索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呈现出以顶层设计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数字孪生技术与城市治理系统全过程融合的趋势。尤其是数字孪生城市的顶层设计不断出台,仅2020年至2021年间关于数字孪生的国家部委文件就有10项,各省级地方文件25项。在具体的城市治理实践中,我国数字孪生城市主要形成了“智慧城区改造”“新区同步建设”与“重点场景应用”三种模式。总体来看,我国数字孪生技术在对城市治理变革的优化过程中探索出老城区智慧改造与新区同步建设相结合、基于城市治理痛点重点建设应用场景的综合性路径。虽然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铺开,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在城市巨系统的复杂性面前,数字孪生城市治理远未成熟。(摘编自陈良斌《数字孪生城市的治理变革与路径优化》)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城市就是运用多种与数字相关的技术将现实城市进行数字化表达和存储,进而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B.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早提出并详细描述了“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相关内容首次出现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上。C. 受“孪生体”飞行器研究的实验项目的启发,迈克尔·格里夫斯将数字孪生这项技术运用到数字领域并正式提出“数字孪生体”的概念模型。D. 我国对数字孪生城市的探索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但其顶层设计不断出台,积极探索综合性路径,目前其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铺展开。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端数据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一环,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中,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将现实城市的运行情况形象化。B. 李德仁院士认为,数字孪生城市是在现实世界和相对应的“虚拟城市”之间实现交互与反馈、共融共生,数字孪生城市是新型城市发展的目标。C. 智慧城市项目大多受从条块到网格治理的线性逻辑的限制而显得“不智慧”,数字孪生城市则超越智慧城市,重新定义了城市治理的核心逻辑。D. 我国数字孪生城市虽已探索出“智慧城区改造”“新区同步建设”与“重点场景应用”三种模式,但面对城市巨系统的复杂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阐释“数字孪生”的概念时,以“双胞胎”为喻,又以驾驶器为例,使复杂的科技知识通俗易懂,更具可读性。B. 材料二将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进行对比论证,指出数字孪生城市作为城市治理思维的本质性变革并非是对智慧城市技术的智能升级。C. 材料一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对新型城市发展历程进行说明,材料二则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对数字孪生城市的发展进行介绍。D. 材料二中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成果印证了材料一中数字孪生城市的相关阐述,同时也引导我们理性看待数字孪生的发展。4. 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在山东济南,四维地质环境可视化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实现自动“剖切”,以便掌握轨道交通沿线的地层结构、岩性、岩溶发育特征等信息,为轨道交通线路适宜性分析提供了指导;在广东广州,“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以水文、气象、排水设施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城市水文模型(3D仿真)和电子地图,实现了对易涝点积涝演进的可视化模拟,为防洪救灾提供参考;河南兰考的县域能源互联网内嵌智能算法,可在线推演不同调控策略的运行结果……5.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材料中有关新型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上的脆哨弋舟得知我去贵州毕节采风,行前,朋友嘱我捎些脆哨回来。我随口应了,却并未格外放在心上。我只以为,那被唤作“脆哨”的黔地特产,八成该是一种民间乐器,类似于泥塑的哨子,能吹出简单而清脆的音符,上面也许还花花绿绿地涂抹着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古老纹饰。这当然是臆断,完全基于自己偏颇的经验,而且,在下意识里,可能我也觉得一种“泥塑的哨子”更具精神品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里,才值得被人托付一番。那就捎些吧,待我办完毕节之行的正事。我在心里不经意地打了个记号,同时又隐约觉出了一点儿不对——那“泥塑的哨子”,捎一只两只不就行了吗?干吗要用到“捎些”这样的规模?此行之“正事”,是去瞻仰著名的绝壁天渠。如实说,我也是行前被当地友人教育才知其著名的。一则,之前我不知道毕节有个绝壁天渠;二则,还是以偏颇的经验出发,仅从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我也多半只会想当然地将其视为云贵高原的一处自然奇观——云绕雾罩的峻岭之间有宛若天造的神渠。当然不是。毕节的绝壁天渠完全是人的壮举,是昔日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比肩的劈山引水工程。从天造的想象,到人力的伟业,这里面就有了精神的向度。于是,就格外郑重起来,让此行的目的,有了一个严肃的“正事”摆在了前方。那“泥塑的哨子”被轻视,倒也有了理由。尽管已预备了心情,目睹绝壁天渠的真容时,我还是被强烈地震撼到了。大约70年前,一群黔地的山民,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于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乌蒙山脉,硬是几近徒手开凿了总长300多公里的40多条水渠,建设了总容量200多万立方米的20多座山塘水库。正值深秋,山间雾霭缭绕。我们一行沿着嵌在绝壁间的渠道缓行,头顶是狰狞的岩石,低矮处,须躬身而过,给人一种被巨山噙在了嘴里的压迫感;稍一侧目,悬空的一边便是百丈悬崖,空前的紧张感与眩晕感一同袭来,令人几乎窒息。我素来恐高,连幻想一下自己在高处都不禁浑身发软,但是此刻却鼓足勇气走在这天上的沟埂中。这只能归因于精神的力量吧,如果此刻我是跋涉在一条自然的险途中,我一定会踟蹰不前,甚或断然拒绝;但我在行前已知道了我所要前往的,是一个人类创造的奇迹,那本身就是对险恶自然的伟大克服。此刻,我所要走过去的,是一条已经被先辈们开辟出来的精神之路。我努力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得牢靠,努力去想象某种堪可交付的托举。重峦叠嶂间,磅礴的乌蒙犹如盘龙逶迤横空,而我,就是穿行于这天上崖壁间的后来者。我明白了,此刻自己所穿行着的这个人类工程,何以被称为“天渠”。就如名动天下的红旗渠被称为“天河”。这不仅仅说明着它们可被丈量的峻拔高度,更是因为若非如此,不足以比附它们那无可丈量的人间气概。回到毕节市内已是华灯初上。扑面而来的都市夜景,与不久前的山间奇观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几个外来者一致要求去吃当地的特色食品,主人拗不过,于是乎回一声:那就脆哨面吧!声音里有着盛情落空的遗憾,却也有着某种分明的欣然。直到此刻,我还未意识到自己将要与那臆想中“泥塑的哨子”相遇。面馆名叫刘家脆哨面。门脸不大,似乎也不应该大,对此我是有发言权的。身在西安,我深谙想要吃上地道的本土美食,务必要寻那小巷中的小店,大门脸的去处,十有八九,都会名实不符。看着门头,我恍然记起了朋友所托,嘴里不禁喃喃出“脆哨,脆哨”,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也好像刚刚被人揭开了脑筋急转弯般的谜底。原来,和泥无关,和哨无关,和花花绿绿的纹饰无关。我兀自笑起来,引来同伴们的注意,打趣我这是馋坏了。我将前因后果交代给大家,更是引得众人笑个不亦乐乎。气氛瞬间便欢乐起来,是一个品尝美味应有的氛围。美味其实直观,就是面,撒了辣椒及葱花、淋了热油的面,在原理上,与陕西的油泼面无二。眼前这碗面的卖点,全在那“脆哨”上,待那浇了红烧肉末的脆哨面端上桌来,我才明白,所谓“脆哨”,不就是用油渣制成的肉臊子嘛!想必,这“脆哨”正是“酥脆臊子”的误读,贵阳话没有卷舌音,于是约定俗成,口口相传,就成了我这北方人耳中“泥塑的哨子”。拌了脆哨的面果然非凡,那是红糖、蜂蜜、酱油、醋和十多种中药材熬制而成的酱料,成功地说服了我那对于面食极端挑剔的味蕾,心里不由得涌上一声“天食”的赞叹。想来,我这声暗自的“天食”赞叹也并非全然无端。以“天上美食”视之,它本就是一个由衷的赞美;再者,也必定和我这一日的经历相关:我自天渠来,那种超拔一切的升华之力,唯有让一个“天”字萦绕于我心间,不由得,就要以之歌颂所有的善美,即便,是对着一碗面条。而天上与人间,原来也绝非对立的两端,昔日那些前辈,他们做出了齐天的壮举,为的不正是这人间的繁盛吗?他们吃过脆哨面吗?我只知道,现在我捧着的这碗脆哨面,却正是拜他们的奋斗所赐。“天上的脆哨”,这组词跳动在我的舌尖。无须解释什么,生命中有些紧要的感悟,就发生在物质与精神的相契时刻。我要给朋友带些这毕节的脆哨回去,我要带回去的,还有此行我对天上与人间所有的想象。(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朋友的“捎些脆哨”引发了作者的疑问,同时这也为后文揭示此“脆哨”非彼“泥哨”做了铺垫。B. 作者对脆哨和绝壁天渠的臆想,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但据二者实际情形可知作者的臆想并无依据。C. 文章以红旗渠精神衬托黔地人民的开创精神,这与《故都的秋》中提到江南的秋在写作手法上是一致的。D. 作者依据过往经验对“大门脸”饭店不太认可,但面对刘家脆哨面的小门脸时,又用“似乎”表达自己的怀疑。7. 关于作者探访绝壁天渠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作者以生动的形容词、严谨的副词、相对确切的数字,写出了黔地山民开凿天渠的艰难,突显了人民的伟大。B. 文章采用正侧结合、视听结合、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描写绝壁天渠,展现了天渠的峻拔及精神力量。C. 作者称自己是“后来者”,是因为他的思想和天渠的开拓者完成了对接,要继承和发扬其奋斗精神。D. 作者用“可被丈量的峻拔高度”和“无可丈量的人间气概”来写自己对“天渠”得名的理解,表达了作者的礼赞。8.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使文章有气有势”,本文深得此种写作之法的精妙,请结合文本试举一例简要分析。9. 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探访绝壁天渠这件“正事”,为何却以“天上的脆哨”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夫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节选自《汉书·刑法志》,有删改)材料二:抱朴子曰:“莫不贵仁,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或云:“明后①御世,风向草偃,道洽化醇,安所用刑?”余乃论之曰:“夫德教者,黼黻②之祭服也;刑罚者,捍刃之甲胄也。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黼黻御剡锋也;以刑罚施平世,是以甲胄升庙堂也。故仁者养物之器,刑者惩非之具,加仁无悛,非刑不止,刑为仁佐,于是可知也。”(节选自《抱朴子外篇·用刑》)【注】①明后:圣明的君主。②黼黻(fǔfú):原指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或泛指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选张释之A为廷尉B罪疑者C予民D是以刑罚E大省F至于G断狱H四百。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之事,《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也是偏义复词。B. 戮,惩治、惩罚,与《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中的“戮”意思不同。C. 其,应当,表祈使,与《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中的“其”意思相同。D. 悛,悔改,与现代汉语中“怙恶不悛”的“悛”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文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官民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风俗淳厚,法令简略,国力得以增强。B. 淳于公因罪被逮捕之时骂女儿无用,却不曾想到小女儿缇萦甘愿“没入为官奴”以赎其刑罪,孝心可鉴。C. 材料二以祭祀礼服和盔甲喻指教化和刑罚,并指出用德教整治狡猾凶暴和用刑罚治理太平之世的不足。D. 两则材料都肯定了仁德教化与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但材料一侧重德教,而材料二则认为刑罚比德教更重要。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将相皆旧功臣,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2)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也。14. 材料一中孝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后,为何废止肉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①,以诗赠别唐·刘禹锡鼎食华轩到眼前,拂衣高谢岂徒然。九霄路上辞朝客,四皓②丛中作少年。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洛阳旧有衡茅③在,亦拟抽身伴地仙④。【注】①白居易称病辞职,朝廷允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②四皓:语出《史记 留侯世家》,指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③衡茅:指简陋的居室。④地仙:这里指白居易。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白居易对富贵奢华生活的态度,一个“岂徒然”表明这并非其轻率选择。B. 颔联将“九霄路上”和“四皓丛中”对举,写出了白居易从为官到闲居心态的变化。C. 尾联的“衡茅”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衡宇”,都表达了作者刚从官场回归田园的喜悦。D. 本诗善用典故、比喻等手法,将语言的深刻、雅致、生动巧妙地融为一体。16. 本诗塑造的白居易形象和《琵琶行·并序》中呈现的白居易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泼墨写意、粗笔勾勒原是绘画中常用的技法,杜牧将其用于《阿房宫赋》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此技法写出了阿房宫占地广、楼阁高大的特点。(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3)“门”是古诗文中常用的形象,作者或借其“开”“关”寄寓自己特殊的心境,或以之书写家族兴衰,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胰岛素可以说是我们身体中的“后勤保障队长”,通俗地说,糖尿病就是一场因胰岛素“配送失败”引发的粮食危机。糖尿病按照发病机制可以分为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多种类型,其中90%~95%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①1型糖尿病的成因是由胰岛β细胞损坏导致胰岛素无法分泌或者分泌不足造成的。②这就类似于网购时商家(胰岛)无货,③导致买家(组织细胞)收不到货而无法利用葡萄糖,④这种从源头上断供胰岛素的类型被称为1型糖尿病。⑤胰岛β细胞损坏多数为遗传或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⑥患者一般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病,⑦患者终身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如果卖家货源充足(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配送和收件过程出现问题形成的糖尿病就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早期典型症状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需要结合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才能发挥降糖功效,但是如果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就像快递缺乏签收人,那么组织细胞无法有效响应胰岛素降糖信号,血糖自然居高不下。为了降低血糖,胰岛会代偿性地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这种胰岛素水平高但血糖水平也高的现象就被称为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一个恶性循环, A ,胰岛β细胞最终会“被累死”(耗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这就是2型糖尿病。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很多,肥胖是最主要诱因。肥胖会导致血液游离脂肪酸增多,它会抑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导致组织细胞无法有效响应胰岛素信号;( 甲 )而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使身体处于慢性炎症和缺氧的状态,炎症因子的释放、缺氧诱导因子的激活和内质网应激会导致脂肪细胞死亡,这相当于血糖的“战略储备仓库”被毁,胰岛素就像英雄失去了 B ,( 乙 )而形成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第二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甲、乙两句都用到“而”字,说说这两处的用法和表意上的不同。21. 文中加点的“通俗地说”能否去掉?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22.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在下面图表的序号处填上相应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近几年,网上发布重大新闻后,评论区总会有人甩出:“这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材料二: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把镜头对准普通中国人,诠释了他们的自强、坚韧、奉献,他们以自身的奋斗故事反哺了中国精神。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A3. B 4. ①数字孪生技术有利于城市建设降低试错成本,使实体运行更为准确、安全、高效。济南轨道交通线路运行体现了这一点。②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城市运行的极致可视化,广州城市水文模型实现了城市治理的可视化。③数字孪生技术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顶层视角。比如河南兰考的县域能源互联网内嵌智能算法,有利于推演不同调控策略的运行结果。5. ①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型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科技的革新与进步,科技能够推动城市的变革,带动社会的进步。②社会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从。城市的变革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对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引导着城市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也需顶层设计。③社会发展必须把服务于人放在第一位。新型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社会的发展也应将更好地服务于人作为主要内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A 7. B8. 示例:①写绝壁天渠,作者先写自己并不知道其著名,接着通过臆想让读者误以为不过是一处自然景观,以此来表现其不出名和不出奇;②随后一句断然的“当然不是”否定之前的臆想,并以红旗渠与之作比,一抑一扬间彰显了天渠工程的浩大和精神力量的磅礴。9. ①因为要去探访绝壁天渠这件“正事”,朋友才嘱“我”捎些脆哨,而“我”也因此能够吃到美味的脆哨。文章以脆哨始,以脆哨终,主体部分仍是围绕脆哨来写的。②脆哨是开渠人努力奋斗追求的幸福生活的具象化,有利于彰显要继承和发扬开渠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旨。③作者对“天上的脆哨”的探寻过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了读者更为丰富的想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DF11. C 12. D13. (1)而且他的将相都是从前的功臣,定罪评议力求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2)我为那些死了的人不能复生、被行刑的人肢体不能再连接起来而哀痛,即使以后想改正过错重新做人,也没有道路可走了。14. ①孝文帝哀悯她对父亲的一片孝心。②孝文帝认为人们犯罪与朝廷对百姓的“训道不纯”有很大关系。③肉刑过于残忍,不应是作为百姓父母官(执政者)应该做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相同点:都写出了白居易仕途不畅、不得志的形象特点。本诗写白居易就像卧龙,“他日得雨”反衬出如今的不顺畅;《琵琶行·并序》则直接以“天涯沦落人”自称,写出其不得志。不同点:两首诗中白居易对待人生失意表现出的态度不同。①本诗中的白居易更为淡然超脱。首联二句写出白居易面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超凡脱俗;被称为“地仙”,更能体现出他闲散生活的自得其乐。②而《琵琶行·并序》中的白居易则更为苦闷、愤懑。诗中,他的自叙充满了被贬闲置的困顿、苦闷,更是借琵琶女的遭遇表达了对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覆压三百余里 ②. 隔离天日 ③.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④.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 园日涉以成趣 ⑥. 门虽设而常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A长此以往 B用武之地19. (1)语句:①;修改为:“1型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β细胞损坏导致胰岛素无法分泌或者分泌不足”或“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损坏导致胰岛素无法分泌或者分泌不足造成的”。(2)语句:⑤;修改为:“胰岛β细胞损坏多数为遗传或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所致”。20. ①甲句的“而”字表并列,是“并且”的意思,它引导的句子与前句中“血液游离脂肪酸增多”都是肥胖导致的结果;②乙句的“而”表因果,“从而”的意思,它所引导的“形成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是由前面的内容形成的一个结果。21. 示例一:不能去掉,“通俗地说”作为插入语,起到了连接上下两个句子的作用,逻辑关系更严密,同时也提示下文将要用大众都能理解的方式——比喻来表述糖尿病这个概念。示例二:可以去掉,“通俗地说”作为插入语,本身不影响文意的表达,去掉以后文章意思依然连贯;去掉以后也使得文句更为简洁,更符合科普文的特点。22. ①胰岛β细胞损坏;②胰岛素受体不敏感;③胰岛会代偿性地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打破疏离,以微光成星河当“这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的冷言冷语在网络评论区蔓延,当《柴米油盐之上》里普通中国人用奋斗书写的故事温暖人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当代社会中个体与家国、自我与集体的深层思考。月薪3000不该成为疏离世事的借口,平凡人生亦能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出属于自己的浪花。“这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的论调,暴露出部分人精神世界的狭隘与价值取向的偏差。这种冷漠背后,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是将自我禁锢在物质牢笼中的短视。若人人都秉持这样的态度,当生态环境恶化时,我们会对治沙造林的艰辛视而不见;当社会矛盾出现时,我们会对调解纠纷的努力嗤之以鼻。长此以往,社会将失去凝聚的力量,陷入一盘散沙的困境。历史早已证明,个体的命运从来都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普通民众毁家纾难,虽生活困苦却毅然投身救国;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工人用双手创造财富,推动经济腾飞。他们未曾因自身处境而置身事外,而是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反观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的普通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平凡人生的非凡价值。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拖着病痛之躯,在大山深处为女孩们点亮求学的希望;外卖骑手高治晓,在送单间隙坚持练习书法,用文化滋养心灵,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些普通人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以自强、坚韧、奉献的精神反哺中国精神。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力量。个人与社会,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共同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个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打破“月薪3000”的思维桎梏,摆脱冷漠疏离的心态,以纪录片中普通中国人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以自身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为家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