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测试卷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 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标有“单选”的试题正确选项有1个;
2.标注“双选”的选择性类试题,有 2个正确选项,不得少选或多选。
一、何来复旦(共28分)
复旦大学于1905年创办,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莘莘学子成为了复兴中华的中流砥柱。材料一:
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于1905年由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创立,校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追求光明与复兴。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复旦学生联合上海多校成立“上海学生联合会”,组织罢课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复旦师生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创办《血潮日报》,号召民众觉醒。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复旦师生内迁至重庆北碚,坚持办学,成为“抗战烽火中的文化堡垒”。
材料二:复旦大学农学院抗战时期的合照
1.复旦公学于1905年建校,此时距离民国元年还有 年。复旦公学在清末创办的政治背景可能为
2.根据材料一,分析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在20世纪初期至抗战时期的历史活动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哪些精神追求?(6分)
3.结合材料二图片信息,说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意义。(8分)
4.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述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以复旦为例)与国家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10分)
二、何以复旦(共30分)
材料一:
1952年,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吸收多所高校理科资源,成立物理、化学等学科,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1964年,复旦数学家谷超豪参与“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数学建模工作,助力核武器研发。
改革开放后,复旦响应“科教兴国”战略,1984年成立中国首个“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基因工程技术发展。2005年,复旦教授金力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东亚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2012年至今,复旦与30余国高校共建“全球创新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材料二: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创新学院留学生毕业合照
5.1967年,复旦大学不少知识分子被迫害,这可能的历史背景为 在党的 后,无辜知识分子得到了拨乱反正。
6.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复旦大学在科技领域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其历史背景。(6分)
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图片,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复旦大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8分)
8.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述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复旦大学为例)如何体现“国家需求”与“全球视野”的协同。(12分)
三、千年魔都(共42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通过收集史料,回溯了上海形成过程的千年历史,并整理成表格:
新石器晚期 广富林文化遗址
战国时期 属于战国七雄的 国
秦汉时期 属于会稽郡
1278年 华亭府改称松江府,直隶江浙行省
1842年 《 》的签订,开埠
民国元年 撤松江府,直属江苏
战国时期,上海属于战国七雄中的哪一国?()
A.齐B.楚C.秦D.燕
10.1278年,华亭府改成松江府,隶属江浙行省,这发生在()朝
A.唐B.宋C.元D.明
11.1842年()的签订,上海开埠。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
12.民国元年,上海撤销松江府,直属江苏。民国元年是哪一年?()
A.1911 B.1912 C.1913 D.1914
13.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其文化层分为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这一文化层可能是()
A.二里头文化 B.三星堆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14.同学们又走访了上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集了一些发生在上海的历史材料。请根据图片内容,将以下材料 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
英夷到处猖獗,已破虎门、厦门、定海,势必窥伺吴淞。某海上攻战40余年,严兵戒备。如夷来,必能破之,亦必以死继之。
A.江南提督陈化成书信节选 B.四行仓库纪念馆 C.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D.《时务报》创刊号 E.浦东开发陈列馆一景 F.上海望志路106号
15.下列是2021年3月公布的《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以群英汇聚,开天辟地为主题布展的是()
A.《新青年》编辑部旧址B.四行仓库抗战旧址C.中共一大会址D.“四.一二”惨案发生地
16.下列史事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建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17.电影《八佰》上映于2020年8月14日,取材于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的抗日事迹。该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以少敌多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属徐州会战组成部分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
18.梁启超主持《时务报》期间,撰写并刊发《变法通议》等文章,受此影响,当时维新派()
A.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
B.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
C.开启关注西方政治的先河
D.坚定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信念
兴趣小组中的郝同学从小生活在长宁,在回溯上海的千年历史过程中,他发现道路的沿革往往与所在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等联系密切,他尝试通过对周边道路沿革的探究,发掘长宁乡土史、管窥上海城市史。郝同学查阅到了长宁部分路名前后变化信息
原路名 路名来源 1943年改名 1945年后名 1949年后名
白利南路 英国驻沪领事 长宁路
忆定盘路 “爱丁堡”音译 江苏路
大西路 GreatWester意译 长安路 中正西路 延安西路
安和寺路 来华英使阿美士德 察哈尔路 法华路 新华路
林肯路 美国总统 天山路
开士成克路 工部局总董 陕西路 凯旋路
估尼干路 美驻沪领事 仙霞路
霞飞路 一战法国元帅 泰山路 林森中路 淮海中路
注1:以上道路均为西方租界越界筑路的产物,即租界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以界外筑路达到蚕食华界 注2:工部局为(美英为主的)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 注3:林森,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19.根据1943年前的路名及注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路名意在普及西方历史知识
B.可见长宁为上海最早的租界
C.只有英美两国进行租界扩张
D.体现西方殖民者的自大傲慢
20.与开士威克路改名“凯旋路”有关的战争是()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越南战争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道路改名“淮海中路”“延安西路”,主要的原因有()(双选)
A.去除反动政府人名B.革除殖民主义残余
C.统一地名命名规范D.纪念革命战争地名
郝同学又发现不同于如表的一些道路,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相关历史沿革。
中山环路:因租界割裂华界南市与闸北,需建绕租界连接两地的环路;同时达到箍起租界,1949年前。中山西路即环路长宁部分。50年代,环路拓宽延伸,环路外新筑道路以区所在位置对应中国版图方位的各省县市命名(长宁属市区正西偏南,对应贵州省地名)。20世纪末沿环路筑高架“内环线”。
22.根据中山环路外新筑道路命名法则,可以判断筑于50年代后的道路有()(双选)
A.遵义路B.华山路C.番禺路D.茅台路
参考答案:
一、何来复旦(共28分)
1.7(2分)清末新政(2分)
2.①爱国救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中的反帝行动);
②思想启蒙(创办报刊传播新文化,如《血潮日报》);
③教育救国(战时坚持办学,保存文化火种);
④民族复兴(校名寓意与抗战信念)。(3x2=6分,写出3点即可)
3.背景:
①抗战全面爆发,东部沦陷,高校遭日军破坏;
②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保存教育力量。( 2×2=4分)
意义:
①延续高等教育,培养战时人才(如科技、医学等);
②促进西南地区文化发展(打破地域教育失衡);
③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抗战信心(2x2=4分,写出2点即可)
4.国家命运推动教育转型:
①救亡图存催生新式教育(复旦公学创立于清末新政);
②抗战需求促进高校学科调整(如增设军工、医学专业)。( 2×2=4分)
教育反哺国家振兴:
①培养近代化人才
②传播进步思想(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先锋作用);
③保存民族文化血脉(战时内迁的坚守)。( 2×2=4分,写出2点即可)
结论:近代高等教育既是国家危机的产物,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体现“教育兴国”与“国运护教”的双向依存。(2分)
二、何来复旦(共30分)
5.文化大革命(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6.贡献:
①院系调整完善学科体系(服务工业化建设);
②参与“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工程(如谷超豪数学建模)。(1+1=2分)背景:
①冷战格局下科技自主需求;
②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2×2=4分)
7.改革开放前:
①科研模式:两弹一星,支持国家重大军事科研项目
②人才培养:物理化学,单一学科、服务国内建设。
改革开放后:
①科研模式:前沿领域自主创新(如遗传工程),国际合作增多;
②人才培养:跨学科、国际化(“一带一路”背景),输出复合型人才。(2x4=8分)
8.国家需求引领发展:
①建国初期:院系调整服务工业化(物理、化学学科建设);
②改革开放:重点实验室推动生物科技(响应“科教兴国”);
新时代:“全球创新学院”对接“一带一路”。
全球视野拓展路径:
①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如基因工程实验室设备升级);
②人才双向流动(既引进海外学者,又培养国际人才);
③科研成果参与全球议题(如金力团队的人类起源研究)。 (5×2=10分)
结论:复旦大学的发展轨迹表明,新中国高等教育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同时通过开放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本土根基”与“全球网络”的有机统一。(2分)
三、干年魔都(共42分)
9.B(2分)
10.C(2分)
11.A(2分)
12.B(2分)
13.D(2分)
14.ADCFBE(6x =12分)
15.C(2分)
16.B(2分)
17.D(2分)
18.B(2分)
19.D(2分)
20.A(2分)
21.AD(4分)
22.AD(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