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研习任务一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______的变化。
2.形成基础:______状况差异。
3.分布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3)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海拔
水热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山寺桃花四月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山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平原地区差,故山寺桃花开放时间晚。
2.古诗的描写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
提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山麓自然地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地带是在水平自然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地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地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
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地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阳坡高于阴坡,这与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地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地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如下图所示: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气温(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6.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2024·山东临沂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东段自然地带的垂直带谱。读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贺兰山
2.该山地垂直带谱阳坡与阴坡丰富度差异的原因是(  )
A.阴坡冬季降雪多,水分条件好
B.阴坡基带海拔高,光照条件好
C.阳坡蒸发更旺盛,水分条件差
D.阳坡热量条件好,人类活动多
B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有明显的阳坡和阴坡,大致应呈东西走向。贺兰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排除D项。该山地基带为典型草原带,对应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山地最可能为阴山,而天山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更干旱,基带应为温带荒漠带,B项正确,A项错误。秦岭为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南坡(阳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阴坡)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项错误。故选B项。第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阴坡垂直带谱更为丰富。结合上题可知,该山地可能为阴山,其北坡为阴坡,阴坡属于冬季西北风的迎风坡,但西北风寒冷干燥,不会带来大量降雪,A项错误;阴坡和阳坡的基带海拔差
异不大,B项错误;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更强,蒸发更旺盛,土壤水分条件更差,垂直带谱数量较少,而阴坡蒸发条件相对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垂直带谱较丰富,C项正确;该山地阴、阳坡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且阴坡的人类活动不一定少,D项错误。故选C项。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3~4题。
3.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地带M可能为(  )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4.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
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
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C
A
解析:第3题,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地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故选C项。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差。故选A项。
(2020·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6.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D
C
解析:第5题,根据甲、乙两山地经度及两山地基带典型植被可知,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在98°40′E以西,秦岭位于100°30′E以东,祁连山脉位于温带,山地基带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故选D项。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甲山地位于横断山脉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大,在甲山地基带形成常绿阔叶林。随着西南季风的不断深入,受重重山岭阻挡,到达乙山地时,西南季风势力大大减弱,基带受焚风作用影响形成干热河谷灌丛,C项正确。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而与乙山地基带同海拔的甲山地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与海拔无关,A、B项错误。即使原生植被遭破坏,乙山地再生植被依然应该是干热河谷灌丛,D项错误。故选C项。
研习任务二 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受______、______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______的地域分异。
2.举例:温带湿润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_________的分布规律。
地形
岩石
较小
草甸带
微思考 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地带为热带雨林带,但实际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金秋季节,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1 500余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层林尽染,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美到令人窒息,迎来一年中最佳观赏期。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近九成的胡杨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目前世界原始胡杨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多年来,新疆持续向塔里木
河下游生态输水,沿岸生态得以不断恢复,原
始胡杨林逐渐“复苏”,大量幼苗破土而出。
每年秋季,塔里木河两岸的原始胡杨林都会迎
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金色的胡杨已经成为
新疆独特的旅游名片。
1.指出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区域认知)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干旱、降水少。
2.分析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胡杨这种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 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从低纬向高纬南北延伸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洋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西部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地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成因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的灌溉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无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为海洋,无陆地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成因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024·山东菏泽质检)某学校张教授在我国辽东半岛野外考察,下图是其绘制的某地东西剖面上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反映此区域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草甸
C.针叶林 D.灌丛
2.洼地处生长着草甸而不是乔木,主要是因为洼地处(  )
A.气温较低 B.土壤较薄
C.土壤水分较多 D.光照较少
A
C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辽东半岛,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能反映此区域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A项。第2题,洼地处生长着草甸而不是乔木的主要原因是洼地易积水,土壤水分较多,C项正确。区域较小,洼地与周边地区气温、土壤厚度、光照条件差异较小,A、B、D项错误。故选C项。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形成绿洲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壤 B.降水
C.热量 D.水源
4.关于图中自然地带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B.草原上动物毛少,以适应酷热环境
C.西部海洋沿岸寒冷的洋流是导致森林冬季落叶的原因之一
D.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以降低蒸腾方式来抵御冬季低温
D
D
解析:第3题,在干旱沙漠区,有水源出露的地方,人们依赖水源发展灌溉,形成绿洲,图中形成绿洲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D项正确;土壤、热量不是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A、C项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是主要因素,B项错误。故选D项。第4题,图中荒漠带位于温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降水稀少,A项错误;草原上动物夏季毛少,冬季毛多,以适应环境的季节变化,B项错误;西部海洋沿岸的洋流由纬度较低的海域流向纬度较高的海域,属于暖流,C项错误;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同时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树木以降低蒸腾方式来抵御冬季低温,D项正确。故选D项。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6.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C
A
解析:第5题,据图分析,该地7月份气温低,为冬季,可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海域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图中看,无法判断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故B项错误。结合前面的分析,M地区气候特点是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C项正确。该地位于南半球,1月M地区正值夏季受副高控制,故D项错误。第6题,根据材料,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处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导致气候干热,因此主导因素是地形,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课时作业(二十一)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下图是甲、乙两山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2.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D
C
解析:第1题,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而森林与草地形成的差异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北坡降水多。故选D项。第2题,读图可知,乙山南坡基带海拔高,是阳坡,南坡为阳坡的是北半球;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且东、西半球均有分布。故选C项。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高山草原(草甸)带
4.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C
A
解析: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自然带可知,①处应为针叶林带,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由阔叶林到针叶林,再到苔原带,故由温带到亚寒带,再到寒带,其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的是热量的变化,故选A项。
(2024·山东青岛检测)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是一座活火山,最近一次喷发于1982年10月,是撒哈拉以南西非和中非的最高峰,最高海拔为4 070米。下图示意喀麦隆火山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回答5~7题。
5.②自然地带最可能是(  )
A.季雨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
6.推测③自然地带未出现森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弱 B.水分条件差
C.热量条件差 D.土壤发育差
7.该山南坡降水明显多于北坡,其主要原因是南坡(  )
A.受赤道低压控制 B.地处盛行西风迎风坡
C.受沿岸暖流影响 D.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
B
D
D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可知,喀麦隆火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基带①为热带雨林带,理论上热带雨林带以上随海拔升高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可判断出②为常绿阔叶林带,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第6题,根据材料“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可知,喀麦隆火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海拔2 500米以上的③区域水分和热量条件能满足森林生长,太阳辐射强,A、B、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喀麦隆火山是活火山,最近一次喷发于1982年10月,因此③区域受火山喷发的影响,火山岩风化时间较短,土壤发育差,无法满足树木生长,D项正确。故选D项。第7题,
根据材料“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可知,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南坡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
垫状点地梅(图1)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在15 ℃~18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图2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图1
图2
8.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B.高山灌木林
C.高山草甸 D.常绿阔叶林
9.在海拔4 900 m垫状点地梅盖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温适宜,降水较多 B.地势平坦,坡度较小
C.晴天较多,热量充足 D.土壤肥沃,沙尘较少
C
A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垫状点地梅分布区是青藏高寒区,其优势植被是高山草甸,C项正确。故选C项。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具有很强的喜光性,需要最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据此推测在海拔4 900 m地区气温适宜,降水较多,适宜垫状植物生长,故该地区盖度最大,A项正确。故选A项。
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世界著名山脉最有可能是(  )
A.落基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安第斯山脉
1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东坡垂直景观数量比西坡多
B.针叶林带的海拔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升高
C.西坡山麓水平带谱的南北更替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D.赤道附近垂直带谱更替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D
D
12.关于东、西两坡荒漠带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受暖流影响
B.都位于沿海附近
C.都处于盛行风带的背风坡
D.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
解析:第10题,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图中纬度跨度高达60°,主要位于南半球,在山脉西坡有较大面积的荒漠,由此可判断该山脉是安第斯山脉,D项正确;落基山脉位于北半球的北美洲西岸,与图示纬度位置不符,A项错误;阿尔卑斯山脉位于北半球的欧洲南部,与图示纬度不符,B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北半球的亚洲青藏高原南部边缘,与图示纬度不符,C项错误。故选D项。第11题,从图中可知,赤道附近东坡垂直景观数量与西坡相同,A项错误;针叶林带的海拔随着纬度增加而降低,B项错误;西坡山麓水平带谱的南北更替以热量变化为基础,C项错误;赤道附近垂直带谱更替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
似,D项正确。故选D项。第12题,安第斯山脉西坡受秘鲁寒流影响,东坡没有,A项错误;东坡没有位于沿海附近,B项错误;西坡荒漠带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东坡荒漠带处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C项正确;只有在南回归线至30°S之间,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低纬信风带控制,D项错误。故选C项。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形成基础:水热状况差异。
3.分布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3)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山寺桃花四月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山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平原地区差,故山寺桃花开放时间晚。
2.古诗的描写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
提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山麓自然地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地带是在水平自然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地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地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地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阳坡高于阴坡,这与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地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地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如下图所示: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气温(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6.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2024·山东临沂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东段自然地带的垂直带谱。读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贺兰山
2.该山地垂直带谱阳坡与阴坡丰富度差异的原因是(  )
A.阴坡冬季降雪多,水分条件好
B.阴坡基带海拔高,光照条件好
C.阳坡蒸发更旺盛,水分条件差
D.阳坡热量条件好,人类活动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有明显的阳坡和阴坡,大致应呈东西走向。贺兰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排除D项。该山地基带为典型草原带,对应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山地最可能为阴山,而天山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更干旱,基带应为温带荒漠带,B项正确,A项错误。秦岭为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南坡(阳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阴坡)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项错误。故选B项。第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阴坡垂直带谱更为丰富。结合上题可知,该山地可能为阴山,其北坡为阴坡,阴坡属于冬季西北风的迎风坡,但西北风寒冷干燥,不会带来大量降雪,A项错误;阴坡和阳坡的基带海拔差异不大,B项错误;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更强,蒸发更旺盛,土壤水分条件更差,垂直带谱数量较少,而阴坡蒸发条件相对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垂直带谱较丰富,C项正确;该山地阴、阳坡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且阴坡的人类活动不一定少,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B 2.C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3~4题。
3.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地带M可能为(  )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4.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
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
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解析:第3题,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地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故选C项。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差。故选A项。
答案:3.C 4.A
(2020·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6.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解析:第5题,根据甲、乙两山地经度及两山地基带典型植被可知,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在98°40′E以西,秦岭位于100°30′E以东,祁连山脉位于温带,山地基带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故选D项。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甲山地位于横断山脉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大,在甲山地基带形成常绿阔叶林。随着西南季风的不断深入,受重重山岭阻挡,到达乙山地时,西南季风势力大大减弱,基带受焚风作用影响形成干热河谷灌丛,C项正确。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而与乙山地基带同海拔的甲山地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与海拔无关,A、B项错误。即使原生植被遭破坏,乙山地再生植被依然应该是干热河谷灌丛,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5.D 6.C
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举例:温带湿润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微思考 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地带为热带雨林带,但实际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金秋季节,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1 500余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层林尽染,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美到令人窒息,迎来一年中最佳观赏期。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近九成的胡杨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目前世界原始胡杨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多年来,新疆持续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沿岸生态得以不断恢复,原始胡杨林逐渐“复苏”,大量幼苗破土而出。每年秋季,塔里木河两岸的原始胡杨林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金色的胡杨已经成为新疆独特的旅游名片。
1.指出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区域认知)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干旱、降水少。
2.分析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胡杨这种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 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从低纬向高纬南北延伸
洋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西部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地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的灌溉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无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为海洋,无陆地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024·山东菏泽质检)某学校张教授在我国辽东半岛野外考察,下图是其绘制的某地东西剖面上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反映此区域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草甸
C.针叶林 D.灌丛
2.洼地处生长着草甸而不是乔木,主要是因为洼地处(  )
A.气温较低 B.土壤较薄
C.土壤水分较多 D.光照较少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辽东半岛,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能反映此区域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A项。第2题,洼地处生长着草甸而不是乔木的主要原因是洼地易积水,土壤水分较多,C项正确。区域较小,洼地与周边地区气温、土壤厚度、光照条件差异较小,A、B、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A 2.C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形成绿洲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壤 B.降水
C.热量 D.水源
4.关于图中自然地带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B.草原上动物毛少,以适应酷热环境
C.西部海洋沿岸寒冷的洋流是导致森林冬季落叶的原因之一
D.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以降低蒸腾方式来抵御冬季低温
解析:第3题,在干旱沙漠区,有水源出露的地方,人们依赖水源发展灌溉,形成绿洲,图中形成绿洲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D项正确;土壤、热量不是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A、C项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是主要因素,B项错误。故选D项。第4题,图中荒漠带位于温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降水稀少,A项错误;草原上动物夏季毛少,冬季毛多,以适应环境的季节变化,B项错误;西部海洋沿岸的洋流由纬度较低的海域流向纬度较高的海域,属于暖流,C项错误;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同时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树木以降低蒸腾方式来抵御冬季低温,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3.D 4.D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6.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解析:第5题,据图分析,该地7月份气温低,为冬季,可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海域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图中看,无法判断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故B项错误。结合前面的分析,M地区气候特点是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C项正确。该地位于南半球,1月M地区正值夏季受副高控制,故D项错误。第6题,根据材料,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处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导致气候干热,因此主导因素是地形,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5.C 6.A
课时作业(二十一)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下图是甲、乙两山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2.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解析:第1题,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而森林与草地形成的差异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北坡降水多。故选D项。第2题,读图可知,乙山南坡基带海拔高,是阳坡,南坡为阳坡的是北半球;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且东、西半球均有分布。故选C项。
答案:1.D 2.C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高山草原(草甸)带
4.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解析: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自然带可知,①处应为针叶林带,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由阔叶林到针叶林,再到苔原带,故由温带到亚寒带,再到寒带,其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的是热量的变化,故选A项。
答案:3.C 4.A
(2024·山东青岛检测)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是一座活火山,最近一次喷发于1982年10月,是撒哈拉以南西非和中非的最高峰,最高海拔为4 070米。下图示意喀麦隆火山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回答5~7题。
5.②自然地带最可能是(  )
A.季雨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
6.推测③自然地带未出现森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弱 B.水分条件差
C.热量条件差 D.土壤发育差
7.该山南坡降水明显多于北坡,其主要原因是南坡(  )
A.受赤道低压控制 B.地处盛行西风迎风坡
C.受沿岸暖流影响 D.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可知,喀麦隆火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基带①为热带雨林带,理论上热带雨林带以上随海拔升高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可判断出②为常绿阔叶林带,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第6题,根据材料“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可知,喀麦隆火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海拔2 500米以上的③区域水分和热量条件能满足森林生长,太阳辐射强,A、B、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喀麦隆火山是活火山,最近一次喷发于1982年10月,因此③区域受火山喷发的影响,火山岩风化时间较短,土壤发育差,无法满足树木生长,D项正确。故选D项。第7题,根据材料“喀麦隆火山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可知,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南坡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5.B 6.D 7.D
垫状点地梅(图1)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在15 ℃~18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图2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图1
图2
8.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B.高山灌木林
C.高山草甸 D.常绿阔叶林
9.在海拔4 900 m垫状点地梅盖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气温适宜,降水较多 B.地势平坦,坡度较小
C.晴天较多,热量充足 D.土壤肥沃,沙尘较少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垫状点地梅分布区是青藏高寒区,其优势植被是高山草甸,C项正确。故选C项。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具有很强的喜光性,需要最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据此推测在海拔4 900 m地区气温适宜,降水较多,适宜垫状植物生长,故该地区盖度最大,A项正确。故选A项。
答案:8.C 9.A
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世界著名山脉最有可能是(  )
A.落基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安第斯山脉
1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东坡垂直景观数量比西坡多
B.针叶林带的海拔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升高
C.西坡山麓水平带谱的南北更替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D.赤道附近垂直带谱更替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12.关于东、西两坡荒漠带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受暖流影响
B.都位于沿海附近
C.都处于盛行风带的背风坡
D.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解析:第10题,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图中纬度跨度高达60°,主要位于南半球,在山脉西坡有较大面积的荒漠,由此可判断该山脉是安第斯山脉,D项正确;落基山脉位于北半球的北美洲西岸,与图示纬度位置不符,A项错误;阿尔卑斯山脉位于北半球的欧洲南部,与图示纬度不符,B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北半球的亚洲青藏高原南部边缘,与图示纬度不符,C项错误。故选D项。第11题,从图中可知,赤道附近东坡垂直景观数量与西坡相同,A项错误;针叶林带的海拔随着纬度增加而降低,B项错误;西坡山麓水平带谱的南北更替以热量变化为基础,C项错误;赤道附近垂直带谱更替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D项正确。故选D项。第12题,安第斯山脉西坡受秘鲁寒流影响,东坡没有,A项错误;东坡没有位于沿海附近,B项错误;西坡荒漠带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东坡荒漠带处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C项正确;只有在南回归线至30°S之间,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低纬信风带控制,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0.D 11.D 12.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