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分。
1.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的历史轴线。在山西襄汾陶学遗址,考古学家出土了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物特点的陶雾、陶盗等陶制品,还有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察和玉壁,以及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尚的双翼形玉饰。这说明(  )
A. 部落联盟战争颜仍 B. 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 国家机构形态完整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首着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着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 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 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 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3.稷下学宫是受到齐国官方支持的学校。阅读下表:“齐国稷下学宫与先秦文化摘编”。这集中反映出(  )
源自稷下学宫的文献与人物 传播概况
《考工记》 齐国手工业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记载了青铜冶金业各金属的比例。 秦陵出土的铜马车的冶金比例与《考工记》记载吻合。
《管子》 齐国稷下学宫的教科书,其中的《心术》《白心》等篇记载了精气说。 楚国屈原的《离骚》《远游》等文渗透了精气说。
稷下诸先生 如农家、阴阳家等。 秦国编撰的《吕氏春秋》等书中关于农学、天文学、阴阳五行等知识,摘自稷下先生的著述。
A. 齐国是诸子思想的发源地 B. 学校教育推动区域文化交流
C. 局势安定有助于文化发展 D. 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实现汇流
4.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 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 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 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 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 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6.“国人”是居住在城郭和郊区的民众,是最底阶层的贵族,“野人”是居住在农村中的平民。西周时期“国人”能够“执干戈以卫社稷”,而“野人”没有资格当兵。春秋中后期,“野人”获得当兵资格。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B. 铁犁牛耕广泛应用 C. 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D.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7.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则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 成熟宇宙观形成 C. 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 社会生产力提升
8.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 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 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 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 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9.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 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 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 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 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10.汉文帝继位时,“绛侯(周勃)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还与颍阴侯灌婴择取“长者士之有节行者”斥退文帝举荐的贾谊。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皇帝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汉文帝的这一做法(  )
A. 使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B. 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
C. 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推动世官制度走向消亡
11.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
A.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 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 D. 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
12.如表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表中所反映现象(  )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1400万贯
合计 4755.5万贯 1305.5万贯 3450万贯
A. 源于赋税制度变革 B. 表明土地兼并严重 C. 危及国家统治秩序 D.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4.如表是不同史书中有关东晋南北朝历史的描述。这些描述体现了(  )
具体描述 出处
(南方)地多山水,阳为攸居,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所谓‘岛夷卉服’者也 《魏书》
称在北方建立政权的胡人为“索虏” 《宋书》
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 《资治通鉴音注》
A. 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B. 正统观念影响史书编纂
C. 民族交融向纵深发展 D.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5.“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 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 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 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 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16.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
A. 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 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 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 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17.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指出,西汉豪强地主的一部分,经济势力日益巩固,又得为儒学世家,由通经入仕,而使自己政治地位上升,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东汉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作者论述的历史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有(  )
①西汉异姓诸侯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③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发展势力
④官学私学重视儒学教育以适应选官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8.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B. 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
C. 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D. 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在各种政务活动中经常利用档案,如利用舆图档案分封藩国、确定王朝的重大政策等。此外,汉代还利用档案文件组织官员们进行学术研讨。西汉时期的石渠阁是专为收藏秦代档案而建立的历史档案馆;而兰台则是收藏中央先行文书档案的现行档案库。两宋时期中央设置了皇家档案库,中央三省、枢密院、六部、三司都设有“架阁”。宋代利用档案编修各种史书。到了明朝,中央不仅有了专门保管、整理元代档案图籍的大本堂,而且还有了专门保管明代全国赋役档案的后湖黄册库和保管各帝实录、宝训正本的皇史宬等。明代收藏内阁档案典籍的文渊阁库房“深严禁密,百官莫敢望焉,吏人无敢至其地”。明朝利用档案编史修志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方志,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高的水准。
——摘编自赵彦昌《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89年7月29日,依据法兰西国民议会组织条例建立了国民议会档案馆。1790年,国民议会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条例,将国民议会档案馆改名为国家档案馆,法国公民可以到档案馆免费查用档案文件。国家档案馆除继续保存国民议会的档案文件外,还集中保管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的公共文件,同时还对所有地方公共档案馆实行领导和监督。此时的国家档案馆不再隶属于某个人、某个组织,而是属于法兰西共和国及全体公民。1794年,国民议会颁布了一部基本档案法——法国《穑月七日档案法令》,规定档案被视为国家的公共财富,任何公民都有利用档案的平等权利。1821年,法国建立了档案学院,只有该学院毕业生,才有资格担任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职务。
——摘编自所桂萍《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及其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档案保存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代中国档案事业相比,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 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 概况
西周 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 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 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 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 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元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明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清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小题1】主要原则:对本朝和前朝档案分别保管;分类保存;封闭保存。积极作用:推动古代王朝规范施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为史志编撰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任答三点即可)
【小题2】特点:有专门法律的保障;档案遵循开放原则;渗透资产阶级民主与平等思想;有专门的档案人才培养机制。(任答三点即可)原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管理的专门化;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任答三点,任答四点)
20.【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
意义: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小题2】概况: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
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任答一点)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1.【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仔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风格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不同,由此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阐述,如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了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等等,言之有理即可。最后,对阐述部分进行总结,点明论题,但不要重复论题。或者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服饰文化发展相互促进”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交融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如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汉服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
阐述: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了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
总之,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服饰文化发展相互促进。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杂居,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趋势明显。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这一改革使华夏族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若干习俗,推动了胡服的流行及胡汉服饰的融合,促进了民族进一步交融。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汉服。这一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鲜卑民族的汉代和封建化过程,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总之,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胡汉服饰文化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