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黄冈中学 2025 届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A C C D B B C A B B A C 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16.(1)特点:私人讲学的教育机构;学术自由开放;选址靠近名山胜地。(一点 2 分,任意两点 4 分)原因:历史因素: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官学衰落;政治因素:宋朝统治者的褒表鼓励(宋代文治的兴盛);经济因素:印刷术的改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因素:儒学的复兴和佛教的影响(理学的形成或儒家士人的社会责任)。(一个方面 2 分,任意两个方面 4 分)(2)影响:补充西南地区官学资源的匮乏,完善教育体系;助推阳明心学(儒学或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强化西南地区的社会治理,提升地方认同意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点 2 分,3 点 6 分)17.(1)《陕甘宁边区实录》属于一手文献史料,为研究中共抗战提供确凿证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2 分);该书着重介绍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战举措和军民活动(2 分),有助于增进外界民众对边区和中共的了解,消除外界对边区的误解,重构中共的抗战形象(2 分),提升中共的抗战影响,强化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作用(2 分)。(2)展现中国团结抗战,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出贡献(2 分);反映了中共对抗战贡献得到认可(2 分);展现中共追求和平民主的形象,追求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共的正面认知(2 分);扩大中共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2 分)是中共在国际舞台的首次正式亮相,积累了对外交往的经验,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供了法理依据(2 分)。(任答 3 点即可)18.(1)特征: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供应地;经济主权部分丧失;工业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为主;进行早期工业化尝试。(每点 2 分,任答 2 点 4 分)原因:考迪罗体制导致政局动荡;大种植园经济的阻碍;外国资本的渗透和控制;技术依赖外国。(每点 2 分,任答 2 点 4 分)(2)评析:1977 年,在巴拿马人民长期不懈的斗争下,面对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加上自身霸权的衰落(2 分),美国被迫调整对巴拿马运河的政策,以归还主权为表象,换取对巴拿马运河的长期实际控制,本质仍是维护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和霸权地位,是门罗主义在新时期的延续(2 分)。该政策变化反映了巴拿马在收回国家主权上的重大成果,刺激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分);但美国借助该政策在改善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同时,仍然维护了其利益和霸权地位(1 分)。19.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2 分):主题明确,体现城市间合理关联;论述部分(8 分):史实充分,分析合理,逻辑连贯;总结部分(2 分):观点升华,呼应论题,体现历史规律或启示。示例:巴黎、北京、上海论题:五四运动的爆发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却对外出卖主权。1919 年 1 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1919 年 5 月 4 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青年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五四运动爆发,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镇压,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6 月,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在中国人民支持下,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法国巴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这三座城市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五四运动有着密切联系,五四运动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精神,也预示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早期国家制度确立有多项要素,该遗址不能体现其完全确立,A 错误;遗址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炭化水稻,这可与其他炭化植物结合,证明该地在当时是否有种植水稻的可能,或者也可以说明南北经济存在一定的交流,B 正确;缺乏与世界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手工技术领先世界,C 错误;距今约 5000 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 错误。2.答案:A ,解析:①:材料中提到 “汉并天下” 瓦当传统观点认为是西汉初,且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近年又在汉武帝时期的建章宫遗址多有出土,这说明在汉初和汉武帝时期都可能制作过此类瓦当,反映了不同阶段对于大一统的诉求,该选项正确。②“汉并天下” 四个字体现了汉朝统一天下的含义,彰显了国家统一的理念,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汉代强化国家认同的文化载体,该选项正确。③:汉武帝是在汉初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并非开创,且不能仅因瓦当就得出汉武帝首次以文字形式宣示国家统一的结论,该选项错误。④:新的考古发现只是对传统观点关于瓦当年代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非完全推翻,也不需要重建整个瓦当研究体系,该选项错误。3.答案:A,解析:唐初在武德年间保留了类似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中的大中正这一官职来品评人物,但到贞观初年又废除了这一制度。这体现了唐初在政治制度方面既有对旧制度的继承,又有根据时代发展进行的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该选项正确。B 项过于绝对化;C 选项:贞观初年被废除,主导表述不对,D 选项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出设置或废除大中正制度是为了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置大中正由本州人担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加强地方势力,而废除它也不能直接说明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该选项不准确。4.答案:C,解析:政策实施后出现 “将客户析为主户,户口登记增加却未带来赋税增长的乱象,说明基层为获取奖励而进行户口造假,这非但没有完善户籍制度,反而暴露了户籍登记存在漏洞,制度在执行中被扭曲,所以 A 选项 “有效促进了户籍制度的完善” 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题干仅表明户口登记数量因人为操作而增加,并非真实的人口自然增长或土地开垦吸引人口所致,也未提及土地开垦相关信息,排除;吏为使县升等并获得俸禄奖励,采取将客户析为主户的手段,造成户口登记虚假增加,这一行为明显是为了追求政绩和个人利益,忽视政策增加赋税等初衷,充分暴露了基层行政为达成功利目标而违背政策本意的倾向,C 选项符合题意; “将客户析为主户”只是户口登记身份的改变,不涉及社会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实质性地位的变动,材料也未体现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的相关内容,D 选项错误,排除。5.答案:C,解析:纸钞贬值、铜钱透支和缺位造成货币流通困境,在此背景下,放开银禁后陕西以折征白银开启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流通困境促使地方开启赋役制度革新,C 选项正确。材料表明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透支,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对铜钱流通的影响,而非直接导致白银货币化进程加速 ,白银货币化是纸钞贬值、铜钱缺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国际贸易冲击与政府货币政策调整的关联,主要强调国内纸钞、铜钱的问题促使白银成为主币,B 选项错误;材料仅说明陕西首开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不能等同于率先完成传统货币体系的近代转型,且明朝中后期尚未出现传统货币体系近代转型,D 选项错误。6.答案:D,解析:军事革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军事制度、军事训练等多个方面。不能简单地依据淮军武器装备跟上了世界潮流就认为晚清军事革新也同步世界潮流,A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确实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但它最终失败,并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B 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于 1864 失败,而淮军武器的更新是从 19 世纪70 年代开始,C 选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淮军在一些先进武器的列装时间上与西方差距较小,而淮军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主力,所以,武器装备本身并不是导致甲午战争中国失利的主要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利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国家综合实力的薄弱、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落后以及统治阶层的腐败等多方面因素,D 选项正确。7.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 选项(列强侵华工具)符合 “列强操控清政府改革” 的逻辑,正确;(民族危机)是背景而非列强 “督促” 的直接动因,排除 B 选项;(顺应潮流)与学者聚焦 “列强利益” 的视角无关,排除 C 选 项 ;(延缓革命)未涉及学者观点,且事实上新政加速了矛盾激化,排除 D 选项。8.答案:B ,解析:1925 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主要革命任务 。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典范,中共大力宣传它,意在借其革命精神唤起民众,激发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推动国民革命发展,该项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共需求;A 选项非宣传巴黎公社的主要意图。C 选项: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宣传巴黎公社是为了凸显工人领导地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中共的长期任务,但结合1925 年国民革命即将走向高潮的形势,此时宣传巴黎公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现实革命斗争,而非以深化理论传播为主要目的 。9.答案:C,解析:A 新中国外交重点在万隆会议后有所拓展,但并非转向,依然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外交重点是多元的,故 A 项错误;打破美国对中国外交孤立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事件,故 B 项错误;万隆会议后四年内有10 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且中国传播的和平外交理念赢得亚非国家信任,这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故 C 项正确;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等是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开启的,与万隆会议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10.答案:A,解析:可口可乐北京工厂的投产引发争议, 以及以非科学合理的理由对其进行限制,体现出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对改革开放新事物的抵制,这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虽有所解放但缺乏深度,A 选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是从 1984 年开始的,B 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才提出建立的,C 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商业部、卫生部门的行为,并没有体现出消费者群体对西方商品的抵触,D 选项错误。。11.答案:B,解析:亚历山大的举措虽会促进东西文化交融,但这是客观结果,他作为统治者,核心目的应是维护统治,而非单纯推动文化交融,故 A 项不符合;亚历山大帝国通过征服建立,民族众多、地域广阔。他与波斯王室及显贵联姻,能拉拢波斯上层,让其与马其顿统治阶层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构建稳定的帝国统治秩序,这符合其核心利益,故 B 项正确;民族融合是长期过程,上层联姻对其有促进作用,但难以实现全面融合,且这并非亚历山大的核心目的,故 C 项不正确;联姻能缓解矛盾,但这只是表面效果,亚历山大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整合波斯上层力量,实现对波斯地区的有效统治,以维护整个帝国的稳定,故D 项不准确。12.答案 B,解析: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与英雄史诗的传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 A 选项错误;这些史诗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传播,通过塑造具有忠君爱国等特质的封建臣子形象,让民众对自己所属的区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强化了区域文化认同与民族意识,故 B 选项正确;史诗中的主人公具有捍卫信仰的特质,这说明史诗是维护基督教会宗教统治地位的,而不是动摇其地位,所以 C 选项错误;近代民族国家政治框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思想文化的革新等多个方面,英雄史诗的传播并没有直接构建起近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框架,所以 D 选项错误。13.答案:A,解析:威尼斯垄断东西方贸易后,意大利工商界经营重心西移,使欧洲商业活动从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加速了欧洲商路格局变革,A 正确;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 14 世纪,早于题干所述现象,其产生有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与题干现象无关,B 错误;C 选项:地中海贸易只是因威尼斯垄断及意大利工商界重心转移而地位下降,并非终结,C 错误;D 选项:资本主义萌芽在 14 世纪的意大利已产生,早于题干中威尼斯垄断东西方贸易时期,D 错误。14.答案:C,解析:英国兰开夏郡工资水平高,使棉花产业人力成本高,为降低成本,英国加速改良蒸汽机并推广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提高生产效率,C 正确。A 选项,英国扩大对印度棉花种植园的殖民投资主要是为获取原料,与工资差异关系不大;B 选项,英国工厂主要是利用圈地运动等形成的本国自由劳动力,且贩卖黑奴主要是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劳动力,与英国棉花产业关系不紧密;D 选项,材料中工资差异主要是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并非英国国内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会直接引发英国工人运动。15.答案:C ,解析:A 选项: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差异一直存在,但材料中美国对华定位变化主要是基于中国实力等因素,并非意识形态差异在逐步加深,A 错;B 选项:美国两党制下对华政策虽有变化,但本质都是维护美国利益,并非缺乏连贯,材料重点也不是体现两党制问题,B 错;C 选项: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提升,在国际影响力增大,美国为维护霸权,调整对华定位,C 正确;D 选项:材料围绕美国对华定位,未涉及美国单边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 与材料无关。湖北省黄冈中学2025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黄冈中学何祥本试卷共6页,19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时间:2025年5月25日上午10:30一11:45★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的黄土高原大型中心聚落,具有都邑性质。考古发现,其九台及环壕围绕的核心区面积达30万平方米,九台之内有中轴对称、布局严整且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宫城,还出土大量工艺精湛的白陶、黑陶,以及数量可观的炭化水稻遗存。据此推断,该遗址A.见证了早期国家制度的确立B.可用于研究农业的起源与交流C,表明中国手工技术领先世界D.反映了新石器早期的社会特征2.“汉并天下”瓦当(图1)的出土时间存在不同观点:图1观,点观点1:“汉并天下”瓦当,传统观点定为“西汉初”,出土于西汉长安城遗址。(《西北大学藏瓦选集》)观点2:近年考古发现,此类瓦当多出土于汉武帝时期始建的建章宫遗址。(《中国历代瓦当考释》)表1据此,下列关于“汉并天下”瓦当理解正确的是①因先后在汉初遗址与武帝时期宫殿出土,或反映不同阶段大一统诉求②瓦当文字彰显国家统一理念,是汉代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载体③证明汉武帝以文字形式宣示国家统一,具有开创性意义④新考古发现表明传统观点完全错误,亟需重建瓦当研究体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湖北省黄冈中学2025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3《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在各州设置大中正,由本州德高望重者兼任,负责品评人物,且不授予品秩;唐太宗贞观初年,该制度被废除。这一制度的兴废反映出唐初A.政治制度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B.科举制完善促使传统选官制消亡C,地方门阀势力主导官员选拔体系D.统治者意在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功4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颁布《幕职州县官招徕户口旌赏条制》,规定县吏招增户口可使县升等并获俸禄奖励,但实际出现将客户析为主户,户口登记增加却未带来赋税增长的现象。这一措施A.有效促进了户籍制度的完善B刺激了土地开垦与人口增长C,暴露了基层行政的功利倾向D.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5.明朝中后期,“作为纸钞、铜钱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伴随着纸钞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着合法主币的地位…放开银禁之后,陕西首开一系列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大幕”。这说明了A.郑和下西洋直接导致白银货币化进程加速B.政府货币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贸易的冲击C.货币流通困境促使地方开启赋役制度革新D.陕西率先完成了传统货币体系的近代转型6,表2是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英文名称中文名称发明国外装备淮军装备时间Martini-马蒂尼亨利1871年交付英国使用,步枪(马梯18711888年之前该枪持续在1873-187.4Henry rifle呢亨利)一线作战部队服役Mauser Model1871式毛1871年德军采用,187818751871 rifle瑟步枪1866年塞尔维亚订购10万支1864美军开始装备,后Gatling gun加特林机枪18621873风靡世界1885年购买洋1887年英国、瑞士、奥地枪,1888年开始Maxim gun马克沁机枪1884利、俄罗斯开始订购;仿造,仅生产301888年,德国开始装备余挺,1893年停造表2A.晚清军事革新同步世界潮流B.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求富目标C.太平天国运动结局成为必然D.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另有原因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正是基于此,清末新政出现了。按该学者的理解A,新政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B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C.清末新政顺应了历史潮流D改革延缓了民主革命的爆发湖北省黄冈中学2025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 三模历史参考答案(4)(2).docx 历史 历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