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5张PPT)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二单元|历|史|时|空|定|位||整|体|印|象|感|知|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东欧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唐朝文化辐射东亚,日本大化改新,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先后走上封建化道路。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东非、南非文明各具特色。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别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细|化|阶|段|特|征|中古欧洲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续表中古亚洲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古代 非洲 和美洲 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加纳等国、南非的大津巴布韦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古时期的欧洲第一讲理纲要记要点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中古时期,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英国形成议会制度,国王借助议会进行统治。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3.拜占庭一度强大;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CONTENTS目录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课时跟踪检测0304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01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形成 是社会动荡和____________的产物内涵 授予土地者为______,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________自然经济封君服兵役续表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2.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历史地位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土地类型 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_______份地)两部分组成。农奴和自由农民需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缴纳租税__________ 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自由农庄园法庭(2)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___________,被固着于土地上,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3.教会专权经济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_____政治 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_______制度精神 教会控制着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非自由人什一税等级4.中古西欧文化 【选择性必修3·P23、24】(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2)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_______》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圣经(3)文学艺术:《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骑士文学和___________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4)意义: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市民文学二、中古西欧的法律与社会治理1.法律与教化 【选择性必修1·P50—53】(1)法律西欧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一批成文法,是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②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续表中世纪后期 ①11世纪,诺曼王朝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②__________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③13世纪,英国通过《_______》,确立了___________和王权有限的原则。④13世纪以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2世纪大宪章法律至上(2)宗教伦理与教化发展 基督教影响了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评价 强化了______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教会2.官员选拔: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国王挑选自己的亲信为官;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选择性必修1·P35】庄园 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城市 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教会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凡铺灰底( )的教材相关链接,可一键链接教材原始语段(呈现教材原始语段,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粗疏和理解障碍问题)三、中古西欧的萌新1.王权强化 【选择性必修1·P10、11】(1)背景①封建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国王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2)法国:等级君主制①确立:腓力四世召开___________,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②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三级会议(3)英国:议会制确立 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限制王权的《________》。②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加强。③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特点 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大宪章(4)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城市自治背景 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②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方式 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_________意义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支持_____,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自治权王权四、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1)都城______________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2)《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3)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选择性必修3·P24】(4)衰亡:_______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2.俄罗斯起源 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发展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1547年,__________加冕为沙皇扩张 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文化 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②成就:史诗《________________》;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选择性必修3·P24】伊凡四世伊戈尔远征记1.中世纪:通常指欧洲封建时代。该词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本意是指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时限。大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封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5—14世纪);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5—17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概|念|阐|释|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洲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被称作“黑暗时代”。2.城市国家: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共和国。11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一些在贸易上处于有利位置的城市,由于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有较强的财力来建立自己的武装,他们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方式获得了自治权,之后又获得了对周围农村的统治权,从而建立了城市共和国,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随着城市共和国的兴起,商品经济、大学教育等获得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后来其中一部分发展为资产阶级),而且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议会与国王、封建主进行政治协商,形成了西欧具有多元特色的政治结构,并且由于城市经常和王权合作对付封建主,促进了西欧王权的加强。3.中世纪农奴制与庄园:农奴制与庄园制互为表里,构成了西欧农村社会的基石。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劳动的诸多习惯、法律或者制度的总称。农奴的特性在于他们必须在庄园里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领主派管家主持生产,监督农民劳动,并设置庄园法庭,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4.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等级君主制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史|学|研|究|封君封臣制度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 虽然封君封臣制度会导致分裂和封闭,使社会进入一种安睡中的养息。在分裂和休眠状态中的生长和变化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到的,但对于欧洲是必要的。它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这些都是后来欧洲文明中的精髓。——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的进程》数智赋能:课前主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随机性抽查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02史料探究主题(一)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1.从社会特征看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提示: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2.从庄园经济看材料二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探究2 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中世纪庄园土地的类型,并概述庄园的性质。提示:土地类型: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庄园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史论形成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三足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续表相对独立的庄园 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 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文化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史料探究主题(二) 中古西欧的近代曙光1.从城市自治的方式和特点上看材料一 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城市作为整体向领主交纳一笔固定的税款,称之为包税;而交了包税之后,城市共同体就享有相对充分的独立与自由,不再受领主的直接控制和任意干预。——摘编自侯建新主编《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探究1 阅读材料一,以琅城为例分析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以及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提示: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特点:经济地位突出、自治、相对独立和自由。2.从中世纪城市产生的影响看材料二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摘编自陈晓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提示: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封建庄园经济瓦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社会生活: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史论形成1.全面认识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权,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自由城市 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分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2.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意义政治上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 城市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续表思想上 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文化上 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03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课标要求题组(一)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2024·重庆高考)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2.(2024·浙江6月选考)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3.(2023·广东高考)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4.(2024·山东高考)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价值发掘1.命题分析:第1题中铸币权的转换,体现了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第2题中巡回审判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王权的强化;第3题中加冕宪章对王权的规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第4题中行会入会门槛的变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这四个题目也体现了11世纪后欧洲的社会转型,孕育着近代发展的曙光。5.(2024·湖北高考)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发掘2.易错提醒:第5题,11—13世纪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媒介的转变,其背后考查的是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与11世纪之前的封君封臣制相吻合;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与新航路开辟相关。题组(二) 拜占庭的法律6.(2024·湖南高考)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价值发掘数智赋能:真题分类汇编,2025各地市高考题持续跟进推送3.命题分析:拜占庭帝国的立法作为中世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6题从拜占庭立法文化包容性上进行考查,也揭示了拜占庭帝国长久性的原因之一:具有因时而变,随事而变的灵活性。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04(2024·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审答指导一、审题要“准”二、析题要“透”1.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经济贸易联系、文化交流及民族国家兴起方面简析影响。2.第(2)问,考生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外部竞争的加剧以及战争的破坏。同时,考生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技术进步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对汉萨同盟贸易垄断地位的冲击。3.第(3)问,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应该关注几个关键点:贸易中心的转移,贸易量的增加,贸易范围的扩大,以及国家在贸易中作用的增强。还应该提到商业组织的演变,从松散的贸易联盟到更为集中的贸易公司,以及技术进步对贸易的推动作用。三、答题要“范”(1)影响:促进西欧城市经济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西欧与地中海区域的贸易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兴起。(4分,每点1分。对政治的影响往往被忽视)数智赋能:随堂阅读,提升史学素养(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使得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汉萨同盟重要性的下降;贸易特权被所在国收回;战争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地位。(6分,答出三点即可)(3)趋势:贸易中心的转移;贸易量和范围的扩大;商业组织的变迁,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国家作用的增强,国家力量对商业的控制和影响增强。(4分,每点1分。考生易忽视时代特征而漏答)课时跟踪检测05(说明:标 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助力老师讲评)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从下往上看,由于“地理环境”影响了“多种经营和海外贸易”,使得这个地区产生了“分工协作”的庄园以及“独立的工商业”城市,庄园和城市又构成了“国家”,与“国家”并行的是“贵族”和“教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和城市是中世纪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政治实体,同时中世纪教会影响大,形成政教分离的二元统治结构,故选D项。2.(2024·保定一模)753年,伦巴第人威胁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如图),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丕平出兵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这表明,当时 ( )A.欧洲孕育着社会转型因素B.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C.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具备D.独立的民族教会有望建立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可知,教皇维护了加洛林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而丕平也给予了教皇相应的回报,这说明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故选B项;欧洲孕育社会转型因素是在中世纪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C项;独立的民族教会是在宗教改革后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2024·淮北二模)据记载,修道院的僧侣对古典文学、哲学、法律等世俗学问的研究充满热情。从6世纪开始兼收不做僧侣的“外修生”。教会设立的学校也有许多世俗子弟读书识字。这可以佐证中世纪时期 ( )A.教会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世俗文化出现复兴的趋势C.修道院主宰了民众精神生活D.罗马教廷加强了社会控制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题意可知,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从6世纪开始兼收不做僧侣的“外修生”,同时教会学校中也有许多世俗子弟读书识字,这说明教会和教会学校承担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教会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并不能说明世俗文化出现复兴和罗马教廷加强社会控制,排除B、D两项;“主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4.(2024·汕头一模)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基本关系是领主与附庸,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能够反映其复杂关系的是纠缠在一起的线绳,故选D项。5.(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有关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词汇,即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该现象 ( )A.说明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B.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C.反映欧洲教权与王权对立D.表明罗马法取代了日耳曼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主与附庸有着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以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为前提,因此,这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故选B项;11世纪正是封建社会在欧洲发展的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洲的教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有罗马法取代日耳曼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6.(2024·临沂一模)11世纪后,西欧多地“由于买主的数目大增,农民确信他们拿到市场去的农产品可以卖掉。他们积极耕翻以前任其荒芜的土地。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赚钱积蓄和过着愈勤劳愈舒适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封建王权日益强大 B.工商业城市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庄园经济的瓦解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的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需要大量农产品,因此,西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故选B项;封建王权日益强大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至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欧庄园经济的瓦解开始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A.社会矛盾较为尖锐B.议会主权地位日益提升C.带有开明专制色彩D.注重维护下层群众利益7.(2024·济南一模)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开始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诉状,议会诉状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下图为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分布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在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中关于起诉国王和请求国王的相关内容就占到了近一半,说明当时国王的统治比较开明,允许臣民向国王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开明专制的色彩,故选C项;民众可以向国王表达意愿,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国王允许臣民向议会递交诉状,说明议会的地位和职权大小是取决于王权,排除B项;国王允许民众向议会呈递诉状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排除D项。8.(2024·鹰潭一模)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立场 ( )A.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B.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C.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 D.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法国国王支持城市自治,使封建领主的领地变小,并使自己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支持,从而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故选C项;“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法国国王的立场只是支持城市自治,无法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排除B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才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排除D项。9.12、13世纪,欧洲政府的档案(包括官员指令、财产契约、经济档案和司法记录等)数量大量增长,权力不再依靠个人忠诚来定义,权力的实施越来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过记载着各种声明、税务记录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纸来实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世纪欧洲 ( )A.教育事业的发展 B.自由城市的普及C.国王权威的衰落 D.人文主义的盛行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对正式、书面记录的重视,以及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会使更多人能够读写,进而让文书得以发展,故选A项;12、13世纪的欧洲城市自治还未普及,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王权威的衰落,排除C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0.(2024·广州一模)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纪欧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实践过几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组合形式,试用过各式各样的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 )A.防止了专制势力复辟B.复兴了古典时期的城邦政治C.蕴含了近代转型因素D.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市民所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带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向近代转型,故选C项;“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的政府方案实践是进一步发展了民主政治,并不是复兴城邦政治,排除B项;罗马法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排除D项。11.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 )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修史的过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笔、修辞技巧等著史方法,这表明其继承古典著史传统,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对古典著史传统的继承,并非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内容,排除B项;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并未借鉴东方史学成果,排除D项。12.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民法大全》,不仅是一部规范商品生产的法律,而且还推动了人权的发展。具体来看,其扩大了罗马法规定的自由权和市民权主体、改善了妇女境况、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据此可知,《民法大全》 ( )A.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B.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维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D.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规范商品生产,维护民众的人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A项正确;6世纪时资本主义尚未出现,排除B项;《民法大全》维护的是统治阶级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3.据统计,拜占庭帝国在1 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或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延续罗马尚武风气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D.君权受到教会钳制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国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其余都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这表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内耗产生了深刻影响,C项正确;以皇位为目标的叛乱只是小规模的政变,不能体现尚武风气,排除A项;皇位更迭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会,排除D项。14.(2024·池州一模)基辅罗斯地处欧亚交界处,深受周边各种政治力量威胁,在常年战争中养成了强烈扩张的传统;加之它选择了东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外交的被动性,这些因素还深刻影响着日后莫斯科公国及俄罗斯的外交。据此可知 ( )A.地理位置决定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B.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基辅罗斯文化C.俄罗斯继承了基辅罗斯的外交传统D.基辅罗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响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的兴起及发展受到了地理位置、外部政治力量的威胁及信仰东正教的影响,说明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着基辅罗斯的外交,故选D项;地理位置影响着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单一在强调拜占庭文明对基辅罗斯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多种因素影响了日后俄罗斯的外交,“继承”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C.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D.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可知,“西里尔文字”由拜占庭人创造,体现了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可知,西里尔兄弟使用的是希腊字母,排除A项;西里尔和美多德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并非东正教,排除C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选择题16.“双剑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双剑论”是中古西欧罗马教会所提出的一种神学政治理论,“双剑”指教会和世俗君主这两种权力,国王这把剑可以锐利教会之剑。教会之剑则可以缓和国王之剑,两把剑互为作用、相互结合,因为它们都是基督之剑。15678910111223413141516(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双剑论”所体现的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关系。(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得,教权是王权的基础,王权可以充实教权,两者互为依存。答案:教权是王权的基础,王权可以充实教权,两者互为依存。15678910111223413141516材料二 不同的人对“双剑论”有不同诠释。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认为,上帝将“精神之剑”和“俗世之剑”都交到了教皇手里,教皇可以将“俗世之剑”交给国王,教皇可以随时收回“俗世之剑”以及随剑的权力。但丁(1265—1321年)认为,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之手,教皇和帝王的权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所以不能由一人来体现。并特别指出,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皇。15678910111223413141516马丁·路德(1483—1546年)认为,基督不使用刀剑,因为在他的国里,只有虔敬的人,所以用不着刀剑。教皇对皇帝犹如主教对国王,除了在圣坛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权柄。——摘编自姜启舟、赵辉兵《试论中古西欧“双剑论”的流播与诠释》15678910111223413141516(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人对“双剑论”的不同诠释。(9分)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教皇可以将‘俗世之剑’交给国王,教皇可以随时收回‘俗世之剑’”得出,教皇主张世俗权力的决定权在教皇手里。根据材料二“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皇”得出,但丁主张世俗权力由上帝赐予而不是来自于教皇。根据材料二“教皇对皇帝犹如主教对国王,除了在圣坛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权柄”得出,马丁·路德主张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权力外,没有其他的权力。15678910111223413141516答案:教皇:世俗权力的决定权在教皇手里。但丁:世俗权力由上帝赐予而不是来自教皇。马丁·路德: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权力外,没有其他的权力。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时|空|定|位||整|体|印|象|感|知|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东欧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唐朝文化辐射东亚,日本大化改新,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先后走上封建化道路。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东非、南非文明各具特色。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别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细|化|阶|段|特|征|中古欧洲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中古亚洲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古代非洲 和美洲 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加纳等国、南非的大津巴布韦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理纲要记要点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中古时期,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英国形成议会制度,国王借助议会进行统治。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3.拜占庭一度强大;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是社会动荡和 的产物 内涵 授予土地者为 ,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 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2.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历史地位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土地类型 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 份地)两部分组成。农奴和自由农民需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缴纳租税 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2)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 ,被固着于土地上,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3.教会专权经济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政治 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 制度 精神 教会控制着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4.中古西欧文化 【选择性必修3·P23、24】(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2)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 》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文学艺术:《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骑士文学和 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4)意义: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二、中古西欧的法律与社会治理1.法律与教化 【选择性必修1·P50—53】(1)法律西欧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一批成文法,是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②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中世纪后期 ①11世纪,诺曼王朝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 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 ③13世纪,英国通过《 》,确立了 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④13世纪以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2)宗教伦理与教化发展 基督教影响了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评价 强化了 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官员选拔: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国王挑选自己的亲信为官;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选择性必修1·P35】3.基层治理 【选择性必修1·P105】庄园 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城市 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教会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中古西欧的萌新1.王权强化 【选择性必修1·P10、11】(1)背景①封建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国王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2)法国:等级君主制①确立:腓力四世召开 ,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②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3)英国:议会制确立 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限制王权的《 》。 ②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加强。 ③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特点 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4)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城市自治背景 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方式 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 意义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支持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四、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1)都城 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3)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的 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选择性必修3·P24】 (4)衰亡: 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2.俄罗斯(1)起源: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2)发展: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1547年, 加冕为沙皇。 (3)扩张: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4)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诗《 》;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 。【选择性必修3·P24】 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概|念|阐|释|1.中世纪:通常指欧洲封建时代。该词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本意是指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时限。大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封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5—14世纪);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5—17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被称作“黑暗时代”。2.城市国家: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共和国。11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一些在贸易上处于有利位置的城市,由于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有较强的财力来建立自己的武装,他们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方式获得了自治权,之后又获得了对周围农村的统治权,从而建立了城市共和国,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随着城市共和国的兴起,商品经济、大学教育等获得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后来其中一部分发展为资产阶级),而且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议会与国王、封建主进行政治协商,形成了西欧具有多元特色的政治结构,并且由于城市经常和王权合作对付封建主,促进了西欧王权的加强。3.中世纪农奴制与庄园:农奴制与庄园制互为表里,构成了西欧农村社会的基石。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劳动的诸多习惯、法律或者制度的总称。农奴的特性在于他们必须在庄园里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领主派管家主持生产,监督农民劳动,并设置庄园法庭,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4.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等级君主制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史|学|研|究|封君封臣制度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 虽然封君封臣制度会导致分裂和封闭,使社会进入一种安睡中的养息。在分裂和休眠状态中的生长和变化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到的,但对于欧洲是必要的。它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这些都是后来欧洲文明中的精髓。——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的进程》主题(一)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史料探究]1.从社会特征看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2.从庄园经济看材料二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探究2 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中世纪庄园土地的类型,并概述庄园的性质。[史论形成] 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三足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相对独立的庄园 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 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文化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主题(二) 中古西欧的近代曙光[史料探究]1.从城市自治的方式和特点上看材料一 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城市作为整体向领主交纳一笔固定的税款,称之为包税;而交了包税之后,城市共同体就享有相对充分的独立与自由,不再受领主的直接控制和任意干预。——摘编自侯建新主编《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探究1 阅读材料一,以琅城为例分析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以及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2.从中世纪城市产生的影响看材料二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摘编自陈晓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史论形成]1.全面认识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权,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自由城市 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分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2.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意义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题组(一)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2024·重庆高考)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2.(2024·浙江6月选考)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3.(2023·广东高考)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4.(2024·山东高考)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5.(2024·湖北高考)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题组(二) 拜占庭的法律6.(2024·湖南高考)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第二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融通教材一、1.(1)穆罕默德 麦地那 (3)哈里发 (4)天方夜谭 萨比天文历表 2.苏丹 3.印度教 伊斯兰教 4.(1)孝德天皇 德川幕府 浮世绘 (2)王建 李成桂 李舜臣二、1.匈奴 3.(1)政治格局 三、1.班图人 廷巴克图 阿克苏姆2.陶器 浮动园地 特诺奇蒂特兰 库斯科 贵族主题探究主题(一)探究1 提示: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权力被认为来自神;阿拉伯人借鉴波斯君主专制传统,建立哈里发制度。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阿拉伯帝国仿照波斯传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波斯人重视官僚体系建设,阿拉伯帝国在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各类事务。探究2 提示: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文化来源;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探究3 提示:影响: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等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字、书法、教育、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对待:古代日本积极学习借鉴中国文化;日本对中国文化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将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合到自己本土文化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主题(二)探究1 提示:观点一:非洲文明封闭、与世隔绝。撒哈拉沙漠和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联系较少,而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与其他大陆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陆的影响,保持了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的近代化进程慢于美洲。观点二:非洲文明开放、与外界联系。外部联系: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非洲;东非国家的环印度洋贸易;西非国家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觐。内部联系:班图人的迁移。探究2 提示:生产工具落后,但农业成就突出;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技落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发展缓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城市是宗教活动中心,具有长期延续性。对“标”训练1.C 2.D 3.B 4.A 5.A大题增分依据:帝国众多;城市发达;商贸中心;科学重镇。证据:考古发现;亚洲学者的研究资料(如亚洲地区的国别史、档案、碑刻、方志等);其他第三方资料。1 / 12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 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 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2.(2024·保定一模)753年,伦巴第人威胁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右图),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丕平出兵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这表明,当时 ( )A.欧洲孕育着社会转型因素 B.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C.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具备 D.独立的民族教会有望建立3.(2024·淮北二模)据记载,修道院的僧侣对古典文学、哲学、法律等世俗学问的研究充满热情。从6世纪开始兼收不做僧侣的“外修生”。教会设立的学校也有许多世俗子弟读书识字。这可以佐证中世纪时期 ( )A.教会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世俗文化出现复兴的趋势C.修道院主宰了民众精神生活 D.罗马教廷加强了社会控制4.(2024·汕头一模)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5.(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有关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词汇,即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该现象 ( )A.说明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B.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C.反映欧洲教权与王权对立D.表明罗马法取代了日耳曼法6.(2024·临沂一模)11世纪后,西欧多地“由于买主的数目大增,农民确信他们拿到市场去的农产品可以卖掉。他们积极耕翻以前任其荒芜的土地。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赚钱积蓄和过着愈勤劳愈舒适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封建王权日益强大 B.工商业城市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庄园经济的瓦解7.(2024·济南一模)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开始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诉状,议会诉状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下图为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分布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B.议会主权地位日益提升C.带有开明专制色彩 D.注重维护下层群众利益8.(2024·鹰潭一模)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立场 ( )A.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B.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C.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 D.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9.12、13世纪,欧洲政府的档案(包括官员指令、财产契约、经济档案和司法记录等)数量大量增长,权力不再依靠个人忠诚来定义,权力的实施越来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过记载着各种声明、税务记录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纸来实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世纪欧洲 ( )A.教育事业的发展 B.自由城市的普及C.国王权威的衰落 D.人文主义的盛行10.(2024·广州一模)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纪欧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实践过几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组合形式,试用过各式各样的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 )A.防止了专制势力复辟 B.复兴了古典时期的城邦政治C.蕴含了近代转型因素 D.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11.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 )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12.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民法大全》,不仅是一部规范商品生产的法律,而且还推动了人权的发展。具体来看,其扩大了罗马法规定的自由权和市民权主体、改善了妇女境况、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据此可知,《民法大全》 ( )A.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 B.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维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D.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13.据统计,拜占庭帝国在1 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或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延续罗马尚武风气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D.君权受到教会钳制14.(2024·池州一模)基辅罗斯地处欧亚交界处,深受周边各种政治力量威胁,在常年战争中养成了强烈扩张的传统;加之它选择了东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外交的被动性,这些因素还深刻影响着日后莫斯科公国及俄罗斯的外交。据此可知 ( )A.地理位置决定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B.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基辅罗斯文化C.俄罗斯继承了基辅罗斯的外交传统D.基辅罗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响15.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C.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二、非选择题16.“双剑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双剑论”是中古西欧罗马教会所提出的一种神学政治理论,“双剑”指教会和世俗君主这两种权力,国王这把剑可以锐利教会之剑。教会之剑则可以缓和国王之剑,两把剑互为作用、相互结合,因为它们都是基督之剑。材料二 不同的人对“双剑论”有不同诠释。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认为,上帝将“精神之剑”和“俗世之剑”都交到了教皇手里,教皇可以将“俗世之剑”交给国王,教皇可以随时收回“俗世之剑”以及随剑的权力。但丁(1265—1321年)认为,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之手,教皇和帝王的权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所以不能由一人来体现。并特别指出,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皇。马丁·路德(1483—1546年)认为,基督不使用刀剑,因为在他的国里,只有虔敬的人,所以用不着刀剑。教皇对皇帝犹如主教对国王,除了在圣坛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权柄。——摘编自姜启舟、赵辉兵《试论中古西欧“双剑论”的流播与诠释》(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双剑论”所体现的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关系。(6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人对“双剑论”的不同诠释。(9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1.选D 从下往上看,由于“地理环境”影响了“多种经营和海外贸易”,使得这个地区产生了“分工协作”的庄园以及“独立的工商业”城市,庄园和城市又构成了“国家”,与“国家”并行的是“贵族”和“教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和城市是中世纪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政治实体,同时中世纪教会影响大,形成政教分离的二元统治结构,故选D项。2.选B 据材料可知,教皇维护了加洛林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而丕平也给予了教皇相应的回报,这说明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故选B项;欧洲孕育社会转型因素是在中世纪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C项;独立的民族教会是在宗教改革后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选A 据题意可知,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从6世纪开始兼收不做僧侣的“外修生”,同时教会学校中也有许多世俗子弟读书识字,这说明教会和教会学校承担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教会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并不能说明世俗文化出现复兴和罗马教廷加强社会控制,排除B、D两项;“主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4.选D 据材料“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基本关系是领主与附庸,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能够反映其复杂关系的是纠缠在一起的线绳,故选D项。5.选B 据材料“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主与附庸有着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以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为前提,因此,这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故选B项;11世纪正是封建社会在欧洲发展的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洲的教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有罗马法取代日耳曼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6.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的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需要大量农产品,因此,西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故选B项;封建王权日益强大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至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欧庄园经济的瓦解开始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7.选C 据图表信息可知,在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中关于起诉国王和请求国王的相关内容就占到了近一半,说明当时国王的统治比较开明,允许臣民向国王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开明专制的色彩,故选C项;民众可以向国王表达意愿,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国王允许臣民向议会递交诉状,说明议会的地位和职权大小是取决于王权,排除B项;国王允许民众向议会呈递诉状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排除D项。8.选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法国国王支持城市自治,使封建领主的领地变小,并使自己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支持,从而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故选C项;“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法国国王的立场只是支持城市自治,无法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排除B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才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排除D项。9.选A 据材料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对正式、书面记录的重视,以及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会使更多人能够读写,进而让文书得以发展,故选A项;12、13世纪的欧洲城市自治还未普及,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王权威的衰落,排除C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0.选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市民所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带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向近代转型,故选C项;“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的政府方案实践是进一步发展了民主政治,并不是复兴城邦政治,排除B项;罗马法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排除D项。11.选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修史的过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笔、修辞技巧等著史方法,这表明其继承古典著史传统,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对古典著史传统的继承,并非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内容,排除B项;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并未借鉴东方史学成果,排除D项。12.选A 根据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规范商品生产,维护民众的人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A项正确;6世纪时资本主义尚未出现,排除B项;《民法大全》维护的是统治阶级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3.选C 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国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其余都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这表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内耗产生了深刻影响,C项正确;以皇位为目标的叛乱只是小规模的政变,不能体现尚武风气,排除A项;皇位更迭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会,排除D项。14.选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的兴起及发展受到了地理位置、外部政治力量的威胁及信仰东正教的影响,说明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着基辅罗斯的外交,故选D项;地理位置影响着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单一在强调拜占庭文明对基辅罗斯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多种因素影响了日后俄罗斯的外交,“继承”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15.选B 据材料可知,“西里尔文字”由拜占庭人创造,体现了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可知,西里尔兄弟使用的是希腊字母,排除A项;西里尔和美多德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并非东正教,排除C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得,教权是王权的基础,王权可以充实教权,两者互为依存。第(2)问,根据材料二“教皇可以将‘俗世之剑’交给国王,教皇可以随时收回‘俗世之剑’”得出,教皇主张世俗权力的决定权在教皇手里。根据材料二“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皇”得出,但丁主张世俗权力由上帝赐予而不是来自于教皇。根据材料二“教皇对皇帝犹如主教对国王,除了在圣坛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权柄”得出,马丁·路德主张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权力外,没有其他的权力。答案:(1)教权是王权的基础,王权可以充实教权,两者互为依存。(2)教皇:世俗权力的决定权在教皇手里。但丁:世俗权力由上帝赐予而不是来自教皇。马丁·路德: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权力外,没有其他的权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 第一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pptx 第二单元 第一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docx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