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历史一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计20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计30分,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1.(1)变化:从神话传说到实地考察:认知内容更丰富具体。(任1点1分)作用: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还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2分)(2)原因:① 唐中期以后,西域交通受阻:② 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2点2分)理解:郑和的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3)补全信息:加强南北经济政治联系。(1分)做法:① 加强对相关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② 依托这两条通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③ 利用其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22.(1)条约:《南京条约》(1分)影响:中国开始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2)原因:1937年,日本全面慢华。(1分)举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任两例2分)论述题评分标准示例:论点:“祖国母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中国独立自强的过程。论述: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弱者”的“祖国母亲“形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领土等主权沦丧的悲愤之情,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1931年“九一八”之后,日本开始局部慢华,并进一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受辱”的“祖国母亲”形象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助推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新生”的“祖国母亲”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歌颂伟大国家的深厚感情,以及取得突出成就的豪情壮志。1980年代后,随着中国与全球交往的增加,以及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升,借助各种大众传播的力量,“祖国母亲”的隐响“日常化”,其形象愈发“高大”,体现了中国逐步实现国富民强的历程,以及人民的自豪感。结论: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祖国母亲”的形象演变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推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23.(1)方式:武力征服、政治胁迫、经济控制(任答两点2分)事件:① :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② :印度民族大起义③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辛亥革命(2)图1: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华盛镇体系)图2;两极格局图3:多极化趋势(3)关联示例:(1分)示例一:(选取列强争霸时期和图一)关联:20世纪初,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引发一战。一战结束后,为重新瓜分世界,协约国一方召集了巴黎和会。示例二:(选取列强争霸时期和图二)20世纪初列强争霸导致的国际关系紧张局势,是二战爆发重要因素并引发战后德国分裂。示例三:(选取新殖民主义时期和图二)二战后传统殖民体系瓦解,但大国通过势力划分等新形式在国际事务中施加影响,德国被分裂体现了大国的控制和势力范围划分,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一个表现。乘持理念:(1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理念。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拥弃殖民掠夺和霸权主义思维。倡导开放包容,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迷共同体.2025 届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 史 试 卷(分值:50 分 时间:50 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计 20 分)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 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该工程研究的主要依据是A.文字记载 B.考古发现 C.专家推测 D.远古传说2.出土于辽宁朝阳冯素弗墓的圈足提梁铁盖铜锅,是北方鲜卑等民族的典型炊具,而铜锅上的提梁饰螭首形, 又带有汉文化色彩。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商品经济已经高度繁荣C.南北统一趋势加强 D.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A.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B.边疆治理的不断完善C.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D.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3.某校在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时,举办了图书阅读活动,并推荐了以下书目。据此可知该学习主题是书名 出版社《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汉代郡县制的展开》 复旦大学出版社《元代行省制度》 中华书局据《宋史》记载,宋代有 27 人获得科技奖励,或树碑立传,或加官进爵;还将一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 处士号 ”的序列,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 由此可见,宋朝A.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B.中外科技交流频繁C.政府重视科技创新 D.科技推动社会发展5.乾隆中后期,农耕社会已无力吸纳人口暴涨后的剩余人力。人地争食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财富 也无法有效地累积,社会普遍贫困化。材料说明了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清朝经济 B.人口增长与清朝盛世的危机C.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D.小农自然经济旺盛的生命力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深感有责任来复兴受冲突弥漫和内战蹂躏的祖国。他们的复兴方案是A.变法图强 B.外争主权, 内惩国贼C.民主科学 D.合作北伐,统一全国7.右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A . 宣统皇帝下诏退位B .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C .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D . 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新华日报》创刊于 1938 年 1 月。它在创刊后三个月,就连续报道了一件“大事 ”,其中写道“……前锋部 队冲进台儿庄寨子,把原来困守一角之残敌七八百人解决了! ”。这件“大事 ”A . 标志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开始 B . 粉碎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C .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从 1948 年 11 月开始,解放军以 60 万对敌 80 万,歼灭大量敌军,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丧 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这一战役A .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 . 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C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 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10.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①处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A .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 .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C . 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D . 崭新篇章,民族复兴11.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是A . 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C .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2.某同学以研究社会发展为契机,收集整理历年春联。其中一副上联为“大锅饭年年亏款 ”,下联是“ 承包后 岁岁余钱 ”,独缺横批。你认为该对联的横批应是A . 集体经营 B . 多快好省 C . 包干致富 D . 开放则兴13.“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这首诗歌中的“喜事 ”是指A.新中国成立 B.建立西藏自治区 C.香港、澳门回归 D.达成“九二共识 ”14.1954 年 12 月,缅甸总理吴努在访华时对毛泽东说: “很坦率地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 周恩来总 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 ”这是因为中国A . 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B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 积极推进特色大国外交 D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2025 年 2 月 6 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先生逝世,他曾带领团队于 1970 年成功研制出中 国第一艘核潜艇,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神舟五号的发射升空C . 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 D . 青蒿素的提取与发现16.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读书卡,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特点1:精神支柱——基督教统治特点2:政治基础——封君封臣制特点3:经济基础——庄园)A . 亚非古代文明B . 欧洲古典文明C . 封建时代的欧洲D . 封建时代的亚洲17.下列两项法律条文的颁布,在促进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共同意义是农奴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赎买土地和其 附属地作为私产。 ——1861 年 3 月 3 日 (南方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为黑奴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 获得自由。 ——1862 年 9 月 22 日A . 维护国家统一 B . 农奴获得自由C . 打击黑奴贸易 D . 解放了劳动力18.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人们因此发现,原来……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 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这表明,牛顿力学A . 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B .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 . 论证了天体运行的规律 D . 打破了人们思想的桎梏19. 20 世纪 20 年代初,在伏尔加河畔的某个农村集市上,褪色的蓝头巾与褪色的军大衣摩肩接踵,农妇们用鸡 蛋交换煤油灯,年轻小伙子用木材换取城市生产的钉子。这种场面出现主要是因为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国际政治环境缓和 D. 农业集体化完成20.当下人们经常在谈论一些网络流行词汇,甚至将它们当作时髦的表现之一。一个时代的高频词汇能体现该时 代的特征。以下词汇能反映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是A.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新航路、多极化 B.凡尔赛、以工代赈、法西斯、 电气时代C.电气时代、铁路时代、民族解放、民主科学 D. 互联网、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全球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 30 分,21 题 10 分,22 题 10 分,23 题 10 分)21.陆海通衢连寰宇,运河纵横贯古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了解域外文化的新窗 口,历史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西汉时期的中国对中 亚、印度、波斯、地中海等“ 西极”之地的认知大为丰富,并大大改变了西汉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对西域 的认识由遥远的神话传说变为亲自经历的地理考察。——摘编自马玉凤《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 ”在唐中期以前总的来说处于次要地位。在唐中期以后,西域交通受阻,彼时中国的经 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海上丝绸之路则日渐兴盛;至宋元时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堪 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进程中最光辉的事件。——摘编自葛红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兴衰变迁的地缘环境探析》材料三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古代“互联互通 ”的典范——前者是跨文明贸易的“ 国际网 ”,后者是……的“ 内 循环网 ”,二者共同构建了古代中国的“全球化 ”体系。——摘编自单霁翔《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据材料一,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对西域认知的变化。结合汉代史实,说明陆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 流的作用。(3 分)据材料二,概括唐中期至宋元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逐渐兴盛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郑和下 西洋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光辉 ”意义。(4 分)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三中省略号处的内容。从“互联互通 ”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借助丝绸之路与大 运河遗产推动文明交流和国家发展?(3 分)“祖国-母亲 ”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下表是“祖国-母亲 ”的 隐喻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隐喻一 “弱者的母亲 ” 1925 年闻一多《七子之歌 ·香港》:“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如今狞恶的 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隐喻二 “受辱的母亲 ” 1937 年胡风《为祖国而歌》:“侮辱 ”“苦难 ”“眼泪 ”“呻吟 ”“蹂躏 ”“屈辱 ” 等都是那一时期“祖国母亲 ”隐喻的关键词。隐喻三 “新生的母亲 ” 1959 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 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 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隐喻四 “强大的母亲 ” 1981年张鸿西《祖国,慈祥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 着,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 ”——摘编自潘祥辉《 “祖国母亲 ”: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1)隐喻一中“海狮 ”的侵略行为与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直接相关?结合所学,指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 的影响。(2 分)(2)结合所学,分析出现隐喻二中“母亲 ”形象的原因。列举两例隐喻三中我们创造的“奇迹 ”。(3 分)综合上述材料, 以“祖国母亲 ”形象的演变为主题,拟定一个论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5 分)近代以来,殖民体系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围绕该主题,某初中历史社团进行了以下探究 活动。(10 分)活动一:绘制表格 理清历史线索阶段 经济特点 殖民者的做法 反殖民斗争早期殖民时期 (16-18 世纪) 抢掠金银 垄断贸易 贩卖黑奴 武力占领土地 ①工业革命时期 (19 世纪) 机器生产 商品输出 武力威胁开市场 抢占原料 ②列强争霸时期 (20 世纪初) 资本输出 垄断资源 签不平等条约 扶植傀儡政权 ③新殖民主义时期 (20 世纪中期—20 世纪末) 美元主导贸易 跨国公司控制经济 经济援助附加条件 文化渗透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活动二:收集图片 丰富历史信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图 1 :巴黎和会三巨头 图 2 :1949 年的德国形势 图 3 :欧洲联盟(1)据活动一中的表格概括 16 世纪以来殖民者扩张势力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分别举出表格中①②③处对应 的典型事件各一例。(5分)(2)活动二中的三幅图片可分别用于研究哪些世界格局或趋势的演变?(3 分)(3)请从活动一表格中的任一阶段入手与活动二中的某幅图片构建历史关联。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秉持何种 理念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模历史.docx 历史一模答案.docx