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微评(五)(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被茂密,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单一性C.整体性 D.均衡性解析:气候影响植被,反映整体性特征。答案:C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表现最典型、尺度最大的地区是( )A.北美大陆低纬地区 B.亚欧大陆中纬地区C.南美大陆中纬地区 D.非洲大陆低纬地区解析:亚欧大陆中纬地区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最能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B3.不同纬度高山雪线的高度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的高低不同 B.土壤的肥力不同C.热量的纬度差异 D.植被的覆盖差异解析: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从而影响雪线的高度。答案:C4.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和降水 B.光照和风速C.径流和坡度 D.植被和土壤解析:山地两侧由于地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导致降水有差异,由于地处阳坡和阴坡的差异导致热量有差异,因此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答案:A5.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解析: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白天温度不会太高,夜晚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度小。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地表径流量减小,季节变化减小。植被能拦蓄洪水,使水流速度减慢,减慢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生物的出现、生长,根部伸入岩石缝隙,使岩石风化、破碎的速度加快。答案:C6.下列叙述中,属于图中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地形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表现在图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表示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红壤是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一种典型土壤。答案:C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7.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解析: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答案:A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8~9题。8.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增大9.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 B.区域性C.整体性 D.差异性解析:第8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9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8.A 9.C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10.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11.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独特性 B.区域性C.差异性 D.整体性解析:第10题,图中地壳抬升,形成了山地,影响了该地区域地带性分异。第11题,地壳的抬升使得山地一侧成为迎风坡、另一侧成为背风坡,背风坡由于降水减少,使得植被、土壤等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0.A 11.D下图表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2~15题。12.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的自然带是(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C.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D.高山草原带、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13.形成该山地自然带基带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向14.引起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条件 B.土壤类型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15.该山地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C.40°N附近 D.极圈附近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知,③下面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③为高山草原带,②为高寒荒漠带,①为积雪冰川带。第13题,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山麓自然带与当地的自然带一致。第14题,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热条件。第15题,此山的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该山地应该靠近赤道。答案:12.A 13.B 14.A 15.A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16.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17.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C.亚马孙平原 D.西欧平原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沿X方向植被依次由森林变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该方向表示干燥程度的增加,沿Y方向植被由针叶林变为温带阔叶林、再到热带雨林,显然Y方向表示热量条件的变化,但它表示的并不是纬度方向的增加,而是纬度方向的降低,也不是海拔方向的增加,可知B、C、D项错误,因此A项正确。第17题,读图可知沿Y方向是热量的增加,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之间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和西欧平原分布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A、D项错误;我国江南丘陵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B项正确;亚马孙平原分布的是热带雨林,因此C项错误。答案:16.A 17.B18.地中海沿岸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答案:B某研究发现,1970~2016年期间,位于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了约854 km2。据此回答19~20题。19.此期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气温升高 B.地质灾害频发C.太阳辐射减少 D.植被覆盖增加20.冰川面积减少引起了周边自然景观一系列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差异性 B.稳定性C.整体性 D.周期性解析:第19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区域气温升高,致使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第20题,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某要素发生变化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9.A 20.C读图,回答第21题。2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解析: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分析,图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其中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整个环境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A项正确。体现了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不是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B、C、D项错误。答案:A下图是祁连山冰川分布玫瑰图,线条越长表示冰川数量越多;阴影面积越大表示冰川面积越大。读图,回答22~24题。22.祁连山冰川面积与数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南多西北少 B.南多北少C.西南多东北少 D.北多南少23.东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数量相差不多,但是面积差异显著,这主要因为东北部比西北部( )A.日照时间更长 B.降水总量更多C.太阳辐射更强 D.蒸发强度更大24.由图推断,祁连山冰川分布高度最低的方位是( )A.东北 B.西北C.东南 D.西南解析:第22题,根据材料信息“线条越长表示冰川数量越多;阴影面积越大表示冰川面积越大”可知D项正确。第23题,祁连山东北是季风区,西北属于非季风区。祁连山东北部冰川面积广主要是由于降水总量多。第24题,冰川分布的高度和范围与纬度位置、海拔、降水等有关。在同等纬度的条件下,降水越多,冰川分布越广,分布高度越低。答案:22.D 23.B 24.A25.我国陇海(连云港到兰州)—兰新(兰州到乌鲁木齐)铁路沿线自然景观分异主要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解析:陇海—兰新铁路线是由沿海向内陆的交通线,沿线自然景观分异主要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答案:B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物种生长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1)说明“红石滩”景观的形成需要的条件。(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通过“红石滩”景观考查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第(1)题,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得出其形成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的形成条件。第(3)题,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以及其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第(4)题,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4 000米左右。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答案:(1)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3)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4)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且为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人为破坏较少等。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 800 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的。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解析:第(1)题,特有物种多主要是因为孤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弱。第(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存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树种;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28.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120°E附近某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甲乙(1)图甲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什么?(2)图甲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⑤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________因素影响。(3)图乙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②地虽位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来判断自然带。图甲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甲中③②两地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1)热带荒漠带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水分(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综合微评(五)(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被茂密,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单一性C.整体性 D.均衡性解析:气候影响植被,反映整体性特征。C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表现最典型、尺度最大的地区是( )A.北美大陆低纬地区 B.亚欧大陆中纬地区C.南美大陆中纬地区 D.非洲大陆低纬地区解析:亚欧大陆中纬地区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最能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3.不同纬度高山雪线的高度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的高低不同 B.土壤的肥力不同C.热量的纬度差异 D.植被的覆盖差异解析: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从而影响雪线的高度。C4.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和降水 B.光照和风速C.径流和坡度 D.植被和土壤解析:山地两侧由于地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导致降水有差异,由于地处阳坡和阴坡的差异导致热量有差异,因此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A5.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解析: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白天温度不会太高,夜晚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度小。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地表径流量减小,季节变化减小。植被能拦蓄洪水,使水流速度减慢,减慢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生物的出现、生长,根部伸入岩石缝隙,使岩石风化、破碎的速度加快。C6.下列叙述中,属于图中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地形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表现在图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表示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红壤是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一种典型土壤。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7.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解析: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A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8~9题。8.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增大9.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 B.区域性C.整体性 D.差异性解析:第8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9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C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10.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11.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独特性 B.区域性C.差异性 D.整体性AD解析:第10题,图中地壳抬升,形成了山地,影响了该地区域地带性分异。第11题,地壳的抬升使得山地一侧成为迎风坡、另一侧成为背风坡,背风坡由于降水减少,使得植被、土壤等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表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2~15题。12.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的自然带是(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C.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D.高山草原带、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13.形成该山地自然带基带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向AB14.引起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条件 B.土壤类型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15.该山地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C.40°N附近 D.极圈附近AA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知,③下面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③为高山草原带,②为高寒荒漠带,①为积雪冰川带。第13题,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山麓自然带与当地的自然带一致。第14题,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热条件。第15题,此山的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该山地应该靠近赤道。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16.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17.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C.亚马孙平原 D.西欧平原AB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沿X方向植被依次由森林变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该方向表示干燥程度的增加,沿Y方向植被由针叶林变为温带阔叶林、再到热带雨林,显然Y方向表示热量条件的变化,但它表示的并不是纬度方向的增加,而是纬度方向的降低,也不是海拔方向的增加,可知B、C、D项错误,因此A项正确。第17题,读图可知沿Y方向是热量的增加,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之间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和西欧平原分布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A、D项错误;我国江南丘陵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B项正确;亚马孙平原分布的是热带雨林,因此C项错误。18.地中海沿岸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某研究发现,1970~2016年期间,位于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了约854 km2。据此回答19~20题。19.此期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气温升高 B.地质灾害频发C.太阳辐射减少 D.植被覆盖增加20.冰川面积减少引起了周边自然景观一系列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差异性 B.稳定性C.整体性 D.周期性AC解析:第19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区域气温升高,致使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第20题,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某要素发生变化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读图,回答第21题。2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A解析: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分析,图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其中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整个环境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A项正确。体现了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不是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B、C、D项错误。下图是祁连山冰川分布玫瑰图,线条越长表示冰川数量越多;阴影面积越大表示冰川面积越大。读图,回答22~24题。22.祁连山冰川面积与数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南多西北少 B.南多北少C.西南多东北少 D.北多南少23.东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数量相差不多,但是面积差异显著,这主要因为东北部比西北部( )A.日照时间更长 B.降水总量更多C.太阳辐射更强 D.蒸发强度更大24.由图推断,祁连山冰川分布高度最低的方位是( )A.东北 B.西北C.东南 D.西南DBA解析:第22题,根据材料信息“线条越长表示冰川数量越多;阴影面积越大表示冰川面积越大”可知D项正确。第23题,祁连山东北是季风区,西北属于非季风区。祁连山东北部冰川面积广主要是由于降水总量多。第24题,冰川分布的高度和范围与纬度位置、海拔、降水等有关。在同等纬度的条件下,降水越多,冰川分布越广,分布高度越低。25.我国陇海(连云港到兰州)—兰新(兰州到乌鲁木齐)铁路沿线自然景观分异主要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解析:陇海—兰新铁路线是由沿海向内陆的交通线,沿线自然景观分异主要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物种生长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1)说明“红石滩”景观的形成需要的条件。(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通过“红石滩”景观考查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第(1)题,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得出其形成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的形成条件。第(3)题,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以及其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第(4)题,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4 000米左右。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答案:(1)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3)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4)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且为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人为破坏较少等。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 800 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的。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材料三 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解析:第(1)题,特有物种多主要是因为孤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弱。第(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存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树种;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28.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120°E附近某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甲乙(1)图甲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什么?答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2)图甲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⑤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________因素影响。(3)图乙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热量水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②地虽位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来判断自然带。图甲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甲中③②两地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5章综合微评(五)含答案(教师用).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5章综合微评(五)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