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练习一、单选题1.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与人类思想精华结合的产物。从《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两个必然”,到《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的剖析,再到《全球通史》中“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激化”的史证,均展现其理论深度。科学社会主义能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③《资本论》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偶然性④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经典理论寻根铸魂,真理之光引领征程。以下两理论的联系可以充分说明( )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马克思 代替那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①“联合体”的实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符合人类发展必然趋势④“剥削秘密”的揭露助推工人为共产主义而战斗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17世纪以来,英法等国相继开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方的建立创造了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历史条件是( )①有人身自由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无人身自由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③积累大量货币作为资本④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②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④《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总根源②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以人民的真正需要为目的,而以资本的逐利性为驱动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不可避免④以生产绝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经济危机是指整个世界经济(一国或多国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由此可见,“加速世界崩溃的发展规律,正在全面的慌乱中和通过这种慌乱发挥作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不断收缩”意味着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对经济的破坏性巨大②“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了③“决定性”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④“加速世界崩溃的发展规律”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资产阶级一直在竭力向工人表明,他们只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才希望废除谷物法。但事情的真相却是这样:谷物法使英国的粮价保持在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上,因而抬高了工资,使厂主难以和其他粮价较低因而工资也较低的国家的厂主竞争。”这佐证了( )①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隐蔽地剥削无产阶级②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改良立法以获得持久发展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对立的④工资变化是推动工人运动兴起的最重要杠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被列为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华龙洞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又一重要古人类遗址。据此可以推断当年的华龙洞( )①属于旧石器的原始社会时期 ②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③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 ④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遗址(距今5300~4300年)中发现了诸多玉琮、漆器和宫殿基址,在墓葬中,贵族的随葬品数量达到平民的数十倍之多。由此可推出( )①人类已经摆脱蒙昧野蛮迈入文明时代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③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来管理祭祀活动 ④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社会分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车轮。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学( )A.认为私有财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B.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经历的物质过程C.试图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然化、永恒化D.强调竞争并非人性固有而是私有制的结果11. 2024年2月28日,美国某科技公司被曝直接放弃研发了十年、已经投资超过百亿美元的造车计划。今年以来,一些欧美汽车制造商调整了电动车战略,欧盟也宣布无限期推迟2035年全面淘汰燃油汽车计划。业内人士指出,欧美在“选环保还是选饭碗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新能源汽车没能给车企带来丰厚的收益。欧美国家和企业对待新能源汽车态度的转变( )①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和激化②是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所决定的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④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对以下论述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奴隶可以买卖,也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其耳朵就要被割掉。 ——《汉谟拉比法典》懒惰的土地所有者大约获得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勤劳的资本家甚至获得货币利息的两倍,而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剩余部分,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有改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产生的根源 B.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D.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1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体现了( )①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②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现实必要性③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具有彻底性和全局性 ④阶级斗争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关于“两个决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决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人民性B.“第一个决裂”是“第二个决裂”的前提和关键C.“第二个决裂”是“第一个决裂”的直接结果D.“第二个决裂”告诫党要强化思想建设的统领作用15.欧文在《致工业家和劳动者的演讲》(1817)中写道:“我们不需要暴力革命,‘理性之光’将引导所有阶级认识到合作制度的优越性。我向各国君主提交的改革方案若被采纳,二十年内就能在欧洲实现社会转型。”对其主张,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找到了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但是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B.主张废除私有制,科学地预见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C.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未能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D.启发了工人的觉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16.《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中,《惘农(其一)》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该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由此可知( )①封建社会存在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特征②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③封建社会农民存在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④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时,奴隶制面临着生产已无法维持下去的危机。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皮鞭和屠刀监督下从事着最艰苦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大批奴隶在青年时期就被活活折磨而死。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大批奴隶的天亡,使劳动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奴隶社会大批奴隶在青年时期就被活活折磨而死,使劳动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什么和原始社会相比还是社会的进步。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工具,革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使社会生产力逐渐有所发展。特别是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业、家畜饲养业迅速发展起来;在北部、西部广大草原地区兴起了游牧经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不断扩大,交换发生了。这时,一个人生产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最低生活需要之外,开始有了一定剩余,这是产生私有制的物质基础,也是占有他人劳动产品、进行经济剥削的条件。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为了占有更多的产品供自己享用,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对外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就出现了。后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个体生产的出现,私有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私有制就日益发展和巩固了。结合材料,说明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社会意义有哪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资本主义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险峻的关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的最新表现之一。这一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此后的危机一场比一场猛烈,蔓延范围越来越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上世纪70年代表现为全球通胀危机并且随着财政整合,私人负债也急剧增加,80年代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公共债务大幅上升。可以说,“失衡”构成了4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常态。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如此严重,乃至人们并不把它看成一个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某社会学家曾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资本主义深陷系统性困境,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1)结合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危机的原因。(2)结合材料并运用相关知识,谈谈该如何理解“它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其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21.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社会》中写道: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材料二 马克思其实很可爱。这位天才思想家的人生一样是交织着苦乐爱憎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思索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人类的未来,他被真理的旋律迷住,并且对真理有着不可撼动的信念。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1)结合材料一并查阅资料回答: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批判的丑恶制度是什么制度,如何评价欧文等人的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分析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什么,社会主义理论是怎么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B C B B B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B C C1.A【详解】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它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随着这一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①正确。②:剩余价值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的重要原因,②正确。③:《资本论》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不是历史偶然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③错误。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但这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能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的根本原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D【详解】①:材料中未直接提及 “联合体” 的实现与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联系,①排除。②:题目问的是两理论的联系,此选项只是对第一则材料内容的解读,未体现两理论联系,②排除。③:第一则材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即剩余价值,说明资本主义存在内在矛盾。第二则材料表明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联合体,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从揭示资本主义矛盾到指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符合人类发展必然趋势,这体现了两理论之间的联系,③正确。④:第一则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 “剥削秘密” 即剩余价值,让工人阶级认清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工人阶级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第二则材料中 “联合体” 所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战斗,体现了两理论之间的联系,④正确。故本题选D。3.B【详解】①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的历史条件是,必须具备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资本,①③正确。②:必须具备有人身自由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而不是“无人身自由",②错误。④:”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属于封建生产关系或地主阶级的特征,资本主义强调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如工厂),而非土地本身,而且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历史条件,④错误。故本题选B。4.B【详解】①④: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所以选①④。②:生产力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②说法错误。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类社会基本规律,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③不选。故本题选B。5.C【详解】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总根源,①排除。②:“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并不是以人民的真正的需要为目的,资本具有逐利性,②正确。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主要体现在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③正确。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生产的相对过剩为特征,而非绝对过剩,④排除。故本题选C。6.B【详解】①:“不断收缩”意味着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①正确。②:“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了,而不是相对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了,②错误。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③错误。④: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是“加速世界崩溃的发展规律”,它会导致经济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推动资本主义走向灭亡,④表述正确。故本题选B。7.B【详解】①③: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资产阶级废除谷物法的真实动机,表面上声称是为了无产阶级利益,实则是为了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压低工资),增强竞争力。这佐证了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隐蔽地剥削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对立的,①③符合题意。②: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无法通过简单的改良立法来解决,②说法错误。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是推动工人运动兴起的最重要杠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8.B【详解】①④:华龙洞遗址出土了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打制石器)和人工加工的骨片,符合旧石器时代特征,属于原始社会早期,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①④正确。②:材料属于旧石器时期,而奴隶社会开始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②排除。③:材料属于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③排除。故本题选B。9.D【详解】①:良渚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摆脱蒙昧野蛮迈入文明时代是奴隶社会,①错误。②:良渚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末期,磨制石器与犁耕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为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材料中精美的玉琮、漆器以及宫殿基址等都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②符合题意。③: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来管理集体事务,③错误。④:材料中明确提到墓葬中贵族与平民随葬品数量差异悬殊,这充分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C【详解】A:题干反映的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将私有制下的物质过程抽象为普遍规律,未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暂时性,反而将其视为永恒的自然状态,因此,国民经济学并不是认为私有财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A错误。B: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抽象公式,并非正确揭示人类社会经历的物质过程,B错误。C:国民经济学将私有财产相关公式当作规律,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竞争等视为永恒存在,试图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然化、永恒化,C正确。D:该选项是马克思的观点,而非国民经济学的主张,国民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竞争(如贪欲、战争)视为自然法则和永恒存在,D错误。故本题选C。11.C【详解】“因为新能源汽车没能给车企带来丰厚的收益”,欧美国家和企业放弃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这是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②③正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欧美国家和企业放弃新能源汽车的直接原因,①排除。欧美国家和企业对待新能源汽车态度的转变是由其自身利益决定的,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过程没有直接联系,④排除。12.A【详解】材料中“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懒惰的土地所有者大约获得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勤劳的资本家甚至获得货币利息的两倍,而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剩余部分”,说明奴隶主和资本家都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对以下论述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产生的根源,A正确。材料强调奴隶主和资本家都占有生产资料,这是剥削产生的根源,未体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排除。C只反映了奴隶社会下的剥削方式,未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不符合题意。D只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剥削方式,未体现奴隶社会,不符合题意。13.B【详解】①:材料表明,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让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这一论述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的方向,①入选。②:题干中并未涉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相关内容,②与题意无关。③:“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解放出来”,这一表述体现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并非仅仅是自身的解放,而是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具有彻底消除阶级对立的彻底性以及涵盖全社会的全局性,③正确。④:题干明确限定了范围是“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而原始社会解体之前的阶段并不存在阶级斗争,所以“贯穿于各个阶段”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14.B【详解】B: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是指消灭私有制和消除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社会意识形态也将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故“第一个决裂”是“第二个决裂”的前提和关键,B正确。A: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说明马克思主义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没有体现其人民性,A不选。C:认为“第二个决裂”是“第一个决裂”的直接结果,忽视了传统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选。D:党的政治建设起统领作用,不是思想建设,D错误。故本题选B。15.C【详解】A: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并未找到正确途径,A排除。B: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预见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B排除。C:欧文从理性和道德原则出发,幻想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改造,但未认识到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因而未能找到现实道路,C正确。D:欧文虽然启发了工人觉悟,但并未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D排除。故本题选C。16.C【详解】①:题目没有涉及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特征,①不符合题意。②③:唐代李绅的《悯农(其一)》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明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封建社会农民存在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②③符合题意。④:题目不涉及资本主义社会,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7.①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只有共同劳动,才能获取食物,抵御自然灾害,生存下去,生产资料自然归集体公有。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抓来的战俘不再被杀死,保存了劳动力,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判断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看生产资料是否公有,而是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由于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所以是历史的进步。【详解】解答本题需要从判断社会进步的标准,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角度分析。18.①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的形成,为文明到来开拓了道路。而且,也为后来的剥削制度奠定了最早的基础。【详解】本题以私有制的产生为背景材料,考查其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属于原因影响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相关信息如改进工具、革新技术、私有财产等总结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从材料中反映的一些现象不难得出答案。19.(1)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即,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事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这一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②随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终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资本主义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分析】背景素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考点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政治认同【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危机的原因。考生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以及产生危机的原因。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二战后的危机一场比一场猛烈,蔓延范围越来越广,...80年代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公共债务大幅上升→可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分析说明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并分析生产过剩的本质。有效信息②:可以说,“失衡”构成了4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常态。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如此严重,乃至人们并不把它看成一个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可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理解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相关知识,谈谈该如何理解“它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考生运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关键词①:资本主义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险峻的关头,深陷系统性困境,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可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这一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关键词②:它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可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分析无产阶级终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0.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两个必然、一个政党、一个目标的理论。《共产党宣言》再次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重中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分析】背景素材:《共产党宣言》考点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设问要求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需要调用《共产党宣言》的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的知识说明其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基本理论。关键词②: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可运用其内容说明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关键词③:其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21.(1)这一丑恶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欧文等人的思想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陷入了空想,但对于思考资本主义的弊端提供了思想借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分析】背景素材: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完成《资本论》考点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如何评价欧文等人的思想,需要调用空想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从评价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可联系教材知识这一丑恶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关键词②: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可联系教材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知识,从其不足和可借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知识点,考生结合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即可,详解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