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3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第*页研习任务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材 认知夏至 春、秋分 冬至 日照时间 纬线 赤道 长 白昼 3. 变化规律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越短 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 极昼 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 现象春、秋分日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 昼夜等 ,均为12时昼长夜短 越长 越短极昼昼短夜长 越短 越长极夜昼夜等长思考 (1)在同一天,各地的昼夜长短一定相等吗?提示:必须在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是不是越来越大?提示: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其余时间,除了极昼、极夜的地区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重点研讨]1. 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2. 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同一地点,二分日前后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二至日前后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合作 研讨 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每年1月11日到6月6日,升旗时间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36分,平均每天依次提前约1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早晨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12月31日到1月10日与6月7日到6月21日,每天的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国旗的降旗时间同样分为逐渐推迟和逐渐提前的两个时段。遇到阴天、雨天和雪天,升旗和降旗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1. 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和6月22日至12月30日两个时段,分析北京的昼长如何变化。(区域认知)提示: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北京的昼长逐渐变长;每年6月22日至12月30日北京的昼长先变短,再变长。2. 简述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随不同季节调整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升旗时间是由日出时间确定的,日出、日落时间与昼长直接相关。由于地球的公转,北京的昼长是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3. 从游览时间上看,我们中学生去北京旅游,应选择暑假去,还是寒假去?为什么?(地理实践力)提示:最好选择暑假去,因为此时为夏季,白天时间长,游览时间充足。研习 经典 下图示意某日某时刻某纬线圈至极点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为黑夜。读图,回答1~2题。A. 0° B. 23°26'SC. 30°S D. 30°N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三个点的经度数可推断出该纬线圈位于北半球;从该纬线圈的昼夜状况(昼长夜短)可知,该纬线圈不是赤道。据此结合选项,只有30°N符合要求。故选D项。DA. 10小时 B. 11小时C. 2小时 D. 13小时解析: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P地昼长夜短,其夜弧为22.5°W向东到142.5°E,跨经度165°,所以P地夜长为165°/15°=11小时。故选B项。B第*页研习任务二 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计算[重点研讨]1. 昼夜长短的计算(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①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②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为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但所用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②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③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4)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2. 日出、日落地方时的计算(1)日出地方时=12-昼长/2(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研习 经典 下表示意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长。读表,回答1~3题。地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白昼时长 4小时30分 10小时2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A. 甲地 B. 乙地C. 丙地 D. 丁地解析:第1题,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由表中数据可知,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是丁地,因此位于南半球的为丁地,D项正确。故选D项。DA. 甲、乙、丙、丁 B. 丙、丁、乙、甲C. 甲、丁、乙、丙 D. 丁、丙、乙、甲解析:第2题,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甲、乙、丙三地均位于北半球,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丙;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与丁地纬度相同的北半球地区夜长为13小时56分,因此北半球该纬度地区的昼长为10小时4分,纬度高于乙地,即丁地的纬度比乙地更高。综上所述,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丁、乙、丙,C项正确。故选C项。CA. 14:15 B. 10:15C. 14:30 D. 10:30解析:第3题,当日甲地昼长为4小时30分,自正午(12时)到日落,用时2小时15分,故甲地日落时间为当地14:15,A项正确。故选A项。A第*页研习任务三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教材 认知1. 五带的形成(2)五带的划分递减 [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30°N 热带67°N 南温带15°N 北温带35°S 南寒带70°S 北寒带提示:2. 四季的形成(1)四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温带。季节 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气温状况夏季 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气温较高冬季 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 气温较低(2)四季更替不明显的地区——热带和寒带。①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大,全年气温较高。②寒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大,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很小,全年气温较低。(3)划分(以北半球为例)类型 天文四季 气候四季范围 春季 过渡季节 3、4、5月夏季 白昼 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 最高 的季节 6、7、8月秋季 过渡季节 9、10、11月冬季 白昼 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 的季节 12、1、2月最长 最高 最短 最低 [重点研讨]1.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2. 五带的划分3. 黄赤交角与五带范围的关系(1)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决定了热带的范围。(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90°-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决定了寒带的范围。(3)若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发生变化,则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发生变化。如下表所示。黄赤交角变化 增大 减小五带范围变化 热带 扩大 减小温带 减小 扩大寒带 扩大 减小合作 研讨 春至细雨如丝,杨花飞舞;夏则傍流水亭轩,赏芙蓉花开;秋来隔窗听雨,小扇扑萤;冬可踏绵柔雪地,聆暗香遁地。1. 诗句中描述的季节更替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哪个表现更明显?(区域认知)提示:在北方更明显。2. 寒冬腊月,许多东北的老人愿意到海南三亚过冬,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海南三亚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冬季时气温较高。3. 分析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也较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变化最大。研习 经典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A. 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 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C. 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 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解析:第1题,纬度越低的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应图中应为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故选D项。DA. 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B. 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C. 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D. 季节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解析:第2题,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差异明显,季节更替明显;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更替不明显;季节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故选C项。C 读五带分布图,回答3~4题。A. 热带 B. 北温带C. 北寒带 D. 低纬度地区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寒带有极昼极夜观象,终年寒冷;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故选B项。BA. 寒带的范围变大B. 温带的范围变大C. 热带的范围变小D. 寒带的范围不变解析:第4题,黄赤交角变为30°,说明太阳直射点最北可到达30°N、最南到达30°S,因此热带的范围变大,C项错误;极圈的纬度变为60°N和60°S,故寒带的范围变大,A项正确,D项错误;温带的范围缩小,B项错误。故选A项。A 我国古代历法按地球公转的方向,将每15°定为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下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读图,回答5~6题。A. 立春到立夏 B. 立夏到立秋C. 立秋到立冬 D. 立冬到立春B解析:第5题,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立夏到立秋,太阳直射点都位于北半球,这个时间段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B项正确;立春到立夏,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动,立秋到立冬,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半球移动,这两个时间段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均不是最多的,A、C项错误;立冬到立春,太阳直射点都位于南半球,这个时间段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D项错误。故选B项。A. 东西方历法不同B. 阳历与阴历计时标准不同C. 闰年与闰月的计时方法不同D. 热量的传导过程需要一段时间D解析:第6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文四季以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划分依据,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纬度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紧密相关。而气候四季以气温为划分依据,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升高,之后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热量的传导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在时间划分上有一定的错位,D项正确。这种错位与东西方历法、阳历与阴历的计时标准、闰年与闰月的计时方法等无关,A、B、C项错误。故选D项。第*页课时作业 下图为某日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1~2题。A. 春分日 B. 夏至日C. 秋分日 D. 冬至日解析:第1题,该日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因此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北京 B. 乌兰巴托C. 新加坡 D. 珀斯解析:第2题,北半球的夏至日,越往南黑夜越长,珀斯位置最靠南,夜最长。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读图,回答3~4题。A. 只有赤道上昼夜平分B.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C.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D. 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都是极昼现象A解析:第3题,太阳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终年昼夜平分,A项正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注意北半球极夜地区在极夜出现后,昼长始终为0小时,冬至日北半球极夜范围最大),B项错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C项错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D项错误。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增大B. 南半球各地黑夜逐渐变短C. 全球逐渐趋向昼夜平分D. 地球公转逐渐趋向近日点解析:第4题,d为南回归线,a为赤道,由d向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A项错误。南半球各地黑夜逐渐增长(注意南半球极昼地区夜长在该地区极昼消失前始终为0小时),B项错误;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所以全球逐渐趋向昼夜平分,C项正确;近日点为1月初,所以,太阳直射点由d向a移动时,地球先趋向近日点,再远离近日点,D项错误。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2023年6月7日至10日,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顺利进行。下表示意2023年北京市高考时间安排。读表,回答5~6题。日期 时间、科目6月7日 9:00—11:30语文 15:00—17:00数学6月8日 / 15:00—16:30英语(笔试)15:00—17:00其他外语(含听力考试)6月9日 8:00—9:30物理 15:30—17:00化学11:00—12:30思想政治6月10日 8:00—9:30历史 15:30—17:00地理11:00—12:30生物 15:30—17:00地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B C D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3年6月7日至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符合题意的图为B项。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1月2日前后 B. 3月21日前后C. 7月7日前后 D. 12月7日前后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期关于二至日对称时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类似,因此,6月7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日期最接近7月7日前后,C项正确。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下表表示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读表,回答7~8题。地点 ① ② ③ ④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①③ D. ④③①②解析:第7题,纬度越低,昼长最大差值越小,由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是②④①③。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8小时31分 B. 9小时9分C. 10小时42分 D. 11小时22分解析:第8题,④地昼长最大差值等于该地昼长最大值(设为x)减去该地昼长最小值(24-x),由此可得出:x-(24-x)=5小时42分,由此可得x=14小时51分,④地最短昼长等于24-14小时51分=9小时9分。故选B项。B地点 ① ② ③ ④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北京昼长夜短B. 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C. 北京日出越来越晚D. 地球公转速度变快解析:第9题,2月4日至2月2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北移动,B项正确;北京昼短夜长,A项错误;北京白昼时间在变长,因此北京日出越来越早,C项错误;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是1月份,因此此时段地球公转速度变慢,D项错误。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西南 B. 东北C. 西北 D. 东南解析:第10题,北京时间(东八区)与比勒陀利亚(东二区)相差6小时,北京冬奥会开幕时,比勒陀利亚为14时,比勒陀利亚位于南半球,因此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东南,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如下表所示。读表,回答11~12题。升旗时间第一天 5:49第二天 5:50第三天 5:5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B.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动C. 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D. 赤道上昼长变短解析:第11题,读表可知,从第一天到第三天,升旗时间推迟,表明日出时间推迟,所以昼长变短,但升旗时间(即日出时间)仍然早于6时,表明当地昼长夜短,由此可知,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B项错误,C项正确;地球公转逐渐远离远日点(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表中日出时间接近6时,表明此时应靠近秋分日,所以公转速度在加快,A项错误;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D项错误。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3月21日之前 B. 9月23日之前C. 6月22日之前 D. 12月22日之前解析:第1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时段应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且由于表中日出时间接近6时,说明此时应靠近秋分日,所以该时段最可能位于9月23日之前。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3~14题。A. 极点 B. 北极圈C. 赤道 D. 南极圈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该地在夏至日(6月22日)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在冬至日(12月22日)昼长为0小时,出现极夜现象,且极昼与极夜均只有一天,故该地位于北极圈,B项正确;极点的极昼约为半年,A项错误;赤道全年昼夜平分,C项错误;南极圈夏至日为极夜,冬至日为极昼,D项错误。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B C D解析:第14题,B点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B项正确;A、C项表示夏至日,排除;D项表示二分日,排除。故选B项。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每年冬至前后,落日光辉穿过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照亮全部十七个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拍照。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冬至日(北京时间约为16:40)拍摄到的“金光穿洞”效果最佳的照片。读图,回答15~17题。A. 南北走向B. 东北—西南走向C. 东西走向D. 西北—东南走向解析:第15题,冬至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西南,出现“金光穿洞”现象,说明桥洞朝西南,据此推知该桥应为西北—东南走向。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4:55 B. 5:55C. 16:40 D. 19:55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第16题,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现象与不同季节的日落和日出方向密切相关。由上题分析可知,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走向大致是西北—东南走向,冬至日前后,日落西南,太阳光线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走向所成夹角最大。理论上,夏至日出现“金光穿洞”景象,太阳光线也必须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走向所成夹角最大,即阳光从东北方向照进十七孔桥。夏至日,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因此夏至日日出时会出现“金光穿洞”景象。同一纬度,冬至日昼长+夏至日昼长=24时,冬至日北京时间约为16:40拍摄到“金光穿洞”,那么夏至日昼长=24-(16:40-12)×2=14时40分,日出地方时=12-昼长一半=12-7时20分=4时40分,根据四个选项中的时刻,最接近的为4:55。故选A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 D. ③④解析:第1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夏至日出现“金光穿洞”景象,因夏至日地面气温高,水汽不容易冷凝成雾,①错误;日出方位必须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走向所成夹角最大,才会出现“金光穿洞”景象,因此受日出方位制约,②正确;湖面广阔,冬至日不受地形阻隔,夏至日同样也不受地形阻隔,③错误;夏至日日出很早,大约为4:40,而颐和园夏季开门时间为6:00,因此受公园开放时间限制,④正确。故选C项。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8.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因此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6月22日 夏至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第(2)题,A地所在纬度的昼弧为270°,因此昼长为270°÷15°=18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因此A地的昼长将变短。解析:第(3)题,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点二分日昼夜平分。18 短 E 春、秋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