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有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测试
高二生物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100,考试时间90分钟,Ⅰ卷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Ⅱ卷为主观题,包括第21至第25题。
Ⅰ卷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的题号处)
1. 某地区生活的五种莺都以昆虫为食并在云杉树上筑巢,但位置不同(阴影部分表示取食和筑巢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活在该地区云杉林中的所有莺属于一个种群
B. 不同种莺在不同位置取食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C. 五种莺的筑巢和取食区域不同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D. 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五种莺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 “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猎杀殆尽后,浣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捕食者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 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少了捕食时间,从而提高了观测区线鳚的数量
C. 大型肉食动物的捕食会使被捕食者减少而导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D. 若当地的浣熊随后也灭绝,群落的优势种可能会发生变化
3. 对某一年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研究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Ⅰ~Ⅴ营养级方块左下角数字表示未利用的能量,横向箭头上的数字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单位:t km-2 a-1
A. 图中所有数值相加即为当年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大于36.52 t km-2 a-1
C. 第Ⅳ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46 t km-2 a-1
D. 第Ⅱ与第Ⅲ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 ~ 20% 之间
4.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
B.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D1-A2-C2)
C.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 A1和A2可分别表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5. 近年来山东烟台腾退、拆除近岸筏式养殖区20余万亩,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探索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 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不属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探索打造海上“绿水青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关于下图所示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心保护区面积需根据被保护物种的特点确定
B. 核心保护区要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 缓冲区中可进行砍伐、采矿和狩猎等高影响活动
D. 建立绿色通道可以有效降低栖息地的碎片化
7. 生态学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一种机制(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入侵者”为消费者提供庇护所,有利于消费者种群的增长
B. 消费者倾向于捕食“原住民”,降低了“原住民”的竞争优势
C. 入侵成功后,消费者和入侵者数量将持续增长
D. 生物入侵常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并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8. 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单细胞绿藻和蓝细菌含量高。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选取三种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进行净化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素a含量可反映水中绿藻和蓝细菌含量
B. 三种水生植物均可降低水体叶绿素a浓度
C. 水生植物对绿藻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其在营养和光能利用上的竞争优势
D. 水生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下降
9. “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有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 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 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 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10. 下图为1961~2007年间世界人口数量与生态足迹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四十几年间全球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B. 生活方式变化是全球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C. 合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全球生态承载力
D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11. 某同学尝试利用苹果发酵制作苹果醋,具体流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的发酵菌种均有细胞核 B. 过程①②需要保持相同的发酵温度
C 过程①②均需保证无菌、无氧条件 D. 过程①需要排气,②需要提供氧气
12. 在一些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灭菌、消毒、防腐等是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常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制作果酒过程中,葡萄用清水冲洗后需用70%的酒精消毒
B. 金华火腿制作过程中盐腌等防腐措施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C. 制作泡菜时泡菜坛要密封,主要目的是避免外界杂菌的污染
D. 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来抑制杂菌
13. 某兴趣小组同学研究夏季开空调对室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需采集相同地点不同空调状态下的空气样本测定微生物数量
B. 需配制不同成分和pH的培养基分别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培养及计数
C. 本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空调开启后室内环境的变化抑制了微生物繁殖
D. 室内微生物含量高时可用紫外灯或消毒液消毒
14. 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某种抗生素产生菌,进行如下实验:首先将土壤样品充分稀释涂布在培养基上,待长出单菌落后, 再将单菌落取出并移至涂布有 S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涂布前必须使用无菌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
B. 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并使用灭菌后的涂布器涂布均匀
C. 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菌的生长
D. 抑菌圈的直径越大,表明菌落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就越强
15.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野生藤本果树,营养价值较高,我国现有54个种。毛花猕猴桃为二倍体,果实大,维生素C含量高;软枣猕猴桃为四倍体,极耐寒,在-40℃下可安全越冬。某农科所利用这两种猕猴桃体细胞,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了猕猴桃新品种,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去壁处理
B. 过程②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原理实现a和b的融合
C. 猕猴桃新品种的培育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 新品种的培育属于杂交育种
16. 紫杉醇存在于红豆杉属植物体内,具有较强抗癌作用。为保护野生红豆杉资源,科研人员用图示方法提取紫杉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调控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
B. 过程①②每天都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 过程②③需要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
D. 过程①②③体现出红豆杉细胞具有全能性
17. 人工种子是人们模仿天然种子结构制造出来的生命有机体,它能像天然种子一样萌发生长。人工种子的核心部分胚状体可以由悬浮培养的芽尖细胞得到,也可以通过试管培养的花粉或胚囊获得,由此人们把胚状体分为“体细胞胚”和“花粉胚”。请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发芽率低等问题
B. 培育胚状体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 同一种植物“体细胞胚”和“花粉胚”的染色体组的数目比为1∶1
D. 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反映了细胞的全能性
18. 近年来,人造肉引起广泛关注。相比于植物蛋白肉,动物细胞培养肉在营养和口感方面更接近真实肉制品,但是在低成本、大规模获取肌肉细胞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首先需要从动物体内获得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
B. 培养液中需添加糖类、氨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物质
C. 贴壁生长细胞的接触抑制特性使得大规模培养受到限制
D. 培养iPS细胞生产人造肉的过程只涉及细胞生长和增殖
19. 科学家利用仙台病毒诱导A、B两种动物细胞进行融合,之后进行细胞培养。已知A、B两种细胞各自的生活环境(如下表所示),且融合细胞只能在选择培养基II上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 只能在选择培养基I上生长,生长环境的pH为4~6
B细胞 只能在选择培养基II上生长,生长环境的pH为7~8
A. 可用PEG融合法和电融合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B. A、B两种动物细胞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 选择培养基II上存活下来并生长的细胞就是融合细胞
D. 将融合后的细胞置于CO2培养箱以维持培养液的pH
20. 为保存野生梅花鹿的遗传资源,研究人员以耳缘组织为材料,成功培养了原代梅花鹿细胞,并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具备分化成各种细胞的潜力),同时对其进行了冻存保存,流程如下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取动物组织块剪碎→动物组织碎块制成细胞悬液→原代培养→冻存
A. 鹿成纤维细胞系细胞类似于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B. 鹿成纤维细胞系冻存时细胞代谢被抑制,细胞中酶的活性较弱
C. 制细胞悬液中常用胰蛋白酶处理,若出现细胞贴壁后还需酶处理
D. 在原代培养过程中,细胞要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Ⅱ卷 非选择题
共5个大题,共7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21. 微囊藻和绿藻常共存于同一水体环境,绿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浮游动物的重要饵料。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难被降解的藻毒素,严重威胁水体安全和人类健康。
(1)调查水域中的_____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微囊藻产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生动物的中毒和死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其_____。
(2)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采集湖水样本,测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动物可食用组织的藻毒素含量,结果如下表。
水生生物种类 分布 食性 藻毒素含量(μg/g干重)
微囊藻暴发初期 微囊藻暴发期
微囊藻 浮游 —— 2.03 7.14
铜锈环棱螺 底栖 以有机碎屑、浮游 藻类等为食 0.63 3.69
鲢鱼 水体上层 主要以浮游藻类为食 1.05 12.936
翘嘴红鲌 水体中上层 以鱼、虾为食 1.11 35.91
鲤鱼 水体下层 以有机碎屑、幼螺、藻类等为食 0.47 11.07
表中所示生物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形成了湖泊群落的_____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的结果。推测调查水域的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理由是_____。
(3)研究者获得一株棕鞭毛虫(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为研究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清除能力和降解藻毒素的效果,采集表层下40cm的富营养化湖水注入透光透析袋中,添加棕鞭毛虫后放置于原位,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①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
②实验结果表明,棕鞭毛虫能够_____水体中的藻毒素。有人认为,微囊藻在生存压力下会释放更多的藻毒素。为使实验结果更严谨,还应检测的两组数据是_____。
③由图可知,棕鞭毛虫对湖泊群落的影响是_____。
(4)若要将棕鞭毛虫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
22. 禾谷镰刀菌(Fg)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小麦种子内筛选抑制Fg的内生菌,为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1)取小麦种子用酒精冲洗表面进行_____,研磨后加入适量_____进行梯度稀释,接种至平板培养获得内生菌,可根据_____进行菌种的初步鉴定,挑取不同的单菌落进行纯化,得到若干内生菌菌株。
(2)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具有抑制 Fg 功能的内生菌,用直径 1 cm的打孔器取Fg菌饼,接种于培养基中央,分别在不同平板上将等量待测内生菌接种在距Fg2cm处,以_____的平板为对照。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1,测量各组 Fg菌落半径,计算抑菌率如图2。图中抑制率的计算公式为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
(3)继续研究JB7的抑菌机制,用JB7培养液上清液处理Fg孢子,使用AO/PI双荧光染色评估 Fg孢子细胞膜损伤情况,AO染料可以通过完整的细胞膜,呈现绿色荧光;PI 染料则通过破损的细胞膜,呈现橙红色荧光,实验结果如图3。
实验结果说明JB7 使 Fg细胞膜受到损伤,图中 a 和 b 处的荧光颜色分别是_____。
(4)欲继续研究JB7是否通过分泌水解酶,以及分泌哪些水解酶发挥抑菌作用,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药品配制培养基,通过观察透明圈进行判断(选择完成一种培养基配方即可)。
判断是否分泌纤维素酶的培养基配方:_____。判断是否分泌葡聚糖酶的培养基配方:_____。
A.葡聚糖 B.琼脂 C.纤维素钠 D.蛋白胨 E.MgSO4等无机盐 F.蒸馏水
23. 紫杉醇是存在于珍稀植物红豆杉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高抗癌活性。
(1)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过程__________(体现/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与从天然红豆杉植株中提取相比,该技术的意义是__________。
(2)灵芝诱导子可能通过介导植物的防御反应来促进紫杉醇合成,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对红豆杉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结果如图1。
PPO能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导致细胞褐化,进而使细胞膜的结构遭到破坏。PAL是紫杉醇形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经灵芝诱导子处理后,PAL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上升。结合图1,在答题卡的图中( )内填入“+”或“-” ___。
(3)过去普遍认为紫杉醇通过抑制有丝分裂来发挥抗癌作用。用标准剂量紫杉醇治疗后对患者乳腺癌细胞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
以上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传统认知的紫杉醇抗癌机理,请说明理由____。
(4)新的研究发现只有染色体不稳定性(CIN)水平高的乳腺癌患者才对紫杉醇敏感,推测紫杉醇可能通过提高这类患者体内含多极纺锤体癌细胞的比例诱导癌细胞死亡。选择一种药物,结合必需的实验材料和试剂,补充实验进行验证。
药物a:能提高CIN水平,且抑制有丝分裂
药物b:能提高CIN水平,但不能抑制有丝分裂
药物c:不能提高CIN水平,但能抑制有丝分裂
将CIN水平低乳腺癌细胞分两组,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结果显示实验组多极纺锤体癌细胞比例、癌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2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抗菌肽的来源及其作用机理
藏猪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常年放牧生长的地方品种,在长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抗寒、抗病、食草、肉香等优良特性,该特性与其肠道中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有关,这些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多肽、蛋白质等物质,为藏猪肠道提供了优良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也为拮抗菌和抗菌物质的筛选提供了来源。
研究人员以藏猪盲肠内容物作为菌种来源,分离得到若干单菌落,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对菌种进行挑选、编号和保存。进而采用牛津杯法从上述菌种中筛选出一株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活性最强的细菌。经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TS。牛津杯法是实验室常用的抑菌实验之一,先将牛津杯(圆形小管)竖直立在已经凝固的不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凝胶平板(下层板)上,再向牛津杯周围倒入混有指示菌的培养基(上层板),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用镊子将牛津杯取出,用移液器向牛津杯制造的小孔中分别加入待测菌发酵液和对照液,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小孔周围抑菌圈的大小,可反映出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大小。
将TS发酵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天然抗菌肽(TP)。有关抗菌肽的作用机理,目前学术界仍然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作用可能包括:摧毁靶标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者形成孔、通道、肽脂复合体,进而引起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也可能进入靶标菌胞内,与其DNA、蛋白质等物质结合,使靶标菌代谢受阻,生长受抑制或直接死亡。研究者检测了大肠杆菌经TP处理后K+的释放情况,结果如图1。溴化乙锭(EtBr)可以嵌入到DNA碱基内部发出荧光,当结合了EtBr的DNA的浓度增加时荧光强度也增加,如果有其他嵌入DNA碱基的物质与EtBr并存,则造成结合的竞争,导致荧光强度减弱。利用这一点,研究者提取大肠杆菌的DNA经EtBr处理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TP,检测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根据检测结果,研究者初步揭示了TP的作用机制。
(1)肠道内的微生物与藏猪存在______的种间关系。藏猪特有的可拮抗致病菌的微生物是长期严酷环境______的结果。
(2)从藏猪盲肠内容物分离得到单菌落的过程,可采用______溶解盲肠内容物制成菌液,进而采用______法将菌液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3)在牛津杯法抑菌实验中,______是需要严格灭菌的、且应通过______法灭菌。图3是利用牛津杯法筛选出TS时的操作处理,请写出小孔A、B、C、D中应加入的物质及上层板培 养基的处理,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4)抗菌肽破坏靶标菌的细胞膜可导致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抗菌肽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靶标菌代谢受阻的原因是______。根据实验结果1和2,推测TP的抑菌机制是______。
(5)欲将TP用于畜牧业生产或医学实践,你认为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检测______?
25.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典型病理表现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沉积造成突触功能损害。研究发现,Aβ的聚集体——Aβ寡聚体、纤维体是AD患者脑内的重要毒性物质。Aβ肽 (AβpE3)是所有A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更易聚集和不易降解,表现出更强的毒性。为筛选一种靶向Aβ的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员做了以下实验。
(1)将Aβ3-10短肽疫苗作为__________注射到小鼠体内,激活小鼠特异性免疫的__________免疫,并取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__________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并置于__________中培养,通过抗体阳性检测技术获得产单克隆抗体7B8的杂交瘤细胞。
(2)研究人员将不同种的Aβ肽用包被液稀释并固定在多孔板上,以不加Aβ肽的包被液稀释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洗涤、加入单克隆抗体、再洗涤、加入酶标二抗等环节,检测相对结合量,结果如图1所示。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
(3)为评估单克隆抗体7B8对AD的疗效,研究人员取16月龄的若干小鼠进行实验,组1、组2、组3的处理分别为 (用所给选项的字母表示)。检测三组小鼠皮层中的突触前蛋白(在突触发挥正常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平,实验结果如图2,推测单克隆抗体7B8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皮层突触的正常功能,后续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7B8可以提高小鼠的认知功能。
A. 正常小鼠,腹腔注射无关抗体
B. AD小鼠,腹腔注射无关抗体
C. AD小鼠,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7B8
(4)你认为7B8能否用于治疗AD,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测试
高二生物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100,考试时间90分钟,Ⅰ卷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Ⅱ卷为主观题,包括第21至第25题。
Ⅰ卷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的题号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D
Ⅱ卷 非选择题
共5个大题,共7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21题答案】
【答案】(1) ①. 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 稳定性
(2) ①. 垂直 ②. 协同进化 ③. 翘嘴红鲌 ④. 藻毒素很难降解。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其相对含量越高
(3) ①. 不添加棕鞭毛虫,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②. 降解 ③. 微囊藻纯培养组以及微囊藻和棕鞭毛虫共培养组的藻毒素含量 ④. 促使了以蓝细菌为优势类群向以绿藻和其他藻类为主的群落的演替,改善了群落结构
(4)检测棕鞭毛虫对微囊藻数量的影响;棕鞭毛虫降解藻毒素的机制;其他生态因素对棕鞭毛虫治理效果的影响
【22题答案】
【答案】(1) ①. 消毒 ②. 无菌水 ③. 菌落特征
(2) ①. 只接种Fg ,不接种内生菌 ②. 抑制率=(对照组菌落直径-实验组菌落直径)/对照组菌落直径×100% ③. 几种内生菌对Fg 均有抑制作用 (3)绿色、橙红色
(4) ①. BCDEF ②. ABDEF
【23题答案】
【答案】(1) ①. 未体现 ②. 保护珍稀植物红豆杉
(2) (3)不支持,紫杉醇处理后患者的有丝分裂指数高于对照组,说明紫杉醇并未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4)实验组使用药物b和紫杉醇处理,对照组用等量紫杉醇处理
【24题答案】
【答案】(1) ①. 寄生和互利共生 ②. 自然选择
(2) ①. 无菌水 ②.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
(3) ①. 培养皿、培养基、牛津杯、镊子、移液器(枪头)等 ②. 高压蒸汽灭菌 ③. A处加入无菌发酵液;B、C、D处加入等量含不同种类待测菌的发酵液,其中一种是含TS的发酵液。上层板培养基中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实验结果:A处无抑菌圈,B、C、D处加入TS发酵液的位置抑菌圈最大
(4) ①.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 抗菌肽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③. TP可以增加大肠杆菌(靶标菌)的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膜结构,还有可能进入大肠杆菌(靶标菌)细胞内,结合胞内的DNA,抑制DNA功能
(5)TP有无细胞毒性;TP是否会引发过敏反应;靶标菌是否会对TP产生抗性等(合理即可)
【25题答案】
【答案】(1) ①. 抗原 ②. 体液 ③. 选择 ④. 5%CO2恒温培养箱
(2)探究单克隆抗体7B8与不同类型Aβ结合的能力 (3)CBA
(4)可以,7B8一方面能高效结合多种Aβ聚集体,清除有毒物质;另一方面,7B8可以保护皮层突触的正常功能,提高认知功能,进而治疗AD。
不可以,7B8只进行了动物实验,没有检测其对人体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