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科素养展示
八年级历史
l.本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解答过程写在答题卡上,监考教师只收答题卡。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画图时用2B铅笔并描清晰。
一.选择题(30个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宋庆龄曾感叹:“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这表明( )
A.新生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 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新中国已获得世界各国认可
2.第一届全国政协600多名代表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很少没有发言的,也很少有发言不被重视的;凡是紧要且能够办到的建议,都被采纳。这表明《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 )
A.保障了全体公民的权利 B.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C.确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D.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关于西藏解放问题:毛泽东指示给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写信、邀请班禅进京、解决班禅与达赖的关系,邓小平亲自拟定了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的“四条策略方针”和后来修改的“十项条件”等。由此可见,西藏和平解放( )
A.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B.受到了西藏各界欢迎
C.得益于中央政府努力 D.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
4.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国的军事威胁之下,甚至中国首都也在美国轰炸机的活动半径之内,中国的战略后方和政治经济中心顿成前线。”这则材料可用来研究中国抗美援朝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5.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关于这场战争,题5表中史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结论
A.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中国东北边境安全
B. 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提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中国参战是为了震慑美国,防止其进一步侵略中国
C.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军事分界线 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 志愿军战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抗美援朝战争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题5表
A.A B.B C.C D.D
6.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士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一现象说明土地改革( )
A.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消灭了地主阶级
7.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关于这次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土地改革实行农民集体土地公有制 B. 土地改革后,地主阶级被完全保留
C. 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D. 土地改革中,中农的土地大幅下降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9. 20世纪5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抽调有文化的干部支援工业建设;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发展工程技术院校;实施理工科大学生提前毕业政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赴苏联等国家学习。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对这些举措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 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需求 ②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特点
③ 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苏联化 ④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⑤ 表明我国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10.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全国有1.5亿人参与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意见。这一现象最能直接说明的是宪法( )
A.充分听取了人民意见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由全国人民共同起草 D.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
11.如图(题11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题11图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调整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显著成果
12.1943年,协生机器厂在顺德创办。1950年,协生机器厂更名为地方国营顺德县人民机器厂;1955年,改为地方国营顺德县机器厂。企业名字的变更反映了我国( )
A.实行“一五”计划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实现了“包产到户” D.扩大企业自主权
13.“许多锯木匠看了社里的锯板机,都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如果个人自己买,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一部。”该现象体现了( ) A. 走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 B. 推翻私有制度的现实性
C. 一五计划成果的显著性 D. 推进公私合营的艰难性
14.“奇事奇迹真不少,卫星田里出了宝,一个萝卜八百斤,拔了三天才拔掉。”这是20世纪50年代绥化地区农民的劳动歌。上述劳动歌可以用来印证( )
A.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绥化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高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5.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为此,中央( )
A.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进一步推进大跃进运动
C. 提出八字方针调整经济 D. 开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6.著名企业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
A. 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开展
C. 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你高考了吗?”这是1978年春节期间,知青、学生们见到熟人打招呼的第一个问候。一个多月前恢复的高考,让数百万的知青有了靠公平竞争来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体现了( ) A.国家对土地改革的重视 B.教育工作领域拨乱反正
C.高考的公平性得到认可 D.政府决心实行改革开放
18.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随后,全国范围内就此开展了一场大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种做法是一条“阳光路”,是因为( )
A.实现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B.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1983年春晚相声里说到“农村的山上结满了大红山楂、红枣、大红苹果,地上种着红薯、红辣椒、红萝卜、红小豆、西红柿,与以前只种红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变化得益于( )
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三大改造
C.深化对外开放 D.经济体制改革
20.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到“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与这句话意思相符的举措是(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在深圳被设立经济特区后,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等。材料说明当时( )
A.经济特区设置不得人心 B.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C.改革开放还需解放思想 D.特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22.题22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题22图
A.①设立深圳、上海等经济特区 B.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
C.②海南岛等被设立为经济特区 D.开放由“引进来”到“走出去”
23.世贸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曾表示,加入WTO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易小准旨在强调,中国加入WTO( )
A.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B.利于发展教育事业
C.取得巨大科技进步 D.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24.题24图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题24图
A.走自己的路、国企改革、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
B.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邓小平理论
25.中国政府表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 )
A.开放发展思想 B.绿色发展之路
C.协调区域经济 D.共享发展理念
26.题26表所示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汇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
时间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改革
题26表
A.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D.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7.我国不断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如做大民族特色节庆、举办民族歌舞展演、举行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这表明我国注重( )
A.彰显各民族大团结 B.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C.采取多种优惠政策 D.加快边疆经济发展
28.“它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问题,把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结合在一起,还兼顾祖国的尊严荣辱和港、澳、台地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性。”这句话描述的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祖国统一问题由来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依据 D.一国两制的创造性
29.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一国两制”获得了广泛认同
C.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D.海峡两岸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30.题30图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的建设成就,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题30图
A.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B.沟通中央地方,实现统一
C.重视高新科技,巩固国防 D.践行高度自治,共谋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摘编自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材料一
题31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政治部摄影记者黎民拍摄于丹东,1951年2月17日
材料二 部分华侨支援抗美援朝行动(1950.6-1951.11)
地区 行动
国内归侨 北京归侨学生285人请缨要求参加志愿军
云南昆明归侨侨眷捐款10万多元(新币)
福建侨联举办声讨战争的宣传累计8600多人
海外华侨 朝鲜华侨积极为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服务
收到来自德国、印度、瑞士、丹麦等国家华侨的捐款
日本华侨致联合国的请愿书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
——摘编自任贵祥《保家与归心:华侨对抗美援朝运动的支援》
材料三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共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共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共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
——摘编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并指出中国抗美援朝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侨支援行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支援行动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概括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的影响。(2分)
32.2024年除夕夜14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亮相春晚舞台,用歌声唱响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受此启发,围绕“劳动模范评选变迁”开展项目式学习,邀请你一起探究,完成以下任务。(14分)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迁一览表(部分)
时期 劳动模范评选概况 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 党和政府开展了3次劳动模范评选大会,分别在1950年(464名)、1956年、1959年三年间共评选了843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大多是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评选的标准是依据劳动竞赛而定的,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 “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 “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我国第一粒滚珠创造者”宋世发、 “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 劳模评选一度停滞,直到1977年全国性劳模评选活动才得以恢复,分别在1977年评选1次,1978年和1979年各评选2次。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十世纪 八九十年代 劳模分布的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劳模的形象不断扩展和丰富,从最初的“不怕苦不怕死”的老黄牛形象衍生为科技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工作者。 “两弹元勋”邓稼先、 “氢弹之父”于敏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家对劳动者的创新品质培育日益重视,劳模群体的形象也相应地转向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除了重视创新精神以外,新时期的劳模评选也更加重视其人文精神的考察,对其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 宇航员杨利伟、 “抗疫国士”钟南山
——整理自王霖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探究任务一:探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劳动模范评选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4分)
【探究任务二:析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概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我国劳动模范评选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劳模身份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探究任务三:学劳模精神】
(3)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期劳动者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4分)
33.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收集与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史料1 英国媒体报道 史料2 《人民日报》的报道
注:史料1英文标题内容为1997:Hong Kong handed over(移交) To Chinese cntrol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共同的历史价值,并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在联系。(4分)
(2)在以上材料任选一则或多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清晰选择,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10分)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科素养展示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个题,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A B C C A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A B C C B C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A B B C B D C A
31.
(1)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2分)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分)
(2)特点:支援方地区范围广:不仅有国内华侨,还有海外华侨;支援形式多样;支援华侨人数多;(任意一点2分,共4分)
意义:扩大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声势和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杀敌士气;是侨心归向新中国的实际显示。(任意一点得2分)
(3)影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分)
32.
(1)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任答一点2分)第二次: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任答一点2分)
(2)变化:①劳动模范的职业更多元;②劳动模范的形象更丰富。(一点2分,共4分)原因:改革开放的进行;评选标准的变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任答一点2分)
(3)做法:①坚定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③凝聚各行各业的智慧与力量,加强协作、团结奋进。④服务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⑤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学习新技能,树立创新精神,成为复合型人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一点2分,共4分)
33.
(1)历史价值:记载了香港回归的历史,为研究香港回归的历史提供了证据。(2分)
内在联系:材料二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为材料三中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
(2)【示例一】
选择:材料一 (2分,清晰地表达选择的材料)
观点: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2分,要体现所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或共性)
论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开辟了途径。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对香港回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能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史论结合。4分)
结论:综上所述,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拥护祖国的统一事业,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完成。(回应观点并有所升华,2分)
【示例二】
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三 (2分)
观点:制度创新推动祖国统一。(2分)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民族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的科学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百年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大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推进大一统提供了成功范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颁布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方式,逐步确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的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4分)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立足国情,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统一之策与民族制度,为解决祖国统一的遗留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国家的建设要重视制度创新。(2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皆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