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育才中学高2025届2024-2025学年(下)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上述不同记载是因为()A.记载内容无可靠史料佐证B.撰史人的政治立场不同C.修史体裁和编写体例不同D.二里头遗址无文字发现2.汉儒对周代实行“采诗制”极为推崇,汉代文献对此多有表述。《汉书·食货志》中有“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采诗官)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的记录。这一做法旨在()A.以礼乐教化百姓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借风谣体察民生D.彰显王朝治理成效3.唐太宗李世民常借与官员论史谈经之机,以“勿贪明珠射鸟雀”“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等典故劝诫臣僚修身慎行。这一做法属于()A.开放文化政策的推行实施B.儒家伦理主导的政治策略C.官僚考核标准的严格制定D.佛道思想激烈斗争的产物4.宋代制瓷业竞争激烈,色泽技法讲求创新。钧窑烧制色彩自然的铜红釉,哥窑瓷器通身布满碎玻璃状的裂纹,作坊主热衷邀请文人雅士为新器吟诗作赋,以便推广。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兴起促使审美倾向内敛B.重文轻武提升文人的社会地位C.市民阶层崛起推动制瓷创新D.迎合商品经济市场消费的需求5.以下是关于明朝援朝战争(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人物 看法董其昌(1555-1636年 痿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谷应泰(1620-1690年 杨镐(援朝将领)冒功之举,罔上行私,损威失重张廷玉(1672-1755年 糜饷数百万,中朝(明朝)与朝鲜迄无胜算A.明朝统治存在隐患B.交战双方实力悬殊C.宗藩体系名存实亡D.明朝军费拖垮财政6.清朝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对此,钱穆先生指出,“在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能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是取得了”。这一制度调整本质上说明清朝()A.中枢机构职能的延续B.皇权绝对权威的彰显C.行政运作模式的创新D.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7.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同时“以西学渗透知识,训练技能”。同期小学国文教材强调:“士农工商兵,各司其职,皆宜读书明理,守护国家。”该时期学制改革反映出清政府()A.侧重西学弱化传统B.固守伦理轻视技能C.伦理技能双重导向D.促进阶层平等流动8.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内诸多学术期刊尝试将传统的右起竖排改为西式左起横排的版式变革。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学季刊》等刊物,及与北大有关的中央研究院主办的12种学术期刊率先采用西式横排。而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燕京学报》等仍坚持传统竖排,并且引发“横排是否割裂文化血脉”之争。由此可知()A.新文化运动对出版领域影响极为有限B.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影响期刊版式选择C.北京大学有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国民政府文化专制阻碍文化事业进步9.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革命纲领得到社会普遍拥护B.苏区土地革命赢得农民认同C.苏维埃政权广泛吸收各阶层参与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10.1948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组织起草了多版《共同纲领》。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初步制定《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后,初稿名《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于1949年8月,根据毛泽东意见,纲领名称简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一过程反映出()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1.1324年,非洲马里国王曼萨·穆萨从廷巴克图出发前往麦加朝圣。此次远行,穆萨组建了数千人的队伍,并携带了大量黄金,其阔绰的出手也影响了沿路黄金的价格;“金矿之王”“黄金帝国”之名也因此盛传至整个穆斯林世界乃至基督教世界。由此可知,这次朝圣之旅()A.使欧亚非文明由分散走向了整体B.有利于马里帝国商业贸易的发展C.凸显出马里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D.体现了马里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12.1594年,法国人莫里斯·布格罗出版收录了18幅王国地图的《法兰西大观》,将古代高卢的疆域与当时法兰西的领土对应。波旁王朝也在边境省份派遣“国王工程师”和绘图人员,负责勘测地形、绘制精确地图并形成文字报告和图集。这种现象反映了()A.殖民扩张进程的必然要求B.构建近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需求C.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D.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商业革命13.1864年11月,马克思在致美国总统林肯的信中,称美国为“宣布第一个人权宣言和最先推动十八世纪欧洲革命的地方”;后来,马克思一度准备把第一国际的总部迁往纽约,但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始终未能全面展开。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美国()A.保留了大量奴隶制残余B.移民群体排斥新事物C.西进运动缓解阶级矛盾D.工业化处于起飞阶段14.下图是1934年5月的一幅漫画《“裁军”会议在自我谅解》,漫画中垂涎欲滴的虎狼前面一条大鳄鱼立于国际裁军会议厅大门口,冲着广场上的绵羊说:“朋友们,我们失败啦!我们简直无法控制你们强烈好战的情绪。”该漫画的主旨是()A.抨击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B.肯定裁军会议的积极成效C.揭露了法西斯侵略的实质D.表达了对国际局势的担忧15.2024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将“消除饥饿贫困”作为首要议题,并正式启动“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该联盟的目标是通过汇聚合作伙伴,获取财务和技术支持,帮助各国在减少贫困和饥饿方面取得进展。该联盟的成立()A.化解了世界粮食安全危机B.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C.提升了国际社会治理能力D.反映了世界各国利益的一致性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16题21分,17题22分,18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材料一中国的行会制度出现不晚于隋代。到了宋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行”获得了充分的发育。《东京梦华录》记载:“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官府利用行会管理行户,行会也代表行户向官府争取利益。明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行”得到了发展,如今“三百六十行”之俗语就出于明代。每一行户加入同业行会组织,都要登录于册,并需在政府审编的册簿上登记注册,而且数年进行一次审编。清代的“行”及“行会”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专业进一步细分,制度进一步严密之外,政府对行会首领的选任采取了干预政策,对民间自行推举而未经官府认可者,即视为私举,以违法论处。-摘编自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材料二英国主要城市的行会组织非常发达,曾一度控制英国城市的经济活动。行会组织基本上依赖垄断特权,通过建构“一道阻止竞争的保护性屏障”来维护行业利益。这种对同行恶性竞争的管制为学徒制技能形成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支撑。行会组织的治理权威源自王室授予的特许权,通过权钱交易,行会组织取得了控制市场的各种垄断特权,对内则树立了管制权威。英国传统行会学徒制始于12世纪,到15世纪中叶,王室与城市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这对传统行会学徒制的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市场力量不断冲击行会组织治理权威的背景下,为巩固行规的约束力,也为了阻止学徒制沦为廉价用工制度,英国在1563年颁布了《工匠学徒法》,学徒培训成为青年人将来从业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后,行会制度不断受到冲击,1814年英国废除了《工匠学徒法》,行会学徒制的最后保护伞也随之消失。-摘编自王星《技能形成中的国家、行会与劳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行会制度退出历史舞台。1950年代,国家通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商业同业公会等组织形式,将分散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计划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行业协会作为现代行会组织重新兴起。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动行业协会改革,逐步剥离其行政职能,使其成为企业自愿组成的自律性组织。1990年代,《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颁布,行业协会走向法制化轨道。进入21世纪,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行业协调、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汽车工业协会等,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助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摘编自王名《中国社会组织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英传统行会制度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行会学徒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变化及其原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13世纪西欧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尤其是有组织的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扩张,对公共部门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民族国家初具雏形。14世纪中期以来的“黑死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长距离贸易的发展,商人们急需公共权力来保护他们的产权和利益,并在大范围内维持社会稳定与秩序,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族国家的产生。当时的国王面对商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也认识到扩大政府规模的必要。因此,在十四五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通过联合、吞并和征服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由于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充满了战争,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君主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岁入来源。增加的岁入主要来自商人,所以,欧洲君主新权力的获得,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此后,中国社会精英就何为中华民族、如何建设中华民族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用“种族”来称呼国内各民族,进而变相否定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地位。抗战时期,蒋介石又提出中华民族宗族论,认为各族或拥有共同始祖,或存在紧密的血缘关系,是“同一血统的大小宗支”。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案中首次明确使用“中华民族”概念,将中华民族同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在党的早期文件中,有大量承认并尊重少数民族地位及权利的条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频繁地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党内对中华民族的范围逐渐形成了一致且清晰的看法。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明确中华民族由境内各族人民构成,各族人民“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改编自励轩《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百年演进历史》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在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上的讨论尚未明晰,中华民族在官方话语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多以“各族”“各民族”等词突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以“中国人民”等词彰显整体性。改革开放前后,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和《告台湾同胞书》中,官方都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此后这一词语被频繁使用,特别突出其整体性,这推进了民族理论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学者费孝通明确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改编自励轩《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百年演进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概念阐释的本质差异。(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话语的突出变化,并分析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9世纪60、70年代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下为这一时期中外部分历史大事年表。年代 重大事件1860 英法美俄共同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开始;美国内战爆发;意大利王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1864 普鲁士开启统一德意志的战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5 美国内战结束1867 英国选举改革,资产阶级巩固在下议院的地位1868 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开始明治维新1869 法国一公司主持修建的苏伊士运河通航1870 普法战争爆发;意大利完成统一;英国颁布法令正式确立文官制度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1 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1875 法国制定宪法,共和制终于确立;洋务派左宗棠发兵新疆反击侵略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1878 洋务派左宗棠收复新疆天山南北两路1879 日本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根据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等整理结合材料,围绕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外重要大事所反映的历史特征提炼观点,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高2025届2024-2025学年(下)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1 2 3 4 5B C B D A6 7 8 9 10B C B B C11 12 13 14 15B B D D C16.(1)中英传统行会制度的不同点(4分)①组织功能:中国行会更多是协助政府管理行户,代表行户争取利益;英国行会组织基本依赖垄断特权,控制市场,对同行恶性竞争进行管制。②管理方式:中国清代政府对行会首领选任进行干预;英国行会通过权钱交易取得垄断特权,树立管制权威。(2)英国行会学徒制发展的影响:(7分)积极影响(任2点4分)技能传承:为学徒技能形成提供了支撑,保障了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传承,有利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行业规范:对同行恶性竞争进行管制,规范了行业内的竞争秩序,维护了行业利益。社会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学徒未来从业,为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预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经验积累:有利于技能经验的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基础;消极影响(任1点2分,2点3分)阻碍竞争:形成垄断特权,体制逐渐僵化,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学徒利益受损:学徒常要进行长时间的劳动,受到剥削压迫。阶层固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内的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公平。(3)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变化(任2个维度4分):① 组织性质转变:从计划经济时期附属于政府的组织,转变为改革开放后企业自愿组成的自律性组织。② 管理模式变化:从政府直接管理变为自主性不断增强。(或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③ 职能拓展:行政职能逐渐剥离;从简单经济管理职能,拓展到多元化职能,并日益完善。原因(6分):①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行业组织形式无法适应新经济体制需求,促使行业协会改革以服务市场经济。②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为推动行业协会改革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③ 经济全球化: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加入WTO,要求行业协会在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17.(1)原因(4个维度8分):经济维度:西欧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来维护自身权益,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经济基础;城市市民阶层为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权利,也支持国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维度:国王与城市市民的联合,王权不断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或者英法百年战争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社会发展维度:市民阶层崛起,促使人们的地域观念逐渐向民族观念转变,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文化维度: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衰弱,民族语言逐步形成,强化了民族认同观念,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2)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对寸“中华民族”概念阐释的本质差异:(4分)国民党:以民族宗族论否定少数民族独立性,本质上是大汉族中心主义,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统治,忽视各民族平等地位和自身特性。(2分)中共:以平等联合论承认多民族共存,主张平等联合,本质上是追求民族平等、团结,致力于实现各民族共同解放和发展。(2分)(3)突出变化(2点4分)①使用频率: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使用频率不高,改革开放后被频繁使用。②强调重点:从突出多元性转变为特别突出整体性。意义:(任3点6分)①民族理论层面:推进了民族理论研究工作,深化了对中华民族本质特征的认识,完善了民族理论体系。②民族关系层面: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③国家发展层面: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凝聚力量,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助力调动各族人民积极性投身经济建设;④在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中华民族”整体性话语有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推动祖国统一进程。18.【示例】(12分)示例一:论题:工业化浪潮推动了落后国家现代化阐述:19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背景下的革命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一些落后国家也开启了现代化历程。察诸历史,俄国面临空前危机进行废除农奴制和其他一系列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中国面对内忧外患实行“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取得一些现代化的成果,终究未摆脱半殖民地化的命运。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推翻幕府统治,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为内容的“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但极力对外侵略扩张,从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开始,走上推行“大陆政策”的邪路。结论:综上所述,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可加速国家的现代化,但受国情和措施限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机遇非常重要,而只有选择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示例二:论题: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发展论证:19世纪60-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1867年英国进行选举改革,资产阶级巩固在下议院地位,同时正式确立文官制度,使政治制度更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求,提升行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法国历经曲折,最终在1875年制定宪法并最终确立共和制,完善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1861-1865年美国通过内战,解决南北经济制度差异,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广阔道路。与此同时随着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各国制定经济政策并进一步进行对外扩张,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英法等国对外扩张,控制苏伊士运河,为商品输出和资本积累创造条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结论: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调整,不断完善自身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示例三:论题:19世纪60-70年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困境中艰难崛起论证:19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背景下的革命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西方国家加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困境中艰难崛起,开始探索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通过开展洋务运动进行自救,同时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新式学堂,并且发展近代海军,试图实现自强求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洋务运动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虽然取得一些现代化的成果,终究未摆脱半殖民地化的命运,在列强侵略下,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推翻幕府统治,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为内容的“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但极力对外侵略扩张,从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开始,走上推行“大陆政策”的邪路。结论:19世纪60-70年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虽面临重重困境,但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发展道路,艰难寻求崛起。说明:论题2分,观点疏解2分,论证6分,结论升华2分。角度可包括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先后进入历史的转折点;工业化浪潮中各国不同的应对方式推动了历史进步;民族统一运动和革命及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起步与不同结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