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课题 撒哈拉以南非洲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
分析 (一)课标摘录: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分解: 1.运用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球、海陆、经纬度位置。 2.运用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特征。 3.结合自然地理特征说出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 分析 “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是课标中区域选择的原则,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大陆”、“高原大陆”、“干旱大陆”、“黑种人的故乡”等都独具特色,作为认识地区的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本节主要通过视频、地理和图片资料的呈现,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环境相互影响这一主线。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自学、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学情 分析 (一)定性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地理中学习到的第四个地区也是“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中一个范例。通过前面若干区域地理学习,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结构上也有一定的能力储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有用信息,利用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去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分析思路和探究方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及思维特点,教学设计中多采用视频、景观图片的方式呈现,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定量分析(略)
学习目标 1.会运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地形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 2.会运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地形图”、“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特征。 3.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 难点 1.会运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地形图”、“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特征。 2.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学播放视频《狮子王》,问:“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怎样的直观感受?”。 学生自主抢答分享观后感。 1.通过观看熟悉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撒哈拉以南非洲2.通过视频中炎热的太阳、辽阔的草原,为下一环节非洲基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学习埋下伏笔。
自主学习 要求:结合教材74页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进行勾画。 1.观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范围; 2.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3.找出并圈画以下地理事物: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东非大裂谷。 安静思考,认真分析,积极发言。 1.设置简单的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描述地理位置,找到重要地理事物,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2.通过学生展示,对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合作探究一 (两两对学) (一)探究主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要求:结合教材74-75页,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在图9.21中找出并圈画主要地形区: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刚果盆地、乞力马扎罗山;归纳出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 2.结合图9.22,看看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该气候特征是什么? 3.在图9.21和9.22中找出尼罗河、刚果河;判断尼罗河的流向;比较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流量大小并说明原因。 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学习归纳地形地势特征。学会观察地理事物分布特征。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引导学生将表格内容落实成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3.通过学生展示,加强对自然地理特征的认识。
合作探究二 (小组群学) (二)探究主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结合教材76页,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谈谈茅草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2.比较多多马和基塔莱的湿季时间,并简述形成差异的原因。 3.简述一年中马赛人的游牧位置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独立思考运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密非洲动物迁徙。 2.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根据地理要素判断河流流向、流量;探究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七年级孩子有较强的表现欲,合作探究,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进步,找到成就感。分析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点拨归纳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当堂检测 《动物世界》栏目中经常看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动物,为了生活在降水充沛、水热充足的环境下,每年都会进行的周期性大规模迁徙。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1-4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把非洲大陆称为( ) A.“湿润大陆” B.“高原大陆” C.“富饶大陆” D.“热带大陆” 2.非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大多数河流的流量与流经地区降水量密切相关。据此推断,图中四条河流中流量最大的是( ) A.甲河 B.乙河 C.丙河 D.丁河 4.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被誉为“赤道雪峰”,形成此自然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人为因素 D.纬度因素
拓展提升 苏库尔文化景现(下图)是非洲尼日利亚东北部的一处世界遗产,该遗产地往于海拔1045米的石质山丘上(10°45′N,13°34′E),年平均气温约28℃,干湿季分明。此遗产以传统村落、梯田等文化透存为特色,一直传承至今。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苏库尔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图中村弦民居屋顶坡度大有利于( ) A.采光 B.通风 C.排雨 D.除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