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2列数字作用分析法( 中考占2—3 分)( 3 段)阅读方法作比较作用分析法( 中考占2—3 分)( 3 段)学习目标写作方法12选材立意:取材于重点文物。谋篇布局:开篇点题[ 1 段] 插叙[ 3 段] 照应[ 11 段]3说明方法:打比方[ 2 段] 列数字[ 3 4 6 段] 作比较[ 3 段]学习目标4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7 — 10 段] 空间顺序[ 7 — 10 段]遣词造句:记叙[ 4 段] 描写[ 4 段]周定舫,浙江定海人,记者。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本文刊发于1958年4 月23日的《人民日报》,向公众全面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社会影响很大。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踏访工程现场,获得第一手材料和直观经验,不断深化自己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自己对纪念碑建筑艺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明确的主题、清晰的思路对各种材料进行筛选、组织,最终写成此文。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1.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2. 橘黄:比黄色略深像橘子皮的颜色。3. 上溯( ):从现在往以前推。4. 销毁:烧掉;毁掉。5.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6. 旌( )旗:各种旗子。7. 峻峭:形容山高而陡。sù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字音易错。xìnjīng8. 天堑( ):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9.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10.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11.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qiàn字词知识速查字音易错。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瞻( )(瞻仰)赡( )(赡养)衅( )(挑衅)畔( )(湖畔)峻( )(陡峻)竣( )(竣工)俊( )(俊俏)xìnpànzhānshànjùnjùnjùn词 瞻仰 敬仰同 两者都是动词。异 “瞻仰”指恭敬地看,对象是具体的人或事物。 “敬仰”指敬重仰慕,对象是人。例 ① 假期里,我们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② 我们都敬仰周总理。近义词辨析字词知识速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说明对象历史意义说明顺序预习问题引导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2导思1导思3关键词:人民英雄纪念碑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细讲点拨文章脉络第一部分(①):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第二部分(②—⑩):带领读者瞻仰纪念碑,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第三部分(11):表达瞻仰后的感受与思考,深化主题并再一次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与标题、开头相呼应。课文整体点拨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斗争、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课文结构(共25张PPT)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二课时1.从文章主、副标题中能获取哪些信息?主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人民英雄,即革命先烈。副标题表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课文细读品味2.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瞻仰记”的形式进行说明,试简要说说其好处。①由作者“带着”读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形式更具整体感和现场感,更容易表现纪念碑的纪念意义和给人带来的心灵冲击。有助于读者在有限文字的阅读中形成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认识。③便于在客观的介绍中恰当表达作者的感受、认识,使读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课文细读品味3.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 年到1949 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1919 年“五四运动”至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课文细读品味由此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其中的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中,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课文细读品味4.第⑥段与后面四段是什么关系?总说和分说的关系。第⑥段总说10 幅浮雕,从位置、高度、全长、耐久年限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为下文详细介绍做准备。课文细读品味5.根据第⑦ - ⑩ 段的内容,画出浮雕的分布图,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及这样安排的好处。课文细读品味作者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来介绍十幅浮雕,这个顺序恰好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作者以此顺序回顾了1840 年到1949 年间中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剥削者,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史实。这部分是将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相结合来写的,这样写更容易表现出纪念碑的纪念意义,也给人带来心灵冲击。课文细读品味6.第⑧段中提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有什么用意?海关和银行大楼是当时外滩的标志性建筑,而外滩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上海最早建立据点的地方,这样写揭示了“五卅运动”发生的原因。课文细读品味7.联系碑文想一想,为什么这块浮雕“最大”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明确指出了纪念碑所要纪念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其中“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反动统治,结束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的标志。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所以这块浮雕“最大”。课文细读品味8.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文章在重点说明的同时,也有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我越过广场”“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介绍十幅浮雕时,作者除了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历史事件,还运用描写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作者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课文细读品味9.结尾再次出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有什么作用?紧紧围绕纪念碑的主题,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文细读品味1.顺序合理,层次分明。本文采用“瞻仰记”的形式进行说明,从总体上看,作者按照自己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给读者。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走到纪念碑台阶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由远到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以及整体形象介绍得一清二楚。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等又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具体介绍十大浮雕时又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融合。文章按照这个瞻仰顺序介绍、说明,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特色总结2.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文章开头用“巍峨、雄伟、庄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如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介绍建造纪念碑所用的石块数量等,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详细介绍碑心石的重量、高度,上面的题字、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以及小碑座四周雕刻的大花圈等,突出了纪念碑“雄伟”“庄严”的特征。特色总结3.语言准确,富于变化。文章在运用大量的说明性语言准确介绍纪念碑的同时,又运用记叙性、描写性及抒情性的语言叙述瞻仰的路线、描写十幅浮雕的画面、抒发内心的感受,还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特色总结一课一法——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分析法【中考考点】 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考点解析】“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要说明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之处。一课一法【设题形式】(1)[中考·吉林]请写出本文的说明对象。(2)[中考·无锡]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突出了荣氏梅园工商文化的哪些特征?【答题技巧】1. 寻找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只要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则要指出说明的事理。具体分析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课一法(1)看文章的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或者点明了说明对象。(2)抓关键语句。有时文章的标题不能揭示说明对象,就需要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综合文章内容确定说明对象。2. 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时,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1)看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会指出其特征。有些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课一法(2)分析文章内容,提取关键语句。文章开头、结尾部分的总结性语句有时会阐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从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仍无法总结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可从其他段落入手,寻找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语句或者段落的中心句加以归纳概括。一课一德一行——英勇奋斗,前仆后继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望阙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古人言一课一德一行公元前141 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宫中的郎官。后来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自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余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行南道,依傍南山,想要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抓,又被扣留一年多。古人行一课一德一行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武帝授其太中大夫一职。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张骞封号)以取信于各地方政权。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仍被举世称道。一课一德一行【革命文化】“杨根思连”是诞生于闽东革命老区的红军连队。抗美援朝期间,时任连长的杨根思发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宣言,在战斗中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今人行一课一德一行当人民群众面临危难时,这支英雄连队总会挺身而出: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连队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大堤一线;2008年,汶川大地震,连队仅9个小时就开赴灾区展开生死大救援;2022年,河南省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杨根思连”官兵奋战6 个多小时,成功转移灾区被困群众……近年来,“杨根思连”屡次出色完成突发抢险救灾任务,爱护人民成为官兵刻在骨子里的基因。2024年5月,中央宣传部授予“杨根思连”“时代楷模”称号。一课一德一行同学们,我们要以前辈为榜样,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一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1课时.ppt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2课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