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6张PPT)第一节 世界的地形第二章 世界地理概况区域地理陆地海底地形LAND AND SEABOTTOM TOPOGRAPHY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陆地地形海拔地面起伏200m以下500m以上无500m以上200-500m起伏很小平坦广阔地面坦荡边缘陡峭中间低四周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起伏较小坡度和缓海平面陆地地形陆地地形LAND TOPOGRAPHY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陆地地形海拔地面起伏200m以下500m以上无500m以上200-500m起伏很小平坦广阔地面坦荡边缘陡峭中间低四周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起伏较小坡度和缓海平面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中央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西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巴西高原青藏高原圭亚那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西部高原塔里木盆地刚果盆地大自流盆地阿巴拉契亚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安第斯山落基山德拉肯斯山阿特拉斯山阿尔卑斯山大分水岭喜马拉雅山东西伯利亚山地东南丘陵哈萨克丘陵地形特征的描述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地形 地形类型 以××为主(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分布 ××(地形类型)分布于××(方位)地势 哪高哪低、自哪向哪倾斜地势平坦或崎岖或起伏大(小)海岸线 海岸线平直;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火山3.大洲: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非洲非洲:小纬度,小经度非洲——地形特征“高原大陆”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2.大洲: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亚洲90°E30°E150°E0°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大,山地、高原面积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显著。各大洲地形特征印度洋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澜沧江长江青藏高原黄河内蒙古高原蒙古高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北冰洋SN地中海安纳托利亚高原里海图兰平原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祁连山太行山华北平原渤海日本海太平洋WE亚洲100°E地形剖面亚洲40°N地形剖面2.大洲: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北美洲美洲:西经度大陆北美洲:10°N以北北美洲各大洲地形特征120°w60°N30°N60°w0°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山地区,南北纵列分布;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大陆性显著;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北美洲90°W地形剖面北美洲40°N地形剖面太平洋SN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苏必利尔湖哈得孙湾WE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落基山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大西洋2.大洲: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南美洲美洲:西经度大陆南美洲:10°N以南南美洲各大洲地形特征90°w0°30°S30°w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地势西部高,东部高低相间分布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水汽深入;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太平洋WE安第斯山脉拉普拉塔平原巴西高原巴拉圭河大西洋大西洋大西洋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潘帕斯草原拉普拉塔平原拉普拉塔河亚马孙河亚马孙平原SN南美洲23°26′S地形剖面南美洲60°W地形剖面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欧洲欧洲:大北纬,小东经欧洲各大洲地形特征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并由西向东大陆性不断增强 。30°N60°N0°英吉利海峡中德山地西欧平原莱茵河捷克高原顿河伏尔加河W伏尔加河乌拉尔山东欧平原E地中海波河多瑙河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巴伐利亚高原SN欧洲50°N地形剖面欧洲10°E地形剖面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大洋洲大洋洲:南纬,大东经大洋洲各大洲地形特征120°E150°E0°30°S分三大地形区:西部低矮的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东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大陆东侧降水较多,使气候呈狭长分布;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印度洋西部高原大分水岭太平洋WE澳大利亚大盆地印度洋太平洋墨累河新几内亚岛SN大洋洲23°26′S地形剖面大洋洲140°E地形剖面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南极洲南极洲各大洲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2350米);冰川广布平均海拔高,冰雪对阳光反射强烈,是酷寒的原因之一60°S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小;东部有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非洲平原面积广大,为世界上平均地势最低的大洲;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冰川地貌广布。欧洲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地形分三大南北纵列分布,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高原;大陆北部冰川广布。北美洲西部为南北纵列的安第斯山脉;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分布。南美洲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地形分三大南北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大洋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大陆冰川广布。南极洲共同特征 大洲 地形类型 地势地形比较单一 欧洲非洲南极洲东中西三部分 南北美洲大洋洲 地形复杂 亚洲七大洲地形特征比较平原为主 平均海拔最低高原为主 东南高西北低高原为主 平均海拔最高西山地中平原东高原(山地)西高原中平原东山地东、西部高,中部低类型多样 中高周低起伏大各大地形区的空间定位各大地形区的空间定位各大地形区的空间定位各大地形区的空间定位习题演练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B.乙地是其所在国人口主要的分布区C.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D.乙地受地形的影响气候比较干燥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贵州海洋生物台湾海峡深沪湾海底森林荷兰的围海大堤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首要原因)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主要运动)海陆变迁一直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1)范围有大有小:大到海陆格局,小到山峰 、岛屿。(2)时间有长有短:长到漫长的地质年代,短到瞬间火山地震喷发。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马尔代夫的水下会议迪拜的棕榈岛三、海陆变迁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海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等——大陆漂移学说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观点,1915年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陆漂移学说Alfred Wegener (1880-1930)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2.海陆变迁主要观点大陆漂移说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海底扩张说海洋底部不断地扩张,大洋中脊轴部有一条裂谷带,它是地幔物质向上涌升的出口,从地球内部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却凝固后便成为新洋底。新洋底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证据一: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证据二: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证据三:南美洲和非洲动物的相似性证据四: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三、海陆变迁四3.板块构造①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又分为若干小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③板块相互移动发生碰撞和张裂三、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海洋(大西洋)海上陆上裂谷(东非大裂谷)陆洋相撞陆陆相撞海沟洋块俯冲:陆块隆起:岛弧、海岸山脉褶皱山脉、高原板块构造学说-生长边界及其地貌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新的大洋)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的海”(如红海)“中年”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岛弧与海沟体系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洋与陆相撞——海岸山脉与海沟体系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洋与陆相撞——高大褶皱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陆与陆相撞——板块运动特点④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三、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山脉褶皱山脉褶皱岛链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马里亚纳海沟成因?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三、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板块内部地质稳定,边界多火山、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如我国西藏的羊八井地热能电站、冰岛、日本的温泉资源等。硫、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地质意义火山爆发的危害著名山系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挤压形成基础梳理四、海底地形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位于板块挤压的消亡边界洋底的主体,面积最广又名海岭,是板块的生长边界洋盆中有锰结核分布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海底地形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位于板块挤压的消亡边界洋底的主体,面积最广又名海岭,是板块的生长边界大西洋中脊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千岛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日本群岛大西洋中脊海底地形二、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洋盆一、海洋5.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位置: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坡度较缓。中心水深:200 m以内特点: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丰富;是近海渔场和海底油田分布区。大陆架一、海洋5.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位置:大陆架向大洋洋底的过渡地带,也是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过渡区;中心水深:200m~4000m特点:坡度大,多火山地震。大陆坡一、海洋5.海底地形位置:大陆边缘与洋盆的过渡地带,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特点:弧形分布成因: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一、海洋5.海底地形位置:岛弧外缘,大陆坡与洋盆的分界线;特点:指海底深而狭长的凹地,深而长;成因: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一、海洋5.海底地形岛弧海沟位置:海沟与洋中脊之间深度:4 000 m~6 000 m特点:大洋底部的巨型凹地,底部平坦;深度大,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成因: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海盆(洋 盆)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一、海洋5.海底地形岛弧海沟位置:一般在海平面以下,峰顶露出海面即成岛屿。特点:海底一系列很长的海底巨大山脉,高度很大;中轴为裂谷,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成因: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海岭(洋中脊)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又称陆架、陆棚,是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自然资源丰富,是近海主要渔场和海底油田分布区域。又称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洋底的过渡地带,也是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过渡区,坡度陡,多火山地震。是指海底深而狭长凹地,深度超过6000米。板块的消亡边界。Δ 海底地形又称海底山脉,是一系列绵延很长的海底巨大山系,高度很大,但一般在海平面以下,峰顶露出还可成岛屿。大洋中新洋底诞生的地方,故是板块的生长边界。又称海盆,是大洋底部的巨型凹地,顶部平坦,略有起伏。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占海洋面积80%。课程结束基础梳理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高原、山地面积广;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基础梳理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势起伏不大,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南部、北部,平均海拔300m左右,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冰川地貌广布。基础梳理(1)东南高,西北低,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2)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基础梳理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1)东西高,中部低;(2)呈三大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大的山地和高原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基础梳理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高大山脉,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相间分布。基础梳理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势低平,起伏和缓;(2)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形区。东部为大分水岭,中部为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为低矮高原基础梳理三、七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2350米),冰川广布,厚厚的冰层下有各种不同地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