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25届)八模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浙江余杭瑶山7号墓出土的山形玉饰图。据专家考证,此玉饰大约来自四五千年前。它充分体现了图1A.玉器地位崇高 B.审美与劳动价值的结合C.血缘纽带紧密 D.多元一体的新文明格局2.公元前201年,刘邦与功臣签订“封爵之誓”,其内容为“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公元前195年,高帝十二年三月诏进一步强调“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治天下”;同年,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誓约。刘邦构建宣誓体系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建立统治秩序C.凸显君主权威 D.明确等级规范3.唐宋时期官僚体系在日益专业化的同时,君主权力日益集中。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权力高于宋朝君主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4.下表是历代正史对部分游牧民族的记载。民族 记载 出处匈奴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这主要反映了( )A.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B.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C.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 D.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5.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据此可知A.辽宁人类遗址多元并存 B.东北文化融入中原文化C.辽宁农耕实力日益增强 D.辽宁长期接受中央管辖6.1853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占全国总量比为5.7%。从1854年开始福州口岸茶叶出口量猛增,到1859年时占全国总量比为42%。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造成特殊影响 B.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C.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D.沿海自然经济逐步解体7.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民生主义比实现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B.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D.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8.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曾全文刊登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委、粤赣省、瑞金市、国家企业及革命团体等的九份审计报告。这说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A.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C.履行了舆论督政治国的政治职责 D.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9.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扶持汉奸王克敏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于1938年3月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接着发行“联银券”强制取代法币,引发物价暴涨。据此分析,物价暴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发行“联银券”过多过滥 B.北平地区的沦陷C.重庆国民政府的措施不当 D.四大家族的掠夺10.我国“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该做法A.导致了工业发展不均衡 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促使了工业布局更合理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1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这一认识,当时我国A.倡导构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引领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进程 D.积极引领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主要反映了()A.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B.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C.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 D.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5.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据此可知A.辽宁人类遗址多元并存 B.东北文化融入中原文化C.辽宁农耕实力日益增强 D.辽宁长期接受中央管辖6.1853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占全国总量比为5.7%。从1854年开始福州口岸茶叶出口量猛增,到1859年时占全国总量比为42%。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造成特殊影响 B.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C.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D.沿海自然经济逐步解体7.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民生主义比实现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B.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D.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8.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曾全文刊登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委、粤赣省、瑞金市、国家企业及革命团体等的九份审计报告。这说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A.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C.履行了舆论督政治国的政治职责 D.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9.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扶持汉奸王克敏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于1938年3月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接着发行“联银券”强制取代法币,引发物价暴涨。据此分析,物价暴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发行“联银券”过多过滥 B.北平地区的沦陷C.重庆国民政府的措施不当 D.四大家族的掠夺10.我国“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该做法A.导致了工业发展不均衡 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促使了工业布局更合理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1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这一认识,当时我国A.倡导构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引领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进程 D.积极引领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约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此后西亚的埃博拉古国、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地中海沿岸的乌加里特人以及波斯帝国都曾经使用楔形文字或者在其基础上创制文字来书写自己的民族语言。由此可知A.苏美尔人的扩张促进文化传播 B.西亚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C.两河流域存在普遍的文化认同 D.两河流域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13.中世纪欧洲封建庄园庄官的组织运行如下:在封建领主之下,庄园往往有总管一人,负责召开庄园法庭,审查各个庄园的年度账务等。总管之下有多个管家,负责管理庄园。这些庄官往往都是自由人,且有领主任命。庄官在庄园中处于管理者的地位,对佃农拥有一定的权威。他们负责监督佃农的劳动,确保佃农履行对领主的义务。据此可知,庄官制度A.维护村庄共同体自治权利 B.有利于庄园基层治理C.促使中世纪阶级矛盾弱化 D.削弱天主教会的实力14.19世纪初英国政府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军费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支付,银行审计后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权 B.国王依然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已经确立15.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确立实施,苏俄逐步扩大农民的贸易自由,但列宁也指出:“发展贸易自由有一个必要前提,即必须使其无法越出也不敢越出无产阶级为之规定的范围和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条件。”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A.坚持“放管结合”的原则 B.缺乏群众基础C.难以改变苏俄落后面貌 D.忽视农民利益16.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来,中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从传统的纺织品、玩具等逐步扩展到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领域。美国则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农产品、飞机及相关零部件等。然而,中美之间也不时出现贸易摩擦,如2025年特朗普担任总统以来对华关税一度被推高至145%。这可用于说明A.中国制造业已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B.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确立C.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与竞争 D.美国操控了中美经贸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矛盾爆发的重要表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证实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摘编自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用书《史学入门》(1)根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有哪些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唯物史观形成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法律法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国家的基本制度确定下来。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中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地受到国家的保护。”1954年至1957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730多件。--摘编自李卫东《从“初心”“使命”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建设历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法治建设的目的。(6分)(2)有观点认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法治建设具有高度一致性。例如,从根本目的来看,始终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立法巩固政权,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改革开放后持续推进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权益。请结合其他方面(至少两个方面,且不得重复根本目的),举例说明新中国法治建设在不同时期如何保持高度一致性。(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16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种钟摆运动(如图2),这种钟摆运动与物理学意义上的钟摆运动有相似之处。钟摆运动存在三个基本点:第一,左端点,即政府对市场进行强力干预;第二,右端点,即政府对市场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第三,下端点,即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可以称为“放任--干预主义”。图2 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钟摆运动模型-摘编自曹冬英《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钟摆运动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中“钟摆运动”模型的主旨,简析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6分)(2)西欧学者约翰·凯伊在《企业成功的基础》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标语替换所反映的西欧经济变革趋势,并谈谈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19世纪中叶,历经洋务运动推动军事与工业革新,戊戌变法尝试政治制度变革,辛亥革命终结帝制并引入共和体制。20世纪中叶后,新中国通过“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战略加速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这一进程以技术引进、制度转型和社会重构为特征,但始终伴随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认识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鞍山一中八模历史答案一、选择题BBDAC ADABC BDBDA C二、材料题17、(1)程朱理学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精神性的“理”置于物质性的“气”之上,认为“理”先于物质而存在,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人性论上认为“道心”是“理”的体现,是先天的,忽视客观物质的环境影响;程朱理学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对“理”的体悟来克服“人心”的私欲,体现了唯心主义强调通过主观的精神修养来认识和把握“理”。(一点两分,任答三点得6分)(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西欧主要国家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集中暴露;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推动;马恩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一点两分,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18、(1)目的:巩固新生政权;建立并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回应国内和国际的期望。(一点两分,任答三点可以得6分。)(2)示例:指导思想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形成科学法治理论。新中国建国一直到文革结束,我们始终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我们还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党的领导一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一直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不动摇。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迅速开展法制建设工作,如材料一所述多部法律;改革开放以来,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决策,制定了1982年宪法以及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6分)(从价值追求一致、服务国家发展具有一致等角度进行阐释也可以;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9、(1)演变:古典自由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重商主义过于经济不利于英国等国的商品流通,古典自由主义逐渐兴起。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更多地由市场力量来主导,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的弊端暴露无遗,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从几乎完全放任转变为大力干预,通过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带来的问题。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非完全放任,一定程度上摆脱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度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新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种新的平衡思考。(四个主义任意按照时间先后答三个即可,一点2分;6分)(2)趋势:经济良性发展,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摆脱“滞涨”而提出的“民营化”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化”的标语,说明西欧经济已经摆脱滞涨;改革重点转移,从主要关注国内经济体制内部的“民营化”改革,转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化”改革;与全球化联系加强,跨国贸易、投资和合作不断增加,形成更加开放的经济格局。(从经济区域化等角度也可酌情给分;6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坚持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坚定地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单边主义等。(任答一点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分)20、【答案】示例一论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阐释:在政治上,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结合基本国情进行政治现代化建设,1982年宪法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设立,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经济上,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吸收市场经济因素,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工业化、智能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在思想上,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思想科学化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国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示例二论题:中国的特有的国情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阐释:政治上,鸦片战争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这导致近代中国现代化没有可靠的政治保障;经济上,中国日益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工业化;思想上,殖民主义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思想,压制了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造成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不自信,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综上所述,西方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缓慢。(其他论题如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循序渐进的、中国国内传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作用等均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