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度浙江省职教高考复习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①文艺要赢得人们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沽(gū)名钓誉不行,颓废萎糜不行。②只有具备孜(zǐ)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打造独特的优秀作品,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展现见了游牧迁徙(xǐ)这种古老的令人震憾的生存方式,用斑驳杂乱的画面打动观众。④全剧追求“每一秒”的别出心裁,充分使用反转、延宕(dàng)以及性格白描等技巧,诗化般地表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瑰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1.标序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 B. 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A项中“萎糜”错误,应为“萎靡”;B项“孜(zǐ)孜不倦”错误,应读“zī”;C项 “震憾”错误,应为“震撼”。
2.语段中画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拳绣腿 B.精益求精 C.斑驳杂乱 D.别出心裁
答案:C
解析:“斑驳杂乱”意思是色彩杂乱、不整齐,含贬义。在句中用来形容电视剧画面,与后文 “打动观众”不符,此处应使用能体现画面独特美感的词语,如“斑驳陆离”。“花拳绣腿” 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符合语境;“精益求精”指好了还求更好,用于形容打造作品的精神恰当;“别出心裁”表示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符合电视剧追求独特的语境。
3.对下列语段中画线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暴露出“少年作家”的众多问题:错别字连
A
篇,文风华而不实,模仿韩寒……等等。可见语言文字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国无辞书,无文
B C
化可言”,大凡一种成熟的民族语言,基本上要有两部字典人——一部是多卷本的详尽的历史
D
语言字典,一部则是简明的老幼咸宜的小字典.
A.冒号在此处提示下文,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众多问题”的具体解释。
B.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此处使用正确。
C.此处双引号是表明引号里面的内容属于引述别人的话语。
D.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解释说明。
答案:B
解析:省略号和“等等”不能同时使用,此处使用省略号错误。A项冒号提示下文对“众多问题”的解释,用法正确;C项双引号表示引用别人话语,正确;D 项破折号解释说明成熟民族语言应具备的字典类型,正确。
4.对下列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种子若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A.面对困境时,退缩和恐惧会阻碍个人成长与发展。
B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直面风险,才能迎来新的机遇。
C.过分担忧外界压力,会使自身丧失突破现状的可能。
D.外界环境的埋没是阻碍种子发芽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句子强调种子因害怕埋没而不能发芽,突出种子自身的恐惧心理对发芽的阻碍,而非外界环境是根本原因。A、B、C 三项从不同角度阐述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解读正确。
5.对下文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午后,蝉鸣喧嚣。街道旁的咖啡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缓缓滑落,在窗台汇聚成小小的水注。吧台后的咖啡师专注地研磨着咖啡豆,金属磨豆机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独特的乐曲。顾客们或低声交谈,或翻阅书籍,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
A.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书,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
B.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艺术画册书,从科普读物到热门畅销,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
C.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等等,它们有缘人静静地等待着翻阅。
D.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书,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
答案:A
解析:原句“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主客颠倒,应是书籍等待有缘人翻阅。B项“从经典文学到艺术画册书,从科普读物到热门畅销”表述混乱;C项“等等”与前文列举重复,“它们有缘人静静地等待着翻阅”语序不当;D项主客颠倒问题未改正。
6.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用户可利用这些平台轻松浏览碎片化内容,消遣闲暇时光。然而,这种娱乐方式,严重影响人们的思维与情绪。因为长此以往,不仅 ,而且 ,最终 ,甚至 ,那么脱离这种信息环境所带来的不安,将远超沉浸其中时的短暂愉悦。
①会形成固化的信息茧房
②会让用户的深度思考能力逐渐衰退
③会让这些碎片化的浏览模式演变成依赖惯性
④用户对复杂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大幅下降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根据逻辑关系,先有浏览模式演变成依赖惯性,才会导致深度思考能力衰退,进而接受和处理复杂信息能力下降,最终形成信息茧房。
7.象征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创作手法,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或情感。它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某种隐含的意义,使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对诗句中象征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以竹子象征柔弱易折的品格,反
衬环境的严酷。 ( )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梅花”象征高洁不屈的精神,
即使凋零仍保持芬芳,表达诗人坚守自我的志向。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象征衰败与死亡,
体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悲叹。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象征冬
雪,突出雪的柔美,暗含对春天的向往。
答案:B
解析:A项中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不是柔弱易折;C项“落红”象征奉献精神,不是衰败与死亡,也并非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悲叹;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喻冬雪,主要突出雪下得突然和雪的壮观,不是象征,也未暗含对春天的向往。B项对 “梅花”象征意义的分析正确。
8.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
风的信笺
月光裁纸
星子执笔
把思念写进
夜的褶皱里
【乙】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两首诗都借由具体意象传情,【甲】诗以“月光”“星子”“夜”营造静谧氛围,【乙】诗“玉笛”“春风”勾勒出悠扬笛声飘散的画面,均为抒情奠定基调。
B.情感表达上,【甲】诗将思念写进“夜的褶皱”,含蓄委婉,【乙】诗直抒胸臆,“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点明因笛声而起的思乡之情,两者情感内核截然不同。
C.从创作手法看,【甲】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光”“星子”以人的动作,增添诗意,【乙】诗“散人春风满洛城”中“散”“满”等字,以夸张手法极言笛声传播之广。
D.两首诗虽时代不同,但都在有限篇幅内蕴含丰富情感,【甲】诗以简洁意象组合传递细腻情思,【乙】诗借笛声引发普遍的怀乡共鸣,展现诗歌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两首诗情感内核都与思念有关,【甲】诗借景抒情表达思念,【乙】诗借笛声引发思乡之情,并非截然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甲】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日:“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日:“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9.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中的“事"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的“事”用法和意义相同。
B“愿王举国而听之”中的“举”与成语“举目无亲”中的“举”意思相同。
C.“必固其根本”中的“固”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意思相同。
D.“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与“欲说还休”中的“休”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A项中两个“事”均为“侍奉”之意,用法和意义相同;B项“愿王举国而听之”的 “举” 是“全、整个”的意思,“举目无亲”的“举”是“抬起”的意思;C项“必固其根本”的“固” 是“使…… 稳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是“本来”;D项“永保无疆之休”的“休” 是“美好,福祉”,“欲说还休”的“休”是“停止”。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祖本姬姓也 其皆出于此乎
B愿王举国而听之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将奈社稷何 吾何爱一牛
D.愿王举国而听之 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D
解析:A项“其祖本姬姓也”的“其”是代词,指代商鞅;“其皆出于此乎”的“其”表揣测语气,大概。B项“愿王举国而听之”的“而”表顺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而”表转折。C 项“将奈社稷何”的“何”是“怎么办”;“吾何爱一牛”的“何”是“何必”。D项两个“之”均为代词,指代人。
11.对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是一个省略句,在第二个“病”之前省略了“公叔座”,即
“魏惠王亲往问(公叔座)病”。
B“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正常语序为“人君当重之神器,居大之域中”,“之”为
定语后置的标志。
C.“将奈社稷何”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D.“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答案:C
解析:“将奈社稷何”不是宾语前置句,是固定句式,意思是“对国家怎么办”。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A.王且去座/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王且去座/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答案:B
解析:“王且去”表示魏王即将离开,语义完整;“痤屏人言曰” 是公叔痤屏退旁人后说,“曰” 后为说话内容;“王即不听用鞅”意思是大王如果不任用商鞅,“必杀之”“无令出境”是公叔痤提出的应对措施。所以正确断句为“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3.请根据【甲】乙】材料,分别概括商鞅被举荐的原因和魏征进谏的核心观点。(4分)
答案:商鞅被举荐的原因:年少有奇才。魏征进谏的核心观点:人君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解析:从【甲】文“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可得出商鞅被举荐原因;【乙】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展开论述,强调人君应有的治国之道。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4.“最美人间四月天”,某幸福小镇正在推出以“慢生活,自在行”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填诗品情
下面是宣传词片段,请根据语境补写诗句。(正楷书写:任选2句,共2分)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赏花,“东篱把酒黄昏后, ① 。”(李清照《醉花阴》)闻则能泛舟。“明月松间服,清泉石上流。 ② , ③ 。 (王维《山居秋暝》)闲则能访友, “故人具鸡黍, ④ 。”(孟浩然《过故人庄》)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闲”就是一种慢生活的境界。
答案:①有暗香盈袖 ②竹喧归浣女 ③莲动下渔舟 ④邀我至田家
解析:根据诗词背诵填写,注意“盈”“喧”“浣”“邀”等字的书写。
(2)任务二:徽标解读
请从构图元素和设计理念两个方面,解读幸福小镇民宿徽标的设计寓意 100字左右。 (4 分)
答案:构图元素:徽标包含“悟生活”字样和一个类似房屋的图案,可能代表民宿。设计理念:“悟生活”传达出在民宿能感悟生活的内涵,房屋图案体现民宿的居住功能,整体寓意着游客在民宿中能享受独特生活体验,感悟生活美好。(围绕合理的构图元素和设计理念进行解读即可)
(3)任务三:沉浸体验
你的朋友张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节奏都很快,精神紧绷。请你结合幸福小镇的特点给张语发出邀请,请他来旅游。要求:字数不少于10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并用波浪线画出。(6分)
答案:张语,快来幸福小镇体验一下“慢生活,自在行”吧!这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你可以漫步在宁静的小道,像微风轻拂树叶般享受悠闲时光;也能约上三五好友,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来这里,给紧绷的精神放个假,让生活回归本真。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人工智能(AI)近两年的发展具有“大”和“多”的鲜明特征,大模型的参数规模越来越大,文图视等方面的多模态能力也越来越强。2025年,从全球业界发展趋势看,AI将具备更强的推理能力,各形态智能体会更加普及,同时也会有“规模定律”受考验等更、多挑战浮现。
大模型应用更广,推理能力更强大
2024年,各家大模型不再简单竞争参数规模,而是将兼具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能力的多模态作为重要发力点。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2024年2月面世就惊艳世界,正式版已于12月向用户开放。美国谷歌公司近期预测,2025年,多模态AI将成为企业采用AI的主要驱动力,助力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如多模态AI将广泛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分析医疗记录、成像数据、基因组信息等推进个性化医疗;在零售、金融服务、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展。有专家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正渐行渐近。
AI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提升。OpenAI在2024年9月发布推理模型o1,并在12月迅速升级到o3版本,新模型在数学、编程、博士级科学问答等复杂问题上,表现出超越部分人类专家的水平。【A】美国“元”公司最近推出了与传统大型语言模型不同的大型概念模型,它可以在更高的语义层级——“概念”上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捕捉文本的整体语义结构,使模型能在更高的抽象层面进行推理。这些具备高级推理能力的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潜力巨大。【B】业界普遍认为,AI将在2025年加速科技突破,有望在可持续材料、药物发现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展现出新的能力。
智能体将更普及,具身智能受期待
智能体的出现频率将越来越高。智能体指使用AI技术,能够自主感知环境、作出决策并执行行动的智能实体。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名学到很多知识、尚未进入社会实践的学生,智能体则像个毕业生,即将学以致用,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智能体可以是一个程序,只要说出需求,它就像一个能理解、会帮忙的小助手,可在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完成跨应用程序、多步骤的真实任务。业界普遍认为,这种智能体2025年将变得更加普及,且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将人类从一些重复且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德勤公司预测,智能体很快将能支持供应链经理、软件开发人员、金融分析师等人员的工作。智能体还可结合物理实体,形成“具身智能”,如自动驾驶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美国国际数据公司人工智能领域高管认为,智能体未来有望全面革新自动驾驶领域。【C】
“规模定律”受考验,多重挑战需应对
大模型过去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符合“规模定律”,即大模型的性能随着模型参数、训练数据量和计算量的增加而线性提高。但近来不断有迹象显示,由于训练数据即将耗尽、更大规模训练的能耗和成本激增等因素,“规模定律”可能难以延续。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密度定律”,指AI模型的能力密度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AI算法的调优,同样的模型能力可被放到一个更小的参数规模里,表明模型的能力密度不断增强。“炼大模型,不如炼优模型”。微软开发的Phi模型等一系列小模型已显示,管理较小但高质量的数据集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推理能力。【D】业内人士预测,小模型的吸引力可能在2025年大幅增高。
发展AI的能源挑战也备受关注。由于训练最新的大模型耗能巨大,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已将目光瞄向核能。AI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安全、治理、版权、伦理等方面的新风险。例如多模态功能的拓展,使虚假信息的内容形态更加多元,也更难被普通人所辨别;智能体自主性的提高,会带来其目标与人类意图不一致或产生意外行为的风险。
(摘编自新华社记者冯玉婧、张漫子《2025年人工智能如何进化》)
材料三
2025年春节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当属DeepSeek。依靠独特技术路线,我国初创企业开发的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强大,训练成本却不高。DeepSeek就如同从小路驶出的高性能平价跑车,一举冲到行业第一梯队。外媒感慨,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地震”“一座里程碑”。横空出世的国产大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
顶尖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的灵光乍现。据创始人梁文锋介绍,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没毕业的博士生组成。但日常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为例,没有千千万万名数据标注员的精准“投喂”,国产大模型就不可能如此“聪明”。DeepSeek之所以成功,很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坚持了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将各方面智慧汇聚起来。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实际生产生活,是更广泛的参与和投入,在这方面,中国拥有独特优势。
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使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扎实的人才储备,能够形成从技术到应用,再从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完整闭环。用好这个优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必将不断结出硕果。
还要看到,原创性创新,离不开对个体兴趣的尊重与激发。梁文锋曾表示:“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很多人对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小学时代读到《科学家谈21世纪》,让他对未来产生了美好憧憬;大疆创始人汪滔,自幼对航模拥有浓厚兴趣。这些例子并不是说物质激励不重要,而是有了兴趣、热爱、好奇的助燃,才能更好激发对创新创造的极致追求和持久热情。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正是我们解锁更多原创性创新,走向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好时机。在这样一个时刻,DeepSeek这个名字也仿佛一个隐喻,提醒和激励着我们,继续“深度求索”,向着无人区,向着星辰大海!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从DeepSeek看中国创新》)
15.根据材料及图表,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从图一来看,职场人士因工作需要,会较高频率使用人工智能生成会议纪要、PPT等。
B.由图二可知,家长、亲戚对未成年人了解人工智能的影响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亲戚无需关注人工智能发展。
C.鉴于文本中多模态AI在各领域的应用趋势,未来老年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休闲娱乐的比例会超过其他群体。
D.依据文本中智能体将更普及,可推断未来学生群体使用智能体进行课堂学习会完全取代老师的教学。
答案:A
解析:A项从图一可知生成会议纪要、PPT 是使用人工智能的目的之一,职场人士因工作需求,可能会较高频率使用,推断合理。B项家长、亲戚对未成年人了解人工智能影响小,但不能就此认为无需关注;C项文本未提及老年人使用人工智能休闲娱乐的情况,无法得出该结论;D项智能体虽会更普及,但完全取代老师教学过于绝对。
16.下列关于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模型将只专注于参数规模的竞争。
B.多模态AI仅在医疗领域有应用前景。
C. AI的逻辑推理能力在不断提升。
D.智能体不会结合物理实体形成“具身智能”。
答案:C
解析:A项大模型不再简单竞争参数规模,A错误;B项多模态AI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前景,不只是医疗领域,B错误;C项文中提到AI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提升,C正确;D项智能体可结合物理实体形成“具身智能”,D错误。
17.依次将以下论据还原至选文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机器学习先驱、化学奖颁给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AI开发者,凸显人工智能推动科研的巨大贡献。
②美国特斯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已可在工厂行走、分拣电池,还能以接近人类的灵活度用单手稳稳接住迎面抛来的网球,有望在2025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
③在2024年12月,谷歌发布其最新推理模型“双子座2.0闪电思维”,专注于解决编程、数学及物理等领域的难题。
④中国深度求索公司 2024 年12 月底发布混合专家模型 DeepSeek-V3。测试结果显示,与某些性能相当的国际知名大模型相比,成本低了一个数量级。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③谷歌发布推理模型专注解决难题,与【A】处AI推理能力提升相关;①诺贝尔奖项凸显人工智能推动科研贡献,对应【B】处 AI 在科研方面的潜力;②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体现具身智能,符合【C】处内容;④中国公司发布模型成本低,与【D】处小模型相关。所以顺序为③①②④。
18.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述中国人工智能应如何持续创新发展。(4分)
答案:①坚持开放开源技术路线,汇聚各方智慧;②依托完整产业链条、丰富使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和扎实人才储备,形成技术与应用的良性循环;③尊重和激发个体兴趣,挖掘创新潜力。
解析:根据材料三,从 DeepSeek 成功原因及中国创新优势等方面概括得出。
19.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推动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冲击等一系列问题。请就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写一则倡议书。(5分)
答案: 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倡议书
亲爱的朋友们: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生活。它提高效率、推动创新,但也带来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冲击等问题。为让其更好服务人类,特发出如下倡议:
在使用中,重视数据隐私保护,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关注算法公平性,避免算法偏见带来的歧视;积极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应对就业结构变化。
让我们携手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趋利避害,共创美好未来!
倡议人:***
2025.5.10
五、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⑤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⑨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2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第②段中写道“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却对“厄尔尼诺”只字不提,目的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显示作者见多识广。
B.“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指的是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给人一种疼痛的味道,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C.“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开小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的可爱和温情,生怕冻坏了那些辛勤劳作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
D.“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说明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E.“寒冷还会来的”,表明作者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不惧怕寒冷,同时提醒人们要注意寒潮的侵袭。
答案:B D
解析:A项提到“厄尔尼诺现象”并非为显示作者见多识广,而是引出对寒冷变化的讨论;C 项“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开小差”体现雪下得没有规律,不是雪的可爱温情;E项 “寒冷还会来的”,深层含义是生活中的挫折苦难不会消失,并非单纯提醒注意寒潮侵袭。
21.文章的标题为“寒冷的味道”,请谈谈你的理解,并分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理解:“寒冷的味道”既指寒冷天气带来的身体感受,如疼痛等;也指寒冷引发的精神体验,如精神亢奋、感受到温暖等;还指回忆中寒冷的独特韵味。
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围绕“寒冷的味道”展开对过去寒冷经历的回忆和思考,同时点明主题,引发读者对寒冷与生活、成长关系的思考。
22.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读书方法。请从修辞运用和语言特色的角度对第④段画线句作出批注。(4分)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赏析批注:
答案:
修辞运用: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枝上的冰比作“漂亮的琼衣”,赋予树枝和冰人的动作“穿”,生动形象地写出冰挂在树枝上的美丽形态;“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把冰被风吹的声音比作碎玉声响,形象地表现出声音的清脆悦耳。语言特色:使用“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等词语,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突出这种绝响的独特性,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寒冷中独特景象的赞美与惊叹。
23.文章第①段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这样是否前后矛盾 请该该你的理解。(4分)
答案:不矛盾。第①段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是指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气候变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寒冷的天气、寒冷的体验越来越少;最后一段“寒冷还会来的”,这里的“寒冷”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和考验,作者认为这些挫折苦难不会消失,人们应做好面对的准备。
24.你所在的班级拟以本文为依据,拍摄一则以“少年强则国强”为主题的宣传短视频。请你
根据脚本框架,填写相应内容。(不得照抄原文)(4分)
“少年强则国强”主题短视频脚本
段落 场景 意义
④-⑥ 在结着一层厚厚的冰的河面上,一群小孩在行走,奔跑,小孩子的手冻成了“肉包子”,脚后跟也冻烂了。 表现天气的寒冷和生活条件的艰苦。
⑦-⑧ ① 表现露天电影带给孩子们的欢乐。
⑨-⑩ 一边是簌簌的雪花在飞舞,一边是噼里啪啦的篝火,一群人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②
- 天气变暖了,小孩子一个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吹着空调,嘴巴里却在不停地叫着“现在的天气真冷……”。 表现现在很多小孩物质条件好了,但忍受挫折的能力却下降了。
答案:①雪夜,一群孩子在露天场地看《冰山上的来客》,孩子们起初因兴奋不觉得冷,后来饥寒交迫但仍坚持看完电影。②表现人们在寒冷中享受劳动成果、感受生活温暖,体现寒冷中蕴含的生活乐趣和温情。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这几句话体现出“借力”和“自力”的微妙关系。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是如何理解“自力”和“借力”的 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材料分析:材料中第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自力”,即君子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地自我奋发、自我提升。第二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强调了借助外部支点这一“力”来实现巨大的成就,突出了 “借力”的重要性。第三句话“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指出善于运用众人的力量和智慧,就能够无敌于天下,无惧于圣人,进一步阐述了“借力”的价值,这里的“力”和“智”是来自群体的外部力量。
立意方向:题目要求探讨“自力”和“借力”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一是强调 “自力”是基础,“借力”是助力。如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自身能力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借助外部力量,实现更大的目标。二是论述“自力”与“借力”相互依存。没有自力,无法有效借力;没有借力,自力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三是可以从新时代青年的角度出发,说明在当今时代,青年既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又要善于借助各种外部资源和力量,包括科技发展、社会平台、他人的经验和帮助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2025年度浙江省职教高考复习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①文艺要赢得人们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沽(gū)名钓誉不行,颓废萎糜不行。②只有具备孜(zǐ)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打造独特的优秀作品,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展现见了游牧迁徙(xǐ)这种古老的令人震憾的生存方式,用斑驳杂乱的画面打动观众。④全剧追求“每一秒”的别出心裁,充分使用反转、延宕(dàng)以及性格白描等技巧,诗化般地表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瑰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1.标序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 B. ② C.③ D.④
2.语段中画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拳绣腿 B.精益求精 C.斑驳杂乱 D.别出心裁
3.对下列语段中画线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暴露出“少年作家”的众多问题:错别字连
A
篇,文风华而不实,模仿韩寒……等等。可见语言文字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国无辞书,无文
B C
化可言”,大凡一种成熟的民族语言,基本上要有两部字典人——一部是多卷本的详尽的历史
D
语言字典,一部则是简明的老幼咸宜的小字典.
A.冒号在此处提示下文,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众多问题”的具体解释。
B.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此处使用正确。
C.此处双引号是表明引号里面的内容属于引述别人的话语。
D.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解释说明。
4.对下列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种子若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A.面对困境时,退缩和恐惧会阻碍个人成长与发展。
B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直面风险,才能迎来新的机遇。
C.过分担忧外界压力,会使自身丧失突破现状的可能。
D.外界环境的埋没是阻碍种子发芽的根本原因。
5.对下文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午后,蝉鸣喧嚣。街道旁的咖啡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缓缓滑落,在窗台汇聚成小小的水注。吧台后的咖啡师专注地研磨着咖啡豆,金属磨豆机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独特的乐曲。顾客们或低声交谈,或翻阅书籍,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
A.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书,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
B.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艺术画册书,从科普读物到热门畅销,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
C.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等等,它们有缘人静静地等待着翻阅。
D.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热门畅销书,从科普读物到艺术画册,有缘人静静地等着它们的翻阅。
6.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用户可利用这些平台轻松浏览碎片化内容,消遣闲暇时光。然而,这种娱乐方式,严重影响人们的思维与情绪。因为长此以往,不仅 ,而且 ,最终 ,甚至 ,那么脱离这种信息环境所带来的不安,将远超沉浸其中时的短暂愉悦。
①会形成固化的信息茧房
②会让用户的深度思考能力逐渐衰退
③会让这些碎片化的浏览模式演变成依赖惯性
④用户对复杂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大幅下降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7.象征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创作手法,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或情感。它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某种隐含的意义,使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对诗句中象征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以竹子象征柔弱易折的品格,反
衬环境的严酷。 ( )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梅花”象征高洁不屈的精神,
即使凋零仍保持芬芳,表达诗人坚守自我的志向。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象征衰败与死亡,
体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悲叹。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象征冬
雪,突出雪的柔美,暗含对春天的向往。
8.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
风的信笺
月光裁纸
星子执笔
把思念写进
夜的褶皱里
【乙】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两首诗都借由具体意象传情,【甲】诗以“月光”“星子”“夜”营造静谧氛围,【乙】诗“玉笛”“春风”勾勒出悠扬笛声飘散的画面,均为抒情奠定基调。
B.情感表达上,【甲】诗将思念写进“夜的褶皱”,含蓄委婉,【乙】诗直抒胸臆,“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点明因笛声而起的思乡之情,两者情感内核截然不同。
C.从创作手法看,【甲】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光”“星子”以人的动作,增添诗意,【乙】诗“散人春风满洛城”中“散”“满”等字,以夸张手法极言笛声传播之广。
D.两首诗虽时代不同,但都在有限篇幅内蕴含丰富情感,【甲】诗以简洁意象组合传递细腻情思,【乙】诗借笛声引发普遍的怀乡共鸣,展现诗歌艺术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甲】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日:“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日:“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9.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中的“事"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的“事”用法和意义相同。
B“愿王举国而听之”中的“举”与成语“举目无亲”中的“举”意思相同。
C.“必固其根本”中的“固”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意思相同。
D.“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与“欲说还休”中的“休”意思相同。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祖本姬姓也 其皆出于此乎
B愿王举国而听之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将奈社稷何 吾何爱一牛
D.愿王举国而听之 作《师说》以贻之
11.对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是一个省略句,在第二个“病”之前省略了“公叔座”,即
“魏惠王亲往问(公叔座)病”。
B“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正常语序为“人君当重之神器,居大之域中”,“之”为
定语后置的标志。
C.“将奈社稷何”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D.“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A.王且去座/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王且去座/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3.请根据【甲】乙】材料,分别概括商鞅被举荐的原因和魏征进谏的核心观点。(4分)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4.“最美人间四月天”,某幸福小镇正在推出以“慢生活,自在行”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填诗品情
下面是宣传词片段,请根据语境补写诗句。(正楷书写:任选2句,共2分)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赏花,“东篱把酒黄昏后, ① 。”(李清照《醉花阴》)闻则能泛舟。“明月松间服,清泉石上流。 ② , ③ 。 (王维《山居秋暝》)闲则能访友, “故人具鸡黍, ④ 。”(孟浩然《过故人庄》)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闲”就是一种慢生活的境界。
(2)任务二:徽标解读
请从构图元素和设计理念两个方面,解读幸福小镇民宿徽标的设计寓意 100字左右。 (4 分)
(3)任务三:沉浸体验
你的朋友张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节奏都很快,精神紧绷。请你结合幸福小镇的特点给张语发出邀请,请他来旅游。要求:字数不少于10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并用波浪线画出。(6分)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人工智能(AI)近两年的发展具有“大”和“多”的鲜明特征,大模型的参数规模越来越大,文图视等方面的多模态能力也越来越强。2025年,从全球业界发展趋势看,AI将具备更强的推理能力,各形态智能体会更加普及,同时也会有“规模定律”受考验等更、多挑战浮现。
大模型应用更广,推理能力更强大
2024年,各家大模型不再简单竞争参数规模,而是将兼具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能力的多模态作为重要发力点。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2024年2月面世就惊艳世界,正式版已于12月向用户开放。美国谷歌公司近期预测,2025年,多模态AI将成为企业采用AI的主要驱动力,助力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如多模态AI将广泛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分析医疗记录、成像数据、基因组信息等推进个性化医疗;在零售、金融服务、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展。有专家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正渐行渐近。
AI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提升。OpenAI在2024年9月发布推理模型o1,并在12月迅速升级到o3版本,新模型在数学、编程、博士级科学问答等复杂问题上,表现出超越部分人类专家的水平。【A】美国“元”公司最近推出了与传统大型语言模型不同的大型概念模型,它可以在更高的语义层级——“概念”上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捕捉文本的整体语义结构,使模型能在更高的抽象层面进行推理。这些具备高级推理能力的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潜力巨大。【B】业界普遍认为,AI将在2025年加速科技突破,有望在可持续材料、药物发现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展现出新的能力。
智能体将更普及,具身智能受期待
智能体的出现频率将越来越高。智能体指使用AI技术,能够自主感知环境、作出决策并执行行动的智能实体。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名学到很多知识、尚未进入社会实践的学生,智能体则像个毕业生,即将学以致用,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智能体可以是一个程序,只要说出需求,它就像一个能理解、会帮忙的小助手,可在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完成跨应用程序、多步骤的真实任务。业界普遍认为,这种智能体2025年将变得更加普及,且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将人类从一些重复且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德勤公司预测,智能体很快将能支持供应链经理、软件开发人员、金融分析师等人员的工作。智能体还可结合物理实体,形成“具身智能”,如自动驾驶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美国国际数据公司人工智能领域高管认为,智能体未来有望全面革新自动驾驶领域。【C】
“规模定律”受考验,多重挑战需应对
大模型过去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符合“规模定律”,即大模型的性能随着模型参数、训练数据量和计算量的增加而线性提高。但近来不断有迹象显示,由于训练数据即将耗尽、更大规模训练的能耗和成本激增等因素,“规模定律”可能难以延续。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密度定律”,指AI模型的能力密度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AI算法的调优,同样的模型能力可被放到一个更小的参数规模里,表明模型的能力密度不断增强。“炼大模型,不如炼优模型”。微软开发的Phi模型等一系列小模型已显示,管理较小但高质量的数据集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推理能力。【D】业内人士预测,小模型的吸引力可能在2025年大幅增高。
发展AI的能源挑战也备受关注。由于训练最新的大模型耗能巨大,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已将目光瞄向核能。AI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安全、治理、版权、伦理等方面的新风险。例如多模态功能的拓展,使虚假信息的内容形态更加多元,也更难被普通人所辨别;智能体自主性的提高,会带来其目标与人类意图不一致或产生意外行为的风险。
(摘编自新华社记者冯玉婧、张漫子《2025年人工智能如何进化》)
材料三
2025年春节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当属DeepSeek。依靠独特技术路线,我国初创企业开发的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强大,训练成本却不高。DeepSeek就如同从小路驶出的高性能平价跑车,一举冲到行业第一梯队。外媒感慨,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地震”“一座里程碑”。横空出世的国产大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
顶尖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的灵光乍现。据创始人梁文锋介绍,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没毕业的博士生组成。但日常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为例,没有千千万万名数据标注员的精准“投喂”,国产大模型就不可能如此“聪明”。DeepSeek之所以成功,很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坚持了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将各方面智慧汇聚起来。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实际生产生活,是更广泛的参与和投入,在这方面,中国拥有独特优势。
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使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扎实的人才储备,能够形成从技术到应用,再从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完整闭环。用好这个优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必将不断结出硕果。
还要看到,原创性创新,离不开对个体兴趣的尊重与激发。梁文锋曾表示:“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很多人对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小学时代读到《科学家谈21世纪》,让他对未来产生了美好憧憬;大疆创始人汪滔,自幼对航模拥有浓厚兴趣。这些例子并不是说物质激励不重要,而是有了兴趣、热爱、好奇的助燃,才能更好激发对创新创造的极致追求和持久热情。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正是我们解锁更多原创性创新,走向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好时机。在这样一个时刻,DeepSeek这个名字也仿佛一个隐喻,提醒和激励着我们,继续“深度求索”,向着无人区,向着星辰大海!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从DeepSeek看中国创新》)
15.根据材料及图表,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从图一来看,职场人士因工作需要,会较高频率使用人工智能生成会议纪要、PPT等。
B.由图二可知,家长、亲戚对未成年人了解人工智能的影响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亲戚无需关注人工智能发展。
C.鉴于文本中多模态AI在各领域的应用趋势,未来老年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休闲娱乐的比例会超过其他群体。
D.依据文本中智能体将更普及,可推断未来学生群体使用智能体进行课堂学习会完全取代老师的教学。
16.下列关于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模型将只专注于参数规模的竞争。
B.多模态AI仅在医疗领域有应用前景。
C. AI的逻辑推理能力在不断提升。
D.智能体不会结合物理实体形成“具身智能”
17.依次将以下论据还原至选文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机器学习先驱、化学奖颁给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AI开发者,凸显人工智能推动科研的巨大贡献。
②美国特斯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已可在工厂行走、分拣电池,还能以接近人类的灵活度用单手稳稳接住迎面抛来的网球,有望在2025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
③在2024年12月,谷歌发布其最新推理模型“双子座2.0闪电思维”,专注于解决编程、数学及物理等领域的难题。
④中国深度求索公司 2024 年12 月底发布混合专家模型 DeepSeek-V3。测试结果显示,与某些性能相当的国际知名大模型相比,成本低了一个数量级。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18.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述中国人工智能应如何持续创新发展。(4分)
19.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推动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冲击等一系列问题。请就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写一则倡议书。(5分)
五、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⑤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⑨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2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第②段中写道“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却对“厄尔尼诺”只字不提,目的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显示作者见多识广。
B.“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指的是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给人一种疼痛的味道,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C.“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开小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的可爱和温情,生怕冻坏了那些辛勤劳作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
D.“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说明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E.“寒冷还会来的”,表明作者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不惧怕寒冷,同时提醒人们要注意寒潮的侵袭。
21.文章的标题为“寒冷的味道”,请谈谈你的理解,并分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22.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读书方法。请从修辞运用和语言特色的角度对第④段画线句作出批注。(4分)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赏析批注:
23.文章第①段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这样是否前后矛盾 请该该你的理解。(4分)
24.你所在的班级拟以本文为依据,拍摄一则以“少年强则国强”为主题的宣传短视频。请你
根据脚本框架,填写相应内容。(不得照抄原文)(4分)
“少年强则国强”主题短视频脚本
段落 场景 意义
④-⑥ 在结着一层厚厚的冰的河面上,一群小孩在行走,奔跑,小孩子的手冻成了“肉包子”,脚后跟也冻烂了。 表现天气的寒冷和生活条件的艰苦。
⑦-⑧ ① 表现露天电影带给孩子们的欢乐。
⑨-⑩ 一边是簌簌的雪花在飞舞,一边是噼里啪啦的篝火,一群人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②
- 天气变暖了,小孩子一个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吹着空调,嘴巴里却在不停地叫着“现在的天气真冷……”。 表现现在很多小孩物质条件好了,但忍受挫折的能力却下降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这几句话体现出“借力”和“自力”的微妙关系。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是如何理解“自力”和“借力”的 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