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直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 脑汁在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A.实行了郡县制 B.开通了大运河 C.开创了科举制 D.开创了行省制2.如图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处应该填写( )世官制:贵族世袭(先秦) → 察举制:地方推荐(两汉) → 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魏晋南北朝) → ?:考试选官(隋一清)A.分封制度 B.军功爵制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度 D.三省六部制4.贞观年间,唐太宗同意突厥等众多民族迁徙内地,并说“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当时(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加强C.唐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D.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5.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6.“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 )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7.习主席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南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下列史实能住证这一观点的是(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8.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政权更迭十分频繁C.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9.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10.“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11.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政治黑暗 B.宋代重文轻武 C.商品经济发展 D.南宋偏安一隅12.阅读下列材料,可获得的信息是,宋代( )A.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分立C.制瓷技术高超 D.南方经济繁荣13.《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B.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C.宋元时期交通四通八达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14.元朝行中书省最初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行省权力逐渐强化,可以制定包括核定行省官制及轮区,授权行省总领管内政务,并行枢密院于行省等规定,这反映出元代行省( )A.是专门治理汉地的机构 B.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C.已具备地方割据的实力 D.与中书省形成了制衡关系15.元朝设置的这一管理机构除了维持台澎地区的治安、为政府征收盐税外,它还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府 C.宣政院 D.台湾省16.南戏,是北宋时期北方杂剧传播到南方后,与温州民间艺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两宋时期,南戏率先将市民小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写进戏文。由此可以推断两宋时期( )A.南方戏剧发展超过北方 B.温州地区经济最为发达C.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 D.民间群众主导南方戏剧17.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18.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C.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19.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20.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A.规模浩大 B.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C.时间跨度长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1.它的艺术成就使中国小说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那些关于政治的纵横捭阖与军事的韬略计谋的描述,也为后世中外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所取法。这里的“它”是指(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22.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1626年,皇太极继位。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女真族改变自己族名和国号的目的是( )A.尽快灭亡明朝 B.镇压李自成起义军C.尽快创建“八旗制度” D.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23.清朝康熙帝作的一副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该联褒奖与认可了(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24.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B.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C.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D.人口增长只有利没有弊25.清朝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临太平洋 B.南至南海诸岛 C.西跨葱岭 D.北接北冰洋26.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他们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悠久的历史。十三行商人的崛起是由于清朝( )A.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禁止中外经济联系 D.实行文化专制政策27.《长生殿》《桃花扇》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是昆曲的传世之作。但是清朝统治者认为这两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昆曲走向衰落。这说明昆曲衰落的原因之一是( )A.清朝实行文化专制 B.作品因循守旧 C.清朝小说文学兴盛 D.缺乏群众基础28.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彩纷呈,下列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A.《西游记》——曹雪芹 B.《窦娥冤》——关汉卿C.《资治通鉴》——司马迁 D.《红楼梦》——罗贯中29.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秦→□→东汉→三国→西晋→……□→唐→……→□→明→清( )A.西汉、宋、元 B.汉、东晋、元C.西汉、隋、元 D.汉、五代、宋30.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 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综合题3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同时,佛救、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材料二 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三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四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符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两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3)写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据材料三分析此事件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事件产生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政府采取了哪一对外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总结隋唐至明清对外交往呈现咋样的趋势,以史为鉴,谈谈你对中外交往的认识。32.近年来,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徽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684年清朝设置哪一机构隶属福建省进行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领导清军在什么战争中取得胜利?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哪些区域都是中国的领土?(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及我们应如何做?《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2.D3.D4.C5.D6.B7.A8.B9.C10.B11.D12.D13.B14.B15.A16.C17.D18.C19.D20.B21.B22.D23.D24.A25.D26.B27.A28.B29.C30.D31.(1)史实: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与新罗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等。(2)原因:宋朝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革新。机构:市舶司(3)事件名称:郑和下西洋;特点:规模达,时间长,时间早,船只多,造船技术高超;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5)趋势:由开放到闭关;认识: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力。32.(1)含义:祖国边疆(海疆)安宁努力:抗击倭寇(2)“贵国”:荷兰机构:台湾府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国家:沙俄或俄国战争:雅克萨之战领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4)共同特征: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做法:我们应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应努力提高国防力量,积极捍卫国家主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