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课题:幽默语言我来品----《杨氏之子》内容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了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本文的趣点在于人物对话上,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智斗的乐趣。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对话来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同时引入更多有趣的小古文,一是增强学生们古文阅读的能力,二是为笑话积累素材,三是让学生意识到幽默不是不加思考的嘲弄,更要彰显智慧。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④审美创造:能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子任务之二:幽默语言我来品 活动流程:活动一:晓内容,破难点 活动二:理解故事,感悟“甚聪惠” 活动三:用方法,拓素材教学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一:晓内容,破难点数字人AI带来课堂互动。 (出示《杨氏之子》原文)就以这篇文章为例,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出去呢?你觉得应该如何做? 出示学习要求: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回答“氏”和“之”的意思。(杨家的儿子)(刘家的女儿) 学生理解什么是“文言文”。 学生回顾《自相矛盾》活动意图:任务先行,目标前置,让孩子们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文言文阅读,并且借助预习单辅助,找准解文过程中的难点,逐一突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活动二:理解故事,感悟“甚聪惠”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给自己或同伴的诵读作个评价吧!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预设: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杨氏之子“甚聪惠”在何处 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批注。 预设一:品读“为设果” 要点:孔君平是晋朝的高官,和杨父关系非常好,常去杨家做客。才九岁的孩子就会端来水果替父招待客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果然“甚聪惠”。 预设二: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要点: ①“未闻”就是没有听说过,他说话委婉,尊重长辈,很有修养,是个“甚聪惠”的孩子。 ②“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看出他尊重长辈,是个聪惠的孩子。 ③他听见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他就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所以他很聪惠。 (3)除了“聪惠”,你觉得杨氏之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杨氏之子还是一个懂礼貌、反应迅速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点拨: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预设: 杨氏子听懂了对方是在用姓氏打趣他,他想到“孔君平”姓“孔”,“孔雀”的第一个字也是“孔”,所以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了客人的玩笑。 (3)小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 4.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 5.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2)课件出示竖版无标点符号文言文,指导生配乐读出情趣并尝试背诵。 (3)合作演一演:小组合作,表演读对话。 ①可以用文言文表演,也可以用白话文表演。 ②尝试表现出孔君平的幽默风趣和杨氏子的机智礼貌,表演才会精彩。 故事表演评价标准内容完整人物对话时表情生动合理表演出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后续对话☆☆☆☆☆我是______星小演员6.总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 7.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要想一想,这个故事讲出去如何能吸引人呢?如果平白的翻译出来,未免有点生硬,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种方法:情景补白。 情景补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想象再现情景,在文本留白的环节,合理补白,例如可以加上环境,身份,背景,人物情态、语言、心理等。 (出示例子) 接下来,同桌合作,发挥想象,情景补白,至少两处。要求:补白合理,避免重复啰嗦,能增强趣味性。 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学生诵读作评价 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 指名学生讲故事。 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找几人进行汇报,师生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桥型图。 小组展示交流成果。 学生聆听并思考。 学生读最后两句话,思考杨氏子的言下之意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 学生比较两句话,并回答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学生体会杨氏子的特点。 学生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同桌交流补白。 学生体会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活动三:用方法,拓素材1.今天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认识了很聪惠的杨氏之子,我们来关注一下以前学过的其他古代孩子。 2.出示《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说一说他们的智慧藏在哪里? 3.对照学生自主交流。 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介绍《世说新语》。 课件出示: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集。 5.推荐《世说新语》。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6.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 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在生活中做一个幽默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课堂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并展示。 拓展阅读《世说新语》 学生畅所欲言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活动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板书设计:活动意图:简洁明了,有重难点理解课文。作业:作业:搜集他人好笑的故事,填写在笑话卡上,交由资料员整理,筛选出最搞笑的一张,组内练习讲笑话。为笑话试讲课做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