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蛟龙”探海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蛟龙”探海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蛟龙,古代神话中的水中神兽。
新课导入
国之重器的命名原因
鲲龙
蛟龙
北斗
中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号”,寓意蛟龙人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索海洋奥秘的精神。
命名共性:
国之重器之浪漫命名,是文化基因与科技自信的共鸣,是“中国式浪漫”的符号表达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古老智慧为科技铸魂,现代探索为传统续章。
中国科技的崛起始终根植于文化血脉亦终将反哺人类文明的星空。
名称 寓意
“鲲龙”AG600(大型水陆 两栖飞机) 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取“蛟龙”入海,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
天问一号 “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寓意探究科 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 源自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的形象表达了 古人对月球的崇拜与向往。“嫦娥工程”的命名寓指中国人民千年来的飞天梦,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登上 月球的向往。
素养目标
1.采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相关科学事件。
2.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3.深入理解探海背后的科学精神,感受海试团队的协作精神与科技报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科研人员在探索过程中展现的精神品质,理解深海探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讨科学精神,感受其魅力,理解其内涵。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提取信息,梳理内容
任务三 理解内容,探究精神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许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2018年8月11日,他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写作背景
出处
节选自《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序章《人类的极地探索》(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
背景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创作
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
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
报告文学
字音字形
蛟龙( ) 憧憬( ) 蹒跚( ) 蓦然( )
矗立( ) 瞩目( ) 突袭( ) 宏图( )
深邃( ) 门槛( ) 崇高( ) 诞生( )
淋漓尽致( ) 浩瀚无际( ) 波澜起伏( )
踌躇满志( ) 劈波斩浪( )
jiāo
chōng
pán
chóng
chù
zhǔ

hóng

suì
kǎn
lín lí
dàn
hàn
lán
chóu chú

理解词语
憧憬:向往。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
露得很彻底。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浩瀚无际: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风雨交加:风和雨一起袭来。形容天气恶劣。
电闪雷鸣:雷电交加,即将下大雨的样子。
含褒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清玉案·元夕》
也比喻声势很大或速度极快。
矗立:高耸地立着。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突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矗立: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耸立: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屹立: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带赞扬色彩。
提取信息,梳理内容



1.按时间顺序介绍“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
2.“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完成表格。
1.按时间顺序介绍“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
①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成功下潜1000米、3000米和5000米。
②2012年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7000米)的海底试验。
③6月3日,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开往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④6月24日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进入“蛟龙号”潜水器。
⑤经过3个多小时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⑥同一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海空连心,互致祝福。
2.“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深海探测领域的话语权;
有助于推动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
有助于深海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准备 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目标海域
海试 当天 日期
天气
出征仪式
下潜过程
成功 坐底 时间
深度
准备 阶段 蛟龙号 海试 团队
目标 海域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海试团队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前往西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因其是地球海洋最深点,适合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
海 试 当 天 日期
天气
出征 仪式
下潜 过程
2012年6月24日,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同日。
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
北京时间4时20分,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进行出征仪式。
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中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显示水下各种数据。
联系上下文,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
①下潜环境:
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
②下潜过程:
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
③下潜时间:
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
成 功 坐 底 时间
深度
北京时间9时07分
702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深新纪录,也是世界度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拓展资料:进一步了解“蛟龙号”
2002年,“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
2004年4月,潜水器正式进入加工建造阶段。
2007年8月底,潜水器总装完成。
2009年,“蛟龙”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2010年,在中国南海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6月27日,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2013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
2024年,“蛟龙号”完成中国大洋83航次科考任务,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将中国载人深潜调查海域由“两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拓展到了大西洋,开创了我国大洋科考工作的新局面。
阅读拓展资料,进一步了解“蛟龙”探海历程!
理解内容,探究精神



1.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试分析以下这些内容的作用。
2.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梳理文章结构。
3.小组讨论,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学精神,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
4.文章最后提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民族自豪感是如何产生的
(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写“蛟龙”探海营造了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1.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试分析以下这些内容的作用。
(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用具体数字和国家,交代20世纪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对我国深海探测成果的介绍。
(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
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叙,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神舟”“蛟龙”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强大。
这两个事件不仅是中国航天和深海探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显著标志。它们展示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表明中国已经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4)而这时候,正在太空飞翔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等三人,按计划操纵着飞船逐步接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
“神舟”“蛟龙”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强大。
2.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梳理文章结构。
“蛟龙”
探海
热情赞美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蛟龙”准备
“蛟龙”下潜
“蛟龙”坐底
1.历史背景描述(第1段)
2.探海始末
(2-15)
3.海空连线(16-20)
4.两项奇迹,民族自豪(第21段)
3.小组讨论,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学精神,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示例1: 勇于创新 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潜极限 展示了在科技领域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关键。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坚韧不拔 海试团队面对恶劣海况仍按计划进行深潜试验 表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团结协作 海试团队、指挥部、潜航员等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深潜任务 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勇攀高峰 “蛟龙号”不断挑战深海探测极限,勇攀科技高峰 体现了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不断突破的重要动力。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拼搏奉献 科研人员长期投入深海探测研究,默默奉献 展现了科研人员为了科学事业和国家利益,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
………… “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无论是航天领域的“神舟”系列飞船,还是深海探测领域的“蛟龙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4.文章最后提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民族自豪感是如何产生的
这种民族自豪感主要来源于中国航天和深海探测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它们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
主旨:
文章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在深海探索和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颂扬了中华民族敢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同学们,这趟深海之旅,我们跟随“蛟龙号”的探照灯,窥见了7000米下的神秘世界:发光的钩虾、赤色的管状蠕虫、喷涌的黑烟囱……这些奇幻景象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用智慧与勇气叩响深海之门的回响。
“蛟龙号”的每一次下潜,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以谦卑的姿态与未知对话。那些机械臂采集的岩芯、科学家额头的汗珠、凯旋时凝结盐霜的舱盖,都在书写着同一个答案——科技的边界,永远向敢于追问的人敞开。
板书设计
“蛟龙”
探海
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同日海空壮举
赞美民族壮举,赞颂民族精神
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
“蛟龙”探海过程
海空连线互相祝愿
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课后作业
【跨学科任务】
设计一份《深海探索宣传海报》,需包含:
1项文中提到的深海发现
1种中国深潜技术突破
1句呼吁保护海洋的标语(参考课文语言风格)
【创意写作】
假设你是“蛟龙号”驾驶员,写一篇300字《深潜日志》,用第一视角描述海底作业时的心理活动与科学发现。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