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清演讲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
(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1.简述演讲的定义及阅读方法。
2.结合第一段及注释,梳理演讲背景。
背景资料:
1970年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想进行实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于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有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丁肇中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经过他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
任务一:
1.逐段比读,模仿丁肇中的风格将每段改编为一句话演讲词。在此基础上梳理演讲词观点的总结规律。
示例:
1: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呢?(尾句)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尾句)
3: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首句,关联词提示)
4: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首句+尾句)
5: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的观点在当下行不通。(首句+尾句)
6:我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中很重要。(尾句)
7: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首句)
8:实验需要积极的探测。(首句)
9:实验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尾句)
10:由于传统儒家忽视实验,实验又需要较多品质,所以学术进展只能依赖少数人的突破。(上文+尾句)
11:在今天中国学生还重理论轻实践。(上下文+首句)
12:以我为例,我发现做研究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尾句)
13:格物致知精神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培养实验精神,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首句+尾句)
总结:作者观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当重视实验精神。
这就体现了演讲的针对性。
梳理规律:1.寻找事实对应的观点;2.紧扣中心词;3.综合首尾句。
2.解读这13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本文思路。梳理演讲词内部关系有多少种?
示例:
问答关系
(问) 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呢?
(答) 因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
证明关系、转折关系
(观点) 然而,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举例) 例如,王阳明代表的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
(转折) 这种传统观念在当下行不通。
递进关系
(个人角度)我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中至关重要。
(历史角度)历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并列) 实验需要积极的探测,
(递进) 实验更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因果关系
(因果) 正因传统儒家忽视实验,且实验对个人素质要求极高,所以学术进展长期依赖少数人突破。
转折关系
(转折) 当今中国学生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分总关系
(举例) 以我为例,研究发现自主决策与创新思维不可或缺。
(总结) 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能力,方能推动科学发展。
逻辑结构示例:
提出演讲主题:1;回答解决方法:
传统教育弊病:
科学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的过程和要求:
当下中国读书人现状及我的经验:
格物致知的意义,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由此可知,演讲稿具有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的特点。思路大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传统弊病,现代社会要求,中国学生,个人经历);解决问题(提出希望号召)思路展开。
任务二:
1.模拟演讲下面两个语段,分析闻一多和丁肇中的演讲风格。
语段1:
8段: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特务们!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语段2:
3段: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示例:
闻一多:激情澎湃,有感染力(运用情感感染)。
丁肇中:旁征博引,逻辑严密。
本文风格补充:
逻辑严密:逐层深入机理,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关联词多;温文尔雅,温和有礼……
2.选择旁征博引(旁征博引:引事例、引名言)风格明显的一个段落,参考教科书94页的演讲技巧,进行模拟演讲。听众梳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说明理由。(理由包含所引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本段主要观点)
示例:
引出关系:
2段: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
证明关系:
3段: 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其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4段:王阳明“格”竹: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8段:做实验了解竹子: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11段:中国学生事例:论述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12段:作者亲身经验:论述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对比本单元两篇演讲稿,对比分析异同。
示例:
同:
主体内容都有事实,有观点。
结尾部分都对听众作了号召。
中间部分都逻辑严谨。事实——分析——号召;问题——意义做法——号召
异:
闻一多激情感染,丁肇中逻辑致胜,例证更充分。
闻一多针对三类人群发表观点,观点多样;丁肇中针对一类人,观点单一。
闻一多观点有的要依据事实去分析,丁肇中观点多数在首尾句。
课堂总结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论证格物致知的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