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皮山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5月测试卷七年级 历史 (A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位皇帝是( )A. 秦始皇 B. 孝文帝 C. 隋文帝 D. 隋炀帝2.下列表述中反映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以下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唐朝统治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迅速发展。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的一些女性能够接受文学和音乐等教育。唐朝时期《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A. 文学繁荣 B. 民族和睦 C. 经济繁荣 D. 盛唐气象4.有一位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他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颜真卿5.如表格深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A. 原有朝代再次复兴 B. 中国正在走向统一C. 五代时期国家陷于四分五裂 D. 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6. 下列四幅宋与辽、西夏、金并列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A. A B. B C. C D. D7.《杨家将》是一部由北宋与北方草原政权对峙的真实历史改编而成的长篇评书。下列故事只有一个出现在了这篇评书中,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最有可能是( )A. 澶渊之盟定和议 B. 岳飞郾城大捷 C. 铁木真统一蒙古 D. 文天祥抗元8.下列关于宋金和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宋向金称臣 ②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③南宋向金送纳岁币 ④双方在边境设榷场进行贸易。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9.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下列与这种现象无关的是( )A.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B.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C. “苏湖熟,天下足。”(宋代谚语)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 辽 B. 北宋 C. 金 D. 元朝11.《水浒传》中写道:燕青带着李逵在东京城内游玩,来到一热闹处,听得里边既有敲锣表演的,又有说评话(评书)的,李逵定要进去听听。书中的“热闹处”应该是( )A. 酒肆 B. 草市 C. 瓦子 D. 票号12.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④① D. ④③①②13.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国子监宋讷某日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日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如实说了。明太祖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車”的直接原因是( )A. 六部分理朝政 B. 设立锦衣卫C. 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D. 大兴文字狱14.“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A. 郑和下西洋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玄奘西行15.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专题知识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A.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B.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C.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D.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26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期谚语材料二: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的是在哪一个朝代。(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重的原因。(10分)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和港口,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2分)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路交通发达的原因。(10分)1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阅读材料一,隋唐时期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什么? (3分)材料二: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管辖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二回答,节度使权力增大带来什么影响? (6分)材料三:在宋代,中央和地方要职由文职担任,而且文臣统兵、主持军务,地位也高过武将,宋太祖曾刻碑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朝还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地位,为读书人提供了更宽阔的出仕为官途径,从而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材料三反映出宋朝实行什么政策? (3分)材料四: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利时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阅读材料四,元朝时怎样加强对地方的管辖?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这种管辖措施有何影响?(6分)1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朝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事件618年 唐朝建立627-649年 贞观之治627年 玄奘西行713-741年 开元盛世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755-763年 安史之乱878年 黄巢起义907年 唐朝灭亡(1)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具体要求:论述过程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观点(2分),论述(6分),结论(3分)七年级历史A卷答案D 2. D 3. D 4. B 5. D 6. C 7. A8. B 9. A 10. D 11. C 12. A 13. B 14. A15. C16. (1)经济重心南移(2分);南宋。(2分)(2)政治:宋元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元朝时期国家统一,使社会局面相对安定。(2分)经济:宋元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民族关系: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分)对外交往: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2分)文化: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宋元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3)市舶司(2分)(4)西北陆路交通的不畅,促进了海运的发展。(2分)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繁荣。(2分)造船技术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路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2分)两宋政府实行积极的开放性航海贸易政策。(2分)宋代中国人地理知识的扩充也是海上交通繁荣的条件之一(2分)17. (1)三省六部制。(3分)(2)导致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6分)(3)重文轻武政策。(3分)(4)创立行省制度(2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进行论述。故答案: (答案不唯一)示例一:观点: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3分)论述: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而说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6分)结论:所以在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下,盛世局面尤此出现(3分)示例二:观点: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3分)论述:唐朝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查干,此后主持译经工资,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鉴真6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6分)结论:中外文化交流未这号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如今了世界文化的发展。(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A卷.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A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