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特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目标导引:1.通过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认识日照时间与昼夜长短的关系,了解昼弧和夜弧的形成、特点和意义。2. 通过观测当地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释其变化原理及产生的影响。第*页研习任务一 地球公转的特点教材 认知太阳 名称 时间长度 参照物 意义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 秒 其他恒星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 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A点 1 月初 较快 近日点B点 7月 初 较慢 远日点思考 我国国庆假期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在变慢吗?提示:我国国庆假期期间,处于已过远日点但未到近日点的时期,故地球公转的速度在逐渐变快。椭圆 1月初7月初[重点研讨]近日点、远日点的判定方法(1)从日期判断: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2)从公转速度判断: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3)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位于长轴两端。距离太阳近的点为近日点,反之为远日点。(4)从直射位置判断: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若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近日点附近,若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远日点附近。(5)从节日角度判断:元旦时接近近日点。合作 研讨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每年南、北两极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极夜,就是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南、北极的极昼期时间长短不同,北极极昼约为186天,南极极昼约为179天,这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有关。下图是北极地区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运动的轨迹图。1. 分析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地球在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2. 分析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区域认知)提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就存在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3. 分析北极极昼期比南极极昼期时间长的原因。(地理实践力)提示: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研习 经典 2023年冬至是12月22日,2024年春节是2月10日。下图示意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回答1~2题。A. 甲 B. 乙 C. 丙 D. 丁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故选C项。CA. 先变慢再变快 B. 先变快再变慢C. 一直变快 D. 一直变慢解析:第2题,从2023年冬至(12月22日)至2024年春节(2月10日),地球经过近日点,在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这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故选B项。B第*页研习任务二 黄赤交角教材 认知1. 黄赤交角地轴 黄道 赤道 2.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d 夏至 b 冬至 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时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重点研讨]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其含义如下。含义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约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90°含义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三个基本不变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两个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合作 研讨 浑仪是中国古代测量日月五星位置的主要仪器,它测出的资料是天体的赤道坐标。而我们都知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月亮和五大行星也在黄道附近运行,所以古人在编纂历法时,就要经常把赤道坐标换算成黄道坐标。而要做这样的换算,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黄赤交角的资料。汉代人一般认为黄赤交角误差约为1分钟,唐代徐昂测得误差为37秒,达到了相当高的精确度。《周髀算经》中记载了一个很简单的用八尺圭表测量黄赤大距的方法,冬至正午测得圭表的影长是一丈三尺,夏至影长是一尺五寸,又知道测量的地理纬度,利用最基本的天文知识和三角知识就可以求得黄赤大距。1. 思考若黄赤交角变为21.5°,太阳直射范围发生的变化。(综合思维)提示:太阳直射点在21.5°N~21.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将变小。2. 思考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发生的变化。(综合思维)提示:热带和南、北寒带的范围变大,南、北温带的范围变小。3. 根据图文材料,在下图绘制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地理实践力)提示: 下图为黄赤交角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A. ① B. ② C. ③ D. ④解析:第1题,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图中③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④表示地球赤道平面,因此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序号是①。故选A项。AA. 热带的纬度范围增加1°B.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增加2°C. 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D.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解析: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纬度相同,与极圈的纬度互余。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则回归线的纬度增大1°,极圈的纬度减小1°。由此推算,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纬度范围增加2°,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增加1°,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故选D项。D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3~4题。A. ∠XOF B. ∠TOFC. ∠FON D. ∠TON解析:第3题,MN是赤道平面,E'F是黄道平面,二者夹角是黄赤交角,即∠FON,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CA. ∠XON B. EF的纬度C. ST的纬度 D. ∠XOF解析:第4题,∠XON是地轴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始终是90°,不随黄赤交角变化而变化,A项错误。EF是北回归线,回归线度数和黄赤交角度数相同,若黄赤交角增大,EF的纬度变大,B项正确。ST是北极圈,北极圈的纬度和回归线互余,若黄赤交角增大,ST的纬度变小,C项错误。∠XOF的度数和北极圈纬度相同,若黄赤交角增大,北极圈的纬度变小,∠XOF变小,D项错误。故选B项。B第*页研习任务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材 认知南、北回归线 回归 3. 规律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位于赤道,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位于北回归线,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位于赤道,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位于南回归线,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重点研讨]1. 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上判断二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若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此时为春分日;若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此时为秋分日。2.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甲。(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乙。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丙。第四步:如果箭头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丙中的A;如果箭头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丙中的C。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合作 研讨 下图是太阳在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1. 根据生活中出现的太阳照射现象,判断图中序号表示的节气。(地理实践力)提示: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2. 2024年3月15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研习 经典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举行。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回答1~2题。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C. ③④之间 D. ④①之间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④时,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①时,为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所以2月4日太阳直射点在④①之间。故选D项。DA. 一直在北半球B. 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C. 一直在南半球D. 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解析: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已过冬至日但未到春分日,故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故选C项。C第*页课时作业 读地球公转速度的年变化图(图1)和二分二至日图(图2),回答1~2题。图1 图2A.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B. 黄赤交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①②③点快D.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解析:第1题,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④点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A项错误;黄赤交角短期内不会变化,B项错误;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附近时最快,图中最接近近日点的是冬至日,故④点较①②③点快,C项正确;地球自转速度不会因季节发生变化,D项错误。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A. a B. b C. c D. d解析:第2题,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图1中N点时,对应的是远日点,因为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远日点在7月初,已经过了夏至日,处于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位于图2中b位置,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B图1123456789101112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解析:第3题,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北半球为冬至。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A. a和b之间 B. b和c之间C. c和d之间 D. d和a'之间解析:第4题,2023年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c和d之间。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A. ① B. ② C. ③ D. ④解析:第5题,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C为冬至日,则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D为春分日。2023年元旦,地球应位于④位置附近。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 地球再次回到①处历时365天C.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D. 此时正值我国冬季解析:第6题,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①位置时,大约为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再次回到①处需历时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7月初,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值我国夏季。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读图,回答7~8题。A. 极昼和极夜最低纬度的距离会缩小4'B. 温带范围会扩大4'C. 热带范围保持不变D. 极昼、极夜的范围会向高纬缩小解析:第7题,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66°34'变为66°32',则南北极圈度数也由南北纬66°34'变为南北纬66°32',极昼、极夜的范围向低纬扩展,南、北极圈的距离缩小4',寒带范围扩大,热带范围也扩大,南、北温带的范围各缩小4',共缩小8'。故选A项。A123456789101112A. 四季更替 B. 回归年C. 极昼、极夜 D. 太阳日解析:第8题,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黄赤交角。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四季更替和回归年。太阳日的存在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无关。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A. 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B.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C. 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解析:第9题,中秋国庆假期(9月29日—10月6日)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A. 逐渐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减慢B. 逐渐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加快C. 逐渐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加快D. 逐渐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减慢解析:第10题,地球公转近日点在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地球公转远日点在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慢,中秋国庆假期(9月29日-10月6日)逐渐靠近1月初,也就是逐渐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不断加快,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A. 兰州的四季变化更加明显B. 兰州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C. 同一经线上各地的日出日落时刻相同D. 低纬和高纬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弱相同C解析:第11题,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那么太阳直射点会一直在赤道,不会发生南北移动,也就不会出现四季更替,A项错误;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变化受地球自转影响,正午的时候还是最大,日出、日落时刻太阳高度还是为零,兰州不会出现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的情况,B项错误;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晨昏圈永远与经线圈重合,同一经线上同时经历日出或日落,由于同一经线上时刻相同,所以同一经线上各地的日出日落时刻相同,C项正确;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白天纬度越低,越接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越强,D项错误。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2. 读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知,图中a、b、c、d对应的北半球的节气依次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 夏至秋分 123456789101112解析:第(2)题,劳动节前后,地球公转到b和c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变慢。b c 北 变慢 123456789101112解析:第(3)题,a位置接近近日点,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位于a位置时公转速度最快;c位置接近远日点,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位于c位置时公转速度最慢。c a 1234567891011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