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2022级高三模拟试题历史学科试题(六)解析版一、选择题1.如下图所示,在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二里头类型的铜铃。由此可知()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色彩 B.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居民迁徙频繁C.中华文明发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D.中华文明兼具多样性本土性特点2.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中,部分法律规定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汉代()类别 具体内容家庭 孤寡者,勿事。寡妻独子,勿事。生产 垦草田,勿租。新垦田,三年勿租。盗徙封,侵食家田,赎耐。盗耕人田,一亩以下,罚金一两。税役 岁不登,民食不足,县官赈货。岁役不过三日。擅兴徭役,罚金二两。量刑 吏以苛酷论罪,罚金四两。主擅刑、髡其奴、婢,耐为隶臣妾。疑罪,从赎。罪疑者,从轻论。A.法律体系完备 B.注重以法治国 C.强调德主刑辅 D.儒学影响法律3.《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意即门下省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太宗时,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这些举措A.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 B.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 D.客观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4.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军的解额【指各地解(乡)试合格解送礼部参加省(会)试的举人数额】比其他路要多,东南州军是“百人取一人”,而西北州军是“十人取一人”。这三路举人还享有比其他各路举人可以早三年被赐出身、文学、助教等优待,从而有可能至少早三年入仕做官。宋朝科举这种特殊的规定主要是为了A.应对边患的军事压力 B.扩大统治基础C.践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D.照顾落后地区5.图4为宋明以来中国核心区的变化,这一变化图4A.推动了生产专业化的发展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C.削弱了中央对江南的控制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6.表2为19世纪40年代部分国人提出的观点。这些观点表2观点 出处(美国)地既有所凭恃以自立,时又迫之不遑他计,而人人复安愚贱、泯争端,三者相乘,夫是以创一开辟未有之局,而俨然无恙以迄于今也 梁廷枏 《海国四说》像华盛顿这样有陈胜、吴广之勇,曹操、刘备之雄,得了天下而不僭位号、不传子孙,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徐继畲 《瀛寰志略》美国仅设统领、不设国王、事简政速、令行禁止的民主制度,具有永恒的价值,可以“垂奕世而无弊” 魏源 《海国图志》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对外政策B.引导国人形成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认识C.推进了知识界学习西方层面的提高D.有助激发先进人士对世界形势的关注7.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要求精简机构,多名地方巡抚大员遭到裁汰,于是“流言纷纭”,“京朝震动,外省悚惊”。同时维新派还要求设立中央制度局,先是总署迟迟不呈递,在光绪催促下,军机大臣曰:“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由此可推知A.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B.机构改革损害顽固派的根基C.清政府统治已濒临崩溃 D.维新变法具备一定的妥协性8.1940年8月,取缔民间私人土杂钞被写入山东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山东抗日根据地规定,“各级政府应办理土钞字号登记,无充足准备金者,一律禁止出,有相当准备金者,停止私钞,令其加入官民合办之金融机关,以杜绝土钞之滥发”。该举措有利于()A.打击根据地封建势力 B.稳定根据地经济秩序C.抑制国统区通货膨胀 D.促进国家货币的统一9.图2为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分布示意图。图中外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图2A.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中国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D.国家出于政治和战略的考量10.表2中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这一时期中国表2时间 文件1985年3月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7年1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1987年6月 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技术合同法》1988年5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7月 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法》A.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B.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C.基础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D.经济建设亟需科技助力11.图2为波斯国王大流士为宣扬自己的功业而镌刻的浮雕-贝希斯铭文。铭文用当时帝国境内所通行的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等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刻成。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图2A.波斯帝国的中心地位 B.区域文明的早期交流C.西亚地区的艺术繁荣 D.两河流域的经济实力12.马克思曾经对自然禀赋理论提出了经典质疑:“先生们,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物质自然不能决定殖民地自身生产结构B.殖民地生产模式是自身生产结构的外显C.殖民地生产结构源于发达国家贸易延伸D.世界分工结构的诞生具有彻底的政治性13.下图是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 B.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C.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 D.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14.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鲍德温在私人信件中写道:“我们必须避免激化矛盾,任何强硬行动都可能引发灾难。”法国总理赖伐尔亦在日记中记录:“邻国的野心令人担忧,但我们无力阻止。”这反映了()A.欧洲局势动荡引发大国焦虑 B.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的野心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已崩溃 D.民族自决原则遭到严重破坏15.图一为2009年至2018年全球推出的贸易干预措施数量(单位:项),对图示信息分析合理的是图一(图示数据来源:GlobalTradeAlert)A.国际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 B.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C.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D.多极化趋势发生变化二、非选择题16.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卫宏(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班固《汉书·地理志》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白效咏《坑术士“新证”》(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10分)(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黄尊三日记黄尊三(1880~1951),湖南省沪溪县武溪镇人。17岁中秀才,后入读湖南高等学堂。1905年5月,由湖南赴日本官费留学。如表为其留学日记部分内容摘录。时间 日记内容 备注四月二十日(1905年5月23日) 自十号由湘出发,至今十天为此无谓之事,阻滞中途,不能进行,光阴虚掷,未免可惜。中国大官,只顾一己虚荣,不知尊重他人人格,实属可鄙。 “无谓之事”是指学生拜见张之洞的礼仪之争:从武昌出发赴日本前,时任湖南巡抚端方命留学生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见学生站着谒见,颇为不悦,认为他们不知上下尊卑之礼,故而“推三阻四借故拖延对留学生的放行”。端方也认为学生缺少“家教”,要求学生给张行跪拜之礼。学生则坚决拒绝,表示宁肯不去留学,也不能牺牲人格尊严。冬月三日(1905年11月29日) 浴后,看《民报》。《民报》为宋教仁等所创办,鼓吹革命,提倡民族主义。文字颇佳,说理亦透,价值在《新民从报》之上,盖革命党之机关报也。冬月十七日(1905年12月13日) 自取缔规则起,无一日舒展日既废学,夜不成眠。晚,辗转床褥,呼天长叹,念古人学书学剑,能以一艺自成其志,余求学无地,救国无才,茫茫天壤归将安为?思至此泪潸然下。 “取缔规则”是指 1905年11月2日,日本政府文部省发表《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对留日学生活动进行管制,限制留日学生中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年2月21日 闻俄人要求六款,清廷均许之,其耻辱真有不堪言者,愤极恨极,回思人不受刺激则无进步,此次受外交上之刺激,自觉子然一身,他无希冀,只要能雪耻报国家,虽万牺牲有所不惜,而学问二字,又其末焉者也。余于是有退学返国之志。 “外交上之刺激”指1911年俄国出兵新疆,并提出设领事馆、拥有领事裁判权等无理要求,清政府答应了俄国要求。-据《黄尊三日记》整理结合材料,以“留学日记·时代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数据中的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结构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表6所有制结构占比 1952 1956 1978 2008公有制经济 20.6% 92.9% 几乎100% 60%~65%非公有制经济 79.4% 7.1% 几乎为0 35%~40%-据《中国统计年鉴》等整理提取材料信息,以“结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61年独立后,坦桑尼亚的历史教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表1根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育改革而整理。1964年前 沿用殖民时期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七年级和八年级的课程大纲主要是“非洲人如何被施加影响的历史,而非本地土著居民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 被广泛使用的教材在意识形态上都是民族主义倾向,在地理范围上都是以非洲为中心。20世纪70年代中期 《欧洲如何使非洲欠发达》一书进入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课程,在大多数学校被采用。它从非洲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角度解释了非洲正式独立后第一个十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1976年 初级历史教学大纲的关键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殖民入侵之前东非人所取得的进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目标包括促进和鼓励发展对非洲传统的自豪感,以便学生能够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表1-摘编自优素福·拉维《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历史教育》(1)根据材料概括坦桑尼亚20世纪60年代历史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坦桑尼亚历史教育改革的意义。(8分) 2025届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六)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 1.C 2.D 3.D 4.A 5.D 6.D 7.A 8.B 9.D 10.D 11.B 12.D 13.B 14.B 15.B 非选择题答案 16. (1)不能。四则材料均为后人记述或研究,缺乏一手史料;细节存在矛盾(如地点、人数、“儒生” 与 “术士” 称呼差异);第四则为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记述带有抨击秦政的主观目的,影响客观性。 (2)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需借秦 “暴政” 强化仁政思想;秦速亡为后世提供教训,“坑儒” 说符合儒家批判专制的需求。 17. 示例: 黄尊三的留学日记折射出 20 世纪初中国的时代困境与变革诉求。留学生与张之洞的礼仪冲突,暴露了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 —— 传统官僚固守等级秩序,而留学生追求人格平等,反映出封建体制与近代化转型的深层矛盾。日本《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出台与俄国对新疆的侵略,凸显了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列强通过政治干预与军事威胁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清政府的妥协则加速了民众对其合法性的质疑。《民报》的传播与黄尊三的救国感慨,展现了革命思潮的兴起与知识分子的觉醒,留学生群体从追求个人学谊转向以革命救亡为己任,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 总之,日记以个人视角记录了近代中国在殖民压迫与制度腐朽双重困境下的挣扎,印证了救亡图存与思想革新的历史必然性。 18. 结构 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产业、城乡结构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发展逻辑。 所有制结构上,1952-1956 年通过 “一化三改”,公有制经济占比从 20.6% 跃升至 92.9%,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78 年后,伴随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从 “几乎为 0” 逐步提升至 35%-40%,形成多元所有制格局,激活了市场活力。 产业结构方面,1952 年第一产业占比 54.3%,呈现典型农业国特征;1978 年后,第二产业比重从 40.1% 稳步提升至 48.6%,工业化进程加速;第三产业占比从 23.9% 跃升至 40%,反映出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型。 城乡结构上,1949 年乡村人口占比 89.4%,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1978 年后,城镇化率从 17.9% 提升至 45.7%,乡镇企业崛起与户籍改革推动了城乡融合。 这些结构变迁是国情与政策互动的结果:建国初期通过计划经济快速工业化,改革开放后以市场化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持续探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9. (1)主要内容:摒弃殖民时期教材,以非洲为中心重构历史叙事;强化民族主义教育,强调非洲传统与独立后的发展困境。 背景:坦桑尼亚独立(非洲殖民体系崩溃);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殖民历史教育扭曲非洲形象,需重塑国家认同。 (2)意义:打破殖民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引导学生关注非洲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培养应对挑战的自信;推动非洲本土化教育发展,为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独立提供范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