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和改正错误。 (3)掌握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建|构|知|识|体|系|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系统知识(一) 认识与实践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类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    的认识
反映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基础、前提)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强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
2.如何理解实践的概念、形式
人 人是实践主体,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
改造 客观 世界 客观世界是实践的客体,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改造    的活动才是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并非实践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       (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 活动 实践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人改造客观世界是在人特有的意识指导下,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     
[点睛] 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理解实践的概念,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理解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人们)、实践的   (客观世界)和实践的   ,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物质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区别 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
理解 实践是人有   、有意识(意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区别 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社会历史性
理解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和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着的(实践的主体世代延续、实践的客体无限变化)
区别 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4)直接现实性
理解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区别 意识指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实践
侧重点 强调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辨析] 注意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2024·福建高考)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北京高考)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这一做法 (  )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3.(2023·河北高考)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二模联考)虽然量子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将“量子”搬出实验室,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攻破多个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壁垒,研制出了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材料说明 (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改造主客观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经过检验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量子科学实验作为量子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系统知识(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   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根本)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把认识 绝对化、 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 理论作 为检验 认识的 真理性 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辨析] “两个不等于”
(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或获得知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
(2)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技法点拨] 两种方法突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图示法
(2)标志性关键词法
理论 关键词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
认识对实践 的反作用 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2023·江苏高考)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湖南长沙市一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这表明 (  )
①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④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辩证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1课时
系统知识(一)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感觉器官 抽象思维 规律性 初级
高级 依赖于 2.生产实践 客观世界
直接现实性 3.(1)主体 对象 手段
(2)目的 (3)社会关系 历史地发展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选B 科研团队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问题,说明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①正确。材料强调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关键技术用于解决问题,强调用认识指导实践,未涉及通过实践获得理性认识,②排除。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③错误。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解决了各种问题,表明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正确。故本题选B。
2.选A 政府部门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根据森林体验指数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政府部门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A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错误;政府部门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并没有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政府部门没有提供差异化基本公共服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3.选B 从认识论看,面对同一事物,不同认识主体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认识具有明显的主体差异性,故①正确。古诗词作为诗人独特实践经历和生活阅历的产物,彰显着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故③正确。认识确实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但这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故②不符合题意。认识来源于实践而非人的内心感觉,故④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B。
4.选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科学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经过检验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②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系统知识(二)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能动 认识能力 改造世界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选B “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③排除。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④正确。
2.选B 材料表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今天面临的复杂问题,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符合题意。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③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回答并指导人们解决社会实践问题,这强调的是要发挥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推动作用,既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也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②④不符合题意。
3.选B 正是我国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催生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且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对新质生产力理论进行更多的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表明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①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②排除。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认识能力,说明了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③符合题意。应该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辩证否定,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的,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辩证否定,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7 / 7(共72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4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和改正错误。
(3)掌握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输入你的标题
建构知识体系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
二、
系统知识(一) 认识与实践
目 录
系统知识(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三、
课时质量评价
系统知识(一) 认识与实践
输入你的标题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类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________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__________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 的认识
反映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觉器官
抽象思维
规律性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基础、前提)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续表
[强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
初级
高级
依赖于
2.如何理解实践的概念、形式
人 人是实践主体,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
改造 客观 世界 客观世界是实践的客体,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改造 的活动才是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并非实践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________ (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生产实践
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人改造客观世界是在人特有的意识指导下,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____________
续表
[点睛] 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理解实践的概念,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直接现实性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理解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人们)、实践的_____
(客观世界)和实践的 ,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物质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区别 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主体
对象
手段
(2)主观能动性
理解 实践是人有 、有意识(意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区别 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目的
(3)社会历史性
理解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和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___________着的(实践的主体世代延续、实践的客体无限变化)
区别 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社会关系
历史地发展
(4)直接现实性
理解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区别 意识指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实践
侧重点 强调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辨析] 注意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输入你的标题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2024·福建高考)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科研团队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问题,说明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①正确。材料强调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关键技术用于解决问题,强调用认识指导实践,未涉及通过实践获得理性认识,②排除。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③错误。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解决了各种问题,表明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正确。故本题选B。

2.(2023·北京高考)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这一做法(  )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解析:政府部门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根据森林体验指数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政府部门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A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错误;政府部门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并没有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政府部门没有提供差异化基本公共服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3.(2023·河北高考)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认识论看,面对同一事物,不同认识主体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认识具有明显的主体差异性,故①正确。古诗词作为诗人独特实践经历和生活阅历的产物,彰显着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故③正确。认识确实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但这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故②不符合题意。认识来源于实践而非人的内心感觉,故④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B。

4.(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二模联考)虽然量子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将“量子”搬出实验室,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攻破多个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壁垒,研制出了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材料说明 (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改造主客观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经过检验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量子科学实验作为量子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科学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经过检验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②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系统知识(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输入你的标题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 (唯一) 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 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 “从无到有”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能动
续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根本)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把认识
绝对化、
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强调的是实践能 够把主观和客观 联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续表
改造世界
[辨析] “两个不等于”
(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或获得知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
(2)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技法点拨] 两种方法突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图示法
(2)标志性关键词法
理论 关键词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
(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 (事业、活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现场小测试
基础知识的随机抽查
输入你的标题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2023·江苏高考)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③排除。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④正确。

2.(20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表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今天面临的复杂问题,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符合题意。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③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回答并指导人们解决社会实践问题,这强调的是要发挥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推动作用,既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也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②④不符合题意。
3.(2024·湖南长沙市一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这表明 (  )
①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④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辩证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正是我国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催生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且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对新质生产力理论进行更多的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表明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①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②排除。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认识能力,说明了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③符合题意。应该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辩证否定,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的,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辩证否定,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课时质量评价
(标 的为推荐讲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一、选择题
1.2024年5月3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同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由此可见(  )
A.科学实验作为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追求真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D.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性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我国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同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由此可见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故B正确。科学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但材料没有强调科学实验具有客观物质性,故A不符合题意。追求真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故C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D错误。故答案选B。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2.(2024·河北保定二模)2024年3月,我国某科研团队发布消息表示,其研发了一种具有靶向送药功能的磁驱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根据器官内部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模式,实现靶向送药的同时还可以控制药物释放。这表明 (  )
①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②机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表述错误。题干强调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客观物质性,不体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3.(2024·河北邢台二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下列哲学道理与题意不符的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坚持适度原则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中指出依据当前形势,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的是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未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故A入选。根据社会发展境况,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B不选。材料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接下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故C不选。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回温发展,这体现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坚持适度原则,故D不选。故本题选A。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4.(2025年1月·陕青宁晋适应性测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不带电,难以捕捉。2024年,我国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安装完成,为准确捕捉中微子和进一步测量其质量顺序创造了条件。科学家预测,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中微子的应用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 (  )
①对中微子的认识受制于科学家的预测 ②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对中微子认识的深化 ③认识中微子受其本质暴露和展现程度的影响 ④关于中微子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认识的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我国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安装完成,为准确捕捉中微子和进一步测量其质量顺序创造了条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对中微子认识的深化,②符合题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不带电,难以捕捉,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认识中微子受其本质暴露和展现程度的影响,③符合题意。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科学家的预测在对中微子的认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受制于科学家的预测,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不是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5.(2024·河北沧州二模)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会快速下降,传统技术方法无法针对性地解决。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 (  )
①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②揭示规律是科学实验的目的 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④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解析: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也说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说法错误。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2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6.(2024·山西太原三模)约20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一颗“超级太阳”在燃料耗尽时坍缩爆炸,发出了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我国科研人员通过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首次完整监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刷新了人们对伽马暴的认知。这表明 (  )
①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探索过程 ②科研意识的转变程度决定了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揭示宇宙奥秘的重要条件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①排除。实践决定认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7.(2024·江西九江三模)2023年12月,中外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发现了两份完全不同的大刍草——小颖大刍草亚种和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它们同为现代玉米的“祖先”。这修正了玉米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的假说,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因科学实验的进步而具有真理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假说不是真理,新的研究成果修正了原来的假说,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未体现真理是有条件的,①不符合题意。认识只有符合客观才是真理,而不是因科学实验的进步而具有的,②错误。故本题选D。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8.(2024·福建福州三模)我国掌握了5大门类、20个专业、6 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才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又通过一系列商业运营,才最终让这些存放于“书架”的科学技术,成为走上“货架”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C919相关技术从存放于“书架”到走上“货架”的过程,说明 (  )
A.只有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B.存放于“书架”的民用飞机技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国产大飞机的成功实践,是认识和掌握相关民航技术的目的
D.没有对科技的正确认识,就无法进行相关制造业和商业实践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存放于“书架”的民用飞机技术,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B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产大飞机的成功实践,是认识和掌握相关民航技术的目的,故C正确。有或者没有正确的认识,都有可能进行相关制造业和商业实践,D的说法夸大了认识的作用,故错误。故本题选C。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9.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由此可见 (  )
①观念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经受住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能推动世界的发展 ③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④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说明经受住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能推动世界的发展,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观念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但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这一特点,①不选。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③错误。故本题选D。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10.2024年5月17日,我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中国海油惠州26—6钻采平台上部组块与导管架对接成功。如何在超过海上船舶吊装能力的极限下成功安装 施工队经过科学想象、多次实验、科学实证,最终通过类似于举重运动员“挺举”的浮托方式,实现成功安装。这一过程说明 (  )
①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就不会发生质变飞跃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自在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发生质变飞跃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①错误。如何在超过海上船舶吊装能力的极限下成功安装 施工队经过科学想象、多次实验、科学实证,最终通过类似于举重运动员“挺举”的浮托方式,实现成功安装。这一过程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我们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②③符合题意。客观决定主观,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选C。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二、非选择题
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入调查研究,求解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也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与实践”的知识,阐述“调查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的道理。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回答调查怎样才能产生科学观点,需分析材料有效信息作答。
材料信息 答题角度 组织答案
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深入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要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获得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正确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
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
续表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答案示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或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调查就是实践的过程,通过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或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1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在江苏草莓产区通过逐步推广大棚设施育苗,推行先进育苗技术,有序淘汰“莓农”自留苗,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同时,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加快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草莓贴上独有的“身份标识”。他们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在草莓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灭虫灯、生物碳肥、生物菌剂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说明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合理性。(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重视把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性。(8分)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解析:第(1)问,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材料信息 答题要点
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推行先进育苗技术,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推广应用灭虫灯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第(2)问
材料信息 答题要点
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和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推行先进育苗技术,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以科技赋能农业,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续表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答案示例:(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农业生产难题,确定科研课题,形成对科学育苗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莓农的需求以及草莓种植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推动草莓品种的创新、育苗技术的提升及推广。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实用科技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效性,要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加以验证、确定。
1
2
3
4
5
7
6
8
9
11
10
12
(2)①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拉动农村经济发展。②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和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③以科技赋能农业,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选择题
1.2024年5月3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同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由此可见 (  )
A.科学实验作为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追求真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D.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性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2024·河北保定二模)2024年3月,我国某科研团队发布消息表示,其研发了一种具有靶向送药功能的磁驱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根据器官内部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模式,实现靶向送药的同时还可以控制药物释放。这表明 (  )
①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②机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河北邢台二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下列哲学道理与题意不符的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坚持适度原则
4.(2025年1月·陕青宁晋适应性测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不带电,难以捕捉。2024年,我国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安装完成,为准确捕捉中微子和进一步测量其质量顺序创造了条件。科学家预测,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中微子的应用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 (  )
①对中微子的认识受制于科学家的预测 ②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对中微子认识的深化 ③认识中微子受其本质暴露和展现程度的影响 ④关于中微子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认识的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河北沧州二模)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会快速下降,传统技术方法无法针对性地解决。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 (  )
①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②揭示规律是科学实验的目的 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④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2024·山西太原三模)约20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一颗“超级太阳”在燃料耗尽时坍缩爆炸,发出了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我国科研人员通过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首次完整监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刷新了人们对伽马暴的认知。这表明 (  )
①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探索过程 ②科研意识的转变程度决定了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揭示宇宙奥秘的重要条件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江西九江三模)2023年12月,中外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发现了两份完全不同的大刍草——小颖大刍草亚种和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它们同为现代玉米的“祖先”。这修正了玉米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的假说,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因科学实验的进步而具有真理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4·福建福州三模)我国掌握了5大门类、20个专业、6 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才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又通过一系列商业运营,才最终让这些存放于“书架”的科学技术,成为走上“货架”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C919相关技术从存放于“书架”到走上“货架”的过程,说明 (  )
A.只有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B.存放于“书架”的民用飞机技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国产大飞机的成功实践,是认识和掌握相关民航技术的目的
D.没有对科技的正确认识,就无法进行相关制造业和商业实践
9.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由此可见 (  )
①观念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经受住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能推动世界的发展
③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④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年5月17日,我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中国海油惠州26—6钻采平台上部组块与导管架对接成功。如何在超过海上船舶吊装能力的极限下成功安装 施工队经过科学想象、多次实验、科学实证,最终通过类似于举重运动员“挺举”的浮托方式,实现成功安装。这一过程说明 (  )
①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就不会发生质变飞跃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入调查研究,求解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也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与实践”的知识,阐述“调查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的道理。
1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在江苏草莓产区通过逐步推广大棚设施育苗,推行先进育苗技术,有序淘汰“莓农”自留苗,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同时,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加快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草莓贴上独有的“身份标识”。他们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在草莓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灭虫灯、生物碳肥、生物菌剂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说明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合理性。(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重视把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性。(8分)
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二)
1.选B 我国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同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由此可见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故B正确。科学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但材料没有强调科学实验具有客观物质性,故A不符合题意。追求真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故C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D错误。故答案选B。
2.选B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表述错误。题干强调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客观物质性,不体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选A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中指出依据当前形势,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的是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未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故A入选。根据社会发展境况,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B不选。材料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接下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故C不选。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回温发展,这体现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坚持适度原则,故D不选。故本题选A。
4.选C 我国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安装完成,为准确捕捉中微子和进一步测量其质量顺序创造了条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对中微子认识的深化,②符合题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不带电,难以捕捉,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认识中微子受其本质暴露和展现程度的影响,③符合题意。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科学家的预测在对中微子的认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受制于科学家的预测,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不是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
5.选D 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也说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说法错误。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6.选D 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①排除。实践决定认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7.选D 假说不是真理,新的研究成果修正了原来的假说,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未体现真理是有条件的,①不符合题意。认识只有符合客观才是真理,而不是因科学实验的进步而具有的,②错误。故本题选D。
8.选C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存放于“书架”的民用飞机技术,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B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产大飞机的成功实践,是认识和掌握相关民航技术的目的,故C正确。有或者没有正确的认识,都有可能进行相关制造业和商业实践,D的说法夸大了认识的作用,故错误。故本题选C。
9.选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说明经受住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能推动世界的发展,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观念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但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这一特点,①不选。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③错误。故本题选D。
10.选C 自在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发生质变飞跃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①错误。如何在超过海上船舶吊装能力的极限下成功安装 施工队经过科学想象、多次实验、科学实证,最终通过类似于举重运动员“挺举”的浮托方式,实现成功安装。这一过程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我们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②③符合题意。客观决定主观,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选C。
11.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回答调查怎样才能产生科学观点,需分析材料有效信息作答。
材料信息 答题角度 组织答案
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深入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要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获得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正确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
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
答案示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或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调查就是实践的过程,通过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或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12.解析:第(1)问,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材料信息 答题要点
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推行先进育苗技术,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推广应用灭虫灯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问
材料信息 答题要点
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和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
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推行先进育苗技术,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以科技赋能农业,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答案示例:(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农业生产难题,确定科研课题,形成对科学育苗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莓农的需求以及草莓种植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推动草莓品种的创新、育苗技术的提升及推广。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实用科技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效性,要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加以验证、确定。
(2)①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拉动农村经济发展。②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和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③以科技赋能农业,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