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时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时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情况。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 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学习新课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简介: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开进,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 000多人全部歼灭。
3.思考: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示例: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归纳:全国抗战爆发后,出现了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自主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他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思考:从“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中,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示例: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归纳: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4.思考: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提示: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了各方的力量而展开的。主要有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
5.思考: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 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三)百团大战
1.百团大战的背景: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提示:“囚笼政策”是指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政策。
注:“囚笼政策”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时空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华北地区
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规模 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材料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 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 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座,并缴获大量武器。
3.思考:请结合上述内容说说百团大战的意义。
示例: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③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学生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四、思维导图
【知识记巧】
1.一个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3.两场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4.两个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五、学习反思
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本课的学习中,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图片资料,直观地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学习、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培养我们的发散性思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中共七大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学习新课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思考:根据教材叙述,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示例: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思考: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示例: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归纳: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4.思考: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 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界 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二)中共七大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至6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思考: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示例: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3.思考:中共七大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示例: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总结: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它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它为中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示例: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③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④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⑤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⑦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思考:抗战胜利后,重庆一家报纸出了一条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结果最后的答案有四个:屈原、苏武、蒋干、共工。你的意见如何?回顾历史,你能不能有更好的谜底呢?请说明理由。
示例:以上谜底都不全面,美国原子弹、苏联军事援助都属于外部因素,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都不是唯一的因素。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2.总结: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强侵华战争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南京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 以中国胜利结束 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4.小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学生总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四、思维导图
五、学习反思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尝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索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补充部分史料,拓展了史学视野。通过学习清楚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明白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简述中国军队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及历史思维能力。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法西斯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与《相关史事》,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周年仪式上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学习新课
(一)七七事变
1.七七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地区推进。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七七事变的经过。
3.小结: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抗日。
1.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教材,了解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提示: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国共两党达成协议,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2.自主学习:八路军和新四军臂章,观察图片,搜集信息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3.归纳: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4.小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
1.简介:日军于1937年8月,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提示: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3.思考: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示例: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材料一 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南京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0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1.思考:南京大屠杀说明了什么?
提示:日军占领南京后,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体现了法西斯的残酷性和野蛮性。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思考: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启示。
示例:①我们应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②中日两国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③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警惕日本右翼势力。
三、学生总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四、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理解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学习新课
(一)台儿庄战役
1.台儿庄战役的背景:①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同时,一部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胶济线西进,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材料补充: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为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2.自主学习:展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你知道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
3.思考: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日本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4.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提示: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台儿庄内激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
5.思考: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示例: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6.小结: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武汉会战
材料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1.思考: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提示:万家岭大捷。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击毙日军3 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2.思考: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提示: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前进,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会战结束。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归纳: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十分困难,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时空 1941年12月  长沙
经过 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城下鏖战肉搏,击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和进攻长沙外围的日军。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振奋了人心,坚定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心,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思考: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材料 1944年初,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3.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
4.总结: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学生总结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面战场的抗战,彰显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民族气概,他们的战斗史实,必将写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之林。
四、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回顾相关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二、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自主学习:图为日军占领沈阳,观察图片,搜集相关信息,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2.思考: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本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4.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小结: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学习。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6.思考: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7.归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此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由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思考: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小结: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①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②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③张学良、杨虎城多次恳请无望。
材料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思考:根据材料一和教材内容,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3)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4)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材料一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材料二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3.思考: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根据材料,思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提示: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矛盾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4.归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学生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铭记历史,要勿忘国耻!要月圆更怀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安康。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四、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