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
(本试卷共4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九锡”即“九赐”,是古代帝王赐给有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九锡”之礼在明代以后慢慢退出国家政治生活。这说明 (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世家大族逐渐衰落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 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鉴于这一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 ( )
A.确立内阁制度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置了通判
3. 明初,朱元璋“惩前代宗室寡弱之弊”,先后将自己的儿子、侄孙共二十余人分封为王,赐予护卫,藩镇险要。由此可知,朱元璋实行分封的最终目的是 ( )
A.加强对地方的监视 B.为废除丞相制度作准备
C.保社稷使政权稳固 D.直接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4.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5. “继光至浙时……又以南方多薮泽(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由材料可知,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原因是( )
A.戚继光本人英勇神武 B.作战方法能因地制宜
C.倭寇的实力较为弱小 D.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6.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的历史贡献是( )
A.打败了俄国侵略军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收复了台湾全部领土
7. 某次历史复习课上,学习的内容有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内容。由此推断,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 )
A.国内民族交流  B.国际经贸交流 
C.中外友好交往  D.西学传入中国
8.“郑和远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
A.14世纪30年代 B.14世纪40年代
C.15世纪30年代 D.15世纪40年代
9. 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A.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台湾府的设置 
D.倭寇侵扰——戚继光抗倭
10.《明实录》(明朝撰写)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清朝修撰)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史官个人才学不同   B.史著编撰体例多样
C.史料运用方式有别   D.史著编撰意图各异
11.明末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均田免粮”之所以深受农民拥护,主要是因为它针对的社会现象是 ( )
A.宦官专权  B.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C.官员贪污  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12.由下表信息可知,唐朝与明朝走向灭亡的相同因素是( )
时间 社会现象
唐代后期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明代中后期 皇帝多沉迷享乐、大臣结党营私、宦官专权
A.地方割据  B.财政困难 
C.政治腐败  D.外来侵略
13.了解历史时序,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阅读下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从五代十国至清朝这一阶段,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分裂 B.政权并立 C.走向统一 D.民族交融
14.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政治措施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 设置通判 设置行省 设三司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加强监察制度
C.加强皇帝对中央机构的管理  D.推进民族交融
15.《台湾通史》中记载:“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16.绘制知识结构图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某学生构建了清廷政府对某一地区管辖的知识结构图。其中知识结构图“____”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新疆  B.台湾  C.澳门  D.西藏
17.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帝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原因是 ( )
A.军政大臣的怠政  B.君臣之间的矛盾
C.统治集团的腐败  D.皇权的高度强化
18.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19.康熙年间,翰林编修戴名世因整理的《南山集》涉及南明诸王之事,惊动了康熙,平素与之有过交往的32名尚书、侍郎被降职,共牵连100多人。这件事说明了清代 ( )
A.思想专制登峰造极   B.皇帝重视史书编写的客观事实性
C.古籍文献得到保护   D.官场贪腐之风蔓延
20.“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庶吉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21.据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清代于 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半闭关” ( )
A.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安全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2.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与“人为地隔绝于世”相关的史实是 ( )
A.设立军机处   B.人地矛盾加剧  
C.大兴文字狱   D.实行闭关政策
23.乾隆六年(1741年),人均占有土地约6.2亩;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人均占地约3.56亩;至道光元年(1821年),人均土地面积大约只有2.23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减少  B.商品经济发达
C.人口快速增长  D.生产技术革新
24.清代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也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据此可知当时制瓷业 ( )
A.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烦琐
C.景德镇水平最高 D.出现雇佣关系
25.《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中描述,“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在这400多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多种新现象”。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现象”的是(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C.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开始出现
D.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6.明初法律规定,官府三日一次校准街市的各种量器,如斛、斗、秤、尺等,禁止官府以“和雇(政府低价强行雇佣)”“和买(政府低价强行购买)”的名义扰害商民。这反映出明代( )
A.实行重商政策 B.规范商业活动 C.减轻赋税徭役 D.物价不断飞涨
27.下图是历史学习小组策划“明清科技展”时找到的图片。该图片可能出自( )
A.《大唐西域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8.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 )
A.工商业市镇繁荣   B.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C.农业恢复和发展   D.海外贸易的兴盛
29.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和工程记载了民族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精神。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等古代大型建筑和工程 ( )
A.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的生动体现
B.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C.见证了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历程
D.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
30.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
A.封建制度衰落  B.适应市民阶层的需求
C.统治者的推崇  D.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6分)
【交往交流】
材料一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元稹《法曲》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并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交融发展】
材料二 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2分)
【国家统一】
材料三
(3)元朝在材料三图中序号②和③处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
【巩固边疆】
材料四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册封达赖和班禅;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设置驻藏大臣;d.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e.设置伊犁将军。
(4)请从材料四中分别找出清朝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各一项。(填写序号即可)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6分)
【感悟提升】
材料五 202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5)综合上述材料,作为中学生,谈谈我们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32.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诸多景象繁华的大都市。某历史小组同学以“寻找古代都市”为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4分)
【长安盛况】
材料一 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
——摘编自《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1)材料一、材料二展现了唐都长安怎样的盛况?(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都兴盛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4分)
【繁华宋都】
材料三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东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瓦中多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蒲国敏《宋代社会风貌及音乐活动》
(2)材料三描述的是哪座城市的繁华景象?材料中屡次出现的“瓦子”是什么样的场所?(4分)
【大都风貌】
材料四 元大都作为元朝当时最大的城市……商业店铺、戏馆酒楼林立,百货云集,当时有鼓楼、斜街、羊角、枢密院角四大市场……所需要的高档商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即便是普通百姓所需要的盐、粮、油等日常用品也是琳琅满目。
——摘编自《元朝大都的都市生活》
(3)材料四反映了元大都哪方面的繁荣景象?(2分)
【恢宏京都】
材料五
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殿宇超过9 000间。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五展现了北京城怎样的特征?对于北京城的修建,你有何感悟?(4分)
3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人开展对外交往的一些基本规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摘编自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2分)
材料二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七年历史答案
1-5 DCCAB
6-10 BCCDD
11-15 BCCAC
16-20 DDBAD
21-25 DDCAC
26-30 BCABB
31.【答案】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史实: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蕃和亲;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答案】特点: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2分)
【答案】②:宣政院。(1分)
③:巡检司。(1分)
【答案】管辖西藏:a、b、c(任写一个即可)。(2分)
管辖新疆:e。(2分)
重要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2分)
(5)【答案】做法: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作贡献;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和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2分,言之有理即可)
32.【答案】盛况: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等等。(2分)
原因: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交通便利,水陆交通发达;政治清明,统治者政策开明;民族众多,文化发达;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答案】城市:开封。(2分) 场所: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2分)
(3)【答案】方面:商业贸易。(2分)
(4)【答案】特征:以皇城为中心,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2分)
感悟:北京城的修建历程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高超水平,也展示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统一。(2分)
33.(1)【答案】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2分,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