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综合微评(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些地理现象。据此回答1~2题。1.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C2. 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时差的产生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解析:第1题,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排除A、D项;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第2题,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A下图是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某地用连续曝光拍摄的北极星空照片。读图,回答3~5题。3.该照片能证明(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流星现象 D.恒星运动A4.如果照片中北极星的观察仰角为55°,那么拍摄的地点一定在( )A.赤道 B.热带C.南寒带 D.北温带5.摄影师在当天21:00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北极星正右侧,第二天再观测到该恒星在同一位置时间应该是( )A.21时 B.20时3分56秒C.20时56分4秒 D.21时56分4秒DC解析:第3题,从北极星空照片可以看出,北极星周边的星星环绕北极星运动,而这些星星大多为恒星,在太空的位置相对稳定,因此这些星星的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视运动。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在赤道和北半球才能观察到北极星,北极星的观测仰角与观测者所在的纬度相同。如果照片中北极星的观察仰角为55°,那么拍摄的地点一定在55°N,根据五带的划分,55°N属于北温带。第5题,摄影师在当天21:00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北极星正右侧,第二天再观测到该恒星在同一位置,中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比我们使用的时间系统中的一天(24小时)少3分56秒,由此推算,第二天再观测到该恒星在同一位置的时刻应提前3分56秒,即20时56分4秒。6.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由晨昏线判定的方法可知,如A图所示,随地球自转,过a进入夜半球,则a为昏线;过b进入昼半球,则b为晨线,与题干要求不符;同理推断C图中b为晨线,D图中a为昏线,均与题干要求不符。B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7~8题。7.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交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8.图中P点所在的是( )A.晨线B.昏线C.0时经线D.既不是晨线,也不是昏线解析:第7题,图中只能演示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不能演示出四季的更替和运动物体偏向。第8题,图中P点位于晨线上。CA9.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中心B.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较快,近日点较慢C.图中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为顺时针D.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日6时9分D解析: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根据图示信息,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排序为逆时针方向,所以,图中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恒星年,时长约为365日6时9分。在北半球,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回答10~11题。10.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B11.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A解析:第10题,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而乙同学从外面观察,伞面应逆时针转动,则相当于北半球的情况,甲同学看到红墨水由上向下向右偏转。第11题,红墨水从伞面顶部向下运动发生偏转,只能模拟出水平运动的物体从北极(高纬)向低纬运动发生偏转的情况,不能模拟出由低纬向高纬和越过赤道的偏转现象,同时伞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差别也相差很大。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回答12~13题。12.当地球运行至图中b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B13.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 )A.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最慢B.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快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最快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最慢解析:第12题,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b点接近远日点,节气应为北半球夏至。第13题,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最慢;地球自转速度与所处公转轨道的位置无关。A14.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当直射点( )A.位于④处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B.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C.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1个恒星年D.从②处移到④处,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B解析: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的,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中①⑤为春分,从①处移到⑤处,为一个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需要1个回归年;②为夏至,④为冬至,从夏至到1月初公转速度变快,之后又变慢。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15.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5°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5°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16.此时北半球正值(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解析:第15题,黄赤交角指的是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目前的度数是23.5°。第16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正值北半球夏至。BB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17~18题。17.图中字母C代表( )A.春分日 B.夏至日C.冬至日 D.秋分日B18.下列有关中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到A与B之间,速度减慢B.地球公转到B与C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C.地球公转到C与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公转到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解析:第17题,C处太阳直射赤道以北,再根据该图为二分二至日图,可判断C为夏至日。同理,A为冬至日。按照地球公转方向可知,B处是春分日,D处是秋分日。第18题,中国国庆节是10月1日,这时地球公转到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处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D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 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9~20题。19.黄赤交角为24.2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0.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BC解析:第19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第20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某地全年正午阳光位于正南,下表为该地一民居正南朝向的窗户正午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的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21~22题。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面积(m2) 5.01 4.99 4.98 4.975 4.9821.以下四幅光照图与表中时间大致相吻合的是( )C22.该时期内( )A.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B.大兴安岭地面光照充足C.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还没达到极值D.黄河站日出方向为东南C解析:第21题,该地正午时阳光位于正南方向,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前后。A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光照图;B图为北半球的冬半年;C图地球的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可判断为北极点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D图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为二分日光照图。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第22题,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前后,夏至日时接近于远日点7月初,但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不是最慢,A项错误;大兴安岭属于落叶林,夏至日前后,枝叶茂密,地面光照不充足,B项错误;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在1月份和7月份达到极值,夏至日是6月份,所以没有达到极值,C项正确;黄河站位于北极附近,夏至日前后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正北日出、正北日落,D项错误。阅读材料,回答第23题。某日晚上10:00,居住在成都的妈妈给在乌鲁木齐旅游的小宇同学通电话。妈妈:小宇,你睡了吗?小宇:没有,我正在一边欣赏乌市的日落一边吃晚餐。妈妈:为什么那么晚才吃饭?小宇:这里的人都习惯晚上9~10点才吃饭呢。23.这里人吃饭时间比小宇家乡晚的原因是( )A.海拔较低 B.纬度较高C.经度偏西 D.日照较短解析:乌鲁木齐的经度大致在成都以西15°,地方时比成都晚1个小时,我们的生活作息是按地方时的时间,但是我们使用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因而会出现题中所描述的现象。C中国古代普遍采用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和认识,也即时间的流逝取决于太阳的运动,那么太阳在空中的方位就可以用来确定时间的早晚,于是古人将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道均匀的划分成十二份,每一份都对应一个方位,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不同的时间段,表示时辰的十二个字,也即人们常说的“十二地支”。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以“午时”来说,指的是11时到13时的时段,以此类推。据此回答24~25题。24.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述的最可能是下列哪个时间( )A.子时 B.寅时C.午时 D.戌时25.上题中古诗为唐朝诗人张继深秋某日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所作,该日苏州地区( )A.日出东北 B.日落西北C.昼长夜短 D.昼短夜长AD解析:第24题,夜半时分应是24时或0时前后。由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午时”指的是11时到13时的时段,可推知24时或0时前后应是子时。第25题,“月落乌啼霜满天”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霜多出现于秋冬季节的晴朗的夜晚,我国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应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A~F六处,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状况如何?答案:先向西偏,越过赤道后再向东偏。(3)假若图示时刻C点的同学正在上体育课,那么EF线为________(填“晨”或“昏”)线。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线速度相等。第(2)题,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第(3)题,图示时刻C点的同学正在上体育课,说明C点位于昼半球,故EF线为晨线。DE、F晨27.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图示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3)图中晨线是弧________,昏线是弧________。(4)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5)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1222(23.5°S,90°W)ABBC123211218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表示南半球俯视图;南极圈出现极昼,所以该日为12月22日前后。第(2)题,E点所在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90°W,该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5°S,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5°S,90°W)。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图中昼夜半球分布可知,弧AB为晨线,弧BC为昏线。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点所在经线为90°W,其地方时为12时;乙点所在纬线此时昼弧长为270°,所以昼长为18小时,故而日出时间为3时,日落时间为21时。第(5)题,A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所以昼长为12小时;由上题可知,乙点昼长为18小时。28.下图是从北极上空垂直俯视看到的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在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答案:逆时针方向,绘图略。(2)在A、B、C、D四点中,近日点位于________点,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位于________点,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3)A、B、C、D四点中日地距离比较,由近到远的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4)A、B、C、D四点公转速度比较,从大到小的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D1B7D、A、C、BD、A、C、B解析:第(1)题,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方向呈逆时针。第(2)题,图中D点是近日点,地球经过此点的时间为1月初,公转的速度最快;图中B点是远日点,地球经过此点的时间为7月初,公转的速度最慢。第(3)题,根据公转轨道图判断日地距离由近及远为D、A、C、B。第(4)题,日地距离越近,地球公转速度越快,反之越慢。综合微评(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些地理现象。据此回答1~2题。1.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2. 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时差的产生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解析:第1题,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排除A、D项;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第2题,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答案:1.C 2.A下图是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某地用连续曝光拍摄的北极星空照片。读图,回答3~5题。3.该照片能证明(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流星现象 D.恒星运动4.如果照片中北极星的观察仰角为55°,那么拍摄的地点一定在( )A.赤道 B.热带C.南寒带 D.北温带5.摄影师在当天21:00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北极星正右侧,第二天再观测到该恒星在同一位置时间应该是( )A.21时 B.20时3分56秒C.20时56分4秒 D.21时56分4秒解析:第3题,从北极星空照片可以看出,北极星周边的星星环绕北极星运动,而这些星星大多为恒星,在太空的位置相对稳定,因此这些星星的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视运动。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在赤道和北半球才能观察到北极星,北极星的观测仰角与观测者所在的纬度相同。如果照片中北极星的观察仰角为55°,那么拍摄的地点一定在55°N,根据五带的划分,55°N属于北温带。第5题,摄影师在当天21:00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北极星正右侧,第二天再观测到该恒星在同一位置,中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比我们使用的时间系统中的一天(24小时)少3分56秒,由此推算,第二天再观测到该恒星在同一位置的时刻应提前3分56秒,即20时56分4秒。答案:3.A 4.D 5.C6.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由晨昏线判定的方法可知,如A图所示,随地球自转,过a进入夜半球,则a为昏线;过b进入昼半球,则b为晨线,与题干要求不符;同理推断C图中b为晨线,D图中a为昏线,均与题干要求不符。答案:B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7~8题。7.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交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8.图中P点所在的是( )A.晨线B.昏线C.0时经线D.既不是晨线,也不是昏线解析:第7题,图中只能演示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不能演示出四季的更替和运动物体偏向。第8题,图中P点位于晨线上。答案:7.C 8.A9.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中心B.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较快,近日点较慢C.图中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为顺时针D.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日6时9分解析: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根据图示信息,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排序为逆时针方向,所以,图中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恒星年,时长约为365日6时9分。答案:D在北半球,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回答10~11题。10.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11.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第10题,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而乙同学从外面观察,伞面应逆时针转动,则相当于北半球的情况,甲同学看到红墨水由上向下向右偏转。第11题,红墨水从伞面顶部向下运动发生偏转,只能模拟出水平运动的物体从北极(高纬)向低纬运动发生偏转的情况,不能模拟出由低纬向高纬和越过赤道的偏转现象,同时伞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差别也相差很大。答案:10.B 11.A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回答12~13题。12.当地球运行至图中b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13.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 )A.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最慢B.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快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最快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最慢解析:第12题,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b点接近远日点,节气应为北半球夏至。第13题,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最慢;地球自转速度与所处公转轨道的位置无关。答案:12.B 13.A14.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当直射点( )A.位于④处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B.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C.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1个恒星年D.从②处移到④处,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解析: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的,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中①⑤为春分,从①处移到⑤处,为一个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需要1个回归年;②为夏至,④为冬至,从夏至到1月初公转速度变快,之后又变慢。答案:B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15.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5°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5°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16.此时北半球正值(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解析:第15题,黄赤交角指的是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目前的度数是23.5°。第16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正值北半球夏至。答案:15.B 16.B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17~18题。17.图中字母C代表( )A.春分日 B.夏至日C.冬至日 D.秋分日18.下列有关中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到A与B之间,速度减慢B.地球公转到B与C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C.地球公转到C与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公转到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解析:第17题,C处太阳直射赤道以北,再根据该图为二分二至日图,可判断C为夏至日。同理,A为冬至日。按照地球公转方向可知,B处是春分日,D处是秋分日。第18题,中国国庆节是10月1日,这时地球公转到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处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答案:17.B 18.D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 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9~20题。19.黄赤交角为24.2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0.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第19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第20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答案:19.B 20.C某地全年正午阳光位于正南,下表为该地一民居正南朝向的窗户正午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的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21~22题。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面积(m2) 5.01 4.99 4.98 4.975 4.9821.以下四幅光照图与表中时间大致相吻合的是( )22.该时期内( )A.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B.大兴安岭地面光照充足C.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还没达到极值D.黄河站日出方向为东南解析:第21题,该地正午时阳光位于正南方向,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前后。A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光照图;B图为北半球的冬半年;C图地球的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可判断为北极点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D图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为二分日光照图。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第22题,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前后,夏至日时接近于远日点7月初,但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不是最慢,A项错误;大兴安岭属于落叶林,夏至日前后,枝叶茂密,地面光照不充足,B项错误;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在1月份和7月份达到极值,夏至日是6月份,所以没有达到极值,C项正确;黄河站位于北极附近,夏至日前后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正北日出、正北日落,D项错误。答案:21.C 22.C阅读材料,回答第23题。某日晚上10:00,居住在成都的妈妈给在乌鲁木齐旅游的小宇同学通电话。妈妈:小宇,你睡了吗?小宇:没有,我正在一边欣赏乌市的日落一边吃晚餐。妈妈:为什么那么晚才吃饭?小宇:这里的人都习惯晚上9~10点才吃饭呢。23.这里人吃饭时间比小宇家乡晚的原因是( )A.海拔较低 B.纬度较高C.经度偏西 D.日照较短解析:乌鲁木齐的经度大致在成都以西15°,地方时比成都晚1个小时,我们的生活作息是按地方时的时间,但是我们使用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因而会出现题中所描述的现象。答案:C中国古代普遍采用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和认识,也即时间的流逝取决于太阳的运动,那么太阳在空中的方位就可以用来确定时间的早晚,于是古人将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道均匀的划分成十二份,每一份都对应一个方位,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不同的时间段,表示时辰的十二个字,也即人们常说的“十二地支”。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以“午时”来说,指的是11时到13时的时段,以此类推。据此回答24~25题。24.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述的最可能是下列哪个时间( )A.子时 B.寅时C.午时 D.戌时25.上题中古诗为唐朝诗人张继深秋某日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所作,该日苏州地区( )A.日出东北 B.日落西北C.昼长夜短 D.昼短夜长解析:第24题,夜半时分应是24时或0时前后。由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午时”指的是11时到13时的时段,可推知24时或0时前后应是子时。第25题,“月落乌啼霜满天”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霜多出现于秋冬季节的晴朗的夜晚,我国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应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答案:24.A 25.D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A~F六处,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状况如何?(3)假若图示时刻C点的同学正在上体育课,那么EF线为________(填“晨”或“昏”)线。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线速度相等。第(2)题,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第(3)题,图示时刻C点的同学正在上体育课,说明C点位于昼半球,故EF线为晨线。答案:(1)D E、F (2)先向西偏,越过赤道后再向东偏。 (3)晨27.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图示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3)图中晨线是弧________,昏线是弧________。(4)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5)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表示南半球俯视图;南极圈出现极昼,所以该日为12月22日前后。第(2)题,E点所在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90°W,该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5°S,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5°S,90°W)。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图中昼夜半球分布可知,弧AB为晨线,弧BC为昏线。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点所在经线为90°W,其地方时为12时;乙点所在纬线此时昼弧长为270°,所以昼长为18小时,故而日出时间为3时,日落时间为21时。第(5)题,A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所以昼长为12小时;由上题可知,乙点昼长为18小时。答案:(1)12 22 (2)(23.5°S,90°W) (3)AB BC (4)12 3 21 (5)12 1828.下图是从北极上空垂直俯视看到的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在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2)在A、B、C、D四点中,近日点位于________点,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位于________点,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3)A、B、C、D四点中日地距离比较,由近到远的排列依次是________。(4)A、B、C、D四点公转速度比较,从大到小的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方向呈逆时针。第(2)题,图中D点是近日点,地球经过此点的时间为1月初,公转的速度最快;图中B点是远日点,地球经过此点的时间为7月初,公转的速度最慢。第(3)题,根据公转轨道图判断日地距离由近及远为D、A、C、B。第(4)题,日地距离越近,地球公转速度越快,反之越慢。答案:(1)逆时针方向,绘图略。(2)D 1 B 7 (3)D、A、C、B (4)D、A、C、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综合微评(一)含答案(教师用).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综合微评(一)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