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件(31张)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件(31张)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以川藏铁路为例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3.了解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你还知道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点呢?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运具和线路二合一,运输量大,耗能小,安全性能高,方便管理。
判断以下情况采取的交通运输方式
人或物的位移 要求 铁路 公路 航海 河运 航空
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会 次日必须报到
从重庆到武汉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从大同运200吨煤炭到武汉 走近路,较低运费
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 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一批鲜花从昆明运往新加坡 保鲜
从山东寿光运输蔬菜到北京 保鲜,运量较大
思考
结合以上,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是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
目的是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思考】
1.据图分析川藏铁路分布的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特征。
2.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川藏铁路的建设该如何因地制宜?


合作探究1——川藏铁路修建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
地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较多
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断层、褶皱发育,还穿越了三个差异构造变形区,增加了工程规划和施工的难度与风险。
位于地震多发区,地震烈度高,对铁路的抗震设计和工程安全是巨大挑战,要求铁路工程结构具备高抗震性能。
岩土体松散,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施工和运营安全带来威胁。
地形地貌:地势起伏大、多高山峡谷
线路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攀升,穿越横断山脉等,高差达数千米,需建设大量高桥和长隧道。
沿线多高山峡谷,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山高谷深,地形狭窄,给选线和施工增添了很大难度。
要跨越岷江、大渡河、雅鲁藏布江等多条大河,这些河流流量大、水流急,且在雨季水位变化大,给桥梁建设和基础施工带来困难。
尽量避开大江大海,减少施工难度,建设跨江大桥!
水文:跨越河流众多、河流流量大;地下水复杂
泸定大渡河大桥
气候:高寒缺氧、气温变化大
部分路段海拔高,空气稀薄,施工人员易出现高原反应。
昼夜温差大,极端最低气温低,会使铁路轨道等设施热胀冷缩明显,影响轨道的稳定性和结构安全。
在川藏铁路沿线,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广布,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冻害问题。尽量避开冻土区域。
冻土广布,技术要求高
-自然地理环境与交通运输布局-
修建难度、修建成本
地质
地形
气候
水文
……
影 响
交通运输布局
影 响
运输方式选择、交通线、站选址以及设计标准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材料一:近年来,西藏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快速发展,但入藏铁路只有一条。成都至拉萨只有317和318国道,因此,当前西藏物资运输60%依赖公路,成都至拉萨每吨货物运费约3000元;川藏铁路通车后,实现动车入藏,每吨货物运费预计将降至500元以下。且西藏铜矿储量超5000万吨(占全国30%),锂矿储量超100万吨,因交通限制开发率不足5%。
材料二:川藏铁路建设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10万个,间接带动旅游、物流等产业岗位50万个。铁路沿线将新增“铁路小镇”20个。
材料三: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与内地通婚率增长3倍,川藏铁路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四:川藏铁路设计时速120-200公里,拉萨至成都仅需13小时,而公路需5-7天。印度在中印边境东段(藏南)修建的大吉岭铁路已运营百年,川藏铁路是中方战略反制工程。
合作探究2——为什么修建川藏铁路?
区域发展使得运输需求增加;打破西藏资源外运瓶颈,降低物价,激活旅游和特色产业,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国防需要;
为何先修建东部地区铁路,后开始修建川藏铁路?为何铁路网东密西疏?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交通运输需求差异,
西部运输需求小,东部运输需求大。
交通线、站的选择、场地规模以及标准高低,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思考:川藏线的两端成都和西藏,哪个火车站更早修建,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拉萨火车站,2.36万平方米,6台10线。
成都东站,86.7万平方米,14台26线。
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需求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规模和标准大小
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
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客、货运输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经过不同运输方式。
因此,交通运输布局还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便应运而生。——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充分发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GTC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可实现航空、铁路、公路运输的衔接和转换。
成都构建天府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
资料:川藏铁路拉林段是西藏首条单线电气化铁路,实现动车入藏,受到百姓青睐,较为繁忙,因此就有了复线改造工程。早期考虑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单线方式,但是在部分区段预留了复线化条件。
为什么预留复线化条件?
适度超前
过度超前会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只满足于现在则不能适应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需要,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考虑到未来区域发展,需求增加
问题2: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的边缘,为什么?
交通运输需求: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地价较低,拆迁成本较低;
缓解城市内部交通问题;
减少对城区的影响(噪音等);
带动城区边缘发展,推动城镇化
1876年,英国借助《烟台条约》相关条款取得由川入藏的探路权。
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川藏铁路事关中国国家安危存亡”。
1928年,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文辉向蒋介石目录出修建川藏铁路设想。
建国初期,中国政府进行勘察工作。截至2006年,因青藏铁路总体建设难度较低,成为进藏铁路首选,故川藏铁路项目长期处于暂缓状态。
2012年12月31日,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项目获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4年12月,川藏铁路拉林段与成雅段开工建设。
川藏铁路为什么迟迟未动工,时隔100多年才修建?
合作探究3——川藏铁路为何时隔一百多年才修?
资金:资金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
经济较为落后、资金不足,交通线和站点布局密度一般小或较稀疏,且质量较低,
经济较为发达、资金充足,交通线和站点布局密度一般大或较密集,且质量较高。
当区域处于工业化初期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运输建设需求很大,政府一般无力全面、快速解决交通运输建设问题。在这段发展时期,为解决突出的交通运输问题,区域一般需要借助外力。
当区域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政府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水平。所以,交通运输水平往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交通线和场站等基础设施,投资额大、短时间不能收回投资,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
资金:资金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
经济较为落后、资金不足,交通线和站点布局稀疏,且质量较低,
经济较为发达、资金充足,交通线和站点布局密集,且质量较高。
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立交桥———柳梧大桥
成都娇子立交桥
图1 桑珠岭高温隧道
资金:推动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减弱。
I级高风险隧道,岩温最高达89.9C,洞内环境温度最高达56°C,需通过设置接力风机加强通风、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洒水、洞内放置冰块等措施降温。全长16.5km,共计18公里,该隧道共有1200多名建设者参与,整整耗时3年才建设完成。
川藏铁路拉林段山高谷深,常常是桥梁与隧道相连,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修建了21座10公里以上的隧道。全线桥隧工程占比高达81%。采用台阶式路线直攀高原,建设难度远比采用“缓坡式”路线间接上山的青藏铁路要大。工程难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图2 川藏铁路景观
成都到拉萨铁路通行时间将从36小时缩短到12小时左右
资金:推动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减弱。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建设需要攻克三大世界级难题: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核心技术难题之一在于如何在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地基上修筑稳定的线路。
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有些地方在冬春和秋冬过渡时期,土壤层反复冻融。当地表土壤冻结而下层土壤未冻结时,铁路路基不稳定,威胁列车运行安全。在这样的时候,插入地基下面的热棒可以排出下层土壤多余的热量,使下层土壤保持结冻状态,使地基稳定,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自主思考:为什么“以桥代路”?
节约土地
保护生态
保持路线平直
其他因素:尽量少占土地(耕地)、生态保护等
铁路修建难在哪里?
自然障碍(限制性因素)
既然困难,为何要修?
运输需求(决定性因素)
既然要修,为何时隔一百多年才修?
资金、技术(保障性因素)
合作探究4——归纳交通布局的一般原则?
①因地制宜
②依据运输需求
③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④适度超前
⑤其他(平衡地区发展、国防需要、民族团结)
⑥尽量少占土地
【小结】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一般需要综合权衡多条原则
1.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耕地 D.聚落
2.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距城镇过远 B.线路过长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B
A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影响雅万高铁线路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落差 B.社会需求
C.河流流向
4.高铁建成前,雅加达和万隆之间原有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内河运输 B.海洋运输
C.公路运输
B
C
(2023·重庆·高一学业考试)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2日,雅(加达)万(隆)高铁首批箱梁在中国中铁印尼雅万高铁项目经理部四号制梁场成功完成浇筑。下图是雅万高铁沿线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雅万高铁线路走向沿着城市布局,方便人们出行。故影响雅万高铁线路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需求。B正确,AC错误。故选B。
4.雅加达和万隆之间多山地地形,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故高铁建成前原有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C正确、AB错误。故选C。
【点睛】现代运输方式中主要的运输方式有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一、海洋运输。(1)优点:成本低,能进行低成本,大批量,远距离的运输。(2)缺点:运输速度慢,受港口,水位,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因而一年中中断运输的时间较长。二、铁路运输。(1)优点:速度快,运输不大受自然条件限制,载运量大,运输成本较低。(2)缺点:灵活性差,只能在固定线路上实现运输,需要以其它运输手段配合和衔接。三、航空运输。(1)优点:速度快,不受地形的限制,在火车,汽车都达不到的地区也可依靠航空运输;(2)缺点:成本太高,普通货物运输不适用。四、公路运输。(1)优点:灵活性强,公路建设期短,投资较低,易于因地制宜,对收到站设施要求不高;(2)缺点:仅限于距离短途运输。五、管道运输。(1)优点:由于采用密封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可避免散失、丢失等损失,可用于运输量大,连续不断运送的物资。(2)缺点:灵活性差,运输货物较单一。
5.图中贵州省高速公路布局的特点是( )
A.线路分布比较均衡
B.交织形成网络
C.贵阳为中心成环状分布
D.东部平原密集,西部山区稀疏
6.贵州高速公路每千米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原因是( )
A.沿途征地、拆迁赔偿成本高
B.地处山区海拔高,冻土广布
C.山地多平地少,地形地质构造复杂
D.桥梁涵洞里程长,施工难度大
AB
CD
【解析】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贵州省高速公路布局的比较均衡,A正确,D错误;大致是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网络布局,B正确,C错误。所以选AB。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地多平地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工程难度大,投资高,C正确;河流较多,山地多,桥梁隧道的占比高,每千米造价高,D正确;该地人口较少,征地、拆迁的费用较小,A错误;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无冻土分布,B错误。所以选CD。【点睛】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完成下面小题。(双选)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