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区域认知)4.运用图表,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 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液态的物质交换①形式:海洋大气。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2)气态的物质交换①形式:大气中二氧化碳。②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3)固态物质的交换海洋大气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1)形式:海洋大气。(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知识清单二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1)影响:对于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1)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2)热量收支状况①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②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知识清单三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2)影响①正常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降水偏少,气候偏干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丰富。②厄尔尼诺年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异常增多→洪涝灾害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严重干旱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信风减弱→冷海水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c.厄尔尼诺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而是全球性的。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2)影响①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②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间隔周期①历史上,大约7年。②近年来,其时间间隔在缩短。[辨一辨] (1)暖流流经海区的气候较寒流流经海区干燥。(×)提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旺盛,空气湿度比寒流流经海区湿润。(2)大气可以影响海水的性质。(√)提示: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降水影响海水性质。(3)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提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4)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增加。(×)提示: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减少,会更加干旱。(5)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提示: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大火。能力1 海—气间水热交换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典例示范]读图,回答(1)~(3)题。某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1)图中海域向A岛及所在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最主要途径为( )A.赤道暖流、东南信风B.西风漂流、西北风C.北大西洋暖流、西南风D.季风洋流、西南季风(2)造成该大洋20°N东部数值明显小于西部的原因是( )A.纬度差异 B.洋流性质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3)参与图示地区水、热平衡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不包括( )A.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B.西风、拉布拉多寒流C.西北季风、千岛寒流D.极地东风、墨西哥湾暖流解析:第(1)题,A地为大不列颠岛,所在大洲为欧洲,图中海域为大西洋。大西洋向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主要途径为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中的西南风。第(2)题,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热量也越多。读图可知,20°N大洋东部受寒流影响,西部受暖流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有东北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而不包括西北季风;大洋环流系统中,不包括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属太平洋洋流系统。答案:(1)C (2)B (3)C[素养提升]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北半球冬季(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2)图中①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A.①处 B.②处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解析:第(1)题,6个月后为7月,是夏季,海洋温度高,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第(2)题,②处为赤道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较多,海水温度更高;①处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较②处低,热交换②处更活跃。答案:(1)A (2)B能力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增强东南信风 减弱,甚至转为西风 增强南赤道暖流 减弱 增强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增强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西岸 降低 升高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关联性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2.图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1)正常年份(左图):东南信风强盛,表层暖海水向西流。→→→→(2)异常年份(右图)①东南信风减弱,表层暖海水大量东流(倒流)。②表层暖海水沿南美西海岸向南流。[方法技巧]1.沃克环流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东太平洋为冷水域,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太平洋近洋面大气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而高空的情况与近洋面相反。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典例示范]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下图为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较低,洋面气流下沉,C项正确。第(2)题,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项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在厄尔尼诺年降水增加,可能出现绿洲,C项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项错误。答案:(1)C (2)C[素养提升]“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1)~(2)题。(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A BC D(2)“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解析:第(1)题,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该处气流下沉;与此相反,太平洋赤道中西部海区海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第(2)题,由于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会使得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美洲西海岸地区冷海水上升增强,干旱加剧;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答案:(1)A (2)B[课堂小结][核心要点]1.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3.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读下表,回答1~2题。地区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甲 大 大 7月 1 月乙 小 小 8月 2月1.甲、乙两地的位置是( )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2.甲、乙两地气候(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具有海洋性,乙具有大陆性D.甲具有大陆性,乙具有海洋性解析:从表中可知,甲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均较大,气候的大陆性较强,从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不难判断其在北半球;乙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海洋性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2月,可看出乙亦应位于北半球。答案:1.A 2.D读世界部分海陆分布图,回答3~4题。3.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4.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3题,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第4题,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答案:3.C 4.A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据此回答5~6题。5.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区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海区C.赤道附近大西洋东海区D.赤道附近大西洋西海区6.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海鸟增多C.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解析:第5题,厄尔尼诺发生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区。第6题,厄尔尼诺发生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区,秘鲁寒流减弱或消失,从赤道南下一股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秘鲁沿岸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而位于大洋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地则出现干旱的天气。秘鲁渔场上升流减弱或消失,饵料减少,同时水温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而以鱼类为食的海鸟也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答案:5.A 6.C课时作业(十二)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基础练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1~4题。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A.① B.② C.③ D.④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4.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且海洋表层水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越多。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答案:1.C 2.B 3.A 4.C读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回答5~6题。5.从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看,图中序号所示的箭头表示导致厄尔尼诺现象根本原因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下列地理现象中可信的是( )A.赤道附近中东部海面水温降低B.秘鲁遭遇干旱威胁C.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D.我国南方夏季寒冷少雨解析:第5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原因。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答案:5.A 6.C7.关于下图海水热量收支及纬度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B.高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C.A海区水温的季节变化比B海区大D.B海区海水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A海区海水热量来自洋流解析:从图上可以明确看到,低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状况是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度是支出大于收入;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所消耗的能量。答案:A8.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曲线为_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曲线为_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a、b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a为热量支出,b为热量收入,c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相等,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e区域表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答案:(1)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能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属于热量盈余 海洋热量亏损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提升练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1~2题。1.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第1题,海—气间热量传输的主要途径是海水蒸发和水汽凝结。第2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答案:1.B 2.A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A.0°~20°N B.0°~20°SC.40°S~50°S D.40°N~60°N4.该纬度带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C.寒流的作用明显D.暖流的作用明显解析:第3题,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从图中可看出,热量平衡值在北半球40°~60°为最大值,且为负值。第4题,大西洋该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使海水热量支出较多,而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纬度又较高,太阳辐射少,故该处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答案:3.D 4.D读太平洋赤道地区东西两岸热力环流图,回答5~6题。5.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D.印度尼西亚多雨6.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箭头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5题,当该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第6题,箭头①是高空中大气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不参与海洋和大气之间能量的交换。答案:5.C 6.A下图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低空等压面分布状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A.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西太平洋明显偏高B.信风使海洋表层暖水流向东太平洋C.赤道附近上空的气流在南美洲西海岸下沉D.南美洲西海岸洋流方向改变8.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对太平洋两岸气候的影响是 ( )A.热带太平洋西部降水增多B.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干旱程度减弱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D.南美洲西岸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解析:第7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的水温更低,盛行下沉气流,东西两侧的水温差增大,东部降水更少,西部降水更多。拉尼娜现象发生只会影响洋流势力的强弱,并不会改变方向。第8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偏低,大洋东西两岸温差加大,东南信风加强。大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大洋西岸上升流增强。这样大洋西岸降水就会增加,故选A项。答案:7.C 8.A9.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下图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示意图(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2)画出下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解析: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第(2)题,B地区海水向南流动,A地区海水流过来补充。第(3)题,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导致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导致秘鲁渔场遭受下降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第(4)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答案:(1)风从A吹向B。A为高气压,B为低气压。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2)如下图所示:(3)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导致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导致秘鲁渔场遭受下降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4)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气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7张PPT)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区域认知)4.运用图表,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01 课前精梳理 自主学习固基础知识清单一 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______、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______、______各种特性的影响。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液态的物质交换②影响:海水的温度、______和密度。热量大气海洋盐度(2)气态的物质交换②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______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______。(3)固态物质的交换浓度速率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2)大气的主要热源:______。(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____________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海洋大气环流知识清单二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1)影响:对于维持全球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____________与大洋环流。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______。(2)过程:大气环流→_________。水热平衡大气环流海洋水循环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1) ____________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2)热量收支状况①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______支出,热量盈余。②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_____支出,热量_____。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______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______地区的结果。太阳辐射大于小于亏损低纬高纬知识清单三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______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______的现象。东部偏高(2)影响①正常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降水偏少,气候______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______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____________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丰富。偏干湿润营养物质②厄尔尼诺年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____________→洪涝灾害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严重______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______减弱→冷海水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______大量减少。c.厄尔尼诺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异常增多干旱信风鱼类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______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______。(2)影响①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______,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②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______,易出现旱灾。(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间隔周期①历史上,大约___年。②近年来,其时间间隔在______。下降相反偏多偏少7缩短[辨一辨] (1)暖流流经海区的气候较寒流流经海区干燥。( )提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旺盛,空气湿度比寒流流经海区湿润。(2)大气可以影响海水的性质。( )提示: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降水影响海水性质。(3)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 )提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4)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增加。( )提示: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减少,会更加干旱。(5)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提示: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大火。××02 课堂强研习 重点难点要突破能力1 海—气间水热交换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典例示范]读图,回答(1)~(3)题。某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1)图中海域向A岛及所在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最主要途径为( )A.赤道暖流、东南信风B.西风漂流、西北风C.北大西洋暖流、西南风D.季风洋流、西南季风(2)造成该大洋20°N东部数值明显小于西部的原因是( )A.纬度差异 B.洋流性质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CB(3)参与图示地区水、热平衡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不包括( )A.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B.西风、拉布拉多寒流C.西北季风、千岛寒流D.极地东风、墨西哥湾暖流C解析:第(1)题,A地为大不列颠岛,所在大洲为欧洲,图中海域为大西洋。大西洋向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主要途径为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中的西南风。第(2)题,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热量也越多。读图可知,20°N大洋东部受寒流影响,西部受暖流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有东北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而不包括西北季风;大洋环流系统中,不包括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属太平洋洋流系统。[素养提升]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北半球冬季(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2)图中①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A.①处 B.②处C.①②处相等 D.无法判断AB解析:第(1)题,6个月后为7月,是夏季,海洋温度高,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第(2)题,②处为赤道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较多,海水温度更高;①处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较②处低,热交换②处更活跃。能力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增强东南信风 减弱,甚至转为西风 增强南赤道暖流 减弱 增强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增强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西岸 降低 升高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关联性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2.图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1)正常年份(左图):东南信风强盛,表层暖海水向西流。(2)异常年份(右图)①东南信风减弱,表层暖海水大量东流(倒流)。②表层暖海水沿南美西海岸向南流。[方法技巧]1.沃克环流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东太平洋为冷水域,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太平洋近洋面大气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而高空的情况与近洋面相反。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典例示范]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下图为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CC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较低,洋面气流下沉,C项正确。第(2)题,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项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在厄尔尼诺年降水增加,可能出现绿洲,C项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项错误。[素养提升]“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1)~(2)题。(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A BC DA(2)“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B解析:第(1)题,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该处气流下沉;与此相反,太平洋赤道中西部海区海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第(2)题,由于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会使得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美洲西海岸地区冷海水上升增强,干旱加剧;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课堂小结][核心要点]1.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3.拉尼娜现象的影响。03 课后重效果 学业测试速达标读下表,回答1~2题。地区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甲 大 大 7月 1 月乙 小 小 8月 2月1.甲、乙两地的位置是( )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A2.甲、乙两地气候(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具有海洋性,乙具有大陆性D.甲具有大陆性,乙具有海洋性解析:从表中可知,甲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均较大,气候的大陆性较强,从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不难判断其在北半球;乙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海洋性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2月,可看出乙亦应位于北半球。D读世界部分海陆分布图,回答3~4题。3.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4.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3题,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第4题,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CA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据此回答5~6题。5.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区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海区C.赤道附近大西洋东海区D.赤道附近大西洋西海区A6.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海鸟增多C.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C解析:第5题,厄尔尼诺发生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区。第6题,厄尔尼诺发生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区,秘鲁寒流减弱或消失,从赤道南下一股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秘鲁沿岸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而位于大洋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地则出现干旱的天气。秘鲁渔场上升流减弱或消失,饵料减少,同时水温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而以鱼类为食的海鸟也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课时作业(十二)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基础练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1~4题。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A.① B.② C.③ D.④CB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4.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 )A.① B.② C.③ D.④AC解析: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且海洋表层水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越多。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读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回答5~6题。5.从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看,图中序号所示的箭头表示导致厄尔尼诺现象根本原因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下列地理现象中可信的是( )A.赤道附近中东部海面水温降低B.秘鲁遭遇干旱威胁C.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D.我国南方夏季寒冷少雨AC解析:第5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原因。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干燥少雨。7.关于下图海水热量收支及纬度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B.高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C.A海区水温的季节变化比B海区大D.B海区海水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A海区海水热量来自洋流A解析:从图上可以明确看到,低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状况是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度是支出大于收入;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所消耗的能量。8.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曲线为___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 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量收入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能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2)a曲线为___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热量支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属于热量盈余海洋热量亏损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解析:根据a、b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a为热量支出,b为热量收入,c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相等,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e区域表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提升练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1~2题。1.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BA解析:第1题,海—气间热量传输的主要途径是海水蒸发和水汽凝结。第2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A.0°~20°N B.0°~20°SC.40°S~50°S D.40°N~60°N4.该纬度带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C.寒流的作用明显D.暖流的作用明显DD解析:第3题,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从图中可看出,热量平衡值在北半球40°~60°为最大值,且为负值。第4题,大西洋该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使海水热量支出较多,而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纬度又较高,太阳辐射少,故该处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读太平洋赤道地区东西两岸热力环流图,回答5~6题。5.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D.印度尼西亚多雨C6.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箭头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5题,当该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第6题,箭头①是高空中大气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不参与海洋和大气之间能量的交换。A下图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低空等压面分布状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A.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西太平洋明显偏高B.信风使海洋表层暖水流向东太平洋C.赤道附近上空的气流在南美洲西海岸下沉D.南美洲西海岸洋流方向改变8.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对太平洋两岸气候的影响是 ( )A.热带太平洋西部降水增多B.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干旱程度减弱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D.南美洲西岸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CA解析:第7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的水温更低,盛行下沉气流,东西两侧的水温差增大,东部降水更少,西部降水更多。拉尼娜现象发生只会影响洋流势力的强弱,并不会改变方向。第8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偏低,大洋东西两岸温差加大,东南信风加强。大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大洋西岸上升流增强。这样大洋西岸降水就会增加,故选A项。9.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下图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示意图(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2)画出下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解析: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第(2)题,B地区海水向南流动,A地区海水流过来补充。第(3)题,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导致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导致秘鲁渔场遭受下降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第(4)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答案:(1)风从A吹向B。A为高气压,B为低气压。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2)如下图所示:(3)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导致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导致秘鲁渔场遭受下降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4)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气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3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3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