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河南省中原名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三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A.以中原为核心向四周扩展 B.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C.不同区域文明保持独特性 D.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2.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铁制农具,如铁犁铧、铁锄等。据文献记载,当时农民使用这些农具开垦荒地,耕作效率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青铜器工艺技术达到巅峰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D.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3.秦代文献记载:“今黔首(百姓)虽居楚地、齐地,所书文字皆同;官府文书自咸阳至南海,吏民皆能通读。”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便利了交通往来 C.巩固了边疆安定 D.促进了文化交流4.《南史》记载,祖冲之经过反复测算,把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制造出水碓磨、千里船、指南车等。这体现了他( )A.注重实践与创新 B.传承儒家经典 C.关注百姓的生活 D.追求仕途晋升5.据史料记载:“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记载主要说明隋朝大运河( )A.耗费国力,加速隋朝崩溃 B.强化了对西南边疆控制C.贯通南北,促进物资流通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兴盛6.宋代,福建泉州“民物繁庶,商舶往来,货物充盈,号为‘东南巨镇’”;考古发现,南宋时泉州港的外销瓷器数量远超北方港口。《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两浙、江西、福建等地“岁供丝织百万匹,瓷、茶、盐之利甲天下”。这反映出宋代( )A.北方手工业技术衰落 B.陆上丝绸之路仍为主导C.政府垄断了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7.郑和下西洋后,苏门答腊等国“遣使随宝船入朝”。爪哇遗址出土大量明朝的青花瓷与钱币。这反映郑和下西洋( )A.强化海外军事扩张 B.加强了明朝对边疆的管辖C.推动美洲作物传入 D.增进中外交往与经济联系8.下表为1840年和1845年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变化简表(部分数据)。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时间 江南农村手工纺织业占比(%) 广东生丝出口量(千克)1840年 85 0.401845年 60 3.25A.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D.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形成9.1918年,《新青年》刊登文章称:“今之白话小说,如鲁迅《狂人日记》,贩夫走卒皆能诵读;而昔日之文言八股,惟士大夫独擅其术。”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推动思想解放与文化普及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开启了近代政治革新的先河10.某次会议的参会者回忆:“会议激烈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错误,决定调整中央领导机构,并强调红军作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动,不再机械执行上级指示。”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11.历史学家金冲及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增强。”这一论述旨在强调抗战胜利( )A.消除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B.推动国共两党实现长期合作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2.民国初年《申报》记载:“沪上男子竞相剪去发辫,女子亦多放足弃簪,趋学堂、人会社者日众。有评论云:‘辫发长袍,乃旧邦之桎梏;西装革履,实新世之先声。’”这一记载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习俗 B.政治革命推动社会思想解放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D.洋务运动引发传统社会变革13.1954年,我国东北地区扩建鞍山钢铁公司。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中的多个大型重工业基地陆续开工;同时,全国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4万个。这集中反映了( )A.重点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C.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沿海地区优先开放开发14.下图是1982年某报刊登的新闻图片。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安徽凤阳农民喜获丰收A.土地改革大大解放生产力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推行C.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15.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出现如下场景:来自希腊的商队满载橄榄油和陶器,波斯商人携丝绸与香料在此交易;城中图书馆的学者们正将埃及的数学手稿翻译成希腊文,同时巴比伦的天文学记录被编入新的研究著作。这些场景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 )A.推动不同文明交融 B.使希腊文化完全取代东方文化C.消除各民族的矛盾 D.打破了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16.中世纪文献记载:“博洛尼亚大学师生组成自治团体,自行制定教学章程;巴黎大学获得教皇特许状,可自主开设法律、医学等课程。”这表明中世纪大学( )A.强化教会神学统治 B.推动学术自由与教育发展C.促进欧洲政治统一 D.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和控制17.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英国革命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国家治理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主导。”该论述旨在强调英国革命( )A.彻底废除了君主制度 B.推动工业革命迅速兴起C.加快了殖民扩张步伐 D.使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18.19世纪初,英国某纺织厂记录显示:“原本需百名手工纺纱工完成的产量,现由十名工人操作五台骡机即可达成;车间内蒸汽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棉布日产量较二十年前增长四十倍。”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A.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B.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C.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步伐19.列宁强调:“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体现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20.某国际医疗设备的传感器由日本制造;芯片产自荷兰,在马来西亚组装完成,通过:的港口销往100多个国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A.推动国际分工与生产协作 B.加剧发达国家资源垄断C.导致各国间经济竞争消失 D.扩大了发达国家的优势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南《复原模型》 水运仪象台(开封博物馆复原模型)司南,由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置于青铜地盘中央,勺柄静止时指向南方,是世早的磁性指南工具。水运仪象台,北宋苏颂等人创制,集天文观测、天象演示和计时功能于一体驱动,被誉为“世界时钟之祖”。材料二 中国固有的科技,注重实用与民生,如《天工开物》所言“贵五谷而 其技艺传承皆以百姓日用为根基。后世虽经西学东渐,而中国科技之精魂——一、师法自然————仍可为今日镜鉴。——摘编自钱临照《论中国古代科技的传统(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显著特点。(2)材料二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对当今发展有何启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公平逐步推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国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摘编自2024年教育工作报告(1)据材料一、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领域的主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或建议。三、材料题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5—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部分数据)时间 企业数量(农) 资本总额(万元) 工人总数(万人)1895—1900年 120 2300 5.61901—1911年 340 7 500 18.31912—1919年 600 16 000 55.4材料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经济力量,使其在政治上从改良走向革命;而每一次政治斗争的结果,又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这种经济与政治的互动,构成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力。——摘编自陈旭荿《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概括1895——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1912——1914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斗争之间的内在联系。(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作用。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独立战争不仅使美国摆脱了殖民枷锁,更通过《联邦宪法》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政治框架;而南北战争则以鲜血重塑了‘一个不可分裂的国家’,并为工业资本主义扫清了制度障碍。——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依托爱迪生的电力系统、福特的生产线与卡内基的钢铁帝国,将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结合,迅速从农业国蜕变为世界工业领袖。——摘编自沃尔特·拉夫伯《美国世纪》(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解决的主要问题。(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美国经济崛起的。(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崛起的关键因素。25.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材料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潮流。应对这一趋势,既需各国在气候变化、反恐等问题上深化合作,构建包容性全球治理机制,也需警惕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对全球产业链的割裂,避免“新冷战”思维重演。——摘编自约瑟夫·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2025年河南省中原名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2.B3.D4.A5.C6.D7.D8.B9.A10.C11.C12.B13.A14.D15.A16.B17.D18.B19.B20.A21.(1)显著特点:①注重实用性——司南用于方向辨别,水运仪象台服务于天文历法,均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②技术创新——水运仪象台融合机械制造、天文观测等多领域技术,体现创造。(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启示:①以民生需求为科技创新核心:继承古代“贵五谷”理念,推动医疗、农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技术发展; ②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借鉴“知行合一”思想,避免科技脱离实际应用;③生态友好型创新:学习“师法自然”智慧,发展绿色科技(如仿生技术、清洁能源)。(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2.(1)基础设施改善,从简陋教室(土坯房)到现代化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教育普及与公平,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逐步缩小;教育理念升级,从满足基本就学需求转向追求优质教育。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需坚持公平与质量并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3.(1)总体趋势: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均快速增长。(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斗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力量和经济支持。政治斗争反哺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如推翻帝制、维护共和)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除制度障碍。(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推动经济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4.(1)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障碍。(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电的应用、流水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垄断组织扩大内外市场。(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政治统一与制度完善;科技与经济创新。(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5.观点: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应对多极化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论述: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