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3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理解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4)在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坚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建|构|知|识|体|系|
系统知识(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①主要内容: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创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实施: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①政治职能:阶级统治。②社会职能:社会公共事务
[准确理解]
社会主义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 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犯罪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解决民事等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
适用主体 对象主要是敌人 对象主要是人民
联 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体现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原因 ①理论: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实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主体)
[强调] 宪法的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3.法治建设在路上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一、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 (  )
(2)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  )
(3)在国家治理中,法的政治职能体现在政治建设,社会职能体现在社会建设。 (  )
(4)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
(5)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  )
二、选择题
1.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以下对马克思的论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B.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D.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以下现象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的有 (  )
①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 ②国家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③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
④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完全形成 ③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④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法水平,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系统知识(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原因
重 要 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一重、一最)。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一基、一最、三重)
必 要 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③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法治)。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辨析] 一字之别,理解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制 法治
区 别 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是法律统治的简称,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联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2.总目标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 内涵 政治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三大基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工作重点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5大支柱)
具体 内涵 总体布局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努力方向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 要求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②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政府)的参与与推动
[整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统称为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 科学立法(前提)、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及其部门)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关键)
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公正司法(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基础)、用法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 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体力量)
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 求 ①两手抓: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一核心、五德)。 ②关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
原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要 求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一、判断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  )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相同的。 (  )
(5)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 (  )
二、选择题
1.(2025·山西太原期末)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法律节点,更是爱国心与国家法共同开启的历史新篇。该法的实施 (  )
①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
②有利于凝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③构建起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旨在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全面依法治国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技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在解答某一部法律出台的意义时,就应该想到该法律的出台为解决某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或法治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法律所加的罪名,智者无法为之辩护,勇者也不敢争执。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这给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 (  )
①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④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江苏扬州开学考)2024年贺岁电影《第二十条》通过艺术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以及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守卫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需要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坚守法治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为不公发声、为正义挺身而出。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 (  )
A.要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滋养作用,使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B.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C.教育法律工作者要坚守法治初心,践行法治使命,实现司法公正
D.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三、简答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穴经济”是重庆利用闲置的防空洞这一城市空间打造的包含多个新消费场景的新业态,已经成为重庆特色。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是一条连接渝北区石船镇和市区的轨道交通线路,为石船镇菜农们去往市区售卖农产品提供了便利,被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但由于没有固定摊位,菜农们在市区基本都是“打游击”。在石船镇人民政府的努力下,某商业公司为菜农们免费提供了一处防空洞作为卖菜场地,当地根据《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范了菜场规划和摊位设置。为吸引客流,防空洞菜市场所在的龙塔街道办事处也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群向居民推送菜市即将开市的消息。2024年5月18日“背篓菜市”正式开市,石船镇村委会组织了多个村的菜农去赶集,诸多市民也赶来购买新鲜的农产品。“防空洞背篓菜市‘洞’见了城市治理‘大智慧’”,让菜农和居民实现了“双向奔赴”,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新重庆的城乡融合之美和人文关怀的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防空洞背篓菜市‘洞’见了城市治理‘大智慧’”的理解。
                
1.(2024·北京高考)一座理想的儿童友好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图展示了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的“五个友好”。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①针对儿童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属于特权,但并未违反平等原则 ②开通“通学公交线”体现了“服务友好”,强化了城市的基层自治 ③儿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有助于“政策友好”“空间友好”等目标的实现 ④落实“五个友好”,维护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涉及知识:法治建设的成就+基层自治+民法基本原则]
2.(2024·山东高考)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2023年国务院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2024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规定,网信、公安等部门“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贯彻国务院相关规定 ②《实施办法》为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行使检察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依据法律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对同级人大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浙江1月选考)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涉及知识:依法治国的原则+文化的功能]
4.(2025·山东中学联盟联考)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 ——亚里士多德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
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 ——习近平
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 (  )
①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②法治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③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应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涉及知识:法的作用+法治社会+全民守法]
5.(2025·湖北武汉部分学校第一次调研)交叉执行是人民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依法探索出的新方法,通过督促执行、指令执行、提级执行等方式,突破执行管辖一般规定,整合全国人民法院执行力量,有效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执行质量和效率。人民法院开展交叉执行工作有利于 (  )
①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的及时实现
②更好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升执行效能
③打击规避执行行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法律权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涉及知识:法治建设成就+公正司法+诉讼]
[概念阐释] 交叉执行
  通常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在本辖区内无财产可供执行,而在其他地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将案件委托给异地的同级人民法院执行。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执行效率,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解题技法] 细握知识,审准信息→避免乱搭
  解答选择题,面对“冗长”的材料,如何“拨云破雾”、精准避开乱象,以提高正确率,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如第1题,特权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光速排除题肢①;第2题则混淆了自治机关的范围和科学立法的主体权限;第3题则是用法律与道德建设之间的作用来混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第4题,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守法重要,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题肢均不当选;第5题,题肢②混淆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政府的主体职权。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系统知识(一)
一、(1)提示:×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2)提示:×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提示:×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4)提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5)提示:×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二、1.选B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当选;材料的主旨是法的内容,不是法的产生、法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也未体现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该国的法治,A、C、D均不当选。
2.选B “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均是法在维护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体现,发挥的是法的社会职能的作用,①④不当选。
3.选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不是完全形成,②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而不是提高执法水平的主体,④错误。
系统知识(二)
一、(1)提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提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提示:×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4)提示:× 前者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而后者不仅包括守法和司法的平等,还包括立法平等。
(5)提示:× 应该是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二、1.选A 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仍在构建,③错误。该法的实施旨在通过立法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法治精神,④不符合题意。①②正确。
2.选A 分析材料可知,这给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和歧视,任何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①③当选,答案为A;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④不当选。
3.选D 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而不是法治文化滋养道德,A错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强调公正司法,强调的是法治的作用,而不是强调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B不当选;司法公正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而不是全部法律工作者,C不当选;“守卫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需要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坚守法治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为不公发声、为正义挺身而出”,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D当选。
4.解析:
材料有效信息 教材基本理论
在石船镇人民政府的努力下,某商业公司为菜农们免费提供了一处防空洞作为卖菜场地,当地根据《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范了菜场规划和摊位设置 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
为吸引客流,防空洞菜市场所在的龙塔街道办事处也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群向居民推送菜市即将开市的消息 坚持多元共治,推动社会治理发展
“防空洞背篓菜市‘洞’见了城市治理‘大智慧’”,让菜农和居民实现了“双向奔赴”,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新重庆的城乡融合之美和人文关怀的温度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答案示例:①重庆城市治理注重了以人民为中心。“背篓菜市”关注菜农的收入问题,关心市民的消费需求,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提高了重庆人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②重庆城市治理做到了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居委会、村委会齐心协力参与解决菜农卖菜问题,创新了闲置资源防空洞的利用方式,提高了治理效能,形成了治理合力,以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③重庆城市治理坚持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政府在依法管理菜农、依法规划菜市的同时,兼顾了“法理情”,有温度地助力解决菜农问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了和谐新重庆建设。
随堂综合训练
1.选D 针对儿童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不属于特权,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①错误;开通“通学公交线”体现了“服务友好”,但与城市的基层自治无关,②不选;儿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有助于在决策中体现儿童友好理念,有助于“政策友好”“空间友好”等目标的实现,③正确;维护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材料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儿童权利的保护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④入选。故答案选D。
2.选D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①错误。检察权由国家检察机关行使,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没有检察权,②错误。“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说明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依据法律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③正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双重负责制,既要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又要向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接受国务院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说明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对同级人大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④正确。
3.选C 该城区法院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案例融合于话剧中,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①不符合题意。这一做法强调了文化对法治的作用,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但没有体现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4.选B 材料强调引导全民守法,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未强调法治的作用,②④不当选。
5.选B 人民法院通过强化监督管理,有效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有助于解决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长期未执结案件,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的及时实现,也体现了对执行难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法律实施环境的持续优化,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法律权威,①④当选,答案为B;人民法院是我国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②不当选;③错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10 / 10(共101张PPT)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七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理解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4)在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坚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输入你的标题
建构知识体系
一、
二、
系统知识(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三、
目 录
系统知识(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总目标与原则
四、
课时质量评价
一、
随堂综合训练
系统知识(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输入你的标题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续表
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①主要内容: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创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实施: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①政治职能:阶级统治。②社会职能:社会公共事务
[准确理解] 社会主义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犯罪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解决民事等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
适用主体 对象主要是敌人 对象主要是人民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互动教学创意设计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体现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原因 ①理论: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实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主体)
[强调] 宪法的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3.法治建设在路上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一、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  )
提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输入你的标题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
(2)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  )
提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在国家治理中,法的政治职能体现在政治建设,社会职能体现在社会建设。(  )
提示: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
×
(4)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
提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5)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
提示: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
×
二、选择题
1.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以下对马克思的论述说法正确的是(  )
A.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B.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D.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现场小测试基础知识的随机抽查
解析:“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当选;材料的主旨是法的内容,不是法的产生、法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也未体现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该国的法治,A、C、D均不当选。
2.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以下现象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的有 (  )
①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 ②国家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③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
④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均是法在维护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体现,发挥的是法的社会职能的作用,①④不当选。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完全形成 ③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④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法水平,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不是完全形成,②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而不是提高执法水平的主体,④错误。
系统知识(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
目标与原则
学习资源推荐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原因
输入你的标题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重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一重、一最)。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一基、一最、三重)
续表
必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③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法治)。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辨析] 一字之别,理解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制 法治
区别 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是法律统治的简称,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联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2.总目标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 内涵 政治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三大基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工作重点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5大支柱)
具体 内涵 总体布局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努力方向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续表
续表
实施 要求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②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政府)的参与与推动
[整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统称为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 科学立法(前提)、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及其部门)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关键)
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公正司法(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基础)、用法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体力量)
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 ①两手抓: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一核心、五德)。
②关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
原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要求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互动教学创意设计
×
一、判断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提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输入你的标题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  )
提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提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相同的。 (  )
提示:前者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而后者不仅包括守法和司法的平等,还包括立法平等。
(5)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  )
提示:应该是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
×
二、选择题
1.(2025·山西太原期末)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法律节点,更是爱国心与国家法共同开启的历史新篇。该法的实施(  )
①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 ②有利于凝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③构建起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旨在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全面依法治国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现场小测试基础知识的随机抽查
解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仍在构建,③错误。该法的实施旨在通过立法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法治精神,④不符合题意。①②正确。
[解题技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在解答某一部法律出台的意义时,就应该想到该法律的出台为解决某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或法治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法律所加的罪名,智者无法为之辩护,勇者也不敢争执。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这给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 (  )
①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④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这给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和歧视,任何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①③当选,答案为A;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④不当选。
3.(2025·江苏扬州开学考)2024年贺岁电影《第二十条》通过艺术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以及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守卫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需要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坚守法治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为不公发声、为正义挺身而出。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是 (  )

A.要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滋养作用,使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B.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C.教育法律工作者要坚守法治初心,践行法治使命,实现司法公正
D.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解析: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而不是法治文化滋养道德,A错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强调公正司法,强调的是法治的作用,而不是强调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B不当选;司法公正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而不是全部法律工作者,C不当选;“守卫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需要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坚守法治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为不公发声、为正义挺身而出”,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D当选。
三、简答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穴经济”是重庆利用闲置的防空洞这一城市空间打造的包含多个新消费场景的新业态,已经成为重庆特色。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是一条连接渝北区石船镇和市区的轨道交通线路,为石船镇菜农们去往市区售卖农产品提供了便利,被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但由于没有固定摊位,菜农们在市区基本都是“打游击”。在石船镇人民政府的努力下,某商业公司为菜农们免费提供了一处防空洞作为卖菜场地,当地根据《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范了菜场规划和摊位设置。为吸引客流,防空洞菜市场所在的龙塔街道办事处也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群向居民推送菜市即将开市的消息。
2024年5月18日“背篓菜市”正式开市,石船镇村委会组织了多个村的菜农去赶集,诸多市民也赶来购买新鲜的农产品。“防空洞背篓菜市‘洞’见了城市治理‘大智慧’”,让菜农和居民实现了“双向奔赴”,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新重庆的城乡融合之美和人文关怀的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防空洞背篓菜市‘洞’见了城市治理‘大智慧’”的理解。
解析:
材料有效信息 教材基本理论
在石船镇人民政府的努力下,某商业公司为菜农们免费提供了一处防空洞作为卖菜场地,当地根据《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范了菜场规划和摊位设置 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
续表
为吸引客流,防空洞菜市场所在的龙塔街道办事处也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群向居民推送菜市即将开市的消息 坚持多元共治,推动社会治理发展
“防空洞背篓菜市‘洞’见了城市治理‘大智慧’”,让菜农和居民实现了“双向奔赴”,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新重庆的城乡融合之美和人文关怀的温度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答案示例:①重庆城市治理注重了以人民为中心。“背篓菜市”关注菜农的收入问题,关心市民的消费需求,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提高了重庆人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②重庆城市治理做到了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居委会、村委会齐心协力参与解决菜农卖菜问题,创新了闲置资源防空洞的利用方式,提高了治理效能,形成了治理合力,以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③重庆城市治理坚持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政府在依法管理菜农、依法规划菜市的同时,兼顾了“法理情”,有温度地助力解决菜农问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了和谐新重庆建设。
1.(2024·北京高考)一座理想的儿童友好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图展示了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的“五个友好”。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①针对儿童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属于特权,但并未违反平等原则 ②开通“通学公交线”体现了“服务友好”,强化了城市的基层自治 ③儿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有助于“政策友好”“空间友好”等目标的实现 ④落实“五个友好”,维护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涉及知识:法治建设的成就+基层自治+民法基本原则]

解析:针对儿童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不属于特权,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①错误;开通“通学公交线”体现了“服务友好”,但与城市的基层自治无关,②不选;儿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有助于在决策中体现儿童友好理念,有助于“政策友好”“空间友好”等目标的实现,③正确;维护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材料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儿童权利的保护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④入选。故答案选D。
2.(2024·山东高考)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2023年国务院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2024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规定,网信、公安等部门“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
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贯彻国务院相关规定  ②《实施办法》为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行使检察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依据法律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对同级人大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①错误。检察权由国家检察机关行使,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没有检察权,②错误。“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说明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依据法律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③正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双重负责制,既要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又要向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接受国务院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说明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对同级人大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④正确。
3.(2024·浙江1月选考)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涉及知识:依法治国的原则+文化的功能]

解析:该城区法院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案例融合于话剧中,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①不符合题意。这一做法强调了文化对法治的作用,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但没有体现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4.(2025·山东中学联盟联考)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
——亚里士多德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
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 ——习近平
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 (  )
①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②法治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③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应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涉及知识:法的作用+法治社会+全民守法]
解析:材料强调引导全民守法,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未强调法治的作用,②④不当选。

5.(2025·湖北武汉部分学校第一次调研)交叉执行是人民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依法探索出的新方法,通过督促执行、指令执行、提级执行等方式,突破执行管辖一般规定,整合全国人民法院执行力量,有效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执行质量和效率。人民法院开展交叉执行工作有利于 (  )
①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的及时实现
②更好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升执行效能
③打击规避执行行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法律权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涉及知识:法治建设成就+公正司法+诉讼]

解析:人民法院通过强化监督管理,有效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有助于解决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长期未执结案件,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的及时实现,也体现了对执行难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法律实施环境的持续优化,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法律权威,①④当选,答案为B;人民法院是我国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②不当选;③错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概念阐释] 交叉执行
通常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在本辖区内无财产可供执行,而在其他地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将案件委托给异地的同级人民法院执行。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执行效率,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解题技法] 细握知识,审准信息→避免乱搭
解答选择题,面对“冗长”的材料,如何“拨云破雾”、精准避开乱象,以提高正确率,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如第1题,特权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光速排除题肢①;第2题则混淆了自治机关的范围和科学立法的主体权限;第3题则是用法律与道德建设之间的作用来混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第4题,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守法重要,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题肢均不当选;第5题,题肢②混淆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政府的主体职权。
据情灵活自选的随堂训练(题目设计:鲜活素材原创命题)
课时质量评价
(标 的为推荐讲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
一、选择题
1.(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联考)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这是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下列对这三个基本价值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 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③维护三个基本价值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捍卫法律尊严 ④三个基本价值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不具有经济职能,①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不包括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个基本价值,④错误。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2.阅读漫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 ②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 ③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要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②错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2024年5月 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的颁布实施(  )
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②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 ③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体现了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不是由该法的颁布实施明确的,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②当选;法治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非该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不当选;该法的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体现了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④当选,答案为C。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4.一法定香江。2024年6月30日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四周年纪念日。香港国安法实施四年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乱港分子不再逍遥法外,经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香港特区治理呈现崭新气象,“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可见 (  )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②香港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应一律平等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实施香港国安法以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经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表明了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④当选,答案为B;材料未涉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③不当选。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5.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文物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上述任务的完成意味着 (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最终得到了实现
③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
④法的政治职能逐步被社会职能所替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制定、修改法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①③当选,答案为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未实现,②错误;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④错误。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6.(2024·四川凉山一模)某省的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使用人私拆承重结构,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为此,张某认为罚款额度明显低于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罚款额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经审查,认为地方性法规应当严格执行上位法有关规定,不应放松管控,降低处罚幅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A.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B.我国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C.我国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监督,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D.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享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A错误;材料体现了张某认为地方性法规的罚款额度明显低于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罚款额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经审查,认为地方性法规应当严格执行上位法有关规定,不应放松管控,降低处罚幅度,这不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B不当选;材料未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D不当选。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7.(2024·山东日照二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见,这一思想 (  )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①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③为新征程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安全屏障 ④为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材料未体现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不当选。材料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②④当选,答案为D。③夸大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作用,不当选。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8.(2024·河南三门峡名校模拟)截至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近27 900条。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基层群众和各界人士表达立法诉求、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平台和载体。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 (  )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①可以推动立法机关从实际出发实现法治理论的创新 ②是在法治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 ③有助于把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说明我国人民平等行使立法权具有根本制度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与法治理论创新无直接关联,①不当选;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汇聚民智、反映民意,把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②③当选,答案为C;④错在“人民平等行使立法权”,在我国,人民可以参与立法,但没有立法权。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9.(2024·湖南新高考联盟一模)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开始施行。国家颁布实施此部法律旨在 (  )
A.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B.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遏制分裂势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D.发挥法治的教化作用,让爱国主义内化于心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为了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是为了遏制分裂势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A、C不当选,B当选;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D错误。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10.(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摸底考)某地客家围屋里建起了不少家风家训馆和道德讲堂,用以教诲子孙敦亲睦邻、戒斗息讼。口口相传的家训和代代传承的家风与法律知识巧妙融合,让居民时时自省自律,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与纠纷的产生。该地的做法 (  )
①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道德 ②发挥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能促进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④重视并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解析: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非传统道德,①不当选;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未涉及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不当选;家风家训与法律知识的融合使两者在减少矛盾纠纷上共同发挥作用,这是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体现,③当选;该地的家风家训馆和道德讲堂教诲子孙敦亲睦邻、戒斗息讼,充分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④当选,答案为D。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二、非选择题
11.(9分)(2024·安徽淮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格执行党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权威性和执行力不断增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 615部,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211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163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地方党内法规3 241部。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要发挥好党内法规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大作用,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解析: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材料有效信息 教材基本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格执行党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续表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党在……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地位、依法执政
答案示例:①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有助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1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曾经的Z村管理混乱,人居环境、村容村貌“脏、乱、差”。2007年新班子组建后,通过反复征求意见,以影响民生最突出、村民反映急迫的事项为重点,订立村规民约300多条。同时,制定《Z村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制度汇编》,实现了“村党组织提事,党员大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决事,村委会执事”的规范管理。在当地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仁善文化长廊,每年定期开展美德人物事迹分享会,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学好人、做好人的文明乡风。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从一个“问题村”,蝶变成全国闻名的“先进村”,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Z村的蝶变给乡村治理的有益启示。
解析: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提炼有效信息 链接答题要点
新班子组建后,通过反复征求意见,以影响民生最突出、村民反映急迫的事项为重点,订立村规民约300多条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推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村民参与民主管理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12
制定《Z村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制度汇编》,实现了“村党组织提事,党员大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决事,村委会执事”的规范管理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当地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学好人、做好人的文明乡风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续表
1
2
3
4
5
8
7
6
9
10
11
答案示例:①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推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村民参与民主管理。②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为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法治环境。
12课时质量评价(十四)|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标的为推荐讲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
                   
一、选择题
1.(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联考)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这是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下列对这三个基本价值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 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③维护三个基本价值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捍卫法律尊严 ④三个基本价值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阅读漫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 ②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 ③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要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2024年5月 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的颁布实施 (  )
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②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 ③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体现了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一法定香江。2024年6月30日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四周年纪念日。香港国安法实施四年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乱港分子不再逍遥法外,经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香港特区治理呈现崭新气象,“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可见 (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②香港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应一律平等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文物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上述任务的完成意味着 (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最终得到了实现
③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
④法的政治职能逐步被社会职能所替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4·四川凉山一模)某省的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使用人私拆承重结构,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为此,张某认为罚款额度明显低于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罚款额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经审查,认为地方性法规应当严格执行上位法有关规定,不应放松管控,降低处罚幅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B.我国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C.我国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监督,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D.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7.(2024·山东日照二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见,这一思想 (  )
①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③为新征程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安全屏障 ④为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河南三门峡名校模拟)截至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近27 900条。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基层群众和各界人士表达立法诉求、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平台和载体。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 (  )
①可以推动立法机关从实际出发实现法治理论的创新
②是在法治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
③有助于把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说明我国人民平等行使立法权具有根本制度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湖南新高考联盟一模)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开始施行。国家颁布实施此部法律旨在 (  )
A.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B.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遏制分裂势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D.发挥法治的教化作用,让爱国主义内化于心
10.(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摸底考)某地客家围屋里建起了不少家风家训馆和道德讲堂,用以教诲子孙敦亲睦邻、戒斗息讼。口口相传的家训和代代传承的家风与法律知识巧妙融合,让居民时时自省自律,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与纠纷的产生。该地的做法 (  )
①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道德 ②发挥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能促进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④重视并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9分)(2024·安徽淮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格执行党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权威性和执行力不断增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 615部,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211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163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地方党内法规3 241部。
要发挥好党内法规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大作用,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曾经的Z村管理混乱,人居环境、村容村貌“脏、乱、差”。2007年新班子组建后,通过反复征求意见,以影响民生最突出、村民反映急迫的事项为重点,订立村规民约300多条。同时,制定《Z村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制度汇编》,实现了“村党组织提事,党员大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决事,村委会执事”的规范管理。在当地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仁善文化长廊,每年定期开展美德人物事迹分享会,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学好人、做好人的文明乡风。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从一个“问题村”,蝶变成全国闻名的“先进村”,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Z村的蝶变给乡村治理的有益启示。
课时质量评价(十四)
1.选C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不具有经济职能,①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不包括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个基本价值,④错误。
2.选B 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②错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3.选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不是由该法的颁布实施明确的,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②当选;法治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非该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不当选;该法的修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体现了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④当选,答案为C。
4.选B 实施香港国安法以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经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表明了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④当选,答案为B;材料未涉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③不当选。
5.选A 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制定、修改法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①③当选,答案为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未实现,②错误;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④错误。
6.选C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享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A错误;材料体现了张某认为地方性法规的罚款额度明显低于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罚款额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经审查,认为地方性法规应当严格执行上位法有关规定,不应放松管控,降低处罚幅度,这不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B不当选;材料未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D不当选。
7.选D 材料未体现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不当选。材料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②④当选,答案为D。③夸大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作用,不当选。
8.选C 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与法治理论创新无直接关联,①不当选;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汇聚民智、反映民意,把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②③当选,答案为C;④错在“人民平等行使立法权”,在我国,人民可以参与立法,但没有立法权。
9.选B 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为了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是为了遏制分裂势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A、C不当选,B当选;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D错误。
10.选D 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非传统道德,①不当选;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未涉及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不当选;家风家训与法律知识的融合使两者在减少矛盾纠纷上共同发挥作用,这是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体现,③当选;该地的家风家训馆和道德讲堂教诲子孙敦亲睦邻、戒斗息讼,充分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④当选,答案为D。
11.解析:
材料有效信息 教材基本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格执行党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党在……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地位、依法执政
答案示例:①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有助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12.解析:
提炼有效信息 链接答题要点
新班子组建后,通过反复征求意见,以影响民生最突出、村民反映急迫的事项为重点,订立村规民约300多条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推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村民参与民主管理
制定《Z村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制度汇编》,实现了“村党组织提事,党员大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决事,村委会执事”的规范管理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当地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学好人、做好人的文明乡风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答案示例:①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推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村民参与民主管理。②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为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法治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