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在黄河上游的某聚落遗址中,毫无随葬品的墓葬有22座,占总墓数的2.5%;1-5件的有180座,占20.6%;6-30件的有551座,占63.2%;30件以上的有119座,占13.6% 由此判断,该聚落()A.社会分工日益细致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宗族观念已经出现2.西周时期,周王要在每年春天举行籍田礼,即通过象征性地亲自参加劳动,表达对农业和本族民众的关心。然而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却因与靠近籍田的王室姻亲发生冲突,放弃了历代周王一贯坚持的籍田礼。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礼乐制度名存实亡 B.土地国有制的废除C.宗法关系日渐淡薄 D.分封制度开始解体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汉兴以来,“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故事,靡不毕集。”司马迁记述的这一现象()A.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础 B.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确立C.完成了诸子思想的整合 D.得益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史大量涌现出来。唐代刘知幾对此评价道:“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此谓之家史也。”当时家史的编写()A.改变了传统的史学撰写体裁 B.确立了门阀士族的文化优势C.旨在为后世提供客观的史料 D.符合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5.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庐山市)时,因天气干旱导致水稻歉收,劝农民补种麦以补充粮食;黄震知抚州(今江西抚州)时,感叹抚州民众不肯种麦,撰写《劝种麦文》,强调种麦的好处。此类事务成为当时地方官员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地方官重视推广新技术 B.土地利用效率提高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6.明末,冯梦龙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指出:“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由此可见,冯梦龙()A.主张文学应服务于政治教化 B.追求文学艺术形式的完美C.注重文学的世俗化和教化性 D.提倡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7.1841年,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发动民众御敌,奕山则称“粤民多汉奸、贼党”。《广州和约》签订后,奕山把战败说成是英人“乞恩通商”,把“赎城费”说成“归还商欠”。奕山的这些认识()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C.表明地方离心倾向明显 D.反映出民族意识萌发8.1909年《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上刊登了一幅漫画(见图1),画中一人正全力按住水中葫芦,并配文曰:“水上按葫芦,沉的快浮的也快”。作者创作该漫画意在()A.加速西葡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B.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C.助推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D.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14.有学者统计,在1871-1900年间,有12%的资产阶级大企业家之子娶了贵族之女为妻,贵族男性迎娶资产阶级之女者的比例更是高达42%。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曾说:“我的贵族垂爱基金,我的银行家的女儿们则青睐古老荣耀的姓氏。传统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融合()A.推动了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完成 B.有助于德国政治发展的稳定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瓦解了传统的社会等级秩序15.20世纪40年代,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的民众反对殖民当局的禁酒政策。当地众多党派支持非洲饮酒文化,主张土酿杜松子酒合法化,并将威士忌赶出国门。民众用方言版“海莱福”音乐称颂土酿酒,并抨击殖民统治。这些举措()A.反映了民族主义的成长 B.改变了非洲的饮食习惯C.抵制了英国的经济掠夺 D.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形式16.在1961年美国黑人自由乘车运动中,一些白人极端分子对黑人乘客暴力相向。苏联与非洲众多国家在国际上指责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美国新闻署紧急制作相关纪录片向全球发行,强调美国政府对民权的支持与保护。这一事件反映出()A.舆论战为美苏对抗主要形式 B.美苏民权政策趋于一致C.冷战对抗下苏美的舆论攻防 D.美苏聚力争夺中间地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抗日游击战始于东北地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共两党及原东北地方势力,均一度组织过敌后游击战。从1932年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就全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抗日游击队。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对中国大片地区的占领只能采取点线控制的办法,不仅在山区,就是平原地区远离城市交通线的农村,都无法实施其统治,因而中国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有着相当的生存空间。到1938年秋,八路军在整个华北地区建立起大片敌后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向外扩张。到1940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兵力已达50万。八路军能够成功挫败日军“扫荡”,主要靠的就是民众配合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开创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摘编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材料二二战期间,游击战的烽火燃遍整个欧洲大陆,沉重打击了法西斯统治,尤以法国最为突出1940年法国政府败降后,全国民众组织了各种抗德团体。1943年,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法国共产党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到 1945年已拥有25万武装游击战士。法国抵抗运动虽然也在农村和山区建立了根据地,但城市的罢工、游行示威等斗争仍占重要地位,而且根据地的数量和规模较小。他们还打破国界,与别国游击队广泛联合、相互支援,破坏敌人的交通与通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摘编自赵立彬《中国敌后游击战争与世界其它反法西斯游击战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开展游击战的原因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和法国开展游击战的异同。(1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本书的遭遇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末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图7)。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图7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时,而时已晚矣”。-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5分)材料一二战后各国在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了八轮的多边国际贸易谈判,达成了一系列规范国际贸易行为的协议、规则。在前六轮谈判中,各缔约国国绕着关税减少问题达成数百项双边和多边关税减让协议。在第六轮的“肯尼迪回合”谈判中,还达成了“反倾销协议”,并在总协定中增加了关于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要求和发达国家成员应当承诺的义务的有关条款。这些条款构成总协定的第四部分内容,使总协定的内容更加完整。这些条款的重要补充,使国际贸易行为朝合理化方向迈出了重大步伐。-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发展模式转换》材料二中国追求构建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与现行世界经济体系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全球经济治理愿景也与原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同。这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政治经济学。-摘编自裴长红《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的理论内涵》(1)根据材料一,概述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6分)(2)提炼材料二所示的中国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中国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9分)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测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D B C A B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D B A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答案】(1)原因:敌强我弱的军事局面;辽阔疆域提供的活动空间;以往游击战取得的经验;根据地提供的物质保证;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共制定的独立自主游击战方针。(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作用:牵制并消灭大量日军;配合正面战场抗战;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坚定人民抗战胜利信心;最终赢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相同点:两国共产党都发挥了组织和领导作用;都建立了敌后根据地;都具有民族解放性质;都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都为本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不同点:与法国相比,中国游击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游击战,法国共产党受到共产国际影响;中国游击战主要在农村和山区,法国的城市斗争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根据地数量多、规模大,法国根据地数量少、规模小;中国游击战相对孤立,法国实现了与他国的广泛联合。(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共7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答案】(12分)标题:一本书的遭遇(不写标题,扣1分;只写标题的不给分。)《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变化。(1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对日本有传统的天朝上国心理优势,把日本视为倭寇和蛮夷;中国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整体实力增强,轻视日本;统治者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对外部形势变化了解较少。《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4分)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创巨痛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识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日本国志》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很强的洞察力。因此在甲午战后正式刊行会风行一时。(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4分)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之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言之有理即可2分)评分说明:史实能对《日本国志》出书前后的史实作简要叙述。(二)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缺少史实;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史论结合。19.【答案】(1)表现:多边贸易谈判机制建立;从关税减让到规则趋于完善;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义务而有区别。(6分)(2)示例角色: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倡导者角色,致力于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建,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说明: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合作为纽带,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开放与互联互通。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改革,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提倡公平与包容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中国在国际场合强调南北平衡,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主张,为构建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创新全球治理理念。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经济治理与全球政治、文化和生态治理相结合,提出全球治理方案。(6分)结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倡导者,通过提出新理念、新倡议,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制度改革,不断为构建更加开放、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作出贡献,体现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全球责任担当。(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改卷唯一标准。只写角色,未进行说明不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