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测评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测评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测评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 · 表记》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 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 · 大雅 · 民 劳》云:“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A.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神权意识逐渐消亡
C.人文意识得到增强 D.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2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 象;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从而形成理学;明清 时期,西学东渐;中国近代为解决民族危机,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可见,中国传统 文化具有
A. 本土性 B. 包容性 C. 民族性 D. 连续性
3 .利玛窦及其他早期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 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 足。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A .兼收并蓄 B .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C .领先世界 D .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4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
十二时,皆绝技也 ……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
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由此可知,该学者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 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
C. 反对闭关自守政策 D. 强调将钟表应用于生产
5 .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 ……但 “ 向西方学习” 不断递 进,层层深入,从 “ 器物” 到 “ 制度” ;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 特色道路” ……从中可以窥探 “ 西学东渐” 影响下的中国 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A. 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中国传统学术 B. 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 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D. 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6 .如图为 1970年出土于西安的 “ 唐 · 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文物极具异域风情,由盛产 自西域的缠丝玛瑙整块雕刻而成,杯型源于古希腊酒具“ 来通”(rhyton),这种造型的 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这件文物可以用来佐证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1页 共 6页
A .物质交流促进艺术审美观念趋同 B .唐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成熟完善
C .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D. 中国玉雕技术经由传统商路输出
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 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 修改。这表明当时
A. 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8. 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 的是
A. 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 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 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D. 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9 .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 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 之一。 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 206 件,解放战争馆 263件,抗美援朝馆 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 17件。 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A.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B.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
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10 .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期间,印度、中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领导人既 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 对其民族文化的征服。据此可知,这些民族革命在客观上
A. 消除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影响 B.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 阻碍了中印两国的近代化 D. 铲除了亚洲落后的封建势力
11 .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 中意的人结婚。 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 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 西班牙国王的臣民” ,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2页 共 6页
A. 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 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 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D. 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12 .对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古罗马作家大多对亚历山大的残暴 多有批评。近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一般持肯定态度,那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 时代。据此可知,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A .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 B .取决于对史料的占有
C .受评价者立场的影响 D .受制于评价者的史学素养
13 .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
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 映了
A.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B.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C.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
D.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14.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欧洲,那么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已经从一种 “ 欧洲现象” 演变为一个 “ 世界现象”。这说 明二战
A .冲击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B .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
C .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实力 D.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 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 这些阐述意在
A. 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 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 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16 .2002年 8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经数月 “ 大修” 后,卢舍那大佛真容再现。据悉,北 京一家三维科技公司 ,“ 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文物残存的信息,每一寸都要扫到,以保证 数据的真实完整,然后进行整理,从而还原本真,再现文物初时风采”。这反映了文物保 护应
A .全面应用先进的技术 B . 以 “ 真实性” 作为第一要义
C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D .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17题 14分,18题 14分,19题 12分,20题 12分,共 52分。)
17.(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 “ 周行 ” 或 “ 周道 ”。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 一 ,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3页 共 6页
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 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 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 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 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 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
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 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 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 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 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6分)
18.(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 年,英印当局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图从文化心 理上铲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 1818 年,印度总督取消了 出版预审制度,只要不对政府提出批评,就可以自由办报。大量报纸的出现对传播西方思想 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还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规定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 过英语考试,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土著人。殖民者还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和 政治体制。这一切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材料二 冷战后,鉴于文化渗透的巨大潜力,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逐渐使文化渗透 成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全球战略。西方国家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目标国普通人 群展开渗透。渗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种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方式进行。当今文化 渗透已经形成包括话语权争夺、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渗透体系。西方国 家通过文化渗透的途径,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威胁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安全。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4页 共 6页
——摘编自姚金艳《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印度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渗透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 如何防止西方文化渗透。(7分)
19.(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作为 “ 小说界革命 ” 倡导者,梁启超认为小说是一个万能之物,可 以革新政治、道德、风俗,乃至可以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小说界革命 ” 口号的 提出, 一时间如晴空霹雳,给小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清末 “ 小说界革命” 部分代表作品对国家未来的畅想
小说 相关内容
梁启超《新中 国未来记》 (1902年) 中国实施维新变法成功后成为世界强国,在五十周年庆祝大典上,西 方各国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国王、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 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贺;其余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外 宾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碧荷馆主人 《新纪元》 (1908年) 故事时间设定在 1999年,中国已改用立宪政体多年,有中央议院,有 地方议会,政党及人民私立会社甚多。所有从前被各国租借去的地方,已 一概收回,就连各国在中国的领事“ 早已于前六十年收回(撤回)的了 ” … … 国家每年的入息,有两千三四百兆左右。养兵费占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 各国深深忌惮中国,彼此商议、共同筹划抵制中国的发展。而中国人异常 团结,各种科学也异常发达,他国难以得逞。
陆士愕的《新 中国》( 1910 年) 借梦境展示立宪四十年后,街道上,马路修筑得异常宽广,两旁店铺 鳞次栉比,柜台里的伙友都满脸和气,不似从前划一不二价的面孔。寻常 马路中站岗的英捕、印捕(列强在租界中自辟的巡警)一个都不见,只有 华捕,也都换了服式,都穿着中国警察号衣。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5页 共 6页
——据王敏《“ 小说界革命 ” 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等整理
阅读材料,围绕“ 小说‘ 革命’ 与国家命运” 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 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 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 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 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 振兴中华的目的。 19 世纪后 40 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 “ 全盘西化 ” ,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
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 “ 文化全球化 ” 的思 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 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 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6分)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D B A C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C A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 17题 14分, 18题 14分, 19题 12分, 20题 12分,共 52分。 )
17. (14分)【参考答案】
(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政府重视并主导道路建设;交通工具不断革新;水(海)、 陆交通网络发达;具有延续性并不断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影响。(每点 2分,任意 4点共8分)
(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传统观念的抵制;西方列强对路权的控制; 晚清和民国政府的政治腐败,管理落后;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新式交通工 具的需求不足。(每点 2分,任意3点共6分)
18. (14分)【参考答案】
( 1)表现:传播基督教;取消出版预审制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培养具 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土著人;引进现代的司法系统和政治体制。(每点 1分,任答 3点得 3分。)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改变印度固有的宗教和社会结 构,在殖民地推行“ 新秩序” 的同时,也为殖民者推行殖民统治创造条件;传播了西方先进 思想,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等。(每点 2分,任答 2点得 4分。)
(2)策略: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向目标国普通人群展开渗透;形成多层次文化渗透 体系;推行文化霸权等。(每点 1分,任答 3点得 3分。)
防止:加强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民众对文化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法律法规,限 制不良外来文化的传播;扶持本土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强化网络安全防护, 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管理,确保文化交流内容积极健康;构建本土文化价
·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1页 共 2页
值体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每点 1分,任答 4点得 4分。) (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9.(12分)【参考答案】
观点: 20世纪初的 “ 小说界革命 ” 推动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2分)
阐述: 20世纪初的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国家危难的局面, 梁启超提倡 “ 小说界革命 ” ,意图借助小说推动国家变革和民众启蒙。
“ 小说界革命 ” 提升了小说的地位,推动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先进知识分子创 作了一批畅想国家未来的作品,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描述中国实施维新变法成 功后成为世界强国。碧荷馆主人《新纪元》描述中国实行立宪政体,发展国防事业, 科学发达,国家强盛,不再受列强欺侮。陆士愕《新中国》描绘中国城市的繁荣、
整洁、文明。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救国主张,寄托着对国家富强的美好心愿,有 利于激发爱国救亡意识。( 8分)
20世纪初的 “ 小说界革命 ” 顺应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将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思 想和启蒙民众的工具,有利于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2 分)
20.(12分)【参考答案】
( 1)特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被动性;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 系;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答对 3点得 6分)
( 2)意义:增强对国家文化 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推动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对 3点得 6分)
· 高中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 2页 共 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